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精选2篇(一)说课稿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演讲技巧以及梁任公这位先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导入】1.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听过演讲吗?你们印象最深的演讲是哪一次?演讲有哪些特点?2. 引入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文章。
【教学过程】一、阅读欣赏1. 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成两段,让学生先阅读第一段,并简要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 探究语言特点: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一些具有感染力的表达语句。
例如:“他没有提空话,没有空洞的套话。
”等。
3. 学习段落大意:让学生阅读第二段,并回答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
二、分析文章结构1. 梳理主题与结构: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 了解个别句子的作用:选取关键句子,让学生分析词语运用,推测作者的意图。
三、理解演讲技巧1. 导入学习:学习演讲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演讲技巧:通过学习梁任公的演讲文章,分析其中运用的技巧,如句式运用、篇章结构等。
四、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1. 练习演讲:让学生以梁任公的演讲为范本,自行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模拟演讲。
2. 互动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演讲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归纳总结】1. 总结演讲技巧:让学生梳理归纳本堂课学习的演讲技巧和方法。
2. 总结人格魅力: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是如何体现在演讲中的。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一些有演讲经验的嘉宾来给学生上一节实际演讲课,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演讲示范。
【板书设计】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入:你们听过演讲吗?你们印象最深的演讲是哪一次?演讲有哪些特点?阅读欣赏: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有哪些特点?分析文章结构:主题与段落逻辑关系理解演讲技巧:梳理演讲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模拟演讲归纳总结:演讲技巧与人格魅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演讲的定义和特点,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演讲技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一、说课程:最近读完了温儒敏先生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著作《温儒敏语文讲习录》。
温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见解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并给出了解救语文教学现状的良方。
温先生认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津津乐道文本的分析,一篇文章就文本分析动辄两三个课时,甚至五六个课时,教师恨不得把文章翻个底儿朝天。
然而三年、六年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欠缺。
温先生的这一番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在一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方法;不仅要关注这三年学到了什么本领,还得关注经过这三年的学习,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这一篇文章。
而是通过这一篇文章的阅读练习,尽可能地掌握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文本,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媒介,而不是阅读教学终极。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点和美学意义。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能利用一定的阅读方法独立自主地品味文章的美。
2、真正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
所以,只有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真正的阅读教学才会发生。
如何让学生占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呢?首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读。
相信同学们是有能力完成阅读任务的。
在阅读之前不要给学生施加任何的指向性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地去读。
其次,尊重学生的理解。
不要轻易地否决掉学生的阅读体验,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如果发生理解偏差的问题,教师此时在与大家商讨,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
最后,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抛出答案,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应当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的协作中,你一言我一语,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3、“一课三得,课课有得”。
每一节课,都必然要让学生有所得。
依据阅读理解的特点,我认为一课往往至少有三得:得知识、得方法、得情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略读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文章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文章篇首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二、教学目标定位: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文学常识诸如“梁启超”“箜篌引”“桃花扇”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学常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分析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
【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
文章中对梁任公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察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梁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名人,确实有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文章深刻的展现了梁任公的“热心肠”即面对死亡的无畏,对君王的忠诚,忧国忧民的胸怀等,都值得我们深切的思考与体会。
】三、说教法和学法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我想先让学生诵读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然后让学生进行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点评,了解梁启超的其性格特征及写作的技巧与情感,其中对梁启超的“热心肠”进行深入的探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5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篇一课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略读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文章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文章篇首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
与之前的《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
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文章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3. 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问题引导法;2、交流讨论法;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的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单元定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
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见教材P26)2、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
一来可以从写作的角度鉴赏文本,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二来可以从从育人的角度观照文本,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3、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情感与价值观:(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其自由洒脱的真性情(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简介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授课人祝锋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加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形象性格。
三、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价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入题(趣味式导入)讲述一个小故事:(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
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
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故事讲完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对!他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梁启超先生。
一个十岁的少年,才华已是如此出众,那么后来的梁启超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学完这一课同学们便知道答案了。
(板书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请学生据预习介绍“二梁”的情况,若不会其他同学补充。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扣、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学者、曾参与很多重大活动,如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等,主要作品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
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
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
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课堂情境设计: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通过朗读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引导学生了解梁任公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通过学习这次演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梁任公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到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梁任公先生个人经历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这次演讲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学生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你们认为一个人面对困难时,应该怎样处理?”并请一两位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
2.呈现:给学生分发《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课文,让学生先自主阅读。
然后,选择几段重要的段落进行集体朗读。
3.讲解: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梁任公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4.引导讨论:提问学生:“你们对这次演讲有什么感受?梁任公先生通过这次演讲想表达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话题,并进行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6.思考拓展:提问学生:“你认为梁任公先生的人生观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7.巩固:让学生回答几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人生态度》,并在作文中列举自己的一些作为证明。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非常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思考问题也比较深入。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文中一些生词和句子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复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和处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散文。
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
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虽篇幅短小,但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2、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据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方法。
教学难点: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1、讲授法
2、情境教学法: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
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认识。
3、提问法
以下学法:
1、默读法
2、圈点勾画读书法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
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3、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在这一环节过程当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来猜一个谜语,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们对于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再根据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引用历史方面的知识,正式导入到文章。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指名学生梳理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2、梁任公演讲特点
结论: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而有趣,知识渊博,博闻强记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才华横溢、热情奔放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潇洒、稳健、自信、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五、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之后,大家对梁任公有了更深的确认识,他不仅是近代史上知识界一位风云人物,还在从政之外,致力于学术研究,知识广博,成果丰硕。
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
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形象:特点手法
肖像短小精悍
气质风神潇洒白描
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