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知识点总结之民事证据与证明(四)
- 格式:docx
- 大小:22.42 KB
- 文档页数:9
第1篇一、引言在民事案件中,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证据是民事案件审理的基础,对于判决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法律证据的定义、种类、收集与审查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民事案件法律证据的定义民事案件法律证据,是指在民事案件中,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
法律证据应当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三、民事案件法律证据的种类1. 书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如合同、借条、遗嘱等。
2. 物证:物证是指以物品的外形、质量、数量、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如房产、车辆、货物等。
3. 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数据等形式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如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文件等。
4.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所作的陈述。
证人证言应当真实、客观、具体。
5. 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向法庭所作的陈述。
当事人陈述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6.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指鉴定人根据专业知识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所作出的意见。
鉴定意见应当具有科学性、客观性。
7. 勘验笔录:勘验笔录是指勘验人员对案件现场、物品等进行勘验后所作的记录。
勘验笔录应当真实、客观、详细。
四、民事案件法律证据的收集1. 当事人自行收集: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如查阅合同、收集相关物品等。
2. 法院调查收集: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查收集证据。
如传唤证人、勘验现场等。
3. 委托鉴定:对于需要专业知识的证据,当事人可以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4. 委托证人:当事人可以委托证人出庭作证,提供证人证言。
五、民事案件法律证据的审查1. 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审查证据是否真实,是否与案件事实相符。
2. 审查证据的关联性:审查证据是否与案件事实有直接关联。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证明方式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和证明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两个或多个当事人发生争议,法院将依法调解或裁决纠纷。
为了使判决结果公正合法,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因此,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方式。
一、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需要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中,通常采用的是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即诉讼主张的承担责任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负担。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原告提起诉讼的一方应当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
原告应提供与自己主张相对应的证据,以证明其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和事实依据。
举证责任通常包括证明权利存在、证明侵权事实和证明损失等。
被告在举证责任上通常承担相对较轻的责任。
被告通常只需在反驳原告主张时提供相应证据,例如提供与原告提出的权利主张不一致的证据,或提供揭示事实真相、自证清白的证据。
被告的证据可以是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二、证明方式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证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明方式:1. 书证:书证指的是依法可以用作证据的书面文件,如合同、票据、律师函等。
书证在举证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和可信性,因为它们是通过书面形式表达的证据。
2. 物证:物证是指案件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并作为证据呈现的物体或物品。
例如,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碰撞后的损伤可以作为物证来证明责任。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诉讼参与人对案件相关事实的陈述,证人出庭作证、书面证言等都可以作为证据。
证人证言通常在法庭上被质询和交叉质询,以确认其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指由具备专门知识的鉴定人员对案件相关事实进行科学鉴定并提供意见。
例如,医学鉴定、财务鉴定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5. 视频和录音: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视频和录音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证据形式。
通过视频和录音可以准确记录事件的发生和相关证言,提供可靠的证明。
总结起来,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方式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因素。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和证明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证据是支持诉讼主张的依据,而证明则是通过证据来证实某一事实存在的过程。
以下是对民诉证据证明的总结,旨在帮助理解其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应用。
一、证据的种类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书证: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所表现的证据,如合同、借条、票据等。
2. 物证:以物品的物理形态、质量、数量、位置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照片、录像、物品等。
3. 声音证据:以声音为载体,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录音、录像等。
4. 视听资料:以视听资料为载体,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录音、录像等。
5. 电子数据: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证据,如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电子文件等。
6. 证人证言: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
7. 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
8. 法院指定的鉴定意见:鉴定机构根据案件需要,对特定问题所作出的鉴定结论。
二、证明责任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由主张事实存在的当事人承担。
