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怎样建立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者离不开他人支持,因此,你必须优化你的生活环境,与更多的人交朋友。
“教师间人际关系正常了,学校才会正常。
〞这是我等造访XX市青山区武钢二小时黄校长的肺腑之言。
一所学校的开展不是靠几个人,而是要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这里的群体智慧和力量得来并不容易,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学历、兴趣、家境等方面的不同,教师之间很难真正亲如一家、情同手足。
但是,教师是为了教书育人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和谐共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共同的目标才能实现,学校才能开展,教师才能幸福,其个人价值才能得到表达。
说来容易,做到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之间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理论联系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自我完善,尽量展现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告诉我们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不良习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外在形象。
一个出口成“脏〞、尖刻、阴谋、不老实、不修边幅、着装乖僻的人,一般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人际关系也不会怎么好;而一个高尚的人、宽宏大量、穿着整洁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人的尊敬,大家也喜欢接近他,这样的人,人际关系一般都很好。
因此,学校的每一为教师平时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外在形象是很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无视的首要条件。
与同事交谈时多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失误。
聊天最容易在短暂的时间里产生亲密关系。
尤其是谈论自己的失败经历,效果更佳。
注意,不要一味地谈自己成功的经历,这会招来他人反感,容易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自高自大又爱吹嘘的人。
校园地方虽然狭小,彼此之间都很熟,但是主动与人打招呼这一环节千万不能省略。
有些人并不是清高,而是没有主动与人打招呼的习惯,结果很多必要的、重要的关系就自动放弃了和没有抓住。
主动与人打招,你只费点口舌,但收益并不只是这点口舌,它会使同事改变对你的看法和印象,认为你是一个随和的人,和谐的人,开朗的人,心胸宽广的人。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应对策略有哪些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可能会遭遇职业倦怠。
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应对呢?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1、情绪方面教师可能会经常感到焦虑、烦躁、压抑和易怒。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和教学任务时,缺乏耐心和热情,容易对学生发脾气。
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常常感到沮丧和失落,失去了最初从事教育工作时的激情和动力。
2、身体方面长期的职业压力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失眠、疲劳、免疫力下降等。
这些身体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工作态度方面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再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缺乏兴趣。
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减少,不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4、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交往中,可能会变得冷漠、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
与同事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也变得困难和不顺畅。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工作压力过大教学任务繁重,需要同时应对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教研活动等多项工作。
而且,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往往与教师的评价和晋升挂钩,这使得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教育者,能够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
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得教师感到不堪重负。
3、学生问题复杂多样如今的学生个性鲜明,问题复杂多样,如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等。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问题,容易感到疲惫和无助。
4、工作环境不佳学校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不合理,缺乏对教师的支持和关爱。
同事之间的竞争激烈,工作氛围紧张,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个人因素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应对压力的能力、职业规划等也会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
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一、职业适应不良有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有自卑感,而其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可能因当年自身的、家庭的条件所限进入了师范院校;或没能找到更理想的职业,为了挣一份工资,养家糊口;或认为教师职业有假期,平时不坐班,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和小孩子打交道比较容易等等。
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为了轻松,他们都是将教师这个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非自己理想的追求,更少想到对社会的贡献。
持有这样职业观念的教师必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既然相当一些教师不热爱教育工作,当教师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本来就不喜欢学生,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体验不到快乐,而只有厌烦;这种厌烦情绪就必然使教师较少关注有关领域的情况和新进展,对学习和进修没有兴趣;而不学习和不钻研的结果则导致信息和技能的匮乏,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有效的教育技能,反过来,又使自己感到无效能;无奈的选择使人缺乏进取心,更谈不到创造性地工作,只感到教师工作的平淡和重复,琐碎和无聊,于是得过且过,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打算。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经常考虑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必然从心理上患得患失,感到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
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各种不适当行为。
例如,教学效果不理想就埋怨学生差,班级人数多;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总觉得工作量大,工作马虎,敷衍了事;对学生要求苛刻而且随意性强,稍不如意就讽刺谩骂;视学生为自己获得名利的工具,因此不能一视同仁,认为后进学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成绩,给自己找了麻烦,坏了事,而歧视甚至想方设法排挤打击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自我中心,斤斤计较,虚荣心强,经常怪上级无能,责备同事不友好,人际关系恶劣。
至于那些当教师本来就是权宜之计的人,则一有机会就会立刻离开,另谋高就。
二、职业倦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所以做教师的人尤其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A B C DA B C DA B CD A B C DA B C D A B CDA B C D A B C D A B CD A B C DA B A B A BA BA BA BA BABABAB∙1、提出问题: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预诊,提出行动改变的初步设想。
