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意花鸟的一些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4
2024年工笔花鸟学习心得在我还未接触到工笔画之前,我曾在几次画展上有幸目睹,站在那淡雅清丽的画作前,望着那细腻有致的色,柔形傲骨的线,我总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我一直坚信,中国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其画作的本身与作画者的品质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果说是作画者展现了画,还不如说是画表现了作画者。
仔细审视一幅中国画,就仿佛在探索着一位画家的丰富高贵的内心世界。
意境是诗,画意是词。
国画并不重写实,而重意境,又或者说是作画者的内心氛围,或平静淡泊,或激动昂扬,或清明闲适。
它不仅是一份视觉享受,更是一份精神盛宴。
对于实践临摹工笔画,起初我不敢轻易下笔,因为我觉得工笔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充分的体现了立体感和空间感,如粗略的去画,只会是画面有气无力,死气沉沉。
当然,这指的是工笔中的勾线,即:白描。
线的表现方式直接的体现了工笔花鸟的整体空间、结构,这也形成了“以线立骨”的说法。
初步描线时很难把握线的走向、结构和粗细。
渐渐的,我调整了我的呼吸,在放缓呼吸中我渐渐的控制了笔。
我喜欢享受这种纸上的行走,仿佛自己行走在幽静古道,心澄身轻。
辗转间,顿笔,起笔,收笔。
转点,横临,竖勒,与书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乐趣,难以言喻。
工笔花鸟画的线是一种概括、洗练而又能动的艺术语言,同样具有韵律美与节奏美。
韵律是线的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合谐的美感;节奏则是指线条的变化有规律的重现。
整体上线的种种变化顾盼呼应、统一谐调所形成的美感形成了绝妙的韵律。
每根线条本身有控制、有规律的起笔、收笔、行笔变化的反复重现,是看似沉静的画面产生跳跃的节奏感。
因此,线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实际上是线的整体表现力的综合展示。
这种综合展示对生活的提炼,线只有以生活物象为客观依据,才能在脱离概念化的同时,具有新颖的活力工笔花鸟画的线虽有色彩与其配合,但表现质感仍然是线的本质特征之一。
借助形象发挥线的艺术趣味,也与质感的表现一脉相承。
线本身不仅要表现花草鸟虫的形神气质,又是作画者本人内在情感和性格的外露。
中国花鸟学习心得(共五篇)第一篇:中国花鸟学习心得中国写意花鸟学习心得一个月的写意花鸟学习,使我被国画的博大精深由衷的吸引,牵引着我深入学习。
在第一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写意花鸟画的理论知识,从基本的作画工具,中国花鸟的发展到写意花鸟的特点和技法。
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漫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的欣赏者。
通过画的立意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不尽的画意是成败的关键。
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上过工笔画了,本以为都是中国画差别应该不是很大,但事实却出乎意料。
工笔要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而写意画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来画出对象的神行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
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
笔内先含调好淡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浓、淡的不同效果。
虽然理论上说说,似乎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便没有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在水墨画中,不论是用墨还是用水,这其中的各自的量便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更不用说在用上中国画颜料的时候了,怎一个难字了得。
经过了一两天的课的练习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及临摹实践,我以为应注重自身两方面的培养,一是自己绘画理论水平能力;二是加强技法的训练和提高技法运用能力,达到一个目的:出好作品。
正如老师所说的,一是针对自己的技法与理论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从自身普遍存在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技法示范和练习非常积极,兴趣很浓,并能很好理解老师的意思。
钟老师则因势利导,开头几节课多进行技法示范和练习,我们进步很快。
但是在接受理论知识方面,开始效果并不是很好,但通过老师的多次授课以及在老师的建议下去图书馆学习关于花鸟的理论知识,从讲解技法、解释名词、示范、技法练习,逐步转入有关理论知识,使我们在掌握一定技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名词术语和了解简单的理论知识。
中国花鸟心得体会怎么写中国花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丰富多姿的色彩和形态,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花鸟艺术,我对这门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中国花鸟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画中,花鸟是主题之一,画家们运用精湛的技巧和细腻的感觉将大自然中的花草鸟兽完美地展现出来。
我常常被这些作品所吸引,不仅因为它们的美丽和细腻,还因为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让我感到无限的想象力和思考。
其次,中国花鸟艺术教会我如何观察和欣赏大自然。
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需要准确地观察花鸟的形态、色彩和动态,然后将其转化为绘画语言。
这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学习中国花鸟艺术,我渐渐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敏感,并学会了欣赏自然中微小的美。
另外,中国花鸟艺术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画家们通过花鸟作品表现了生命的美好和活力,让我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多彩和快乐。
每当我看到那些形态鲜艳的花朵和自由飞翔的鸟儿,都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满足。
中国花鸟艺术有着鲜明的感染力,它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每一天。
最重要的是,中国花鸟艺术教会了我坚持和耐心。
绘画花鸟作品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耐心,画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幅作品。
通过学习这门艺术,我懂得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优秀的成果。
同时,绘画花鸟作品也需要细腻和耐心的态度,每一笔每一点都需要精确而谨慎。
这让我明白了耐心和细致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总而言之,中国花鸟艺术是一门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它让我重新认识和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门艺术,我对花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有了提高。
