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和处理
- 格式:rtf
- 大小:108.14 KB
- 文档页数:5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徐宁熊利泽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
近年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出现了脊-硬联合麻醉(CSEA),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本文主要对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
一、神经系统1、脊髓损伤穿刺损伤脊髓极为罕见。
若误穿入脊髓或局麻药注入脊髓,可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横贯性损害。
病人立即感到剧烈疼痛,出现完全迟缓性截瘫,偶尔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
严重损伤所致截瘫预后不佳,病人多死于并发症或终生残废。
脊髓损伤后果严重,应强调预防为主。
L2以上穿刺时尤应谨慎,出现“落空感”或“负压现象”应停针作注气或水气泡试验,遇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
如果发生截瘫应当早期积极治疗,给予脱水、皮质类固醇、神经营养药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
2、神经根损伤硬膜外麻醉和脊麻均可导致脊神经根损伤,其中硬膜外麻醉更为多见。
这是因为脊麻穿刺在L2以下进行,所对位置为脊髓圆锥以下的马尾神经,漂浮于脑脊液中,穿刺针不易伤及。
但如果穿刺针偏向外侧,则有可能伤及神经根。
此外,硬膜外导管过硬亦可引起神经根损伤。
临床上表现为相关神经区域的疼痛和功能减退。
神经根损伤后3天内疼痛最为剧烈,然后逐渐减轻,多于2周内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均较好。
预防措施除小心规范操作之外,脊麻针突破硬脊膜时可略微旋转前进,减少突然刺破时发生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可能。
3、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腔血管丛丰富,穿刺或置管易引起出血,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2~25.9%),但形成血肿并出现并发症者很少,约为1:15,0000~22,0000。
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血肿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血肿形成的原因有: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术前长时间抗凝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老年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
目前对于使用大剂量肝素抗凝的病人可否使用椎管内麻醉尚有争议。
《产科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_短暂神经症状》篇一产科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_短暂神经症状摘要:本篇论文将重点讨论产科手术中使用的椎管内麻醉(SIA)引发的神经并发症之一,即短暂神经症状(TNS)。
本文将分析TN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处理措施,以期望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椎管内麻醉(SIA)已经成为产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
尽管它提供了良好的镇痛和肌松效果,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其中,短暂神经症状(TNS)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并阐述产科椎管内麻醉引发的短暂神经症状的相关知识。
二、短暂神经症状(TNS)的概述短暂神经症状(TNS)是指在椎管内麻醉后出现的暂时性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甚至短暂的神经功能丧失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麻醉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自行恢复,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三、发病机制TN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 麻醉操作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如针头或导管的不当操作。
2. 麻醉药物的化学性刺激或药物扩散至邻近神经组织。
3. 椎管内解剖结构的异常或变异。
四、临床表现TNS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感觉异常(如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运动障碍(如肌肉无力或麻痹)、反射改变等。
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局部性TNS和广泛性TNS。
在产科中,常见的是因腰椎穿刺而引起的局部神经损伤表现。
五、诊断方法TNS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如MRI)。
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麻醉操作过程及术后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六、处理措施对于TNS的处理,主要是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的方式:1.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
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之后会有哪些常见并发症?椎管内麻醉是把麻醉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此时可以让人体的脊神经根被阻滞而产生麻醉作用,这属于局部麻醉。
老年患者在做椎管内麻醉后,因交感神经受到阻滞,让阻滞神经支配区域的小动脉扩张而降低了外周血管阻力,并且由静脉扩张而增加静脉系统容量,从而发生血压降低的现象。
这也就是椎管内麻醉后的并发症之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后都有哪些常见并发症吧!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认识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指的是椎管内注射麻醉药而产生的毒性作用、生理反应与技术操作带给机体的负面影响。
所以,从椎管内麻醉的药物作用机制来看,椎管内麻醉有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从麻醉药物的毒性作用来看,椎管内麻醉有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从麻醉技术操作带给机体的负面影响来看,椎管内麻醉有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其中椎管内麻醉阻滞相关并发症包括全脊髓麻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尿潴留、呼吸系统并发症、恶心呕吐等。
椎管内麻醉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包括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短暂神经症等。
椎管内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包括脊髓缺血性损伤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出血、导管折断、感染、椎管内血肿等。
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后的常见后并发症(1)椎管内麻醉阻滞并发症。
如呕吐、恶心等,往往由低血压导致,可使用2.5mg的氟哌利多,减轻呕吐和恶心的反应。
因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对麻醉药不耐受,椎管内麻醉后老年患者极易发生低血压。
在此之前应输入适量的林格氏液。
如果出现低血压,还应及时静脉注射5-10mg的麻黄碱,有心动过缓并发症时可使用0.5mg的阿托品。
老年患者在做椎管内麻醉时往往需要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患者骶部自主神经恢复得比较缓慢,特别是在输液过多的时候常出现尿潴留现象,需要导尿。
同时下肢麻醉药未消散、腰麻后,容易使平滑肌舒张,舒张过多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尿潴留。
老年患者在做椎管内麻醉后因阻滞平面较高,胸部运动感觉传至神经受到阻滞,继而引发呼吸困难。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简称椎管内麻,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它是临床麻醉学中重要的麻醉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术后镇痛。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原理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脊髓腔内,使药物通过脊髓液的循环迅速扩散到脑和脊髓的相关神经结构,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其中,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主要药物是局麻药。