∙2、分析问题:对诊断所提出的问题予以界定,进行初步讨论,分析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制定计划。
研究小组成员必须有资料,( 与问题有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声像、等供问题分析的材料)。
∙3、似定整体计划:包括研究的目标研究人员的任务分配、研究的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等。
∙4、制定具体计划|:根据总计划再制定具体措施,.通过有计的干预行动,要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现状。
∙5、行动实施:在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的指导下,落实具体计划。
应包括:对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学握基本研究技术;按计划采取干预行动;应用有关的方法,如直接观察、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试等手段,深入现场,收集资料,对行动后的结果进行评价。
通过结果反馈来验证设想和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调整。
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第步的具体计划和行动。
总之,行动研究是一种不断扩展的螺旋式结构,重要的在于求得实际问题的解决。
∙6、提出报告:在全部研究完成之后,对整个研工作做出总结。
应以客观、求实、严谨的态度,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的程度做出解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A B C DA B C D A B C DA B C D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A B A BA B A BABA B A B A B A BA B C DA B C DA B CDA B C D A B C D A B CD A B C DA B C DA B CD A B C DA B A BA BA BA B A BA BABA BA BA B A B A BA BA BA BA BA B A BA B A B C DA B C DA BC D A B C DA B C D A BC DA B C D A B C D A BCDABCD∙1、提出问题: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预诊,提出行动改变的初步设想。
新教师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及引导作者:马凤芹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4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般经历着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新教师的适应期(刚从教的1—3年)是教师走向社会、开始工作的起始期,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关键期。
在这期间,新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环境、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心理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面对这种现状,如何使新教师尽快地调整心态,发挥优势,迅速渡过适应期,将是每位新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新教师适应期的总体心理特征新教师作为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一代,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认知能力强,反应敏锐,知识面广,荣誉感强,追求上进,善于挑战、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等。
新教师的这些积极的心理特征正是他们认真工作、奋力拼搏的原动力,是助他们追求成功与梦想的强力资本。
但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由于心里成熟度和社会成熟度尚未完善,社会阅历较浅,工作经验不丰富,情绪波动大、易受挫,再加上面临新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重建以及工作的不适应等,稍有不慎,很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障碍,并成为制约他们专业成长的拦路虎。
二、新教师适应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1.畏惧心理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尽管备课用心,但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仍缺乏信心,一上讲台就发慌,不敢正视学生,上课照本宣科,一遇意外事故,就无所适从,难以应变;管理班级无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又不会主动向领导、同事交流取经,由此萌发畏惧工作、畏惧失败的心态。
2.焦虑心理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痛苦的情绪体验。
新教师大都有理想主义的追求,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渴望成名,但急功近利,求成心切,而又缺乏良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结果眼高手低,事与愿违。
由于新教师缺乏必要的生活与工作磨练,遇到挫折,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设法解决,要么产生自卑,要么肆意发泄,缺乏用平稳的心态去应对一切。
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问题初探[摘要]职业适应是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一旦踏人职业领域,必然会面临职业适应问题,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中小学新教师来说,能否达到职业适应,决定着他们能否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能否健康成长。
而现在很多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适应不良的现象。
文章试图针对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减少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对策。
[关键词]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对策职业适应①作为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与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职业适应不良是以从业者职业满意度逐渐降低,职业行为严重背离职业角色规范的要求为标志的。
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中小学新教师来说,职业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能否达到职业适应决定着他们为教育事业所能做出贡献的大小,同时能否职业适应也决定着他们健康成长。
而现在很多中小学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适应不良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新教师从报到那刻起,形式上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但思想仍未脱离学生的意识和心态,真正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3~4年的适应期。
也就是说在相当多的新教师身上,职业适应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具体表现为:1.角色转换障碍。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②。
在现代教育结构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授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学习机会的促进者,这种深层角色转换虽然是更高一层的要求,但对新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美国教育学者布什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
”③大量研究也表明,教师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是决定其一生专业素质的关键时期。
刚刚走出校门的中小学新教师面临着一个挑战:双重角色转换。
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对策剖析1.前言新教师是一所学校新鲜血液,是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力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小学专任教师中,年龄在25岁及以下人数为623712人,占教师总人数13.36%;在新增教师中,录用毕业生为91934人,占增加人数11.16%。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年龄在25岁及以下人数为419665人,占教师总人数26.19%;在新增教师中,录用毕业生为94034人,占增加人数12.12%。