证明责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原始证据责任: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2. 反证责任:主张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当事人,应当对该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3. 无证据责任:一方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未提供证据或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对方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三、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分为以下几种:1. 优势证据标准:指在案件事实无法查清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优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证据。
2. 过半数证据标准:指在案件事实无法查清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数量达到案件事实发生可能性的过半数。
3. 绝对证据标准:指在案件事实无法查清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足以排除合理怀疑。
四、证据的收集与运用1. 当事人应当积极收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
民诉中常考知识点总结一、起诉条件起诉条件是指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法律条件。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条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条件:起诉的当事人必须是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 客观条件:起诉的争议必须是具有诉讼标的、适格请求及法律关系的民事纠纷。
3. 相对的程序前提:起诉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程序要求,包括适格的起诉状、起诉状的提交、起诉状的送达等。
4. 存在性条件:起诉的争议必须是事实上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或者不存在的。
5. 社会利益条件:起诉的纠纷必须是具有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精神。
当事人在起诉的时候,必须要符合以上几个条件,否则法院将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
二、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有举证责任。
在举证责任方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1. 原告举证原则:原告要求法院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就必须举证证明其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
2. 被告举证原则:被告对原告的事实主张有实质性的反驳或者抗辩,就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3. 证据调查原则:在诉讼程序中,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情况进行证据调查,确保案件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以上三个原则是在举证责任方面很重要的,当事人在诉讼中必须要务必承担好举证责任,不然很容易导致败诉。
三、证据的认定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证据的认定,有以下几个原则:1. 总面值原则:法院在认定证据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各种证据,不能片面依赖某一种证据。
2. 证据保全原则:当事人认为可能造成证据灭失,给自己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措施。
3. 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原则:法院在认定证据的时候应当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不应当盲从或者迷信。
4. 相对规范原则:对于一般文书的公证或者认证,可以相对规范地认定。
以上是在证据的认定方面比较重要的原则。
对于证据的认定,法院应当从严格的法定程序依次排列。
民事诉讼的证据收集与证明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与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败,对于当事人而言,掌握一定的证据收集与证明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证据的收集方法、证据的分类以及证据的证明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证据的收集方法1. 直接证据的收集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录像、物证等。
当事人可以通过调取相关文件、收集录音录像或者寻找物证等方式,收集到直接证据。
例如,在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调取合同文件以及相关邮件、短信等来收集直接证据。
2. 间接证据的收集间接证据是指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但可以通过推理、推断等方式间接证明的证据,如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
当事人可以通过调取证人的证言或者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来收集到间接证据。
例如,在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调取目击证人的证言,来收集到间接证据。
3. 证据的保全在一些情况下,当事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全证据,以防止证据被销毁或者篡改。
例如,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冻结夫妻共同存款,以确保离婚财产的分割公正。
二、证据的分类1. 书证书证是指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证据,如合同、凭证、账簿等。
书证通常具有较高的证明力,因为它们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可以提供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
2. 物证物证是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证据,如衣物、工具、武器等。
物证通常具有直接的证明力,因为它们可以直接反映案件的事实,如在一起盗窃案中,被盗的贵重物品就是物证。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当事人、目击者或者相关人员对案件事实作出的口头陈述。
证人证言在证明案件事实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需要注意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4. 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指专业人士根据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案件事实作出的结论。
例如,在一起毒品案件中,法医的鉴定结论可以证明被告人是否涉嫌贩卖毒品。
三、证据的证明方式1. 书证的证明书证的证明主要依靠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重要知识点】2017-2018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 民事证据2017-2018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
一、民事证据的概念民事证据, 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资料。
民事证据不仅是当事人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材料, 也是法院认定争议的案件事实、作出裁判的根据。
