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生理 妊娠诊断与孕期保健(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7
《妊娠生理》说课设计《妊娠生理》说课设计摘要: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通过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时纠正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妊娠生理是《妇产科护理学》中的比较抽象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经过多次讨论,最后设计出比较成熟的方案: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情、说教学程序。
关键词:妊娠生理说课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 R714.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4)04(c)-0238-01说课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1],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和专家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
《妊娠生理》说课设计如下。
1 说教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为妇女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考试的重要学科。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生从课堂理论跨入临床护理实践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
妊娠生理是《妇产科护理学》第3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的基础上,对正常育龄妇女过渡到孕妇这一阶段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为学习妊娠期母体变化、妊娠诊断及妊娠期护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异常妊娠的工具性内容。
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教材的特点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借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视频、动画,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妊娠这个复杂而又极为协调的生理过程。
课时:2课时年级:妇产科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妊娠的定义、分期及临床表现。
2. 掌握妊娠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3. 能够正确判断妊娠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表现。
4.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妊娠的定义、分期及临床表现。
2. 妊娠诊断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早期、中期和晚期妊娠的鉴别诊断。
2. 辅助检查在妊娠诊断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妊娠诊断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3. 模拟病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妊娠的定义、分期及临床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妊娠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 妊娠的定义、分期及临床表现- 定义:妊娠是指受精卵在母体内着床、发育至成熟的过程。
- 分期:早期妊娠(1-12周)、中期妊娠(13-27周)、晚期妊娠(28-40周)。
- 临床表现:停经、早孕反应、乳房变化、子宫增大、胎动等。
2. 妊娠诊断的方法- 病史采集:询问停经史、性生活史、月经史等。
- 体格检查:观察孕妇的全身状况、腹部体征等。
- 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血妊娠试验、B超检查、宫腔镜检查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模拟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提出诊断依据。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妊娠诊断的要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妊娠诊断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妊娠诊断的实践操作步骤,如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妊娠诊断的关键点,强调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妊娠诊断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对妊娠诊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妊娠生理教案》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妊娠的生理过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的生理变化。
3. 培养学生对孕妇的关爱和护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妊娠的生理过程、母体和胎儿的生理变化。
2. 教学难点: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的各种生理变化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生动展示妊娠的生理过程和母体、胎儿的生理变化。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妊娠生理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关爱孕妇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妊娠生理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案例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妊娠生理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妊娠的生理过程:介绍妊娠的受精、着床、胚胎发育等过程。
3. 讲解母体生理变化:讲解妊娠期间母体的子宫、乳房、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的生理变化。
4. 讲解胎儿生理变化:讲解妊娠期间胎儿的发育、营养、呼吸等生理变化。
