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配筋率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之阳早格格创做《混凝土结构安排典型》(GB50010-2002)第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背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没有该小于表9.5.1确定的数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背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第条阐明:ρ--纵背受推钢筋配筋率:对于钢筋混凝土受直构件,与ρ=As/(bh0);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受直构件,与ρ=(Ap+As)/(bh0).第条当按单背板安排时,除沿受力目标安插受力钢筋中,尚应正在笔曲受力目标安插分散钢筋.单位少度上分散钢筋的截里里积没有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里里积的15%,且没有宜小于该目标板截里里积的0.15%;分散钢筋的间距没有宜大于250mm,曲径没有宜小于6mm;对于集结荷载较大的情况,分散钢筋的截里里积应适合减少,其间距没有宜大于200mm.注:当有试验体味或者稳当步伐时,预制单背板的分散钢筋可没有受原条节制.柱的配筋率:与齐截里 .根据《混凝土结构安排典型》(GB50010-2002)第条: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没有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4当柱中局部纵背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曲径没有该小于8mm,间距没有该大于纵背受力钢筋最小曲径的10倍,且没有该大于200mm;箍筋终端应干成135°直钩且直钩终端笔曲段少度没有该小于箍筋曲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启关环式;《修筑抗震安排典型》(GB50011-2001)第条:梁的钢筋摆设,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 梁端纵背受推钢筋的配筋率没有该大于2.5%,且计进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下度战灵验下度之比,一级没有该大于0.25,二、三级没有该大于0.35.2 梁端截里的底里战顶里纵背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估计决定中,一级没有该小于0.5,二、三级没有该小于0.3.3 梁端箍筋加稀区的少度、箍筋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应按表采与,当梁端纵背受推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曲径数值应删大2mm .表梁端箍筋加稀区的少度、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柱的钢筋摆设,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 柱纵背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1采与,共时每一侧配筋率没有该小于0.2%;对于修制于IV类场合且较下的下层修筑,表中的数值应减少0.1.注:采与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缩小0.1,混凝土强度等第下于C60时应减少0.1.2 柱箍筋正在确定的范畴内应加稀,加稀区的箍筋间距战曲径,应切合下列央供:1)普遍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应按表-2采与;注:d为柱纵筋最小曲径;柱根指框架下层柱嵌固部位.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曲径没有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没有大于200mm时,除柱根中最大间距应允许采与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里尺寸没有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曲径应允许采与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没有大于2时,箍筋曲径没有该小于8mm.3)框维持战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100mm.柱的纵背钢筋摆设,尚应切合下列各项央供:1宜对于称摆设.2截里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背钢筋间距没有宜大于200mm.3 柱总配筋率没有该大于5%.4一级且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每侧纵背钢筋配筋率没有宜大于1.2%.5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正在天震效率推拢爆收小偏偏心受推时,柱内纵筋总截里里积应比估计值减少25%.6柱纵背钢筋的绑扎交头应躲启柱端的箍筋加稀区.。
梁最小配筋率f y=210N/㎜2C20 C25 C30 C35 C40a s=35㎜a s=35㎜a s=35㎜a s=35㎜a s=35㎜ρmin=0.2357% ρmin=0.2722% ρmin=0.3064% ρmin=0.3364% ρmin=0.3664% 双排筋a s=60㎜ρ=As/b*h0梁最小配筋率f y=300N/㎜2C20 C25 C30 C35 C40a s=35㎜a s=35㎜a s=35㎜a s=35㎜a s=35㎜ρmin=0.2% ρmin=0.2% ρmin=0.2145% ρmin=0.2355% ρmin=0.2565% 双排筋a s=60㎜ρ=As/b*h0梁最小配箍率(%)ρ=As/b*h0混凝土标号HPB235(Q235) f yv=210N/㎜2 HRB335 f yv=300N/㎜2一般梁三四级框架梁受弯剪扭梁一般梁三四级框架梁受弯剪扭梁0.24*f t/ f yv 0.26*f t/ f yv0.28*f t/ f yv0.24*f t/ f yv 0.26*f t/ f yv0.28*f t/ f yvC200.126 0.1363 0.147 0.088 0.0955 0.103C250.1452 0.1573 0.170 0.102 0.110 0.119C300.1635 0.1771 0.191 0.1145 0.124 0.1336C350.180 0.195 0.210 0.126 0.136 0.147C400.196 0.212 0.228 0.137 0.148 0.160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 1.2 1.0 0.9 0.8非框架柱0.6柱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0.2% 当柱主筋配筋率>3%时柱筋直径≥8㎜柱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0.8 0.6 0.4 0.4ρv≥λv f c/f yv柱筋非加密区配箍率不小于加密区的一半,箍筋间距对一二级抗震等级≤10d, 