五年级语文下1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单元作文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单元作文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要写什么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为大家提供有关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作文范文,欢送大家阅读与!熊天意同学:你好!我知道你不认识我,看到我给你来信有些惊讶吧!我是北京市康乐里小学六年级四班的一名同学,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我有很多的特长和爱好,比方唱歌、看书、听音乐、旅游……我是在阅读北京少年报时,看见你在北京少年报上发表的文章,才知道你的名字。
你的文章非常精彩。
通过你的文章,我的知你的爸爸妈妈在一家很小的工厂做清洁员,每天三班倒。
不仅辛苦,工资也不高,家庭生活很不富裕。
后来你的爸爸又在一次事故中丧生,这对于你来说,是一个致命而沉重的打击。
你爸爸去世以后,家里就欠了一大堆的债,全部负担都压在了你妈妈和你那稚嫩的双肩上,你妈妈为了还清债务,到城里去要饭,给人家做保姆,非常辛苦。
好不容易在城里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时,噩耗又传来了,原来你妈妈准备坐汽车回家乡看你时,不料出了车祸,连车带人一起翻入了大河,你再也看不见了妈妈了,悲哀欲绝的你,没有因此倒下,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灾难连连的家。
你不断写作,不断地投稿……终于,北京少年报发表了你的几篇文章,赚取微薄的稿费,补贴生活。
你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我很想帮你,我有好多书和文具和漂亮衣服。
我想和你一起提供。
真心希望你学习进步,天天向上!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我很感动,现在我们要搞一个“手拉手”的活动,我希望你能参加,你有什么帮助请你一定要说出来,我们会帮助你的。
远方的朋友:xxXX年2月19日失学小朋友们:你们好!虽然们不曾相识,但在电视上却曾屡次见到过你们:寒冷冬天,夕阳西下,朔风狂卷着枯草,个小男孩用他那瘦弱身躯背着装满柴草竹篓,吃力地走在崎岖山路上。
重重柴草似乎要他脊背压弯,他脸上低下豆汗珠,却不用嘴哈气,暖暖他那冻得通红豆小手。
晚归乌鸦鸣叫着空中飞过,他习惯抬头望望回家路,不由地加快脚步,也许,妈妈正焦急地等待着用他砍来柴生火做饭。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4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篇一亲爱的朋友:你好!我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小学的xxx,今年上五年级了。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游泳,是个性格十分开朗的女)牛牛范文○.(孩。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让爸爸妈妈放心。
有一次在电视上,我无意中看到了关于你的故事,心里特别震撼。
那是在一个陡峭的悬崖边,你背着沉重的书包,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双手,爬上松松垮垮的绳梯。
而那绳梯,看上去是那么年代久远,仿佛在诉说着自己曾经让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翻过自己的脊背,去到那知识的殿堂,聆听那最动听的声音。
虽然路途是这样危险,但是你却丝毫没有畏惧,在你的眼神当中,我只看到了坚定与渴望,坚定去上学的信念,渴望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这样坚定有力的眼神让我倍感震撼,曾几何时,我已经忘了为什么而读书,只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任务,是爸爸妈妈强加在我身上的重担。
当你来到教室时,你们的教室再次让我目瞪口呆:它是那么简陋,几块粗糙不堪的石头和一块窄木板便是你心爱的课桌。
课堂上,你的眼神是那么专注,眼都不舍得眨一下,那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在你手中变成了宝,一个个工工整整的字赫然出现在我眼前。
再想想自己,用的都是最好的笔:自动笔、圆珠笔、水笔、钢笔,每种都有好几支,妈妈为了让我能够写好字,买的都是最贵的,但是我从来不珍惜,而且写字时从来不用心,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没想过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出最漂亮的字。
从你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如果你愿意交我这个朋友,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一起领略文人墨客眼中的大千世界,可以一起畅谈古今……你也可以来我的家乡做客,看看和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期待你的回信。
祝学习进步!xxx3月1日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篇二远方的朋友:你好!我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一中小学部五年一班的张昕羽。
我不太爱说话,圆圆的脑袋,戴着一副眼镜,喜欢读书,个子也不太高。
我们共同住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朋友。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1-8单元知识要点汇总第1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渲(xuàn) 迂(yū) 勒(lè) 矗(chù) 戎(róng)揖(yī) 匕(bǐ) 娆(ráo) 狞(níng) 凿(záo)(2)难写的字毯:半包围结构。
