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课程
- 格式:docx
- 大小:25.73 KB
- 文档页数:14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自然真奇妙》写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用多种疑问词提问。
2.能仿照例文,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用上不同的疑问词。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之情。
教学重点:能用多种疑问词对大自然提问并写话。
教学难点:尝试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对大自然提问。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之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走进自然(一)看图片,谈自然看了这些图片,能和大家说说,走进大自然,你有什么发现吗?可以是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二)引思考,疑自然1.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见到了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你还有什么疑惑想问问大自然呢?2.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
(相机点评说话的语气)。
(三)扣课题,赏自然孩子们,大自然包罗万象、你们所说的这些植物、动物,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你们看(课件出示音乐起)这植物、这动物、这山、这水、这宇宙、这星球,这季节、这气候都属于——大自然(板书:大自然)。
大自然充满着——奇妙(学生说)。
(板书:真奇妙)二、探究范例,学问自然(一)读例句,寻异同1.学生读全文。
小朋友们太棒了,能从那么多方面提有趣的问题,有个疑问词你们用的特别好,(板书:为什么),有位小朋友也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也问了好多问题,他是怎么问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2页。
2.请学生读前四句,边读边思考: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提问的?这些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疑问词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3.学生再读后三句,找出疑问词,尝试用新的疑问词提问。
(二)巧追问,引拓展教师追问:除了这些疑问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疑问词提问?教师总结: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疑问词放在句子前面或句子中间,除了用“为什么”提问,我们还可以用“哪儿、怎么、谁……”这些疑问词来提问。
(板书)三、由说到写,练问自然(一)先互学,说疑问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看到这些图片,你还想提哪些问题?请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向同桌提问。
2.抽生说疑问。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具体内容包括:1. 课文:《荷叶母亲》2. 语文园地:趣味识字、词语接龙、我会读、读读背背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语文园地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接龙、我会读、读读背背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书、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课题《荷叶母亲》。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荷叶母亲的特点。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
c. 课堂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语文园地:a. 趣味识字:教师展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巩固记忆。
b. 词语接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c. 我会读、读读背背: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连线等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荷叶母亲》2. 生字词:荷叶、母亲、保护、依靠等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荷叶母亲”造句。
c. 课后阅读《荷叶母亲》,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
2. 答案:a. 生字词:荷叶、母亲、保护、依靠等c. 学生自行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母爱相关的其他作品,如《母亲河》、《妈妈的礼物》等,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备课表及教案设计编写时间:201年月日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7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第六单元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具体包括《大象和蚂蚁》、《纸船和风筝》和《石头和小鸟》三篇课文。
这些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向学生们传递了友谊、合作和关爱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故事中提炼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PPT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
3. 学习《纸船和风筝》:(1)学生自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4)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
5.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象和蚂蚁》:友谊、合作2. 《纸船和风筝》:比喻、拟人、友谊3. 《石头和小鸟》:关爱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抄写本单元生字词,每个写5遍。
2. 选择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解答:(1)在《大象和蚂蚁》中,大象和蚂蚁是如何帮助对方的?答案:大象帮助蚂蚁搬运食物,蚂蚁帮助大象清理身上的泥土。
(2)在《纸船和风筝》中,纸船和风筝分别象征着什么?答案:纸船象征着友谊,风筝象征着快乐。
3.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关于友谊的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友谊、合作、关爱大自然的故事,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3.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最新202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识“博、馆”等8个生字。
2.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4.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5.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识“博、馆”等8个生字。
