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生物第2单元遗传的基本定律第1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2节分离规律试验学案中图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989.62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三节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杂交育种的目的和杂交优势杂交是指2个或2个以上品种公、母牛的相互交配,是改良原始低产品种、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杂交可以丰富和扩大有机体的遗传基础,提高有机体的生活力,同时还可动摇其遗传基础,使后代的可塑性更大;如果再加以定向培育,就可使其沿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因此,当原有品种的体型外貌和(或)生产性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时,就可采取杂交育种的方法,引用优良的外来品种,与当地的原始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育成一个体型外貌好、生产性能高、又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新品种。
这就是杂交育种的目的。
所以杂种牛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其生产性能比被改良的品种(母本)大大提高,甚至还要超过改良品种(父本)。
杂交优势可能是由于下列遗传影响而造成的1.显性——在许多位点上显性基因的积累。
品种(系)1 品种(系)2Aabb × aaBB↓AaBb可以看出后代中有2个位点都有显性基因,但亲本只有一个位点有显性基因。
2.超显性——杂合状态比纯合亲本任一方都更有价值。
品种(系)1 品种(系)2CC × cc↓Cc3.上位——指不同基因对间或不同位点间的互作,或1个位点上的基因对另1位点上的基因的影响。
由于和以上相同的道理,有时杂交优势也可能是负值,就是说此时是杂交劣势。
这意味着纯合性和加性基因效应比杂合性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永远不会是0。
(二)配合力的测定配合力就是若干品种(系)间产生杂交优势的程度。
它分为—般配合力(c.c.)和特殊配合力(S.c.)。
一般配合力是指某品种(系)和其他若干品种(系)杂交所获得的平均值。
它产生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因为显性离差和上位离差在多种杂交组合中有正有负,所以在平均值中就互相抵消而只剩下加性效应了。
特殊配合力是在若干互相交配的品种(系)中,某2个品种(系)或某3个(三杂交时)或某4个(双杂交时)品种(系)的杂交优势和亲代双方或曾祖父3方或4方的一般配合力的平均值之恒的离差。
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一节孟德尔试验的科学方法孟德尔(1822-1884)一个默默无闻的奥地利修道士和业余科学家,何以能发现遗传的基本原理而驰名于世?孟德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向学生介绍孟德尔的生平,其实是进行“红色教育”的很好资源。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于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1.作为学生,他出生贫寒、勤奋好学1822年7月22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
上小学和中学时,因为家境贫寒,他常常衣衫褴褛,忍饥挨饿。
但他仍然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勤奋努力地学习。
上大学是孟德尔妹妹特洛西亚把自己的嫁妆费拿出来,才使孟德尔交了学费。
在大学里,孟德尔博览群书,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他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宽广了,为他以后从事遗传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德尔受到父母的熏陶,从小很喜爱植物。
2.作为教师,他专心备课,认真教课大学毕业以后,孟德尔就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书,教的是自然科学。
他能专心备课,认真教课,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1843年,年方21岁的孟德尔进了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级中学任自然课教师,后来又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作为研究者,他观察细致、态度严谨孟德尔经过长期思索认识到,理解那些使遗传性状代代恒定的机制更为重要。
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
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
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
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
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基因分离定律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分离定律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分离定律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d;④Dd×dd→Dd∶d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显)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①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
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知识整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看书)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看书)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看书)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相关概念(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P67)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同株受粉)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第1页共2页五、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高二生物第二册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高二生物第二册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生物遗传定律分为三大定律,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整理的第一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杂种第一代 F2-杂种第二代。
19、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20、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②解释: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21、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22、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