5. 案例分析:分析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生理变化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关爱和护理孕妇,提高学生对孕妇的关爱意识。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妊娠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孕妇关爱护理的认识。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布置关于妊娠生理的课后阅读和思考题,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孕妇学校或妇幼保健院,了解妊娠期护理的实际情况。
3. 亲子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孕妇和胎儿健康教育活动,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八、教学反思1. 课程总结:教师在课后反思课程的实施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教授以上两个内容使学生认识妊娠的整个过程,掌握其诊断方法。
二、教学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具体内容等)妊娠生理:掌握: 胎盘、羊水的形成及其功能熟悉:妊娠期母体的变化及生殖器官和循环血液系统变化;了解: 1.卵子从受精到受精卵的输送、发育、着床的过程。
2.妊娠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3.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与代谢的变化。
妊娠诊断:掌握: 1.早、中、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
2.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定义及判定。
三、教学方案(一)讲课提纲和时间分配妊娠生理:0.75学时1.复习受精,受精卵的运行,发育和着床过程。
2.讲解胎盘、胎膜的形成,胎盘的血循环,足月胎盘的特点,胎盘功能及胎盘功能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重点讲解胎盘内分泌功能。
3.羊水容量、性质、成分、羊水交换,羊水检查在产前诊断及胎儿状况测定方面的应用。
4.妊娠期母体变化:以生殖器官,循环等系统及代谢方面的生理改变为重点讲述,为以后学习孕产妇合并症的诊治打下基础。
5.胎儿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点。
妊娠诊断:0.25学时1.早期妊娠的自觉症状、体征、辅助诊断方法,如妊娠试验、黄体酮试验,基础体温测定及超声波检查。
2.早期、中、晚期妊娠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胎盘和羊水的形成和功能、妊娠期母体生殖、循环系统等的改变(三)中文和英文关键词精子获能capacitation受精fertilization胎产式fetal lie胎先露fetal presentation胎方位fetal position(四)教具(图、表、模型、幻灯、薄膜、录像及CAI等):图片(受精、受精卵的移动,胎盘,超声图像,胎产式、胎先露图片)(五)示教要求参看录像带、光盘或挂图,教具模型;产房见习分娩过程,讲解真实胎盘,见习流产或中引的胚胎及胎儿,产前门诊见习各孕周的孕妇,教师指导下对孕妇进行检查和咨询。
《妊娠生理教案》课件第一章:妊娠生理概述1.1 妊娠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妊娠是指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并发育成为胚胎的过程。
分类:根据受精卵着床的位置,分为宫内妊娠和宫外妊娠。
1.2 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子宫增大: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逐渐增大,容积扩大约1000倍。
乳房变化:乳头变黑,乳晕明显,乳汁开始分泌。
心血管系统变化:心率增加,心排出量增加。
第二章:胚胎发育与胎盘形成2.1 胚胎发育过程受精: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胚胎植入: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开始妊娠。
胚胎发育: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
2.2 胎盘的形成与功能胎盘的形成: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的子宫内膜组成。
胎盘的功能: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产生抗体,预防感染。
第三章:妊娠期的营养与健康3.1 妊娠期的营养需求增加热量:每日热量需求增加约300千卡。
蛋白质:每日蛋白质需求增加约20克。
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叶酸、钙、铁、锌等。
3.2 妊娠期的健康管理定期产检:及时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和母体健康状况。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孕期运动,增强体质。
第四章:孕期不适与常见问题4.1 孕期常见不适恶心呕吐:孕早期常见症状,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腰酸背痛:子宫增大,重心变化,导致腰酸背痛。
下肢水肿:孕晚期,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水肿。
4.2 孕期常见问题妊娠期高血压:血压升高,可能导致母婴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升高,可能导致胎儿巨大和产伤。
宫外妊娠:胚胎着床在子宫外,可能导致破裂和大出血。
第五章:分娩过程与护理5.1 分娩过程规律宫缩:子宫收缩逐渐加强,持续时间缩短。
胎儿下降:胎儿逐渐下降至产道口。
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随之排出。
5.2 分娩护理观察产程:监测宫缩强度、频率和胎儿心率。
指导呼吸:教授正确的呼吸技巧,减轻分娩疼痛。
产后恢复:提供产后护理,促进身体恢复。
第六章:孕期心理变化与护理6.1 孕期心理变化情绪波动:受激素影响,孕产妇情绪易波动。
课时:2课时年级: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妊娠诊断的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妊娠诊断的操作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妊娠诊断的方法和原理。
2. 妊娠诊断的临床应用。
教学难点:1. 妊娠诊断的操作技巧。
2. 妊娠诊断结果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课件、妊娠诊断模型、模拟患者。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妊娠的定义和生理过程。
2. 提出妊娠诊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妊娠诊断的方法:a. 询问病史:了解月经史、停经时间、早孕反应等。
b. 体格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子宫等部位的形态变化。
c. 辅助检查:包括妊娠试验、B超、宫颈黏液检查等。
2. 妊娠诊断的原理:a. 妊娠试验: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
b. B超:观察胎儿形态、胎心搏动等。