[1]人们通常认为,新教师由于接受了专业高等教育,并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教师相处,对教师职业自然而然地能很快适应。
但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新教师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焦虑、恐惧、挫折与孤独”经历。
在任教前两年中弃教改行新教师在美国高达15%,远远高于整个教师队伍5%流失率。
[1]新教师大量流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新教师任教初期所遭遇困难与挫折,以及缺少及时有效帮助也是造成教师流失重要原因。
但是,新教师中弃职改行并非都是无能之辈,那些最早离开教师队伍恰恰是一些学业优良、最有潜力成为优秀教师人。
因此新教师离职可能会使教师队伍失去一些非常有天赋人才,这对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来说是极大损失。
同时,新教师离职会使另外一批新教师走上讲台,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处于对新教师适应阶段,无疑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
随着世界教师教育改革深入,对新教师群体关注已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新动向,也是教师教育实践领域新热点。
2.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调查2.1调查对象我在江西省吉安市范围内选取了7所小学共16名小学新教师进行访谈,分别为:吉安市石阳小学(3名)、吉安市仁山坪小学(3名)、青原区天立实验小学(2名)、吉州区长塘镇桥南小学(2名)、吉安县城关小学(2名)、吉安县永与小学(2名)新干县七琴小学(2名),该选择注意包含差异性,性别上男女老师都有所选取,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教师、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都有所考虑。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自我认知问题的调适教师的不良认知一般表现为:自卑、自负、自我接纳困难和自我角色偏离。
本文主要介绍了不良认知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有什么危害、教师如何对自己的不良认知进行调试,还提供了比较容易操作的量表,便于教师对自己认知问题进行测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是心理发展的核心,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调整不良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优化和认知重建,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而引起的。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而不是重点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
教师不良认知的表现所谓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
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评价上。
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 1 )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
一是高估自我。
表现在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
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
失败又往往使其对原先的自我评价产生过分的否定,走向低估自我的另一端。
认识水平欠缺、过多的成功体验、强烈的优越感 , 是造成教师过分肯定自己的重要原因。
二是低估自我。
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一)幼儿教师的适应不良1.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幼儿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的不断改进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使幼儿教师感到原有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
这就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
这使幼儿教师产生不适应感。
2.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与成就感低落。
因长期与人密切接触而造成情感上持续的,或断断续续但反复出现的精神压抑,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不良状态。
调查表明: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
马勒诗将职业倦怠分解为三个不同成分的综合症:情绪衰竭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与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
教师经常感受到情绪衰竭状态, 他们觉察到自己不能像在事业早期那样给幼儿许多帮助,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
去人性化,性格解体是指个体会刻意与工作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与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
对个人照顾或服务对象的一种无感情、非个人反应。
处于人格解体状态的教师表现出对幼儿、家长与同事的一种消极、冷嘲热讽与漠不关心的行为态度。
对幼儿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幼儿等。
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
低成就感的教师感到自己不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与履行幼儿园的职责。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问题初探作者:吴忠才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6期[摘要]职业适应是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一旦踏人职业领域,必然会面临职业适应问题,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中小学新教师来说,能否达到职业适应,决定着他们能否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能否健康成长。
而现在很多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适应不良的现象。
文章试图针对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减少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对策。
[关键词]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对策[作者简介]吴忠才(1966- ),男,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学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及其心理健康。
(四川内江641112)[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小学新教师适应阶段的角色转换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TER2006-018)[中图分类号]G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58-03职业适应①作为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与维持的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关系等与职业劳动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职业适应不良是以从业者职业满意度逐渐降低,职业行为严重背离职业角色规范的要求为标志的。
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中小学新教师来说,职业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能否达到职业适应决定着他们为教育事业所能做出贡献的大小,同时能否职业适应也决定着他们健康成长。
而现在很多中小学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适应不良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新教师从报到那刻起,形式上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但思想仍未脱离学生的意识和心态,真正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3~4年的适应期。