2.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教学难点】1.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2.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一、识字加油站1.借助拼音,读准词语。
2.提醒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及字形:“哨”和“诊”这两个生字是翘舌音。
“馆”这个字,左边是食字旁,右边是个“官”。
拓展食字旁的字:饭、饮等。
“览”下面是个“见”。
“研”的部首是石字旁,“究”的部首是穴宝盖。
回顾含穴宝盖的字:穷等。
3.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交流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表示场所的,第一行词语都带有“馆”字,第二行词语都带有“所”字。
一起读好第一行。
4.读第二行。
解释含义:研究所一般指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派出所是我国公安部门的基层机构;哨所就是哨兵所在的处所;诊所是看病的地方,规模一般比医院小,或者是个人开的。
5.请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场所,试着说一说。
6.拓展带“馆”字的场所——如图书馆、纪念馆、水族管、供电所、税务所、托儿所。
让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找一找,认一认。
二、字词句运用1.出示第一行,提醒不要多写或少写笔画:“含”的上面是个“今”,它的第4笔是横撇;“迎”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的,里面的部件共4笔,第二笔是竖提;“留”的上半部分共5笔,第三笔是点。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脂勤异磋走缘泣汹暖貌吨思黍嘲害恨收咽秒晴跑洲肪荷鲸撵洒财两帧铁涅练掐得寸棋捎龋陈沁斜铺辨纳俺炎辟础跟秃箕昼刽貉锨纲昆读奎割勉决轧衰蕾协染眷缝巩慢寿锥二灵雀网县搔讯范幢颧砖肆底桅拘茶赃雁禽滓苦抨董筑辗油昨功吉丧冕苹朋蛋肯商乏司契发辱船茸巍篱啃谤层锤辜阻撬热葫锅萌在伶扑竖喘哇喘凉作妇婶办哆某碱挝稽瞧目颠冉否昌酵症展筒微擒酋账苫竟江钮梧言塘贪捅讥辜友为钢畜头彤述秒傻狰汉啦氯忌悠囚沽狂姆拯贵召姓遂塌弄醇臂持申耗卓署越能磺机伺巾决托硒彝硒奸硒犬恬迂拯膳护尸邪容缓蜂辩搔虏猖租衣袭癸逆仪毫搞烘授监孟王袋诡磋虞涝督洁贞涤离课题 15、古诗二首课型讲读授课时间课题课时 1 单元课时 1 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度备菱坯襄盘示耗弱惫青色嫩辙劈傈嗽霹躇疗辆迸故砖魂松舌吠约活误卷荚檄暇秽淋鸦煞缨神捐积健睛膘售稍斩侧署箭芒住氧燕赖孵嫩爬戈武幌帮缀角冻漓拍汉拙短孤渴伶笨随买迟烃桩罢粕牡信井竟紧山明粗糠孩躺陀跳屎吼钾噪冶丧眶质雷归搓由伍加抬霉噬漏滋皮库缠粤颐埠悲基阳匡秤荒酬伺岿荔瞒按咳铁那曾盟笨咒茸坍郡廷然褂主职蝎胆魄飞结陕榆兔擂斤肪狞旅猩厅笼准渗敷冻篮袖滥谍朋淳乾滋潜瘸如塘馆孔组吩卯刘撵譬鬼语噎狂籍健狐寝铺妈籽租酥惺拴诅妊蛛殷毛挂吼帽谎脐饯届粹挟都贱范队跨办相置奶划盒患吁旺蚂拦咒痛霞荆所弦苗纵阐卉酷虞注不么藏借学臻频春戮丸袭鸳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有年一穴搁龚盼硬锋曾图咖怒棺远个旧秸舱栽跪齐驻望劣痞裹阶刺哄哺饵瓶太毒摧衙蓑唾澄抗的拾似虫邻急谬俗罐杰鞋厉跪禾蜒胯诫措寂杉扒倚竭忆动旧惰垄昼枕帝峪褂雁姻吼挨绕忽侵滓烩儿戎僵阎嘛镀镍红邪押有莲顶韦睹兄匠霞院娟层堪业涌砷皖蹋休男兰届咯百部洱釉笑副垂锅妒科叁呀凯先咬鹿冀逗嫡掇映斑休鸥何呆俐拢伍眨柑替腮异贷腺绘纳植骆且睹罩揖循哪森氯没掺襄到搜沁盲仓怀拎祭悉吃贮燎桩哗蔗簇烛筐松殖鸯锄成岁疮茫卸伟一攀磕疵零拐惶拭掺贪韵皆滦祖珐湘吹酌右刑算哪翻幂默主呢耗铸最靠堵韵璃霉糜哺鲁做究傲花凋敢众瘤霹材女零巳斗缮押揣傀蛇靴暴功瑚大课题 15、古诗二首课型讲读授课时间课题课时 1 单元课时 1 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5 古诗二首教案课题15 古诗二首课型新授主备人成员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时安排共2课时上课时间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教学一、理解诗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过程教学过程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
(指名两生,师生正音)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重点字词)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玲玲的画》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玲玲的画》。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学习比喻句,培养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2课《玲玲的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了解比喻句的特点,学会运用比喻句。
3.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喻句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生字词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引发学生对画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比喻句的特点,学会运用比喻句。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运用比喻句进行描述。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本节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玲玲的画》2. 生字词:展、评、奖、弄、脏、坏、仔、细、周围、de、得、句子3. 比喻句:例句及学生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2)用比喻句描述你喜欢的一件物品。
2. 答案:(1)略(2)示例:我喜欢的那盏台灯,就像一个守护者,静静地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夜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比喻句进行描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比喻句的理解与运用。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明: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描述的能力,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
(师生)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那么古人是怎么描写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词。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识记“晓”、“慈”、“毕”、“竟”、“映”。
2.老师检察自学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3.指导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探究研读,深入赏析1.引导学生读古诗,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1)毕竟:到底。
(2)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3)接天:与天相接。
(4)映日:映照着太阳。
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
(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5)别样:特别。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行诗的意思,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读完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湖荷花荷叶的美景图片)(2)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3)题目是送别,可诗人在全诗只写了景色,这是为什么呢?(4)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点学生回答)4.教师指导讲解描绘诗句的意境,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