c. 宫颈黏液检查:观察宫颈黏液的变化,判断排卵时间。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妊娠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妊娠诊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妊娠诊断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妊娠诊断的方法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妊娠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妊娠诊断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场景。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妊娠诊断结果的处理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妊娠诊断结果判断的依据。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妊娠诊断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
2.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妊娠诊断的最新进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妊娠诊断的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
妊娠生理教学设计引言:妊娠是女性生命的一个神奇阶段,涉及到众多的生理变化和适应过程。
对于生物教育来说,妊娠生理的教学对于学生们的生命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非常重要。
本文将基于妊娠生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套合适的妊娠生理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妊娠生理的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妊娠的定义和概念,并能够描述妊娠的生理变化过程;2. 掌握妊娠的周期和分娩的过程,并能描述胚胎和胎儿的发育过程;3. 了解妊娠期间母体生理的变化,并能评估妊娠期母体的健康状况;4. 了解妊娠期间常见的疾病和并发症,并能够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护理措施;5. 掌握妊娠期间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并能合理安排孕妇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妊娠的定义和概念a. 妊娠的定义和概念;b. 人类妊娠的周期和孕龄计算方法;c. 识别受孕的迹象和早期妊娠的症状。
2. 妊娠的生理变化过程a. 受精卵的着床和胚胎的发育;b. 绒毛膜和羊膜的形成;c. 人类胎儿的生长和发育过程;d. 宫颈和子宫的变化;e. 乳房的生理变化;f. 孕妇体重的变化。
3. 妊娠期间母体生理的变化a. 激素水平的变化;b. 循环系统的适应;c. 呼吸系统的变化;d. 骨骼和关节的适应;e. 消化系统的变化。
4. 妊娠期间常见的疾病和并发症a.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b. 妊娠期糖尿病;c. 子痫前期;d. 贫血和缺铁性贫血;e. 全身性水肿;f. 宫外孕和流产的风险。
5. 妊娠期的饮食和运动指导a. 妊娠期间的营养需求;b. 妊娠期间的合理饮食安排;c. 妊娠期适宜的运动方式;d. 饮食和运动对胎儿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妊娠生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周期和生理变化过程等;2. 图片展示:使用幻灯片或教学翻页板,展示妊娠生理变化的图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过程;3. 案例分析:引入真实的妊娠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学习妊娠期间常见的疾病和并发症,并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护理措施;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妊娠期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指导;5. 角色扮演:编排妊娠期的典型场景,让学生扮演孕妇或家属的角色,增强生动感和参与感。
妊娠诊断教案如何书写的教案标题:妊娠诊断教案如何书写的教案目标:1. 了解妊娠诊断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妊娠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3. 能够正确书写妊娠诊断的教案。
教学重点:1. 妊娠诊断的定义和意义。
2. 妊娠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3. 妊娠诊断教案的书写要点。
教学难点:1. 教案书写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 教案中对妊娠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的妊娠诊断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孕妇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妊娠诊断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妊娠诊断吗?它的意义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妊娠诊断的定义和意义,强调其在孕产妇保健和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介绍常用的妊娠诊断方法和技术,如尿妊娠试验、血清妊娠试验、超声波检查等。
三、教学示范(10分钟)1. 展示一份妊娠诊断教案的范例,解读其中的内容和结构。
2. 强调教案中对妊娠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准确描述,以及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四、教学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份妊娠诊断教案。
2. 学生互相交换教案,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妊娠诊断教案的书写要点。
2. 学生提问和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份完整的妊娠诊断教案。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教学反思:1. 教案的内容安排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妊娠诊断教案的书写方法。
《妊娠与妊娠诊断》导学案一、导入妊娠是女性生育的重要过程,对于妊娠的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将会介绍妊娠的定义、症状以及妊娠诊断的方法,帮助同砚们更好地了解妊娠相关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妊娠的定义和症状;2. 掌握妊娠的诊断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妊娠的相关问题。
