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4.57 KB
- 文档页数:3
拔苗助长寓言故事全文“哎呀,我的禾苗怎么长得这么慢呀!”宋国人站在田边,看着那稀稀拉拉的禾苗,急得直跺脚。
这一天,阳光特别好,照得那片田地都金灿灿的。
微风轻轻吹过,禾苗们轻轻地晃动着,仿佛在说:“别着急呀,我们会慢慢长大的。
”可这个宋国人哪听得进去呀,他心里就想着让禾苗快快长高。
他回到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那长得慢悠悠的禾苗。
他的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你别这么愁眉苦脸的啦,禾苗自然有它生长的规律呀。
”“不行!我等不了啦!”宋国人嚷嚷着。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田里去了。
看着那些禾苗,他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嘿嘿,我把它们拔高一点,不就长得快了嘛!”说干就干,他弯下腰,一棵一棵地把禾苗往上拔。
太阳越升越高,晒得他满头大汗,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还一边拔一边美滋滋地想着:“哈哈,等会儿我的禾苗就是最高的啦!”拔了大半天,终于把所有的禾苗都拔完了。
他直起腰,看着眼前的“成果”,得意地笑了:“哈哈,这下可好了。
”然后他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到了晚上,他兴奋地对妻子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做了一件大事,明天我们的禾苗肯定会长得特别好!”妻子疑惑地看着他,不知道他到底干了啥。
第三天,宋国人迫不及待地拉着妻子来到田里,想让她看看自己的“杰作”。
可是,当他们看到田里的景象时,都傻眼了。
那些被拔高的禾苗全都耷拉着,无精打采的,已经死了一大半。
“哎呀呀,这是怎么回事呀?”宋国人急得大喊起来。
妻子生气地说:“你呀你呀,你怎么能这么干呢!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这下可好,全完了!”宋国人呆呆地站在那里,后悔极了,“我怎么这么笨呀,怎么就没想到会这样呢?”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村子,大家都笑话他,说他太心急了。
这个宋国人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规律呀。
不然,就会像他这次一样,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我们做事可不能学这个宋国人呀,一定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不是吗?。
拔苗助长故事6篇拔苗助长故事。
为了不与这个时代脱轨我们必定会接触及撰写文档,可以在网络上精准搜寻到想要的范文。
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怎么才能将范文写清晰?或许以下内容“拔苗助长故事”合你胃口!还请你保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拔苗助长故事篇1古时候有个人,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每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着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方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最终想到了方法,就赶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始终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觉禾苗都枯死了。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非常疲惫但很满意,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关心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闻后赶忙到地里去看苗(的状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盼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关心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造句一、实行揠苗助长的做法对这件事没多大关心。
二、学习要循序渐近,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三、别信任这些速成班,他们用的都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
四、学习文化学问,要循序渐进,切不行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五、孩子才4岁,你就要她学这、学那,这无疑是揠苗助长,不利于她的健康成长。
六、我们不想揠苗助长,当然我没有说我不喜爱他们,也没有说我不信任他们。
拨苗助长寓言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过着安逸的生活,他们种地、捕鱼、放牧,每天过得很快乐。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神秘的老人,他自称是拨苗助长的专家,可以帮助村民们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村民们对这位老人的能力颇为怀疑,但还是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老人开始在村子周围的田地里施展他的拨苗助长的技巧。
他每天早早起床,给每一株庄稼拔掉一些小树苗,然后用他自创的方法喂养这些庄稼。
村民们看到老人这样做,都觉得很奇怪,不明白他到底在干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庄稼们开始长得异常茂盛,农作物的产量也是往日的数倍。
村民们无不惊叹老人的神奇技巧,纷纷来向他学习。
老人很慷慨地向他们传授了自己的拨苗助长的方法,并告诉他们要勤劳耕种,不断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村民们秉承老人的教导,开始勤奋耕种,不断学习如何拨苗助长。
他们在老人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挑选适合的庄稼、如何及时除虫、如何科学浇水等技巧,农作物的产量节节高升,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然而有一位懒惰的村民,他看到别人都在忙碌耕种,而自己却什么都不做,想依靠别人的劳动来获得收入。
他想到了一个坏主意,便去找老人请教如何拨苗助长,老人欣然答应。
这位懒惰的村民偷偷跟着老人,学到了一些技巧后便回到村子里做起了“拨苗助长”的买卖。
他给人家的庄稼拨苗,并且以此为名要求报酬,庄稼们却被他搞得断断续续,长得稀稀拉拉。
这让村民们很不高兴,纷纷把他揭穿。
老人将他教给村民的拨苗助长的技巧全都取消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小利,要脚踏实地。
要相信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不能依赖别人的劳动来获取利益。
只有不断学习、努力耕耘,才能拥有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拨苗助长只是一种方法,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
第二篇示例:从前,有一群农夫在一片农田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
其中有一位农夫,名叫小张,他是这群农夫中最勤快的一个。
每天清晨,小张都会带着锄头和水壶来到田地里,辛勤地劳作着,照顾着自己种植的庄稼。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这一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的成语启示1、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2、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拔苗助长的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
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古代寓言故事一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一天到田里去看。
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
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日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我的规律,仅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拔苗助长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一块麦田,他每天都会去检查麦苗的生长情况。
有一天,他看到有几株麦苗长得比其他的要快,于是他决定帮助这些麦苗长得更快一点。
于是,他每天都给这几株麦苗浇水、施肥,还用小刀给它们锄草。