只有经过质证和认证的证据, 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和裁判的根据。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民事诉讼证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客观性, 即民事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民事案件中,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记录, 真实地表现民事法律关系以及纠纷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第二, 关联性, 即民事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案件事实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 证据应当是能够证明待证的案件事实的全部或一部的客观事实。
第三, 合法性, 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证据应当按法定要求取得, 以法律禁止的手段取得的事实材料不可以作为民事诉讼证据;二是实体法要求某些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定形式的, 作为证明这些法律行为的事实材料就应当具备这些法定形式。
三、民事证据的证明力民事证据的证明力, 又称证据力, 是指民事证据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力。
例如, 某证人的证言被认定是真实的, 那么, 该证人证言就具有证明力;某文书被认定是真实的, 其所反映的内容也是真实的, 该文书也就具有证明力。
在司法实务中, 某一民事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 是法官根据证据的判断标准判断的结果。
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力的确定是证据制度中的核心问题, 传统上, 各类民事证据制度的命名与证明力的确定都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 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 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 导致失败。
民事证据的标准与证明在司法领域中,证据是判断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
而在民事案件中,证据更是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负和公正审判的实现。
因此,对于民事证据的标准与证明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规定。
本文将从标准的确定和证明的方法两个方面,探讨民事证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问题。
一、标准的确定在提供证据证明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证据的标准。
民事案件中,通常采用的是合法、充分、相应三个原则来确定证据的标准。
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来源合法,证据的取得过程符合法律规定。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应遵循法律法规,不得非法侵犯他人的权益。
充分性则是指提供的证据数量足够,内容详尽,能够充分证明或推定需要证明的事实。
相应性则是要求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具有直接或合理的关联性。
证据必须与案件相关,且能够推定案件事实或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
二、证明的方法证据有着多种类型,可以通过不同的证明方法来确立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证明方法:1.物证证明:物证是指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实物,例如书籍、文件、账目等。
物证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其真实性相对容易确定。
在证明物证时,需要通过检验、鉴定等方法,来确定其真实性和与案件的关联性。
2.证人证明:证人证明是指通过证人的口述陈述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性。
证人证明在民事案件中十分重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证人证言可信度不高、证人难以找到或被干扰等。
因此,在证人证明中,需要借助辩护律师、法律专家等提问、质证等方式,来澄清证人的陈述、检验其真实性,以保证证人证言的有效性。
3.鉴定证明:鉴定是指通过专家对案件中的争议性事实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从而提供专业的结论和意见。
鉴定可以涉及到医学、工程、财务等领域,通过鉴定可以确定案件中一些专业性的问题,提供客观、权威的意见。
4.电子数据证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证明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
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通讯记录等电子数据,可以证明案件中的相关事实。
一、证据资格:证据“三性”㈠证据与证据材料⒈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资料。
⒉证据材料:也称证据资料,是指依据一定程序获得的可能成为下一阶段证据的原始素材,其尚未经过相关证据规则的过滤和鉴别,因此往往真伪并存,不一定都具有证据能力。
㈡证据“三性”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简称证据“三性”,是判断有无证据资格的标准。
⒈客观性:证据是客观存在的,或是对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而非主观想象或推断。
⒉关联性: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之间存有内在的联系,往往决定于逻辑法则和经验常识。
品格证据不具备证据资格。
⒊合法性⑴证据的形式和内容合法:⑵证据的收集手段和收集程序合法:二、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8种)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㈠当事人陈述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如果仅有当事人陈述而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并且对当事人也没有作出认可,则其主张无法获得支持。
当事人陈述>当事人承认=自认(针对事实)+认若(针对诉讼请求)㈡书证VS物证⒈书证:以其所记载的内容或思想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⒉物证:以其外部形态、存在状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包括物理存在、形状、痕迹、质量等物理特征。
⒊书证VS物证:证明案件事实的方式和媒介不同。
在一起案件中,依据证明对象的不同,同一证据可能既是书证又是物证。
㈢视听资料:录音资料+影像资料⒈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以及其他的高科技手段储存信息,并需要借助特定设备反映所储存信息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
例如:录像带、录音带、电影胶片、微型胶卷、雷达扫描资料、X 光片等等。
⒉视听资料VS书证⑴相同点:均以所记载的内容和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
⑵不同点:是否利用了高科技手段;能否用肉眼直接感知、是否需要借助特定设备感知。
㈣电子数据⒈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储存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民事诉讼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法庭判断案件事实和依法作出裁决的基础。
了解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定与要求,对于当事人参与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种类、举证责任以及证据的收集与保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介绍,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民事诉讼证据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概述民事诉讼证据是指一切能够证明案件中所涉事实的各种能够为法庭接受并用来作为认定事实的材料。
