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唐诗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09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篇一」《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伸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以前,是上语文课才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喜欢这首古诗,只要是考试出这种题,我第一首想到底就是:《游子吟》,这首诗你去细细品味就会被感动,尤其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这句诗里面,可以看出,母亲告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但又要很久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从这首诗里面,我知道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所以,我长大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整体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
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1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注释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
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游子吟》是唐代孟郊的一首名篇。
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北方边疆的苍凉景象和军民的艰辛生活。
本文将为您呈现《游子吟》的原文和赏析。
《游子吟》的原文如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以写母爱为主题,描绘了游子离家时母亲为他缝制衣物的情景。
首两句描写了慈母手中拿着线,为游子缝补衣物的情景。
其中的“慈母”二字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而“游子身上衣”则凸显了游子离家在外的艰苦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则描述了母亲在游子离家前,急切地为他缝制衣物,生怕他回来时季节已过,无法穿上全部的衣物。
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母亲用心缝制的一寸布料,换来的却是长久的春光。
《游子吟》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缝制衣物的场景,诗人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游子离家在外,母亲的牵挂和关怀在每一针线的缝制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诗人通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排比手法,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深远影响,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游子吟》的形式简洁明了,每句仅有四个字。
这种形式上的简洁直接反映了边塞诗歌朴素的表现风格。
而语言上的简练,则使情感得以凝聚和升华。
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感恩和敬爱之心。
综上所述,《游子吟》是一首诗人用简洁明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与怀念。
诗歌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母亲为游子缝补衣物的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更代表了许多游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触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根缕缕的情感纽带。
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游子吟》共六句三十字,是一首绝佳的五言古体诗,为诗人孟郊所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一)游子吟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
【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二)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注释】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游子吟》唐诗鉴赏《游子吟》全诗译文孟郊所创作的《游子吟⑴ 》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
千百年来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引起了万千游子的共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游子吟⑴ 》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游子吟》注解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
寸草:萱草。
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游子吟》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游子吟》讲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
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
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
《史记》“游子悲故乡”。
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游子吟》全文
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全文与注释《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内容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两句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感人的场景:慈祥的母亲手拿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裳。
这里的“线”和“衣”,不仅是实物的描绘,更象征着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牵挂。
线连着衣,衣连着孩子,也连着母亲的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母亲的爱。
在孩子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密密地缝着,把对孩子的不舍和担忧都缝进了衣服里。
她担心孩子在外漂泊时间太久,衣服破损,更担心孩子不能早日归来。
这种细腻的情感通过“密密缝”这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
儿女就像那小草,母亲的恩情就像春天的阳光。
小草微弱的心意,怎么能够报答得了阳光般温暖、深厚的母爱呢?这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是无法完全回报的。
整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通过简单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把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真挚动人。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对母爱的赞颂和传承。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诗人孟郊通过对母亲为游子缝衣这一细节的刻画,将母爱这一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是深沉的、内敛的,却又无比强烈。