也就是说在相当多的新教师身上,职业适应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教师不良认知的典型表现和调整方法第一篇:教师不良认知的典型表现和调整方法教师不良认知的典型表现和调整方法教师不良认知的表现:所谓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
教师常见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和评价上。
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在:1)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2)对挫折的不良认知。
挫折一般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
挫折情境是阻碍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的人或事物。
教师对不良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应发生”,二是“非常害怕”,三是“我无能”。
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庸才”,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变得自卑起来,甚至自暴自弃,自负,自我接纳困难及自我角色偏离。
以上不良认知表现,应采取以下调适方法:1 1)采取正确的对待自卑的态度,建立积极、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
2)认清自我、悦纳自我。
3)教师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也就是降低自己不合理的期望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内容符合现实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
同时还要改变思维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实际是一种任职改变的过程。
4)补偿与升华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补偿其缺陷和不足的需要,是这些个人奋斗的主要因素,甚至是他们获取成功的决定因素,教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也因通过补偿,提高自己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
从而事业有成。
5)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有自卑感的人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缺乏人际交流,缺乏社会支持。
同时,人际交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对于自负的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适:1、多交往,广泛交际,在交往中交流感情,在交往中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
2、放下架子,与他人平等相处。
认识到自己紧紧只是个教书的人,是众多劳动者中的一类人,一个分子。
社会大了,人多了,比咋们有本事的人多得是。
3、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将来,辉煌的过去标志着过去是个英雄,并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
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成因及应对一、职业适应不良的成因:一方面,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对这些身份,他也被要求履行不同的角色。
另一方面,对应于同一特定社会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角色期望不尽一致,他可能因此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角色模式去行事,这样,当一个人受实践、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制约,不能同时就满足外在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又都对其有意义,不履行任何角色都会出现消极后果的时候,就出现了角色冲突。
1.从业能力不足新教师虽经职前系统的专业学习,初步掌握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但理论转换为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他们往往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显得缺乏操作能力。
2.角色转换迟滞新教师刚刚走上岗位,面临着社会角色的一次根本转换,即确立教师职业角色,由学生转为教师,由管理与教育对象转为管理者、施教者。
这一角色转换的任务较为艰巨,难度较大,不少新教师是欠成功的。
3.缺乏协调的职业关系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教师能否与儿童及家长、其他教师及领导,以及与学校有关的社会各方面形成协调、积极、健康的职业关系。
教育过程是双边甚至多边的人际间相互作用,对此新教师由于能力、经验及自身心理水平的限制,会出现职业关系上的适应不良。
4.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念缺失很多新教师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选择教师职业的。
在职前教育阶段,一些人会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更多地关注经济收入或职业上的自我发展。
进人教师岗位后,依然有不少若把这个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未能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精力。
在职业观念上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未能认同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与未来发展缺乏坚定的信念,因而,直接导致他们的岗位定向不明确。
二、职业适应不良调试的方法:1.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让精力更充沛,更敏感灵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2.要加强学习,充实知识的储备仓库,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修养。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成因(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
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
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情绪困扰及其身心反应。
教师心理不健康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1)抑郁。
比如: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2)焦虑。
包括: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Fimian,1982)。
此外是在抑郁和焦虑两种情绪之间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
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就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
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交叠在一起,并不断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
2、人际关系困扰及其表现。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常常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职业适应是指从业者进入职业角色,履行职业角色义务,享受职业角色权利,遵守职业角色规范的发展过程.毕业生从大学校园到职场,都有要度过一段时间长短不一的职业适应期。
职业适应背后的原因:1.角色转换迟滞2.从业能力不足 4.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念缺失。
人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人生的苦恼,大抵都是来自难以适应的苦恼。
所谓的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不良也均产生于我们薄弱的适应能力。
因此,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人的适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是适应能力培养的前提。
那么如何培养适应能力呢?1.要健壮身体2.要充实知识的储备仓库3.加强一般能力的培养 5.多参加实践活动在职业适应期需要注意以下五大事项。
一、心理适应1.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作为新人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