证据的功能在于揭示案件真相,协助法庭作出公正的裁决。
证据的种类多样,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二、证据的种类1. 书证书证是指以书面形式表现的证据,如合同、票据、函件、账簿等。
书证有固定记载内容,且具备公证、签名、盖章等法定要素,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2. 物证物证是指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物品或物质,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
比如在交通事故中,损坏的车辆、摄像头记录的视频等都属于物证。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案件当事人或与案情有关的第三人提供的口头陈述。
证人证言在法庭上进行,目的是为了获取关于案件事实的信息。
重要的是要保证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4. 鉴定意见在一些需要专业技术评估的案件中,法庭可能会依法委托专业机构或专家提供鉴定意见。
比如在医疗纠纷案件中,需要医学专家提供鉴定意见,帮助法庭判断医疗事故的存在与程度。
三、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原告负有举证责任,即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起诉请求。
被告可以进行反驳,也需要提供证据来驳斥原告所提供的事实。
在证据收集中,原告应该首先收集与其主张有关的证据,并在起诉前做好准备工作。
被告则应对原告的主张进行评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准备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辩护。
四、证据的保全在诉讼过程中,为了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法庭允许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的方法包括勘验、鉴定、扣押、查封、冻结财产等等,以防止证据被删除、毁灭或篡改。
通过证据保全,当事人可以确保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证据的权益得到保护,有利于案件审理的公正和真实。
民诉知识点总结之民事证据与证明(四)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
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举证责任1、王某诉钱某返还借款案审理中,王某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有钱某签名、内容为钱某向王某借款5万元的借条,证明借款的事实;钱某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有王某签名、内容为王某收到钱某返还借款5万元并说明借条因王某过失已丢失的收条。
经法院质证,双方当事人确定借条和收条所说的5万元是相对应的款项。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7/3/39)A.王某承担钱某向其借款事实的证明责任B.钱某自认了向王某借款的事实C.钱某提交的收条是案涉借款事实的反证D.钱某提交的收条是案涉还款事实的本证【答案】C【考点】证明责任分配、本证与反证【解析】根据《民诉解释》第91条的规定,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因此,选项A正确。
根据《民诉解释》第92条第1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因此,选项B正确。
根据《民诉解释》第91条第2款的规定,主张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当事人,应当对该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因此,收条所证明的还款事实应当由被告钱某承担举证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理论,本证是指负有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提出支持其主张的证据,而反证是不负有举证责任一方提出的反驳对方主张的证据,因此,收条是钱某提出的本证,而非反证,故选项C错误,而选项D正确。
2、薛某雇杨某料理家务。
一天,杨某乘电梯去楼下扔掉厨房垃圾时,袋中的碎玻璃严重划伤电梯中的邻居乔某。
乔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其各项损失3万元。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7/3/40)A.乔某应起诉杨某,并承担杨某主观有过错的证明责任B.乔某应起诉杨某,由杨某承担其主观无过错的证明责任C.乔某应起诉薛某,由薛某承担其主观无过错的证明责任D.乔某应起诉薛某,薛某主观是否有过错不是本案的证明对象【答案】D【考点】证明责任分配【解析】根据《民诉解释》第57条的规定,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受害人提起诉讼的,以接受劳务一方未被告。
因此,乔某应起诉薛某。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理论,在侵权诉讼中,被告主观是否存在过错不属于证明对象,不涉及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因此,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均不正确。
3、刘月购买甲公司的化肥,使用后农作物生长异常。
刘月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公司退款并赔偿损失。
诉讼中甲公司否认刘月的损失是因其出售的化肥质量问题造成的,刘月向法院提供了本村吴某起诉甲公司损害赔偿案件的判决书,以证明甲公司出售的化肥有质量问题且与其所受损害有因果关系。
关于本案刘月所受损害与使用甲公司化肥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3/40)A.应由刘月负担有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B.应由甲公司负担无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C.应由法院依职权裁量分配证明责任D.应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分担证明责任【答案】B(司法部公布答案,不妥)【考点】证据责任的分配【解析】根据《证据规定》第4条第6项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因此,本题中刘月所受损害与使用甲公司化肥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应当由刘月承担证明责任,故选项A是正确的,而选项B是不正确的。
根据《证据规定》第7条的规定,只有在依照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分配时,由法院依职权裁量分配证明责任,故选项C是不正确的。
根据民事诉讼理论,证明责任分配是不能由当事人进行协商处分的,故选项D是不正确的。
4、下列关于证明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2014/3/45)A.经过公证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和间接证据B.经验法则可验证的事实都不需要当事人证明C.在法国居住的雷诺委托赵律师代理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其授权委托书需要经法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我国驻法国使领馆认证后,方发生效力D.证明责任是一种不利的后果,会随着诉讼的进行,在当事人之间来回移转【答案】C【考点】证据证明力、委托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证明责任的概念【解析】证明力的比较只能适用于证据的不同立法种类之间,或者适用于证据不同理论分类之间,而在证据立法种类与理论分类之间是无法进行证明力比较的,因此,选项A是不正确的。
根据民事诉讼理论,经验法则是进行事实推定应遵循的原则,根据经验法则推定出来的事实无需当事人证明,而并不是说,经过经验法则可验证的事实无需证明,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64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或者其他人代理诉讼,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权委托书,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后,才具有效力。