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高中生物第2单元遗传的基本定律第1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3节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第3节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业分层测评第2章 (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人类多指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一种常见畸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只要亲代之一的基因型为AA,其子女均患多指B、只要亲代之一含有A基因,其子女都有可能出现多指C、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其子女均患多指D、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其子女患多指的概率是【解析】多指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因此双亲一方的基因型为AA时,子女均患多指。
双亲一方只要含有A基因,其后代就有患多指的可能性。
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时,子女患多指的概率是。
【答案】C2、人的前额V形发尖与平发际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见下图)。
约翰是平发际,他的父母都是V形发尖。
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A、1/4B、1/2C、1/16D、1/8【解析】父母都是V形发尖,儿子平发际,可确定V形发尖为显性性状;从题干信息知,该相对性状是由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推知父母都是杂合体,用A、a来表示:AaAa→1/4a a,又因是女儿,所以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1/8。
【答案】D3、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 )【导学号:】A、1∶1B、3∶1C、5∶1D、6∶1【解析】据题意可知,F1所结的黄色种子基因型有两种:YY、Yy,在黄色子粒中分别占、,自交子代应是(YYYY)+(YyYy)=YY+(YY+Yy+yy)=YY+Yy+yy。
即Y_∶yy=∶=5∶1。
【答案】C4、(xx石家庄高二检测)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从理论上分析,如果双亲中有一方患病,其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A、25%或30%B、50%或100%C、75%或100%D、25%或75%【解析】双亲中一方是正常个体,一方是患者,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若亲本为Aaaa组合时,子代中患病(Aa)的概率是50%;若亲本为AAaa组合时,子代中患病(Aa)的概率是100%。
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1.理解并记住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假说内容及验证过程。
(重难点)2.分析生物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重点)3.进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2.遗传学常用符号及含义3.孟德尔把子一代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子二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合作探讨]探讨1:若F2中紫花和白花的个体数量很少,也会出现3∶1的比例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因为紫花∶白花=3∶1是理论值,只有统计的数量足够大时才能接近3∶1。
探讨2:豌豆花的位置有顶生和腋生两种类型,现有多株顶生和腋生豌豆。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顶生和腋生的显隐性?提示:可以用顶生豌豆和腋生豌豆杂交,如果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如果子代两种性状都有,可以再用顶生和腋生豌豆分别自交,如果出现性状分离的则为显性性状。
[思维升华]相对性状中显隐性性状的判定(1)据子代性状判断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白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③紫花×紫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A.①和②B.③和④C.②和③ D.①和④【解析】由①②可知紫花为显性性状。
【答案】 A2.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将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获得F1代,将F1代自交获得F2群体,下表数据符合F2群体性状分离比例的是( )【解析】112高茎∶矮茎≈3∶1,A选项符合。
【答案】 A1.理论解释(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3)在子一代中一个遗传因子能够掩盖另一个遗传因子的作用。
(4)子一代形成配子时,这对遗传因子相互分开,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5)现代遗传学把遗传因子称为基因,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遗传图解即F2基因型及比例为:CC∶Cc∶cc=1∶2∶1。
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花∶白花=3∶1。
3.基因型和表现型(1)表现型:遗传学上把生物个体表现的性状叫做表现型。
(2)基因型:与生物个体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3)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称为纯合体。
(4)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合作探讨]探讨1:根据纯合体、杂合体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纯合体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体。
(2)杂合体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体。
提示:(1)错误。
显性纯合体与隐性纯合体杂交后代全为杂合体。
(2)错误。
杂合体自交;后代中即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
探讨2:水毛茛叶的遗传组成及性状表现在遗传学上被称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关系?它们与环境间有何联系?提示:水毛茛叶的遗传组成被称作基因型,其表现出的性状被称为作表现型;基因型是表现型的遗传基础,是内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生物性状的表现应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维升华] 1.基因类概念(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如下图中A 和A 就叫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①存在:杂合体的所有体细胞中。
②位置: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如图中的B 和b 、C 和c 、D 和d 就是等位基因。
③特点: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④形成时间:受精卵形成的。
⑤分离的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⑥遗传行为: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见本单元第二章),如图中A 和D ;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 和b 。
2.个体类概念 (1)基因型与表现型(2)①纯合体: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
如基因型为CC 或AAbb 的个体都是纯合体。