三、进修内容1. 妊娠的定义和症状;2. 妊娠诊断的方法;3. 妊娠相关问题分析。
四、进修过程1. 妊娠的定义和症状妊娠是指女性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内,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发展的过程。
常见的妊娠症状包括乳房胀痛、恶心、呕吐、尿频等。
在怀孕初期,有些女性还会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
2. 妊娠诊断的方法妊娠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停经、乳房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孕酮试验、血β-hCG测定等。
尿孕酮试验是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孕酮水平来确定是否怀孕,而血β-hCG测定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β-hCG水平来确认怀孕。
3. 妊娠相关问题分析在平时生活中,许多女性会遇到关于妊娠的问题,比如怀孕后如何保健、孕期应注意什么等。
通过进修妊娠的定义、症状和诊断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保障母婴健康。
五、教室讨论1. 你知道妊娠的定义吗?可以和同砚们分享一下;2. 你知道妊娠的症状有哪些?有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妊娠症状?3. 你了解妊娠诊断的方法吗?觉得哪种方法更准确可靠?六、作业安置1. 根据课上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妊娠的小结,包括妊娠的定义、症状和诊断方法;2. 收集一些关于妊娠的常见问题,写下你的看法和建议。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妊娠的定义、症状和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处理妊娠相关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妊娠保健,保障母婴健康。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
《妊娠与妊娠诊断》导学案一、导入问题1. 什么是妊娠?妊娠是指女性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最终生育新生命的过程。
2. 妊娠的周期是多久?一般为40周,分为三个阶段: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
3. 妊娠的症状有哪些?例如乳房胀痛、恶心呕吐、尿频等。
二、妊娠的生理变化1. 孕早期:受精卵着床、胚胎发育、胎盘形成。
2. 孕中期:胎儿器官发育完善、胎动明显、妊妇体重增加。
3. 孕晚期:胎儿快速发展、子宫收缩、分娩前的准备。
三、妊娠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根据妊妇的症状和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妊娠。
2. 尿妊娠试纸:通过检测尿液中的hCG激素来确认是否怀孕。
3.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成像来观察子宫内的胚胎情况。
4. 血清hCG测定: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CG激素水平来判断是否怀孕。
四、妊娠的注意事项1. 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
2. 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保持体态和减轻孕期不适。
3.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 定期产检: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确保母婴健康。
五、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妊妇,最近出现乳房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她怀疑自己可能怀孕了。
她进行了尿妊娠试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随后去医院进行了超声检查,确认怀孕8周。
医生建议她注意饮食、适当运动,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
六、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妊娠的生理变化、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妊娠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妊娠期间的保健工作,确保母婴的健康。
感谢大家的认真进修!。
《妊娠与妊娠诊断》导学案一、导入妊娠是女性生理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女性来说是一段特殊的经历。
妊娠的发生和诊断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妊娠的定义、发生气制和诊断方法,帮助同砚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妊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妊娠的定义和发生气制;2. 掌握妊娠的常见症状和体征;3. 了解妊娠的诊断方法及其原理。
三、进修内容1. 妊娠的定义和发生气制- 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内膜并发育成胚胎、胎儿、胎盘和羊水囊的过程。
- 受精卵经过输卵管移行至子宫腔,经过着床,形成胚胎,最终发育成胎儿。
2. 妊娠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早孕反应:晨吐、乏力、乳房胀痛等;- 月经延迟:经期延迟是怀孕最明显的表现之一;- 体征:妊娠妇女的乳房增大、乳头颜色加深、宫底增高等。
3. 妊娠的诊断方法及其原理- 尿妊娠试纸检测: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来诊断妊娠;- 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内是否有胚胎或胎儿的存在;- 血清HCG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HCG水平来诊断妊娠。
四、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最近发现自己的月经延迟了一个月,同时出现了乳房胀痛和乏力等症状。
他担心自己可能怀孕了,于是采购了尿妊娠试纸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为阳性。
为了确认妊娠情况,他决定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五、讨论与总结1. 你认为小明可能怀孕了吗?为什么?2. 除了尿妊娠试纸检测,你还知道其他的妊娠诊断方法吗?3. 你认为妊娠对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妊娠的定义、发生气制和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妊娠相关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地珍爱自己的生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