箍筋间距对三四级抗震等级≤15d,d为柱中主筋直径较小者框架梁的纵向钢筋配筋率除了上述要求外,还有一些要求,具体归纳如下:(1)非抗震设计时,当不考虑受压钢筋时,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应不超过下表的数值(%):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PB235 2.81 3.48 4.18 4.88 5.58 6.20 6.75HRB335 1.76 2.18 2.62 3.06 3.50 3.89 4.23HRB400 1.38 1.71 2.06 2.40 2.75 3.05 3.32(2)有地震组合时,当不考虑受压钢筋时,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应不超过下表的数值(%):a)抗震等级为一级时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PB235 1.14 1.42 1.70 1.99 2.27 2.50 2.50HRB335 0.80 0.99 1.19 1.39 1.59 1.77 1.92HRB400 0.67 0.83 0.99 1.16 1.33 1.47 1.60b)抗震等级为二、三级时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PB235 1.60 1.98 2.38 2.50 2.50 2.50 2.50HRB335 1.12 1.39 1.67 1.95 2.23 2.47 2.50HRB400 0.93 1.16 1.39 1.62 1.86 2.06 2.25(3)非地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如下表: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PB235 0.24 0.27 0.31 0.34 0.37 0.39 0.41HRB335 0.20 0.20 0.21 0.24 0.26 0.27 0.28HRB400 0.20 0.20 0.20 0.20 0.21 0.23 0.24(4)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如下表:a)抗震等级为一级时支座处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RB335 0.40 0.40 0.40 0.42 0.46 0.48 0.50HRB400 0.40 0.40 0.40 0.40 0.40 0.40 0.42b)抗震等级为一级时跨中处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RB335 0.30 0.30 0.31 0.34 0.37 0.39 0.41HRB400 0.30 0.30 0.30 0.30 0.31 0.33 0.34c)抗震等级为二级时支座处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RB335 0.30 0.30 0.31 0.34 0.37 0.39 0.41HRB400 0.30 0.30 0.30 0.30 0.31 0.33 0.34d)抗震等级为二级时跨中处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RB335 0.25 0.25 0.26 0.29 0.31 0.33 0.35HRB400 0.25 0.25 0.25 0.25 0.26 0.28 0.29e)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支座处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PB235 0.29 0.33 0.37 0.41 0.45 0.47 0.50HRB335 0.25 0.25 0.26 0.29 0.31 0.33 0.35HRB400 0.25 0.25 0.25 0.25 0.26 0.28 0.29f)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跨中处钢筋种类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HPB235 0.24 0.27 0.31 0.34 0.37 0.39 0.41HRB335 0.20 0.20 0.21 0.24 0.26 0.27 0.28HRB400 0.20 0.20 0.20 0.20 0.21 0.23 0.24我觉得这样算欠妥当。
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0页)。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柱箍筋配筋率计算公式柱箍筋配筋率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关系到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那咱们就来好好唠唠柱箍筋配筋率的计算公式。
咱先来说说这柱箍筋配筋率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讲,它就是箍筋的配筋面积与柱子混凝土核心区面积的比值。
就好比你吃水果,水果的果肉部分相当于柱子的混凝土核心区,而果核周围那一圈薄薄的果皮就相当于箍筋。
箍筋配筋率就是果皮面积和果肉面积的一个比例关系。
柱箍筋配筋率的计算公式是:ρsv = Asv / (bsv) 。
这里的ρsv 就是箍筋配筋率,Asv 是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之和,b 是柱子截面的短边尺寸,sv 是箍筋的间距。
给您举个例子啊。
比如说有个柱子,短边尺寸 b 是 400 毫米,箍筋采用直径 8 毫米的钢筋,双肢箍,箍筋间距 sv 是 100 毫米。
那先算Asv ,一根直径 8 毫米的钢筋截面积大概是 50.3 平方毫米,双肢箍就是 2×50.3 = 100.6 平方毫米。
然后把数值代入公式,ρsv = 100.6 /(400×100) = 0.2515% 。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这箍筋配筋率可不能随便瞎算。
要是算小了,柱子就可能承受不住压力,好比一个瘦弱的人去挑重担,挑不动就垮了;要是算大了呢,又浪费材料,增加成本,就像你做饭放多了盐,不好吃还浪费。
我之前参与过一个项目,在计算柱箍筋配筋率的时候就出了点小岔子。
当时我们小组的一个新手,对公式理解得不太透彻,算出来的配筋率偏差挺大。
结果导致施工的时候材料准备不足,耽误了不少时间。
这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公式,都得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总之,柱箍筋配筋率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不复杂,但实际运用中得仔细认真,结合具体的工程情况,才能保证柱子的安全可靠。
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个知识点掌握好,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剪力墙配筋率计算公式
剪力墙是一种结构形式,它是由一系列的横向梁和竖向柱组成的,可以抵抗水平力,以及抵抗垂直力。
剪力墙的配筋率是指在剪力墙中,横向梁和竖向柱的钢筋的比例。
剪力墙配筋率的计算公式是:
配筋率=横向梁钢筋重量/(横向梁钢筋重量+竖向柱钢筋重量)
其中,横向梁钢筋重量是指横向梁中所有钢筋的重量,竖向柱钢筋重量是指竖向柱中所有钢筋的重量。
