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语句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
《阿里山纪行》文本赏析活动1:(1)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2)请用3-4个词语概括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点。
活动2: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写下来。
(2)画出交代参观阿里山行踪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写下来→小组师徒互查并订正)(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链接】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移步换景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台北嘉义阿里山站姊妹潭神木下山(2)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投示: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课后,我们要学着用这种方法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阿里山纪行》
一、中心: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二、问题: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一线贯穿,首尾呼应。
三、构思精妙之美
《高山青》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
1、开篇在宴席上轻轻的歌声里,不仅两岸学者的心融合在了一起,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然后主体部分围绕这一点精妙细绘,以游踪为线索,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完整地把整个阿里山的风景记录了下来,使得我们能窥见它的全貌,真正领略阿里山如画的美景。
从进山时林海的幽深、森林小火车的古典神韵到进入深山之后的清澈的潭水、静谧的林区、通幽的曲径、无边的森林、壮观的神木……处处如画。
3、最后一段,仍用《高山青》来终结,再次强调“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以歌开头,用歌结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过渡巧妙之美
1、第二段,“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是第一个推进文势的句子,由此作者开始了他的阿里山之旅。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2、接着第二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出现了。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并且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美丽画卷,直到神木出现。
借助于它们,文章便呈现出层层推进之势,有一种多姿多彩的感觉。
苏教版八上19课?阿里山纪行?课文原文阿里山纪行吴功正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即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行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非常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
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那么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
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
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
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
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
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如今却私下里搞“创收〞。
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阿里山纪行》我前往台湾时,第一个计划就是去阿里山。
阿里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当我踏上山顶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
阿里山的日出和云海是这座山脉的最佳特色之一。
每天清晨四点左右,游客们会集聚在山顶上准备欣赏美丽的日出。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站在海拔高度超过两千米的山顶上,准备一睹这一奇观。
当太阳冉冉升起时,从山的远处升起的云海令人屏息。
白茫茫的云朵不断流动着,好像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整个山脉都被无尽的云海所包围,形成了壮丽的景象。
此时,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除了日出和云海,阿里山还有许多令人愉悦的景点。
其中之一是神木群。
这些巨大的古老树木看起来非常宏伟,为这片山脉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一些树木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他们见证了阿里山的历史变迁。
站在这些古老树木旁边,我不禁想象着它们在过去所见证的一切。
漫步在阿里山的村庄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台湾文化氛围。
当地居民非常友善热情,用温暖的笑容和我交谈。
他们向我介绍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我也品尝了许多当地特色小吃。
每一口美食都充满了当地的特色和独特的风味。
阿里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体验,还有让人难以忘怀的火车旅程。
阿里山小火车是这片山脉的标志性交通工具,每天都有游客搭乘它去山脚下的小镇游玩。
我也参加了这次火车之旅,踏上了阿里山小火车的车厢。
通过窗户,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景和层层叠叠的茶园。
这次火车旅行让我感受到了旅途中的惬意和快乐。
离开阿里山时,我心里充满了对这座山脉的留恋和回忆。
阿里山为我提供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让人感受到生命力和自然之美的人间仙境。
我相信我会再次踏上阿里山,去探索更多它的魅力所在。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还有许多富有历史文化的景点吸引着游客们的到来。
在我的阿里山纪行中,我还经历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体验。