同时,中国花鸟艺术也塑造了我的品格,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坚持和耐心的人。
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国花鸟艺术,希望能够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并将其中的美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教师写意花鸟培训心得体会教师写意花鸟培训心得体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此时,花鸟艺术的独特魅力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寻找自身平和与放松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认识到花鸟艺术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的益处。
因此,我参加了一次花鸟培训班,希望能够在其中领悟到一些有关花鸟艺术的心得体会。
这次花鸟培训班是由省级美术教育机构组织举办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水准。
培训班期间,我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并学习了有关花鸟艺术的知识和技巧。
在此过程中,我对花鸟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对于教学的启示,下面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花鸟艺术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伟大。
通过绘画、观察和学习花鸟,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多样性。
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有其独特的美丽,而花鸟艺术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将这种美丽呈现出来。
在绘画花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和鲜活感,让我更加珍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宝贵。
其次,花鸟艺术让我领悟到细致入微的重要性。
花鸟艺术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描绘,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花鸟的气质和特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仔细观察细节,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体的形态和动态。
这让我意识到,教学中也需要注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把握,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发展潜能。
另外,花鸟艺术让我深刻体会到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绘画花鸟需要反复修正和推敲,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在培训班的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强调绘画需要耐心和毅力,并亲身示范和帮助我们修正。
通过这样的训练,我感受到了毅力和耐心的力量。
在教学中,这种品质同样重要。
教师需要对学生耐心地指导和引导,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此外,花鸟艺术也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花鸟艺术,我注意到绘画作品除了要求技法的娴熟和灵活运用外,更需要展现一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情趣。
写意花鸟听课点评《写意花鸟听课点评》最近,我参加了一场精彩的写意花鸟画听课活动,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收获的点评和体会。
首先,这次听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魅力。
写意花鸟画强调以简约的线条和淡墨勾勒出主题形象,通过留白与虚实的运用,传达出意境的美感。
在这次听课中,我看到了老师用一笔勾勒出的花鸟形象生动而有力,仿佛有生命一般。
这种充满韵味和情感的表现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其次,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写意花鸟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线条表现花鸟的轮廓和纹理,如何运用墨色描绘出不同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观摩老师示范和亲身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技巧。
这些技法和手法的学习,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写意花鸟画的精髓,也让我在创作时有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最后,该活动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在课堂上,我结识了很多对写意花鸟画感兴趣的朋友,我们相互交流心得和经验,一起讨论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增进了我的学习效果,也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写意花鸟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对写意花鸟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绘画技巧。
同时,通过这次活动,我还拓宽了自己的交际圈子,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一切都离不开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指导。
写意花鸟画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它讲究的是意境和灵魂的表达。
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提升我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将写意花鸟画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写意花鸟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我一定能够在写意花鸟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关于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几点看法写意花鸟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以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对于如何学习和提高绘画水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绘画风格,都须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强调了向自然学习的重要性;“艺术高于生活”则强调了艺术作品要符合艺术规律性,两者缺一不可。
