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驱动并联机器人绳索拉力及工作空间求解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4.22 KB
- 文档页数:5
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军事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机器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而绳牵引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类特殊的并联机器人,以其灵活、高效、强大的载荷承载能力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并联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
一、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是一种由多个杆件和绳索组成的机械系统。
通过控制绳索的伸缩和杆件的运动,实现机器人的姿态调节和负载搬运。
相比传统的并联机器人,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具有更灵活的结构和更高的自由度,能够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多个绳索的受力平衡来控制机器人的姿态和位置。
通过对绳索的放松和收紧,机器人的杆件可以相对运动,实现机器人的姿态调节。
同时,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负载被均等地分布在绳索上,从而实现对重物的搬运。
这种力学原理使得绳牵引并联机器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负载承载能力。
二、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1. 系统建模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
基于刚体动力学原理,可以将机器人的结构和绳索的运动建模为一个动力学系统。
用于表示机器人的杆件通常采用欧拉角、旋量或者其他的表示方法,而绳索的运动可以用张力、长度变化等参数来描述。
通过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可以得到机器人各个部分的运动学和力学关系。
2. 力学分析在进行力学分析时,需要考虑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受力平衡和力矩平衡。
由于机器人的杆件和绳索可以相对运动,所以需要考虑绳索的拉力和重力对机器人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惯性力和耗散力,以及外界的扰动力。
通过对这些力的分析,可以得到机器人的力学性能和工作空间。
三、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性能优化1. 结构优化在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结构优化中,可以考虑杆件的长度和形状、绳索的材料和布置等因素。
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及样机实验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在机器人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可以通过多个绳索对机器人进行支撑和平衡,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并设计了一台样机进行实验。
首先,本文分析了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该系统主要由机器人主体和多个绳索组成,绳索通过受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实时监测绳索的受力情况。
控制器根据绳索受力信息,通过调节绳索的张力和长度,及时对机器人进行支撑和平衡。
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ID控制的方法来实现对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控制。
PID控制器可以通过不断调节绳索的张力和长度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支撑和平衡。
具体来说,根据绳索受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PID控制器可以根据当前误差、误差变化率和误差积分来计算绳索的控制信号。
通过不断迭代调整绳索的张力和长度,使机器人实现稳定和平衡的运动。
然后,本文设计了一台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该样机由机器人主体、多个绳索、受力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绳索的张力和长度,观察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ID控制的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机器人的支撑和平衡,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最后,本文总结了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及样机实验。
通过PID控制方法,可以对绳索进行精确的调节,实现对机器人的支撑和平衡。
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继续优化和改进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本文对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台样机进行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ID控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机器人的支撑和平衡,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绳牵引并联机器人(Cable-Driven Parallel Robot,CDPR)是一种采用绳索代替传统刚性杆来控制末端执行器位姿的一种新型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惯性小、运动空间较大、刚度较大以及动态性能良好等优点,是传统“硬式支撑”串联支撑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在工程实践中,这种新型的并联支撑机器人非常适用于吊车、机械加工、天文望远镜等领域,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大热点,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和军事等领域。
根据牵引绳索数目m和并联机器人自由度数目n 之间的关系,CDPR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欠约束CDPR(m<n+1)、完全约束CDPR (m=n+1)以及冗余约束CDPR(m>n+1)。
截至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研究团队针对完全约束的CDPR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瞩目的成果。
本文主要针对欠约束CDPR,数量有限的CDPR减少了受控的自由度,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绳间相互干扰的可能性,可应用于多种工程实践,如货物运输、医疗康复(如图1所示)、风洞试验(如图2所示),因此对欠约束CDPR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图1 绳驱动康复机器人图2 双索悬挂支撑系统示意图欠约束CDPR由于其绳索不完全约束,即使在绳长给定不变的情况下,末端执行器依然可以运动,即动平台放开了一定的自由度。
换句话说,欠约束类型的机构释放了一部分自由度。
当给定动平台期望轨迹指令或者通过主动控制,如控制飞行器模型舵面等方式,可以实现动平台特定方向上的自由运动或者强迫+自由运动。
这对于患者进行主动康复,或在风洞虚拟飞行试验中研究飞行器模型的气动、运动和控制之间的耦合关系等提供了支持。
以风洞试验需求为例,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需要研究飞行器模型在受迫+自由运动下的响应情况,例如模型在做俯仰振荡时的滚转和偏航角运动,从而更深层次地研究飞行器模型的气动特性,这对于掌握模型位姿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设计飞行控制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欠约束类型的支撑方式。
6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位置空间分析
陈峰
【期刊名称】《机械设计》
【年(卷),期】2009(0)2
【摘要】文中对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位置空间进行了研究。
在绳牵引并联机构的应用中,工作空间的形状是需要了解的重要因素。
通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和力矩平衡方程得出了判断一个位形是否在工作空间中的方法。
据此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工作空间形状同运动平台和基座几何布置、尺寸的关系。
【总页数】3页(P44-46)
【关键词】绳牵引;并联机器人;位置空间;形状
【作者】陈峰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2
【相关文献】
1.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位置及工作空间分析 [J], 黄亚太;林光春;黄亮
2.一种新型3-U^rSR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位置与作业空间分析 [J], 虞启凯;游有鹏;韩江义;朱剑英
3.一种三自由度并联稳定平台机构的位置与工作空间分析 [J], 常兴;刘安心;房立丰;
杨廷力
4.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可达工作空间分析 [J], 郑亚青;刘雄伟
5.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位置分析和工作空间分析 [J], 陈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