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根据民事诉讼理论,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在当事人之间是不发生转移的,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
5、当事人可对某些诉讼事项进行约定,法院应尊重合法有效的约定。
关于当事人的约定及其效力,下列哪些表述是错误的?(2014/3/79)A.当事人约定“合同是否履行无法证明时,应以甲方主张的事实为准”,法院应根据该约定分配证明责任B.当事人在诉讼和解中约定“原告撤诉后不得以相同的事由再次提起诉讼”,法院根据该约定不能再受理原告的起诉C.当事人约定“如果起诉,只能适用普通程序”,法院根据该约定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D.当事人约定“双方必须亲自参加开庭审理,不得无故缺席”,如果被告委托了代理人参加开庭,自己不参加开庭,法院应根据该约定在对被告两次传唤后对其拘传【答案】ABCD【考点】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解析】根据《证据规定》第7条的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分配。
可见,举证责任的分配应当依法进行或者由人民法院裁量确定,而当事人无权约定。
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
根据民事诉讼理论,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是当事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当事人无权约定排斥当事人起诉权的行使。
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7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并节约司法资源,因此,根据诉讼原理,当事人不可以约定适用普通程序,而不适用简易程序。
故选项C是错误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2条的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也就是说,其他案件的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后,是否出庭参加诉讼是当事人的一项可以处分的权利。
而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的规定,拘传只能适用于必须到庭的被告,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6、甲路过乙家门口,被乙叠放在门口的砖头砸伤,甲起诉要求乙赔偿。
关于本案的证明责任分配,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2/3/37)A.乙叠放砖头倒塌的事实,由原告甲承担证明责任B.甲受损害的事实,由原告甲承担证明责任C.甲所受损害是由于乙叠放砖头倒塌砸伤的事实,由原告甲承担证明责任D.乙有主观过错的事实,由原告甲承担证明责任【答案】D【考点】证明责任的分配【解析】该题直接考查侵权纠纷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在侵权纠纷案件中,原告应当对其权利产生所依据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具体而言,原告应当对因被告的侵权行为所遭受损失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选项A是被告对原告实施侵权行为的事实,选项B是原告的损失事实,选项C是原告的损失是被告的侵权行为所引起的事实,上述三个事实均是产生原告赔偿请求权所依据的事实,应当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是正确的;而选项D是错误的,当选。
7、关于证明责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1/3/84)A.只有在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情况下,证明责任的后果才会出现B.对案件中的同一事实,只有一方当事人负有证明责任C.当事人对其主张的某一事实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必将承担败诉的后果D.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不会在原、被告间相互转移【答案】ABD【考点】证明责任的含义、证明责任的分配【解析】该题直接考查对证明责任双重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民诉解释》第90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可见,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以及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据或者所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待证事实的,应当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
证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双重含义。
具体而言:第一,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需要作为证明对象的事实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第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是指,若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提供证据后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将可能导致诉讼结果的不利。
由此可见,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是在需要作为证明对象的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产生的,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而选项C是不正确的,因为当事人没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不一定导致待证事实真伪不明,还要取决于法院是否调查收集证据以及调查收集证据的具体情况。
此外,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是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的一种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是不发生转移的,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在民事诉讼中,经常会出现原告与被告双方当事人提出对立的事实主张,如原告主张被告向其借款,而被告自己主张未向原告借款这样一个否定性事实,这两个事实虽然由对立的双方当事人提出,但这两项事实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同一项事实,因此,只能由提出积极事实主张的一方承担证明责任,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8、王某承包了20亩鱼塘。
某日,王某发现鱼塘里的鱼大量死亡,王某认为鱼的死亡是因为附近的腾达化工厂排污引起,遂起诉腾达化工厂请求赔偿。
腾达化工厂辩称,根本没有向王某的鱼塘进行排污。
关于化工厂是否向鱼塘排污的事实举证责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3/33)A.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应当由主张存在污染事实的王某负举证责任B.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应当由主张自己没有排污行为的腾达化工厂负举证责任C.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应当由腾达化工厂负举证责任D.根据本证与反证的分类,应当由腾达化工厂负举证责任【答案】A【考点】本证与反证、证明责任的分配【解析】本题是有关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6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选项C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