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刮目相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初级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文明史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
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2. 梭伦采取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要求的反映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C.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参考答案:C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参考答案:C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
故答案为C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
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4.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参考答案:C5.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在A.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B.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C.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D.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参考答案:D据所学可知材料的背景是抗日,且主要阐释了国民政府的陪都设定,而防范西北反蒋运动、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和“攘外必先安内”等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项排除;材料中国民政府把洛阳定为西京举措,说明国民政府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抵抗日本的后方,故D项正确。
专题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目录考点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点65 抗美援朝考点66 土地改革考点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下图是人民日报1949年9月29日刊发的广告。
这反映出当时()A.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B.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9月29日”可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广告,根据材料“可按市价九五折”表明这个有限公司对新政权的拥护,A项正确;有限公司不是个体私营企业,材料的一个公司的图片也不能反应发展迅速,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3年甘肃省天水市)有学者指出:“它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中国以弱抗强,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从此站起来了’”。
该学者评述的史事是()A.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D.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A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史实,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3年云南省)九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图片材料】【文献摘录】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那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启发。
此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与中国的落后有关。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转折和挫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它们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以制造了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
结果,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
中国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领土被日本大规模侵占。
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使日本更加自负。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初中日关系紧张的开端。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称为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在许多方面都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与日本联合的英国通过了《英日同盟》条约,表示要支持日本,这加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但在战争中,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战争后,日本获得了一些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这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更加复杂。
在战争中,中国支持了俄罗斯,但同时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尝试,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此外,日本的军国主义成分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导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弱势,导致国内政治变幻无常。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内扩张,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层的压力。
此外,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二战期间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材分析:本课教学重点是“血染卢沟桥”,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的准备,为了摆脱国内政法经济危机和转嫁国内阶级矛盾,同时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简述卢沟桥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及历史思维能力。
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与“相关史事”,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抗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的永定河上,横跨着气势如虹的卢沟桥。
1937年的一天,枪声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中国”一词的来历“中国”一词的来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是现代世界对“中国”一词的一般理解,已经写入了各种官方文件。
但是,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词并不是代表国家的专用名词,即不是国名。
那么“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
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
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
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从字义上讲,国在古代是城的意思,一座方形的城里,住着一国之王,所以国就是王的都城,或者京都。
城外是国王的领地,有土地和人民。
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国一词出现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
当时中国是国王直接统治的京师(首都)或包括京师周围的地区。
周朝统治者打败了各个地方政权以后,实行分封制,就是将全国土地划分成了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委派一个地方长官实行统治。
各诸侯如众星捧月般拥戴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各诸侯王国环绕着、拱卫着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城堡和土地。
相对于诸侯王国来说,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就被尊称为“中国”,既中央之国、中央王国。
随着皇权的扩大,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域不断增加。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以后,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部疆土都可称为“中国”了。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二十世纪以前,没有哪一个王朝是定国名为中国的。
秦朝的正式国名是“秦”,汉朝的正式国名是“汉”,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的也是如此。
汉朝与匈奴人交往的文书里,称“汉”或“大汉”,而不称“中国”。
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国的官方文书、会盟的盟书中,称“唐国”、“大唐国”,而不称“中国”。
历代都是如此,直到近代清政府与各国签定的许多条约,所署的国名是“大清”,而不是“中国”。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三、历次反侵略斗争教训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就巨大的灾难,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也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着国人不断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教训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在中国近代,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
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
因此,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
因此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
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关键,这一点不仅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所得到的教训,也是近代中国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的一个真理。
只有在经济和技术上强大了,中国才会走在世界前列,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四:现在中国该怎么做历史是发展的一面明镜,近代屈辱的历史应该让我们清醒,我们要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和经验,就当前中国的形势,我们的国家要怎样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呢?(一)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在崛起的关键阶段,经济实力是崛起的基础,而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发展才能不断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实现国家的崛起。
而且国家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且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一个国家才会真正地强大。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上来。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使中国长久地昌盛。
(二)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如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得到的教训一样,技术落后也容易挨打。