剪力墙配筋率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剪力墙的结构强度。
如果配筋率过低,剪力墙的结构强度将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结构垮塌。
因此,在设计剪力墙时,必须正确计算剪力墙配筋率,以确保剪力墙的结构安全可靠。
总之,剪力墙配筋率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剪力墙的结构强度,以确保剪力墙的结构安全可靠。
框架柱的配筋和尺寸要求:【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 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寸,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4):矩形柱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5):剪跨比宜大于2 (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 ,二级为0.75 ;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 一级框架短柱的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6)纵筋配置原则: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
一般取150-200。
(大于600的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中改看配筋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上下层纵筋的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
(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7)箍筋配置原则:①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l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柱子配筋率
柱子的配筋率是指柱子截面内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与柱子截面面积之比。
配筋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柱子的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
一般来说,柱子的设计配筋率通常在1%到8%之间,具体的数值会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柱子受力状态、混凝土的强度等因素来确定。
需注意的是,配筋率过高会造成钢筋过多导致施工难度增加,钢筋防护层难以保证等问题;而配筋率过低会导致柱子的受力性能受到影响,承载能力降低。
在进行柱子设计时,需依据具体的结构要求,并遵循相应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设计规范,确保柱子的配筋率能够保证其受力性能和使用安全。
柱的总配筋率计算公式如下:
ρ=A(s)/A。
这里,括号实际上是一个角标记,如下所示。
其中(a)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横截面积;
增强比是影响部件机械性能的参数。
通过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构件的破坏模式,而不会造成过大的钢筋损伤和较小的钢筋损伤。
提高率是反映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最小配筋率的控制是为了防止少配筋的破坏,即脆性破坏,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
剪跨比偏低的原因及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通常,弯矩M和剪力V存在于框架柱端。
根据柱的剪跨比λ=m/`VH_O'来确定柱是长柱、短柱还是极短柱,φO`是平行于弯矩m的柱截面的有效高度,λ>2(当柱的弯曲点在柱高‘h_O’的中间时,称为长柱is'H''o`/`H;1.5<λ≤2称为短柱;λ≤1.5称为极短柱。
(2)在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外框架框架和内芯筒结构中,由于设备层的安装,楼层高度低,柱体较大,在一些工程中很难避免短柱部分。
普通三层框架(3-3.2米高,无抗震层)每4-5平方米可设置截面为400*350、4Ф22+4Ф20Ф10◎200/100的框架柱。
顶栏可改为dao300*300
5米跨径框架梁(梁上无梁上柱、重力墙较重结构)截面400*300,框架梁5Ф22 n2Ф16Ф10◎200/100
连续梁350*300 5Ф20 n2Ф12Ф10◎200/100
连续梁与框架梁的距离为2.5米
板为8cm双向加强板Ф12。
柱子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也日趋精细化和科学化。
柱子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其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柱子纵筋配筋率是柱子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柱子纵筋配筋率的定义柱子纵筋配筋率指的是柱子横截面中钢筋所占的百分比,也就是钢筋截面积与柱子横截面积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柱子纵向的钢筋主要起到承受拉力的作用,而横向钢筋主要起到抵抗剪力和扭矩的作用。
因此,柱子的纵筋配筋率对于柱子的承载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方法柱子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按受力状态和按受力等级。
按受力状态来计算,需要先确定柱子的截面积、工作状态下的最大轴心压力和最大弯矩等参数。
按受力等级来计算,需要先确定柱子的截面积、材料强度、活载和静载等参数。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按受力状态计算:纵筋配筋率 = 纵向钢筋面积/柱子横截面积按受力等级计算:纵筋配筋率 = 材料强度×柱子截面面积×活载系数/(纵向钢筋强度×纵向钢筋面积+横向钢筋强度×横向钢筋面积)其中,活载系数是指柱子承受活载所产生的系数。
这个系数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在计算横向钢筋强度时,需要考虑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
应用实例以一个具体的柱子为例,柱子高度为12m,截面尺寸为30cm×30cm,混凝土等级为C30,钢筋等级为HPB300,活载和静载系数依次为1.2和1.4。
根据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该柱子的纵筋配筋率为0.07。
在实际应用中,柱子的纵筋配筋率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包括柱子的高度、交通荷载和地震效应等。
当柱子的纵筋配筋率过低时,柱子的承载能力将大大降低。
而当柱子的纵筋配筋率过高时,则会造成钢筋的浪费,增加造价。