“毛”最后一笔要拉长,托住“炎”。
吟:右部是“今”,不是“令”。
襟:左部是“衤”,不是“礻”。
疆:左部末笔是提,右部两“田”上小下大。
陷:右下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多音字蒙{m ěng (蒙古族)m ēng (蒙骗)m én ɡ(启蒙)好{ℎào (爱好)ℎǎo (好像) 载{z ài (载歌载舞)z ǎi (记载) 薄{b ó(薄雾)b áo (薄饼)b ò(薄荷)没{m éi (没有)m ò(淹没) 倒{d ào (倒车)d ǎo (撞倒) 难{n án (艰难)n àn (灾难)恶{è(凶恶)w ù(厌恶)ě(恶心)率{l ǜ(效率)sℎu ài (率领) 2.词(1)必须掌握的词高歌 绿毯 柔美 渲染 勾勒 低吟 奇丽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拘束羞涩 摔跤 天涯 清晰 插嘴 分辩 抚摸介绍 新疆 陷入 热乎乎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浑黄一体(2)近义词清鲜~清新 惊叹~惊讶 回味~体味 洒脱~潇洒 迂回~迂曲 静寂~安静 亲热~热情 拘束~拘谨 古朴~古雅 典雅~雅致 矗立~屹立 敬赠~馈赠 庆祝~庆贺 凝望~凝视 饱满~丰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界限~分界 清晰~清楚沉思~深思 分辩~辩解 肯定~确定 粗壮~粗大 软弱~懦弱 表白~表明 妖娆~娇娆 巍峨~雄伟 凝固~凝结 狰狞~可怕 稀薄~稀少 充足~足够(3)反义词明朗→昏暗 愉快→悲痛 热闹→寂静 团结→分裂 拘束→洒脱 羞涩→大方 典雅→粗俗 饱满→颓丧 盼望→失望 精彩→平淡 漫长→短暂 繁荣→萧条丰富多彩→单调乏味清晰→模糊高大→矮小消失→出现粗壮→细小软弱→坚强动摇→坚定前进→后退稀薄→浓厚充足→贫乏复杂→简单高傲→谦虚杯水车薪→绰绰有余始料不及→不出所料废寝忘食→饱食终日(4)词语归类①含有颜色的词语:翠色欲流类似的词语:万紫千红洁白无瑕金碧辉煌②形容数量多的词语:不计其数类似的词语:数不胜数不可计数不胜枚举③含有数字的词语:七零八落类似的词语:五湖四海七拼八凑千言万语④量词积累:几座蒙古包一峰峰骆驼一行白杨树⑤动词积累:欢呼起来一片欢腾表白着自己⑥修饰词积累:奇丽的小诗静寂的草原会心的微笑浩浩荡荡的大军高大挺秀的身影巍峨的昆仑山狰狞的面目撕扯得七零八落⑦有关奉献的词语:助人为乐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二、佳句积累1.景物描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口语交际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口语交际范文篇1学习目标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播放电视广告。
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
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
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
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
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
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音乐响起)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6.出示刘翔的图片。
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语文五下第一课笔记
一、课文概览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苦学成才的故事。
二、生字生词
1. 生字:抹、挤、甩、拴、袖、罢、保、防、剧、据、持。
2. 生词:抹布、水彩、拥挤、一甩、拴住、袖子、罢了、恐怕、防守、剧本、据说、保持。
三、重点句子
1. 一天,齐白石在湘潭县城看戏,戏班子带画家的那副对联引起他的关注。
2. 齐白石少年时跟老师学画,经常到山上去观察鲤鱼、虾、螃蟹等水族动物,到湘江边看天上的雁儿和地下的雏鸡。
3. 齐白石不仅观察细致,而且画得栩栩如生,一只只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四、段落划分
第一段(1-2):齐白石少年时跟老师学画,非常刻苦。
第二段(3-4):齐白石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画画,终于成了杰出的画家。
五、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齐白石老先生画虾的故事,表现了齐白石老先生刻苦好学的精神和仔细观察、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课文知识点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2.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3.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4.理解词语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课文分析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品味语句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生字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生字1 【毯】读音:tǎn巧记:“毛”上“火”加“火”,铺上挺暖和。
字义:厚实有毛绒的织品组词:地毯毛毯挂毯壁毯线毯毯子造字:形声法造句:地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笔顺:“毛”撇平,竖弯钩充分右伸;“炎”的“火”捺变点。