母亲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孩子的牵挂和祝福,她希望孩子在外能平安顺遂,早日归来。
而孩子在感受到这份深情厚意后,内心涌起的是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愧疚。
因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价值观。
在古代,游子出行往往是为了谋求功名或者生计,而母亲则在家中默默守候,期盼着孩子的归来。
这种离别和思念的情感,是无数家庭的共同经历。
因此,《游子吟》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游子吟体裁:诗题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名字:孟郊年代:唐代描述: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翻译: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原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译文: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游子吟》诗人在溧阳所作。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描写的虽然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人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赏析三:艺术特色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游子吟的古诗及其意思游子吟的古诗及其意思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子吟的古诗及其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品简介】《游子吟》由孟郊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注解】: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
寸草:萱草。
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讲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
游子吟古诗全文游子吟古诗全文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诗全文,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游子吟诗人:孟郊朝代: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创作背景】《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游子吟》古诗解析《游子吟》是唐代文学家孟郊所作的一首古诗,通过表现游子离乡的心情来抒发作者自己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游子吟》全文如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异乡漂泊的心情,并以一个清晰的画面展现了游子与母亲之间深情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以下是对《游子吟》的分析:首先是开篇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两句以“慈母”和“游子”为主体,通过衣线的象征意义,表达了母爱和亲情的深沉。
慈母为游子缝制衣物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对游子的关怀和牵挂的表达。
接下来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两句通过描绘慈母缝衣的细致与心急,突显了母亲对游子离家的牵挂和担心。
母亲紧密地缝衣,希望游子早日归来,而“意恐迟迟归”则表达出母亲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两句以“寸草”和“三春晖”作为隐喻,传达了作者的哲理和心态。
寸草虽小,但也有生长和成长的意愿,寸草的心愿得到春天的滋润和阳光的照耀,给予了光明和希望。
这里的“寸草心”可理解为游子内心的渴望和奋斗精神,而“三春晖”象征着温暖的父母、亲人和家乡的关怀,也代表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通过这首《游子吟》,孟郊生动地描绘了母爱与亲情,以及游子离乡别亲的荒凉孤苦,展示了作者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抒发了游子对家乡温暖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既道出了离乡之苦,又寄托了对家乡的希冀和向往,表达了游子心中的思乡之情。
总结起来,孟郊的《游子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隐喻,展现了游子离乡的心境和母亲的深情厚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
这首诗既具有感人至深的美感,也启迪了读者对亲情、孝道和家乡之爱的思考。
《游子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游子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佳作。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她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我们。
下面和小编赏析一下这首诗《游子吟》。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一】《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赏析二】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游子吟孟郊古诗全文序
天净沙•秋思
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对不起今夜我来迟,向前尘隔水迢递。
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
悬崖萧萧蔷薇,空山初雪松。
情思游子自多,将向青海烟波中。
四
夜照银烛秋至,梦萦杨垂帘外。
山水虚无子路远,惟愿归来安康。
五
翠虹网纹似洗,影踪行思几何。
空山神变月色满,秋风搔首孟郊饯别。
六
客路白云外,行舟蓑笠翁。
河间使者话,渔歌收古渔翁。
七
昨夜声吹萧萧,新登长空险峻。
今宵公子自有梦,应笑游子特自怜。
八
海棠芳菲尚存,山水春色须念。
流芳凋零多病情,一杯久别孟郊中。
九
短巷沉沉晓钟,微帆飞翻遥林。
君定归来更待时,花萼新岁未了春。
十
我来西洛游,遥瞩远山新秋。
多思异地少年郎,抽劝孤旅一言两。
十一
天台夕照犹揚,日出东海动烟蒙。
但看明月秋也思,玉阶台前水月中。
十二
寺寺敲月声长,历历夜灯影暗。
菩提池畔秋吟出,游子归去又一年。
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今天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希望你喜欢。
《游子吟》古诗原文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古诗翻译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游子吟古诗评析《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原文及译文《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它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说起这首诗啊,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郊外春游。
我兴奋得不得了,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收拾东西。
妈妈也在一旁帮我,她一边给我准备吃的,一边还不停地叮嘱我注意安全。
