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9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
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
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
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
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
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慢性硬膜下血肿42例改进术式治疗体会引言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钻孔引流术,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改进的术式在治疗CSDH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总结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改进术式治疗的体会。
一、临床资料1. 患者选择本研究纳入了42例经影像学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年龄范围为45-80岁,平均年龄62.5岁。
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3. 影像学特征通过CT或MRI检查,确认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密度。
二、改进术式介绍1. 术式原理改进术式主要基于减少术后复发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通过精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实现。
2. 手术步骤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全面评估、术前教育和必要的血液检查。
麻醉方式:多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手术切口: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以便于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
钻孔引流:在硬膜下血肿的最高点进行钻孔,插入引流管。
血肿清除:采用吸引器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血肿。
硬膜修复:对受损的硬膜进行修复,必要时使用人工硬膜。
术后引流:设置适当的引流时间和压力,确保血肿清除。
3. 术后管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定期更换引流袋,防止感染。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时拔除引流管。
三、治疗结果1. 疗效评估术后通过CT或MRI检查评估血肿的清除情况,42例患者均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并发症分析本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术后感染,1例出现了硬膜下积液,均通过相应的治疗措施得到控制。
3. 复发情况随访6个月至1年,无患者出现复发。
四、讨论1. 术式优势改进术式通过精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2. 术后并发症预防严格的无菌操作、合理的引流时间和压力设置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自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种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至 3 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周以上)。
二.症状、体征(一)急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痛、失语多见。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于伤后 1-3 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自我照顾能力缺失与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能力障碍有关。
(五)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七)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八)有受伤的危险(管道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洁净温暖、通风良好。
2、手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3、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安全防护,如安置床档等。
(二)饮食加强营养,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
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一旦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对于术后病人,重点观察血肿清除效果。
(四)用药护理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五)引流管护理1、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2、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引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打折,外出检查时先夹闭引流管。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或自发性原因导致硬膜下的出血,并在出血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血肿。
它不同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后者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并向外压迫脑组织。
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在数天甚至数月内逐渐形成,积聚的血液有时间流出,使血肿变得更大。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轻微创伤: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些外伤可能是头部摔倒、碰撞、撞击或压力的结果,但不足以造成明显的症状或神经系统损伤。
轻微创伤可以导致小的血管破裂,引起局部的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逐渐积聚形成血肿。
2. 高血压:高血压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重要因素。
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脑动脉病变,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如弹力纤维和胶原的破坏,管壁变薄,易于破裂。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剧烈运动或稍微的外伤也足以引起硬膜下出血。
3. 血液凝固功能障碍:慢性硬膜下血肿也可与某些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相关。
例如,患有血友病或坏血症的患者,由于凝血物质缺乏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出血。
4.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也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常见原因。
静脉曲张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管扩张和血管壁变薄,静脉瘤形成。
在静脉曲张的情况下,静脉壁脆弱,极易破裂出血。
5. 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也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形成血管囊样突出。
脑动脉瘤壁薄弱,易于破裂,造成出血。
总结起来,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的原因包括轻微创伤、高血压、血液凝固功能障碍、静脉曲张和脑动脉瘤等。
了解这些常见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潜在的神经损伤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