总结柱子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柱子的材料、截面积、工作状态和受力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柱子的承载能力和造价的平衡。
柱单侧配筋率柱单侧配筋率是指柱子在纵向配筋中,其中一侧的配筋率。
配筋率是指钢筋截面面积与柱子截面面积之比。
柱单侧配筋率对于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柱子是建筑结构中起支撑作用的重要构件,承受着来自上部结构和外部荷载的力。
为了保证柱子的强度和稳定性,需要在柱子的纵向钢筋中进行配筋。
配筋率的大小取决于柱子的尺寸、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等因素。
柱子的尺寸是柱单侧配筋率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柱子的尺寸越大,相同配筋率下的钢筋截面面积也会增大,从而增加柱子的承载能力。
而柱子的受力情况也会影响柱单侧配筋率的选择。
如果柱子处于受压状态,需要增加配筋率以增加柱子的抗压能力;如果柱子处于受拉状态,需要增加配筋率以增加柱子的抗拉能力。
除了尺寸和受力情况,设计要求也是确定柱单侧配筋率的重要因素。
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柱子的配筋率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要求柱子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会选择较高的配筋率;而要求柱子具有较小的变形和较好的延性时,会选择较低的配筋率。
在实际设计中,柱单侧配筋率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柱子的尺寸、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等因素。
一般来说,较大的柱子尺寸和较高的受力情况需要选择较高的配筋率,以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而较小的柱子尺寸和较小的受力情况可以选择较低的配筋率,以减少钢筋用量和工程成本。
在柱子的设计中,除了柱单侧配筋率外,还需要考虑柱子的另一侧配筋率、钢筋的布置方式和柱子的轴心受压比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选择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柱单侧配筋率是柱子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数。
合理选择柱单侧配筋率可以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确保柱子在结构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柱子的尺寸、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配筋率,以满足工程的需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确保柱子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的承载能力。
构造柱配筋率1. 什么是柱配筋率柱配筋率是指在柱子的截面中,钢筋的面积与混凝土的有效截面面积之比。
它是衡量柱子抗弯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
柱配筋率直接影响到柱子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以及抗震性能。
2. 柱配筋率的计算公式柱配筋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As表示钢筋的横截面积,Ac表示混凝土的有效截面积。
3. 影响柱配筋率的因素3.1 强度等级和受力形态不同强度等级和受力形态的柱子对于荷载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的要求不同,因此其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的柱配筋率。
3.2 抗震设防烈度地震是柱子受力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震设防烈度对于柱配筋率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高烈度区域需要更高的柱配筋率。
3.3 柱子尺寸和长度柱子的尺寸和长度也会对柱配筋率产生影响。
较大的截面尺寸和较长的长度需要更高的柱配筋率。
3.4 材料性能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也会影响到柱配筋率。
强度、抗压、抗拉等性能都会直接影响到柱子的设计。
4. 柱配筋率的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4.1 承载力原则根据结构设计规范中给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确定合适的柱配筋率。
使得柱子在荷载作用下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4.2 抗震性能原则根据地震设防烈度确定合适的柱配筋率,以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4.3 变形性能原则根据结构变形要求,确定合适的柱配筋率,以保证结构的变形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4.4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强度、抗震和变形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柱配筋率,以降低工程造价。
5. 柱配筋率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柱配筋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5.1 变截面法采用变截面法可以使不同部位的柱子具有不同的配筋率,以适应荷载变化和受力情况不同的需求。
5.2 增加箍筋增加柱子中的箍筋可以提高柱子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从而降低柱配筋率。
5.3 使用高强钢材料使用高强度钢材料可以在保证结构安全可靠性前提下降低柱配筋率。
柱的总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ρ= A(s)/ A。
在这里,括号实际上是一个角标记,如下所示。
其中(a)是拉伸或压缩区域中纵向钢筋的横截面面积;
增强比是影响部件机械性能的参数。
通过控制补强比,可以控制部件的失效模式而不会引起太多的补强破坏和较小的补强破坏。
增长率是反映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最小钢筋比率的控制是为了防止较少钢筋的破坏,即脆性破坏,在设计中应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
剪跨比低的原因以及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通常,弯矩M和剪力V存在于框架柱的末端。