纯合体的基因组成中无等位基因。
②杂合体: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再由此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个体。
如基因型为Cc 或AaBB 的个体。
杂合体的基因组成中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1.人的双眼皮对单眼皮是显性,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单眼皮,一个双眼皮,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 )【导学号:73730021】A.3∶1符合分离规律B.遗传因子不能组合,产生了误差C.这对夫妇都含有单眼皮的遗传因子,在每胎生育中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D.单眼皮与双眼皮可以相互转化【解析】由于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这对双眼皮夫妇所生子女中有单眼皮个体,所以这对双眼皮夫妇都是杂合体。
由分离规律可知,这对夫妇每生一个子女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并且不同胎次互不影响。
【答案】 C2.豌豆子叶黄色、绿色受一对遗传因子(Y、y)控制,现将子叶黄色豌豆与子叶绿色豌豆杂交,F1为黄色。
F1自花授粉后结出F2代种子共8 003粒,其中子叶黄色豌豆种子为6 002粒。
试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________为显性性状,________为隐性性状。
(2)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和________。
(3)F1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是________,其比例是________。
(4)F2的性状表现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比例是________,其中子叶绿色为________粒。
(5)F2的基因型是________,其比例是________。
【解析】由F1性状知子叶黄色是显性性状,子叶绿色是隐性性状。
由此推知双亲为子叶黄色(YY)、子叶绿色(yy),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可求出其他各项。
【答案】(1)子叶黄色子叶绿色(2)YY yy(3)Y和y 1∶1(4)子叶黄色子叶绿色3∶1 2 001(5)YY、Yy、yy 1∶2∶1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2.测交实验图解3.测交结果:测交后代中紫花、白花的分离比约为1∶1。
4.结论:由测交后代分离比约为1∶1,证明F1是杂合体,能产生C和c两种配子,且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
[合作探讨]探讨1:如果豌豆花顶生为显性,如何判断一顶生豌豆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提示:(1)自交法:让该顶生豌豆自交,如果发生性状分离则该顶生豌豆为杂合体,否则为纯合体。
(2)测交法:让该顶生豌豆与腋生豌豆杂交,如果子代全部为顶生豌豆,则该顶生豌豆为纯合体;如果子代中既有顶生豌豆也有腋生豌豆,则该顶生豌豆为杂合体。
探讨2:为什么用测交法能证明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提示:因为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能真实地反映出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从而也能够推知F1的基因型。
[思维升华]1.交配方式类概念2.(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3.表现型与基因型的相互推导(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正推型)(2)①隐性纯合突破法:若子代出现隐性性状,则基因型一定是aa,其中一个a来自父本,另一个a来自母本。
②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下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和纯合体分别为( )A.顶生;甲、乙C.顶生;丙、丁D.腋生;甲、丙【解析】由甲(顶生)×丁(腋生)→子代全为腋生,可推知花腋生为显性性状,花顶生为隐性性状,则花顶生为纯合体,甲丁后代全为腋生,丁一定是显性纯合体。
【答案】 B2.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C.实验2的后代中红果番茄均为杂合体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解析】由实验2或实验3均可以判断出红果为显性性状,黄果为隐性性状,因此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aa;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aa,子代基因型均为Aa;实验3的亲本基因型均为Aa,子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为aa。
【答案】 C1.20世纪初,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2.基因的分离规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合作探讨]探讨1: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提示:同源染色体分离。
探讨2:分离规律发生于什么时间?提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的减Ⅰ后期。
[思维升华]1.分离规律的实质下图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由图得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2.“三法”验证分离规律(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体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
分离规律中的分离比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红∶白=3∶1;在不完全显性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2)某些致死现象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
1.最能体现基因分离规律实质的是( )A.F1显隐性之比为1∶0B.F2显隐性之比为3∶1C.F2的基因型种类之比为1∶2∶1D.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1∶1【解析】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1∶1,说明待测个体为杂合体,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正是成对的等位基因“分离”所导致的。
【答案】 D2.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的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的淀粉遇碘呈橙红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的一项是( )【导学号:73730022】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B.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C.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橙红色D.F1测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解析】证明分离规律,实质上是证明F1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测交实验也是常用的方法,但测交实验不是直接证明分离规律的,而是通过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关系推出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是间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