字歌:用毛织地毯有言很健谈病中把痰吐水多味变淡2 【渲】读音:xuàn巧记:三点(氵)“宣”言。
字义: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把水墨淋在纸上再擦得浓淡适宜组词:渲染造字:形声法造句:彩旗和锣鼓声把运动会渲染得非常热闹。
笔顺:“氵”呈弧形;“宀”不宜宽,“曰”上开下合。
字歌:宣扬他能干张口大声喧国画水渲染日下人寒暄3 【勒】读音:lè巧记:“革”命“力”量。
字义:①刻②收住缰绳不使前进组词:①勾勒勒石勒碑②悬崖勒马造字:形声法造句:美术老师几笔就把江南的柔美勾勒出来了。
笔顺:“力”横折钩内收,撇向左下伸。
4 【吟】读音:yín巧记:“口”说“今”日诗。
字义:①唱,声调抑扬地念②呻吟,叹息组词:①吟诵吟诗抱膝长吟②呻吟造字:形声法造句:小妹冰雪聪明,刚刚三岁就能吟诵很多唐诗了。
笔顺:“口”偏上;“今”撇捺伸展,点在田字格的中心。
字歌:有心来思念见钱君莫贪张口吟诵诗口把白糖含5 【迂】读音:yū巧记:置“于”道上(辶)。
字义:①曲折,绕远②言行、见解陈旧,不合时宜组词:①迂回迂曲②迂论迂拙造字:形声法造句:这条迂回的山路,一眼望不到头。
笔顺:“于”两横上短下略长,不宜伸展。
字歌:家中盖楼宇草丛挖山芋行走太迂回张口喘吁吁6 【襟】读音:jīn巧记:“小”“林”多喜“二”(日本作家)的衣(衤)服。
字义:衣服胸前或背后的部分组词:对襟大襟后襟造字:形声法造句:她穿着浅粉色的旧式对襟夹袄。
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教学案例分析
马先玉2014、5、12
《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
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晏子的形象。
每一次事件都以楚王失败告终。
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只好”。
抓住了这三个“只好”,也就能理清了文章脉络,体会出严密的论证及整个事情的内在联系。
一、抓‚只好理脉络。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
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
2 、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3、楚王只好赔不是(第4节)。
抓住了这三句话,实质上就是抓住了晏子三次斗智斗勇的结果。
接着再让学生溯果追因。
楚王原来是怎么做的第一次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第三次楚王污蔑齐国人没出息。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都失败了。
这三次交锋又是按照晏子出使楚国这一事件:先到楚国、见楚王、酒席上三个阶段来叙述的。
这样,也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二、抓“只好”析推理。
楚国国势强盛,楚王如此霸道,为什么会“只好”认输呢?这三个“只好”正说明了晏子的反驳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使楚王不得不认输。
抓住“只好”,细细探究晏子的言论,便能体会晏子有力的论证。
第一件事中,晏子用了“假言推理”有力地回击了楚王。
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从晏子的话可得出两个假言推理:①如果楚国是人国,那么楚国应打开城门;②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我从狗洞进去。
这样一来,使楚王陷入两难的被动局面,结果,他“只好”打开城门。
第二件事中,晏子运用了“三段论”。
晏子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个典型的三段论。
第一句话是个大前提,由第二句“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个小前提推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
”推理无懈可击,因此‚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件事中,晏子用了类比推理。
“橘生淮南又大又甜;橘生淮北又小又苦,这是水土不同的原因。
”类而比之,“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做起盗贼,这也是两国水土(风气)不同的原因。
”晏子的推理有理有据,楚王只好赔不是。
三、抓“只好”究因果。
课文中三个小故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抓住“只好”还能体会出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和事情的起因、结果。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这是楚王计谋的第一次失败。
楚王企图侮辱晏子的人格,给晏子一个“下马威”。
楚王虽给晏子开了城门,但楚王打心里并不认输,他把侮辱晏子的念头放在以后。
“楚王只好陪着笑”,这是楚王理屈辞穷的表现,他再次失败了,这也是楚王与晏子面对面较量的一个回合。
这一次他侮辱的不仅是晏子,而且是齐国整个国家。
“陪着笑”既突出了楚王当时尴尬的神情,也将整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向高潮。
“楚王只好赔不是”,这是楚王与晏子的再一次斗智的结果。
这次楚王企图污蔑齐国人没出息,在较量中,楚王彻底败下阵来。
“赔不是”,既说明楚王向晏子道歉,又表明楚王承认了失败。
通过三个“只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侮辱在不断升级,由晏子的人格到齐国的人才,最后到齐国的国格,随着侮辱分量加重,楚王也一次比一次输得惨。
最后他不得不和盘托出‚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整个事情来看,楚王为什么要三次侮辱晏子呢?引导学生分析起因。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结果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