农夫以为这样可以让这几株麦苗更快地长高,结果却发现,这几株麦苗不但没有长高,反而变得越来越矮小,最后连根拔起,死在了土地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拔苗助长是不可取的。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原文是“稼穑之功,不可不勉;拔苗助长,不可不戒”。
它的意思是说,农民在田间干活时,不仅要勤勉耕种,更要警惕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做出错误的事情。
拔苗助长的寓意是告诉人们,有些事情是需要按照自然规律慢慢发展的,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
就像农夫拔苗助长一样,结果只会让苗变得更加虚弱,最终导致失败。
这个寓言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等待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采取不切实际的手段来追求成功。
只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我们要学会像农夫一样,耐心地等待事物的成长,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采取不切实际的手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取得更加可靠的成就。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会拔苗助长的道理。
有时候,一些项目或者计划需要时间去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不切实际的手段,否则只会事倍功半,最终导致失败。
要学会耐心等待,脚踏实地,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总之,拔苗助长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它告诉我们要耐心等待事物的成长,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采取不切实际的手段。
只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努力,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牢记这个寓言故事的教训,不要犯拔苗助长的错误,走上一条更加稳健的道路。
拔苗助长的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一):拔苗助长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忙它们生长。
”一天,他最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向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忙它生长。
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二):成语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典故】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近义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示例】那种不顾学生能否理解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其它使用】◎例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这个成语改成"拔苗助长"就浅显明白。
◎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拔苗助长故事概括简短
拔苗助长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孟子·公孙丑上》的经典寓言故事,其内容可以简洁概括如下:
宋国有位农夫因急于让自家田里的禾苗快速生长,便采取了一个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亲手将禾苗一根根地拔高。
尽管他辛勤劳作了一整天,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声称自己帮禾苗长高了很多,但是他的做法实际上破坏了禾苗的正常生长机制。
次日,当他的儿子跑去田里查看时,发现原本的禾苗已经全部枯萎死亡。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告诫人们做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一味追求速度和眼前效果可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甚至损害事物本身的发展。
成语“拔苗助长”也因此用来形容那些过于急躁、不按部就班行事,结果反而坏事的现象。
拔苗助长这个故事的寓意
拔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寓意是指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和不合时宜的行为可能会导致逆效果。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民在稻田里看到一株嫩苗,他觉得苗子长得太慢了,于是决定拔苗助长,结果苗子反而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需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和时间来发展。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不耐烦,希望事情能够更快地实现,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会破坏事情正常的发展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一个人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希望能够立即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巧,但这是不现实的。
学习和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拔苗助长的故事还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发展过程,不要过早地干预和干扰。
有时候,我们的干预可能会破坏原本正常的发展轨迹,导致逆效果。
比如,一个企业想要快速地扩张业务,但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准备,结果可能面临失败和损失。
因此,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耐心,相信事物会按照它们自己的节奏发展。
只有在正确的时机采取适当的行动,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和坚持,相信付出和努力最终会得到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过分干预和急于求成的心态,给事物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生长和发展。
中国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国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古代寓言《揠苗助长》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拔苗助长田野里,大片大片的庄稼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一派勃勃生机。
也许你看不出庄稼每天都在长,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长高了起来。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
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
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
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
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导读:拔苗助长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
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拔苗助长的道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也必然会失败。
拔苗助长文言文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
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
1.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分享
2.寓言故事的成语:拔苗助长
3.成语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4.拔苗助长寓言故事英文版
5.中国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6.拔苗助长续写
7.拔苗助长作文
8.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上文是关于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