所以国家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是通过教育改革的渠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借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成果,“殖产兴业”,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果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序幕,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我们从中得到了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等等启示,这对于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明治教育;启示一、明治时期的教育背景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外部欧美列强环绕,时刻想吞噬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所谓“亲善”、通商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人民的贫困、经济的落后造新政府的财政拮据等等,困难重重、百业待举。
为了巩固新政权,把封建落后的日本改造成为近代的强国,以木户孝允1、大久保利通2为代表的明治元勋们推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
明治政府一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方面,教育上仍然沿袭封建制度。
封建的教育制度腐朽不堪、弊端丛生,是正在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的一大障碍。
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需要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创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明治时期的教育措施明治政府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
在中等教育方面,政府特别重视实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
明治维新最初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政体书》,其中心思想就是引入西方文明文化、倡导全面“普及义务免费教育”和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文明开化”。
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课程代码037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贷产阶级的矛盾D.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A.政治控制B.军事侵略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3.1895 年,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足(D)A.《南京条约》B.《大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4.中国近代史卜: 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A)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5.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C)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FJE 用亩制度》D.《资政新篇》6.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A.长沙战役B.北伐受挫C.天京事变D.安庆失守7.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抬导思想是(B)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救亡图存8.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A.江南制造总局B.金陵机器局C.马尾船政局D.大津机器局9.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D)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D.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0.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C)A.思想文化保守B.经济技术落后C.社会制度腐败D.军事装备落后11.1915 年9月在比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C)A.胡适B.鲁迅C.陈独秀D.李大钊12.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是(B)A.上海机器工会B.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C.省港罢工委员会.D.中华全国总工会13.1930年8月,国民党民主人士邓演达领导成立的中间党派是(A)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中国青年党C.中国民主同盟D.中华职业教育祉14.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B)A.四川懋功地区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C.西康甘孜地区D.陕北吴起镇15. 1937年,口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华事件是(D)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16.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的阶段是(B)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柑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诀战阶段17.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D)A.1950 年B. 1951年C.1952 年D.1953 年18.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19.邓小平在1979年3月的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C)A.“一个中国”的原则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C.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20.1997年7月 1日,中国在推进国家统一大业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是(A)A.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B.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C.海峡两岸举行“汪辜会谈”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1.2001 年,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A)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设立海南经济特区C.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2.2012 年,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D)A.中共十五大B.中共十六大C.中共十七大D.中共十八大2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是(A)A.《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C.《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D.《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4.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B)A.人民对于建立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5.中共十九大确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20年B. 2025年C.2035 年D.2050 年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XXX20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3答案(单选)1: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被迫把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瑷珲条约》正确答案:C(单选)2:XXX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上。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XXX全会C:中共十二大D:XXX全会正确答案:C(单选)3: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的队伍,主要是由三种人组成的,其主体部分是()。
A: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B: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C:原中国XXX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D:第一批工人活动的组织者正确答案:A(单选)4: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
A:维护XXX的统治地位B:与XXX进行内战C:维持国家现状D: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正确答案:D(单选)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争取民族自力、人民束缚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
两个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接洽,以下选项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A:两个任务主题相同B:两个任务内容相同C:两个任务实现方式相同D: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正确答案:D(单选)6: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
以下对洋务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洋务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加强海防、边防B: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D: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正确答案:D(单选)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的标志是()。
近代日本,对中国有过短暂的刮目相看
自中国发生两次“华夷之变”(元灭宋、清灭明),日本即颠覆了对中国的崇拜,到了近代,不仅不再崇拜,而且随着甲午一战,对中国的态度升级为极度鄙夷。
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可以说有一半是日本给予的。
从甲午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蕞尔小国”当了“泱泱大国”近半个世纪“准宗主国”。
然而,这五十年间,并非全是“一边倒”,期间
日本对中国也有过短暂的“刮目相看”。
那就是辛亥革命时期。
对于辛亥革命,日本思想家北一辉有一句“日式评价”:日本是中国革命的“助产士”。
所谓“助产士”,为日语当用汉字,翻译成汉语俗语,就是“接生婆”。
北一辉的言论虽然是从日本的角度出发,但客观来看,清末中国政治巨变中的日本元素是不能排除的。
如果把辛亥革命的“外国势力”以“十成”划分,那么日本至少要占“六成”。
黄兴孙中山把革命大本营设在东京,中国留日生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历尽磨难与牺牲,中国留日生用一场革命让皇帝在中国成为历史、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无论后人怎么品评,仅就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年帝制、创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而言,这是一场
伟大的革命,是成功而不是失败的革命。
此时中国,有三点足以傲世:
1,华夏民族的历史选择是正确的,和世界潮流一致。
2,华夏文明在世界近代文明进程中衰落,但民主政治此时降临,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还
不太晚;
3,中国是“亚洲的法兰西”,民国成立伊始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将“主权在民”思想立入宪法。
老大帝国由此焕然一新,洋溢“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新生活力。
由三个傲世,足见辛亥革命对华夏文明巨献——给老迈的华夏文明注入现代文明的核心——
政治文明,使复兴成为可能。
虽然中华民国初期经历了袁世凯复辟等等阵痛,但民国10年间的朝气,还是全面超越了晚清七十年的暮气。
以政治文明为先,此时中国多点开花,汇入“世界流”。
此时是中国历史鲜见的“人才鼎沸期”,许多推动国家进步“文武全才”人杰横空出世,横刀立马的将军同时也是能舞文弄墨的儒生,满腹经纶的才子同时也能为国家前途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普遍拥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是中国历代人才群中除去诸子百家时代最闪光的一批。
中国才子们的壮举不仅彪炳千秋,也令天敌日本刮目相看。
此前鄙视中国的日本少壮派军官石原莞尔当时正在朝鲜驻扎,闻听辛亥革命爆发,带领一群士兵登山高呼“中华民国万岁”。
不少日本学者官纷至沓来,就连北一辉,辛亥革命后也跑到中国来学习——因为中国留日生
“出于蓝胜于蓝”,建立了“亚洲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