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明清史史料
- 格式:ppt
- 大小:582.50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跨越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本文将对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理清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备考。
一、明朝概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朝代,它从1368年始,至1644年终。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终结,明朝王朝以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改革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特点而广受瞩目。
1. 中兴与中衰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明成祖时期,国力进一步恢复和发展,达到了明朝的巅峰。
然而,随着明代后期的吏治日益腐败、军队日渐衰弱,加上外族的威胁增大,明朝逐渐走向衰败。
2. 明代科技与文化明初出现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文学方面,明代以“四大家”(汉赋、品笺、杂剧和小说)为代表,文化繁荣。
3. 明代海上贸易与航海活动明朝时期,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等伟大航海事业,促进了海外交流。
二、清朝概述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统治中国的朝代,它从1644年开始,至1912年终。
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清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在代代相传的统治下,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
清朝通过“满汉和”政策,实现了对中国的统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巩固了统治地位。
2. 清朝的边疆拓展与统一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边疆拓展,扩大了疆域。
同时,清朝在内地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提升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3. 清代的文化发展清朝在文化发展方面积极倡导“满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诗词、戏曲、绘画、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
4. 封建制度与社会等级清朝采用封建制度,实行四等人制度,加剧了社会等级分化。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第6课八年级历史课程第6课通常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以下是可能包含的一些知识点: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制度相对成熟。
明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权力的控制。
清朝则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如轮作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 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明清时期,文化成就丰富,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清代的《四库全书》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4.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明朝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两代逐渐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减少。
5. 明清时期的社会矛盾: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
6. 明清时期的边疆问题:明清两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如明朝的蒙古问题,清朝的西藏、新疆问题等。
这些边疆问题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构成了挑战。
7.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教育:明清时期,科技有所发展,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
教育方面,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8.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复杂。
清朝作为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如何处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关系,成为其统治的重要问题。
9. 明清时期的宗教与哲学:宗教方面,佛教、道教和儒教继续发展,同时西方宗教如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
哲学上,儒家思想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哲学流派。
10.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建筑:艺术方面,绘画、书法、戏剧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建筑上,故宫、长城等都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七年级上册历史明清时期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明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发生了很多的重大事件,考生们需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明清时期知识点的总结。
一、明朝1.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一种农民起义以后兴起的一种儒家学派,它首先被朱熹发扬光大。
宋明理学在道德上提倡“君子爱人”,并主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追求圣贤之道。
2. 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是一个向外延伸的国家,所以它对海上贸易比较重视。
明代时期,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其营商制度和商业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海上贸易和对外贸易也是一个亮点。
3. 明代的科技发展明代是一个伟大的中国科技史上的时期,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医学、军事、藏书、文学、天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研究天体现象的谢稚柳、制治官方药品的李时中、发明放大镜及改进眼睛病诊断法的李蘅、制造钟表并用机械原理制造自动化陀螺仪的沈括等。
4. 明朝的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文化特点是文学和绘画的蓬勃发展,以及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明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杨慎、唐寅、董其昌等。
二、清朝1. 雍正变法雍正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的时期,深刻意识到跟上时代步伐的必要性,推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具有扫除昏庸的贵族、加强官员管理和天灾不断下降的作用。
2.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战争。
英国侵略者借口亚洲市场对外出口鸦片,并强制并以武力威胁中国政府,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
3. 台湾的并入和建省清朝统治时期,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
后来,清政府决定将台湾设为省辖行政区,并進行開發。
4. 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清政府实行科举制度,根据不同级别的考试分层次对人才进行选拔,政府官员的选拔中举人、进士、状元等级别的选择是科举制中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以下是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一、朱元璋与洪武年号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建立了这个朝代。
朱元璋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年轻时就在陈友谅的军队里当兵,后来他自己起兵反抗元朝统治,终于成功了。
他还自创了一个洪武年号,在他执政期间,明朝国力大增,军队强大,经济繁荣。
二、甲午的海战清朝是明朝的后续朝代,它继承了明朝的疆域,并有所扩张。
但是,到了19世纪末,晚清时期,清朝的政治腐败和国力下降。
1894年,中国和日本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海战为主,日本舰队对中国北洋舰队打了一场大胜仗,导致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加深。
三、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
但是,在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烧毁了圆明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件事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
四、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民间组织,他们主张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亲西方的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期间,他们烧杀掳掠,对外国人和基督教徒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这个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外交危机,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五、庚子赔款庚子赔款是清朝在甲午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需要支付大量的赔偿金和战争赔款给日本等国家,这个赔款数额高达4500万两白银,让中国陷入了财政困境。
六、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中国的一次改革运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国的国家实力和进步。
这个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包括开民主政治,兴学校,军队改革等。
然而,这个运动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反对,这也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
以上就是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的介绍,这个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
作者: 盘亭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46-50页