除了壮丽的日出和云海,阿里山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阿里山纪行_阿里山纪行阅读答案》摘要:(学生由发言).老师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是它发达影视业、便利交通、美丽夜景等,(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节奏美、图画情韵等角讨论教学目标欣赏阿里山如画美景.学习移步换景写法3.欣赏富音乐美和情韵美语言授课程.导语.提到我们祖国宝岛台湾学都了它什么呢?(学生由发言).老师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是它发达影视业、便利交通、美丽夜景等其实台湾虽但它却有着宜人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介绍阿里山因台湾流传这样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艺评论、美学997年7月初他应批台湾学者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化期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他想应把美丽阿里山阿里山描绘出介绍给陆者让更多人了它是这就产生了二.通课理清结构.学生快速浏览全出表示作者行踪短语或句子(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部城市嘉义然改乘森林火车进山三运行到了阿里山从火车到神木尚有段路程峰回路迂回穿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树身穿行我们终看到了神木下山路上).老师结这种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和观察边走边看把看到不景物依次描写下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景色是从几节开始?(四节开始).那么三节作用是什么?(渡承上启下)5.节不写景与课有何关系可否什么?(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6.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学们试着用四短语概括下(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配乐朗诵每幅图.学生分组讨论语言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节奏美、图画情韵等角讨论)3.老师结善抓住景物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音乐美和情韵美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四、拓展与讨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假设坐是游客而你则是导游请设计段阿里山景区说词。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
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 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阿里山纪行(节选)一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选文中“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香、高、粗、久2.“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遭雷劈后的神木所展现的外在雄姿和内在精神这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3.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者发现了受“巨创”的神木依然倔强挺立,它代表了阿里山的神韵,不难看出作者倾注的一腔赞美之情。
答案:神木受“巨创”后百折不挠、倔强挺立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阿里山的神韵和内在美,倾注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一阅读下文,请概括出泉坞山山林的特点。
寻幽泉坞山在泉坞山,迎接我的是漫山遍野苍翠挺拔的橡树,一片片,一排排,一丛丛,将整个大山包裹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
我沿着细石铺就的盘山小路,向密林纵深处前行。
山林幽幽,枝叶遮天。
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谁不想爬到最高峰而“一览众山小”呢?越往前,山路越窄,坡度越大,出现的岔道也越多。
我索性沿着比较平整的那条路向山上迈进。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林,将一棵棵橡树长长的身影映照在小路上,细细的山风带着丝丝凉意,熨帖我满是汗水的面庞。
一个信念支撑着:爬到山顶去!山路没有铺到峰顶。
我不作停歇,几分钟的攀爬,终于登上了峰顶。
极目远望,我的失落感顿生:感觉对面的峰顶要比这边高。
那是大山的最高峰吗?还有比对面的山顶更高的山峰吗?一个接一个念头瞬息之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一个又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搅乱了我奋力爬上山顶后激动的心情。
一阵凉风吹过,让我有所醒悟:我为什么非得爬上最高峰?也许此行中,不会遇见最高峰。
不过,这样也好。
人生当中,有取必有舍,有得必有失。
找到一块大石坐下,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寂静中,耳畔响起风儿穿过树林的声响和我的呼吸声。
这时,我才注意到周边到处都是华盖冠顶的橡树。
我能感觉到它们乐观、豁达的心态,它们努力将自己的枝干伸向蓝天,去迎接阳光的沐浴。
举目仰望,湛蓝的天空被翠绿的枝叶切割成极不规则的几何图案,静似处子纤云弄巧,动如仙人乾坤挪移。
动静之间,不变的是这蓝与绿,紧紧地相拥相融,编织着美轮美奂的苍穹。
刹那间,我的心境豁然开朗。
这景致,不正是我要找寻的静谧与安宁吗?拓展阅读二水韵周庄周庄是水设的天地,水是周庄的财富所依、风情所在。
周庄的起源、繁衍和一路风光,全都归功于水的灵性、水的恩赐。
江南巨富沈万三就是依赖周庄及其周边万顷的肥水沃土,耕作灌溉而粮满仓囤,驾舟漕运而富可敌国,最终成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神奇佳话,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仿佛还能从沈家浩大的庄园梦境里见到一架架水风车,呼啦啦扯着白帆,哗啦啦戽(hù)着河水,不停地转悠在凉风习习的蓝天下……周庄人能过上如此滋润而悠闲的生活,理应对水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而对于慕名周庄的四海游客来说,也不例外,同样是水,带给他们无穷的诗意游兴,也会替他们寻找回缠缠怀旧之心和渐渐远去的童年记忆。
生动活泼贴切自然
——简析《阿里山纪行》的修辞美
《阿里山纪行》一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形象传神,这主要表现在文中多种修辞的运用。
☆比喻贴切,生动形象。
①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②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第①句中,三个比喻写了树的身躯,突出了树的高大、蓬勃和古朴。
第②句中,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树木排列整齐的样子。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给人雄浑、庄重之感。
☆对偶工整,自然和谐。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前后两句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读来感觉和谐悦耳。
☆排比流畅,反复协调。
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排比,在静谧的世界里,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反复,迂曲和缓,富有音乐美。
☆恰当引用,深化情感。
例如: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民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作为文章的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结尾引用歌词,深化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的由衷赞美。
语句赏析: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
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
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
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
赏析: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
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
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
秦皇之兵马。
”
赏析:
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
鲜明,和谐动听。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
“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