二、步骤椎管内麻醉的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保持躺卧位,放松身体,暴露腰椎部位。
2. 局麻药物准备: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物装入注射器,并确保无气泡。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腰椎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局麻药物注射:医生穿刺腰椎间隙,将注射器插入脊髓腔内,然后将局麻药物缓慢注射,使药物充分扩散。
5. 观察效果:注射局麻药物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变化,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
三、适应症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以下情况:1. 体表浅麻醉效果欠佳的手术。
椎管内麻醉能够提供更深的麻醉效果,适用于一些对疼痛敏感或麻醉要求较高的手术。
2. 长时间手术。
由于椎管内麻醉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3. 术后疼痛控制。
椎管内麻醉可以提供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四、禁忌症椎管内麻醉有一些禁忌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反对或无法接受椎管内穿刺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
2. 严重的脊椎畸形或腰椎间隙狭窄,无法安全穿刺。
3. 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高风险。
4. 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感染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五、并发症椎管内麻醉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以下情况:1. 低血压和心率下降。
由于药物的扩散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下降,需要及时处理。
2. 脊髓神经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感觉和运动障碍。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在手术和疼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椎管内麻醉也有着它的并发症,如头痛、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成为了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为了探讨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措施,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学分会等多个学会和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该指南总结了椎管内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头痛的防治头痛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70%。
指南认为,头痛的发生与穿刺方式、针头尺寸、侧卧时间、体位调整等因素有关。
防治头痛的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方法和针头尺寸、控制穿刺深度、术毕保持尿憋等。
二、脑脊液漏的防治脑脊液漏是椎管内麻醉的另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5%~20%。
指南认为,脑脊液漏的发生与穿刺针头损伤、穿刺部位、针头尺寸等因素有关。
防治脑脊液漏的措施包括:选择细针头、尽量避免多次穿刺、注意切口大小,并在切口处缝合。
三、神经损伤的防治椎管内麻醉还有较少见的并发症——神经损伤,其发生率约为1/10000~1/40000。
指南认为,神经损伤的发生与穿刺针头损伤、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防治神经损伤的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头、精心护理穿刺部位、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等。
指南还针对椎管内麻醉操作的注意事项、应急处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临床医师进行指导和规范。
总之,椎管内麻醉是一种重要的麻醉方法,但也有着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医生而言,必须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为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提供全面保障。
椎管内麻醉的分类与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且肌肉松弛,称为椎管内麻醉
注入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腰麻优点:止痛完善、肌松弛良好
椎管内麻醉操作简便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注入硬膜外腔
优点:生理干扰小、安全范围大、应用范
围广
血压下降:注药后13~30分钟
呼吸抑制:麻醉平面过高
蛛网膜下腔恶心、呕吐
头痛:腰麻后较常见,多在术后第1次抬头或起床时发
生特点,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出现
尿潴留
全脊髓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
血压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
硬脊膜外腔阻滞呼吸抑制:高位硬膜外麻
硬膜外血肿
脊神经根损伤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全脊髓麻醉
最常见的并发症血压下降。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现在有很多的手术,都必须要通过麻醉才能进行手术,在麻醉的时候,往往为了麻醉的效果更好,会通过椎管内麻醉,通过这种麻醉的效果更好,时间会更长,那么,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有哪些?咱们就来看看以下详细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预防与处理目前,椎管内麻醉是我国各级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等。
蛛网膜下隙阻滞因使用25G的细针穿刺,对组织损伤较小,故术后腰背痛发生率较低。
硬膜外阻滞后腰背痛的发生率为2%~31%,且有部分的硬膜外阻滞后腰背痛将转换为持续性腰背痛,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因而椎管内麻醉后引起的腰背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结合近期相关文献,就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原因、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防作一综述。
1 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腰背痛的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机械性压迫:Mixter等报导,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导致患者腰腿部疼痛,腰腿痛症状的有无、轻重与突出的椎间盘指数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②化学性神经根炎:椎间盘退行性变可导致髓核内的糖蛋白、β蛋白、组胺等进入硬膜外间隙和神经根周围, 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从而导致疼痛的产生。
Habtemariam等通过在体试验在实验动物突出的椎间盘中检测到了白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随后,大量研究逐渐证实磷脂酶A2(PLA2)、金属蛋白酶、一氧化氮、白介素(IL-6)和前列腺素E2(,PGE2)也在患者的椎间盘组织中相继被检出。
③自身免疫作用:在病理状态下,纤维环出现破裂或缝隙,髓核即与自身免疫系统相接触,形成免疫应答,在髓核即周围组织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患者的腰背部疼痛。
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可避免的有创操作,虽然其发病机制与上述非特异性腰背痛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但椎管内麻醉可导致已存在的腰背痛症状进一步加重,提示椎管内麻醉后所致腰背痛存在其一定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