主题词: 资本主义萌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清史;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多民族国家;朱元璋;明清时期;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封建统治
摘要: <正>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最后阶段,因此这一时期有许多为前几个历史时期所不具有的时代新特点。
最突出地表现为一方面在旧的封建社会母体内逐渐孕育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在明代中期终于破土而出了,预示着封建社会的衰败与终将被取代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十分顽强,仍然到处施行着扼杀新生事物的淫威,特别是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封建统治空前强化,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资本主义的难产,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
另外,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得到空前未有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从我。
历史学家据以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被称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史料学的主要内容有:考察史料的源流、类别;从事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评判史料的真伪和价值;研究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考察史料学发展的历史等。
孔子强调要有充足的文献来证明史实,《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在中国现存古籍中,这是“文献”两个字连缀成词的最早出处。
关于明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官修的《大明会典》是最重要的基本史料。
李逊之《三朝野记》分别记载泰昌、天启、崇祯朝事。
顾秉谦《三朝要典》记梃击、红丸、移宫三案。
《皇明经世文编》,明人陈子龙、徐孚远、宋征璧选辑,选编了明人文集和奏疏中的部分材料。
对方志研究最深、成就最大的是章学诚,其《修志十议》被认为是编志的典范。
清代的档案,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一、名词解释:1.传记和年谱:以人物为中心,记一人生平事迹者,为传记;以时间为经,活动为纬,按年月顺序,谱写一人之经历和事功者,叫年谱。
2.方略和纪略:清代,从康熙时起,每当一次军事行动以后,朝廷为了宣示其武功,都要下招设馆,“记其始末,纂辑成书”,叫做“方略”或“纪略”《方略》或《纪略》的资料,多采自当时的军事奏报和有关谕旨,并按年月日次序进行编纂。
有的还把一些庆贺胜利的御制诗文和诸大臣附和的诗文,以及纪功勒石的碑文,也一并收录。
3.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始设军机房,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军务。
雍正十年改名“军机处”。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4.地志:以地区为主,综记一个地区和专记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等的著作,传统的分类方法属于地理类。
方志:是以地域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编排,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状况的著述。
七年级下册明清历史知识点明清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时长共计两个朝代,前面是明朝,后面是清朝,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也有许多重要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也需要学习明清历史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进行说明,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明朝1.明朝的成立明朝由朱元璋创建于1368年,他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在朱元璋的三儿子朱棣的统治下,明朝国力达到了巅峰。
然而,在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贪官污吏猖獗,导致国力渐渐下降。
2.明朝的社会制度在明朝的社会制度中,士大夫之间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掌握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
皇帝是绝对统治者,但是大部分皇帝的权力都受到了宦官、太监等人的干涉。
明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对社会进行管理。
3.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明朝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时期,当时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从文艺到工艺都有着很大的发展。
如《永乐大典》的编纂,以及明清两朝中期出现的绘画、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
二、清朝1.清朝的成立清朝由满族人建立,创建于1644年。
当时,中国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朝的土地分割和贪官污吏现象,内乱不断,满族人进入中国并击败了明朝的军队。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清朝时期。
2.清朝的社会制度清朝的社会制度相对于明朝来说有了较大的变动,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对统治者而言,劳动是最受尊重的职业。
清朝实行的垦荒制度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3.清朝的文化和科技清朝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该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李时中、谭嗣同、严复等人,他们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的进步思想,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涉及到的明清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明清史料笔记明清时期的史料笔记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这些笔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明清史料笔记的介绍。
一、《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该书记载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述。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事件,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二、《明实录》《明实录》是明朝官方的历史记载,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十三朝的实录。
该书记载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皇帝的诏令、奏疏、批复等文件,以及官方的文告、人事任免等。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
三、《明通鉴》《明通鉴》是一部明代编年史,由清代学者夏燮编纂。
该书以《明史》为基础,补充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事件,以及一些官方文献和私家著述。
该书从明朝开国一直写到崇祯末年,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述。
该书的优点在于记述详细、全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
四、《清史稿》《清史稿》是清亡后官方的历史记载,包括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等九朝的历史。
该书记载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皇帝的诏令、奏疏、批复等文件,以及官方的文告、人事任免等。
该书记载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参考。
五、《燕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是一部描述北京岁时节令的笔记,作者刘侗在书中对北京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考证。
该书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和特点,以及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和特色小吃等。
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也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知识点同步指导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1.时间:1368年。
2.地点:应天(后改南京)。
3.人物:明太祖朱元璋。
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政治??调整官制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2.地方:三司分权。
(二)军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三)制定《大明律》1.增加经济立法。
2.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加强控制。
3.严惩贪污受贿。
(四)特务统治:设厂卫特务机构(五)文化专制1.八股取士。
2.大兴文字狱。
三、明成祖建立统治(一)靖难之役(二)营建北京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起义一、原因(一)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乱政。
4.土地兼并严重。
(二)直接原因1.天灾不断。
2.明政府加派三饷。
二、经过1.陕北起义:王二首义(1627年)揭开序幕。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献先后起义。
2.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3.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正月)。
4.攻占北京:1644年三月。
5.明朝灭亡:崇祯自缢,标志明朝灭亡(1644年三月)。
三、意义1.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
2.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一)努尔哈赤(清太祖)1.统一女真各部。
2.建立八旗制度。
3.建立后金(赫图阿拉,1616年)。
4.攻打明朝。
5.迁都沈阳。
(二)皇太极(清太宗)1.改女真为满洲。
2.该国号为清(1636年)。
二、统一中国(一)清军入关:吴三桂降清,清占北京。
(二)剿杀农民起义军(三)迁都北京(清世祖顺治帝)(四)基本统一:消灭南明小朝廷。
三、强化君主专制(一)君主权力的逐步加强: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
2.南书房的设立(康熙)。
3.军机处的设立(雍正)??顶峰。
(二)文化专制的金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1.目的:(1)压制汉人反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