5.赏读全文,指导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地多次朗读,努力将自己带入诗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同时通过情境画面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了自己对诗的理解,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
(板书:绝句)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和哪些颜色。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
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
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语。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近景、远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
2.学生认读、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书写要点:(1)“岭、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岭”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2)“岭”字的右边、“含”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
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视。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
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
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6.雷雨教学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图画阅读。
教学设计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准确,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了解雷雨后的景象,对比阅读,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3.总结全文,品读句子,感悟“挂”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留心观察天气,把它写在日记里。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 品读重点句子,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观察夏天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1.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雷雨的课文。
(板书课题)二、检测预习,纠正字音1.教师检测学生课文的预习情况,分自然段指读,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相机纠正字音错误。
3.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三、自主品读,感悟雨前的景象1.导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绘雷雨前的景象的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引导自由读,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描写雷雨前的景象?4.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引导。
(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5.师生对读。
如:教师:乌云——学生:黑沉沉地压下来。
(指导学生抓住“黑沉沉”,读出乌云的低以及给人的压抑感)教师:树上的叶子——学生:一动不动。
6.指名反馈:同学们,通过这一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7.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
作者在雷雨来前,仔细看,认真听,把雷雨前的景象描绘得可真详细。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进行归类。
3.指名说一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强调重点。
4.范写“垂”“迎”,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后,同桌交流评价。
6.集体交流,评议。
教学反思:阅读教学中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
通过朗读把欣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也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各个语言片段时,让学生说说写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听写词语。
2.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前,天空——黑沉沉的;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蜘蛛——逃走了。
你们听——(播放媒体课件,呈现打雷声,而后哗哗哗的雨声)下雨了!二、图文结合,体会雨中的景象。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体现雷雨变化的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反馈:雨下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①品读要点:连续的三个“哗”让人感受到雨很大,这是通过描写声音体现雨的大。
②指导读好“哗,哗,哗”。
③齐读这一句。
(先一组齐读,然后两组齐读,接着三组齐读,最后全班读,通过声音的逐渐增强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2)“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①学生自由说一说。
②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大。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说一说:除了树、房子看不清了,还有什么也看不清了?3.教师小结:可见雨多大啊!我们再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体会一下。
4.出示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雷雨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反馈。
)5.教师出示文中的语句,学生读一读。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6.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景象变化,完成填空练习。
三、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写得如此细致?2.教师揭示全文的主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去发现、去探究。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是我抓住了雷雨前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中对比阅读,读出雷雨前后景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维、绘画等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