到了睡觉的时候,我躺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到房间里的灯光还亮着。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我的书包旁边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套干净的衣服,仔细一看,衣服上的扣子都重新缝得牢牢的。
后来我才知道,妈妈那天晚上一直忙到很晚,就是为了把我的衣服都整理好,怕我出去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弄坏了。
当时我还小,不太懂得妈妈的这份心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首《游子吟》,我就越发能体会到妈妈对我的爱。
那密密麻麻的针线里,藏着的是妈妈无尽的牵挂和担忧。
就像诗中说的,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就像那小小的小草,而母亲的爱就像春天温暖的阳光。
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难以报答母亲的深恩。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妈妈的唠叨很烦,会觉得她们管得太多。
但其实,每一句唠叨,每一次管束,都是她们爱的表现。
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当我们遇到困难,妈妈也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所以啊,咱们要珍惜妈妈的爱,要多关心关心她们。
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小小的拥抱,也能让妈妈感到欣慰。
好了,关于《游子吟》的原文和译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啦,希望大家都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爱自己的妈妈!。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0首《游子吟》一、原文《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重点词汇解析1. 慈母(cí mǔ)“慈”表示温柔、爱怜,强调母亲的无私奉献。
这里的“慈母”既是指具体的母亲形象,更带有对所有母亲的赞美。
2. 游子(yóu zǐ)“游”即远行、漂泊,指在外漂泊、离开家乡的子女。
孟郊以“游子”自喻,表达出作者常年漂泊、无法常伴母亲的遗憾。
3. 密密缝(mì mì féng)形容母亲在缝制衣物时细致入微,反复缝补,力求牢固,表达了母亲对远行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4. 迟迟归(chí chí guī)形容归期难定,母亲担心孩子久久不能归家,表现出母亲对孩子在外漂泊的深切担忧。
5. 寸草心(cùn cǎo xīn)寸草比喻极小的草,象征子女的孝心微薄,表达子女对母亲的孝心虽深,但感到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的愧疚。
6. 三春晖(sān chūn huī)指三春的阳光,比喻母爱如春天的阳光般温暖无私。
寸草心与三春晖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三、直译慈爱的母亲用针线缝补,为即将远行的孩子准备衣物。
她在出发前细密缝制衣服,生怕儿子因远行而迟迟不归,衣服会磨损。
谁能说小草般微薄的孝心,能够报答母亲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恩情呢?四、意译母亲在孩子即将远行前,为他缝制衣物,丝毫不怠。
她担心孩子归期无定,因此将衣服缝得格外结实。
虽然孩子心怀孝顺,但即使付出再多,依然难以报答母亲那如春光般温暖的恩情。
五、赏析(一)作者介绍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
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长期寄居他乡,晚年仕途未达,生活艰辛,因此他的诗多表达自身的孤苦、对故土的思念以及社会关怀。
孟郊的作品以苦寒著称,被后人称为“诗囚”,代表作有《游子吟》《苦寒吟》等。
这首《游子吟》以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在后世广泛流传。
《游子吟》全诗及赏析《游子吟》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创作的一首诗歌,全文共计四十个字,通过抒发游子离乡之苦,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游子吟》的全文及其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游子吟》以海上明月为开篇,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景象。
明月高挂天空,照亮了远方的大海和天涯,也象征着游子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接着,诗人表达了情人在遥远的夜晚对彼此的怨恨和思念之苦,两地相隔,只能夜夜难以入眠,彼此相思成灾。
第三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借景抒怀,描绘了游子在夜晚中的情景。
灯灭之时,唯有丝丝微光留存,启示着温暖和思念,寓意着贺知章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当游子披上衣服之时,能够感受到露水的滋润,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最后一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通过赠与物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厚爱。
然而,物品不堪其手,充满了眷恋之意。
写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盼望,以及对与亲人团聚的憧憬,更突显出游子身处他乡的辛酸和离愁。
《游子吟》通过简洁而富有情感的文字,抒发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诗中运用了以海上明月为开篇,来映衬游子离乡之苦,通过描绘夜晚的情景展示游子的相思之苦,并通过最后一句表达游子对与亲人团聚的憧憬和渴望,将游子的心情淋漓展现。
以上是对《游子吟》全诗的赏析,这首诗以极为简练的文字展示了游子的孤独与思念,使人感受到离乡的辛酸和离愁。
贺知章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出游子与亲人相隔的苦痛,使人过目难忘。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唐代爱情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游子吟》唐诗原文 游子吟
作者:唐·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游子吟》注释 ①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名。
②薄:鄙薄。
③贱:轻视。
④遭遇:待遇。
同众流:谓视同平庸之辈。
⑤低回:徘徊。
⑥照面:比喻看人只看表面。
⑦心如练:谓心地纯洁。
练,白熟绢。
⑧当荣盛:在显达兴盛时。
⑨白日驰:以太阳飞驰比喻荣华易逝。
《游子吟》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
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家居 郑州(今属河南)。
公元 769 年登进士第,公元 783 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 意,客游燕赵。
公元 797 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 800 年南游扬州等地。
公元 820 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 827 年以礼 部尚书致仕。
更多古诗 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 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
1/5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 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 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游子吟》繁体对照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