要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和单位环境,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从细节抓起,小事做起,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有节奏的基层生活。
2.要有自信。
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会做错很多事情,但只要能够吸取经验,慢慢的,在同事前辈们的帮助下,自己的整体协作意识,独立工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就会养成了。
3.做事要有耐性。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凡事要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然后脚踏实地的工作。
在一个行业准备好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就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形成一个有延续性的职业发展历程。
二、生理适应既然步入了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了一个社会人。
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就都得改变。
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或经常上课迟到,在读书期间这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可是在工作期间,如果犯些什么懒病,娇病,馋病,每一件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调整生活规律,当然,调整规律并非要求把自己成为一个机器人,有些事可以自己灵活的决定是否调整。
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困境及对策作者:陈巧林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7期摘要: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新教师在角色适应方面遇到更大的困境和挑战,如何较快的适应新的角色岗位,都使幼儿园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角色适应上倍感压力和无所适从。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教师角色适应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希望能给幼儿园新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02-01新课改以来,幼儿教育多样化、人文化、综合化的教育取向,都转变成了对教师的新要求上,加上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幼儿园新教师在新岗位的表现良莠不齐。
一、新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困境(一)新教师对身份转换还不适应教师一直是人们所尊重和热爱的一个职业,很多幼儿园新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满怀热情和憧憬,希望能在幼儿园中大展身手,以为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可以轻松快乐,但现实却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快乐,因为一旦你正式成为幼儿园的老师后,每天除了备课教学外,还要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工作紧张劳累而繁琐,使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解决幼儿园的现实问题,这使新教师感到理想与现实目标发生冲突。
”甚至怀疑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理想的教师形象不符,自信心不足。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出现很多低效、无效行为,在学生向教师转变这一过程中,无法很快的适应。
(二)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和幼儿大部分新教师进入幼儿园之后都没有对自己的综合水平做客观的评价认识,只是出于一种模糊状态,似懂非懂的;也没有对本园幼儿做全面的评价认识,不能根据幼儿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民族地域特色、年龄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
同时,由于人生阅历浅,人际关系处理尚不成熟。
新教师,初出茅庐,很多事情处理上会有所欠缺,人际关系处理就是尤为重要的一块,新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由老教师带的,新教师在处理和家长的沟通问题上、和同事关系处理上、和上级关系处理上都还很不成熟。
浅谈幼儿教师对工作不满意的六大心理表现论文摘要: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在与幼儿教师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感觉到幼儿教师对目前所从事的幼教工作存在着诸多的不满意,这种对工作的不满意将直接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他们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不满意状态本身即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因此,笔者将幼儿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而表现出的这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概括为六大心理表现,以期促使政府决策层、专业人士、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园实践工作者来共同关注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促使其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园具体表现心理表现工作时间幼儿家长健康发展心理状态工作满意度工作内容一、失助心理行为主义失助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塞里格曼(seligman)认为失助又称无力感,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类似于临床上抑郁症常有的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
失助者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或处境感到无所作为、被动顺从、听之任之,情绪经常低落、抑郁。
幼儿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而表现出的失助心理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的付出与得到失衡、福利报酬太低,社会及幼儿家长对自己工作不理解而感到无所作为、情绪低落的一种心理状态。
其具体表现在:1.由对自身福利报酬与他人相比太低而产生的失助“说来真是可怜,我们幼儿园组织老师加班,每次给的加班费都只有那区区的几元钱,真不知为什么幼儿教师的工作怎么就那么的不值钱。
”“我们从不敢与别人探讨年终奖金问题,因为好多年以来我们幼儿园的年终奖金都坚持在七百元左右。
而周围的许多朋友他们的年终奖金都是好几千甚至是上万元。
尽管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工资不低,与国家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是一样的,可是其他单位的公务员奖金福利却远远高于幼儿教师。
在泉州这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人们的消费水平又都很高,我们经常感到自己的工资是那么少,那么不堪一‘用’。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类:1.适应不良。
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
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我认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调解。
2.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
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
3.人际交往问题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建议教师多与人进行沟通,不要遇到事情独自猜测,否则更容易导致封闭自卑心理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
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
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
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
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
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做好自身工作,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及身体问题,及时作出调整,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