根据柱的剪跨比,λ= m /`VH_ O'来确定该柱是长柱,短柱还是非常短的柱,而φo'是平行于柱截面的有效高度对于弯矩M,λ> 2(当圆柱的弯曲点在圆柱高度“H”时)_在o的中间,称为长圆柱为'H''o'/`h;1.5 <λ≤2称为短柱;λ≤1.5称为极短柱。
(2)在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外框架框架框架和内芯管结构中,由于设备地板的安装,地板高度低且立柱大,因此很难避免在某些项目中使用短栏。
可设置普通三层框架(3-3.2m高,无抗震层),框架柱的截面为400 * 350,每4-5平方米为4Ф22 + 4Ф20Ф10△200/100 。
顶部栏可以更改为dao300 * 300
5米跨度框架梁的截面(梁上没有梁和柱,并且重力墙没有重型结构)为400 * 300,框架梁为5Ф22 N2Ф16Ф10200/100
连续光束350 * 300 5Ф20 N2Ф12Ф10△200/100
连续梁与框架梁之间的距离为2.5m
平板是直径为12的8厘米双向加固平板。
柱截面总配筋率柱截面的总配筋率是指钢筋与截面积的比值,表示钢筋在柱截面内所占的比例。
总配筋率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在柱的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柱截面的总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ρ = As / Ag其中,ρ为总配筋率, As为钢筋面积, Ag为柱截面的总面积。
柱截面的总配筋率是设计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的依据之一。
总配筋率与柱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密切相关。
总配筋率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应该根据柱所在结构的设计要求来确定,常见的总配筋率一般在1% ~ 10%之间。
总配筋率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抗弯承载力要求:总配筋率可以根据柱的抗弯承载力要求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柱的抗弯承载力与总配筋率呈正比关系,即总配筋率越大,柱的抗弯承载力越大。
2. 柱的受力性能:总配筋率可以根据柱所在结构的受力性能来确定。
不同类型的结构,对柱的受力性能要求不同,因此总配筋率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3. 钢筋的防锈和保护要求:总配筋率的选择也需要考虑钢筋的防锈和保护要求。
一般情况下,总配筋率越大,钢筋的保护层越薄,容易受到锈蚀和损坏;总配筋率越小,钢筋的保护层越厚,能够更好的阻止锈蚀和损坏。
4. 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总配筋率的选择还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总配筋率过大会使得柱的截面钢筋过于密集,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总配筋率过小则可能导致柱的受力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
总之,柱截面的总配筋率是设计柱尺寸和配筋量的重要依据,需要根据柱的设计要求、抗弯承载力要求、受力性能、钢筋的防锈和保护要求以及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合理选择总配筋率可以保证柱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具有较好的施工可行性和经济性。
框架柱的配筋和尺寸要求:【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 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寸,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4):矩形柱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5):剪跨比宜大于 2 (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 ,二级为0.75 ;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 一级框架短柱的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6)纵筋配置原则: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
一般取150-200。
(大于600的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中改看配筋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上下层纵筋的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
(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7)箍筋配置原则:①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l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知多少?[优质文档首发]1剪力墙截面一般部位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底部加强区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时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此项需在建模阶段控制)。
剪力墙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1》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轴压比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楼层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一级(9度)大于0.1、一级(7、8度)大于0.2、二三级大于0.3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以上情况均设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确定,注意不要按照《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比《高规》短;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4.5-1取用即可,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构件根据轴压比和所在墙体的类型及长度确定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在结合规范中的图示来确定最终的约束边缘构件截面尺寸;纵筋配筋量直接PKPM计算结果配筋,最小配筋量结合《抗规》表6.4.5-3确定;箍筋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查配箍率特征值,进而得出体积配箍率最小值;箍筋间距也查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