只强调前者,画得很像,容易匠气、俗气,齐白石讲“太似则媚俗”;忽略了前者,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不知所云,“不似则欺世”。
所以,我们无论是绘画学习还是创作,都应该紧紧围绕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绘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齐白石讲写意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中“似”,就是指一看所画,即知是何物。
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是艺术加工后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就更带着普遍性。
”因为艺术形象和自然物象不可能一模一样,艺术之所以运用剪裁,取舍手段就是加强艺术的情趣和感染作用。
如果仅仅去追求客观表现的真实,必将导致“庸俗而失雅致”。
画对象要紧紧抓住对象的特征,大写意画,有时甚至是以夸张地表现对象的特征为造型手段,以达到强化艺术表现为目的。
平时生活中,我们应养成随时收集素材的习惯,对一种题材应反复写生,从宏观到微观都不放过。
细节决定一切。
杰出的艺术家总是能在我们常常忽略的环节制胜。
只有做到了对表现对象了如指掌,才能在创作时取舍自如,表现得得心应手。
写意花鸟画要符合一定的画理表现对象,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主观感受。
如果说我们欣赏自然本身的美,慨叹造化的神奇,那么,一幅写意花鸟画作品,则是体现了作者运用艺术规律巧夺造化的高妙所在。
杰出的艺术家总是能运用艺术规律于看似不经意间,却处处匠心独运,看似无法乃为至法。
艺术创作过程无处不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规律的体现,小到一枝一叶,大到整篇谋略布局。
姓名:王妞学号:135169写意花鸟画学习随想摘要:通过杨佳焕的教学演示视频,了解花鸟画创作的构思立意,画面布局,构稿落墨以及着色点染等关键环节与创作特点。
写意花鸟画技法的练习应该贯穿画者的艺术生涯,对技法的练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次,而应该倾注感情;关键词:技法意在笔先应物象形诗书画印写意花鸟画注重“写生”——从实际生活中摄取对象,并加以艺术表现的优良传统。
花鸟“拟人化”——把花鸟的自然属性与人的品德相类比。
比如“白眼向天”和“四君子画”。
写意花鸟画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精神内涵,注重“象征寓意,遗兴抒怀”。
写意花鸟画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深刻的意味,在简短稀疏中,却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
如何创作好写意花鸟画,似乎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出规则,逐步学习。
然而临摹容易,创新很难,一幅好的作品,读者不仅会被它的构图、色彩所吸引,而且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当时作画的一种心情。
由此这种强调主客观高度统一的艺术主张便成了中国画境界的核心价值,也使得画家处于更为自由、更加主动的境遇。
本文由此出发,视角不是放在画的技巧,而是希望通过对创作本身这一行为进行反思,进而达到建议的目的。
一、技法的练习对于写意花鸟画创作来说,加强技法,尤其是基本技法的练习尤其重要。
但是,我认为只有好的创意、好的意境,或者只有作者在情感上的超越,作品才能传神,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尤其是知名画家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
花鸟画的写意重在突出画面所产生的意境,恰如其分的用笔与巧妙的布局,会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观赏一幅好的的画作时,我常常在用心意会:作者为何如此用笔?添一分如何?减一分又如何呢?但最终的结果是:作者纯熟的技法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而表达不尽如人意的画作时,因疏于技法练习而叹息。
技法的纯熟是意境表达的前提,如同美味的蛋糕,最可口的蛋糕是由最具特色的食材与熟练的手法来完成的。
当然,这些材料不一定是最昂贵、最稀缺的,但是熟练的技法必不可少。
浅谈国画写意花鸟的教学体会摘要:要讲清该画种的来源;弄清该画种的材料、工具性能;弄清学好该画技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严谨清晰传统文化言简意赅酣暢淋漓细致入微潇洒挥豪国画写意花鸟课的教学,多年来实践证明,首先要解决学生们对该画的认识问题,其中有三点:一、首先要明确该画是那种绘画;二、要弄清该画种的技法和使用的材料工具特点;三、要弄清学好花鸟写意画关键问题。
学生们对该画明确认识,刻苦专研,才能使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一、写意花鸟画是我们国画中的一个分支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它不同于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西洋画。
国画从题材上又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国画在表现形式上,又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在绘画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当然都是我们国产的东西—毛笔、墨、颜料、宣纸等。
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国画中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概念。
工笔画是用小型号的毛笔、工整细腻的笔法,逼真的把物体的形象刻画出来。
工笔画就像就国的书法艺术中写楷书一样,一笔一划,面面俱到,非常严谨清晰;而写意画则不然,是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象征性的色彩,把所描绘的主题造型,活龙活现的表现出来。
它正像中国书法艺术中写行书、草书一样,用笔灵活、自由,随心所欲,甚至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把所描画的形象达到生动完美。
学生们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一定能把国画中工笔与写意的两种表现形式弄清楚。
二、关于国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与绘画技巧更是同学们要弄清楚的重点所在在国画所使用的工具中,同样是毛笔,但由于表现形式的差异,虽然同是狼毫、羊毫画笔,但是型号是不一样的,由于工笔和写意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工笔画要画的工整,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它用的笔是小型号的狼毫和羊毫毛笔,工整纤细。
而写意画用的大型号的狼毫、羊毫毛笔,适用于写意画的表现形式,笔触概括明了,从而使所描画出形象逼真而传神,就像作报告一样,由于言简意赅,动听而扣人心弦,从而达到理想化的高潮。
写意花鸟结课心得第一篇:写意花鸟结课心得写意花鸟结课心得花鸟画的一种,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而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一种画法。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
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五代黄筌、徐熙并起,渐成两大系统,以后继续衍生。
明代花鸟画演变成四大系统,一为边景昭、吕纪的黄氏体,二为林良、徐渭的大写意体,三为陈淳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体,四为周之冕的勾花点叶兼工写体。
写意花鸟总结
人生第一次接触写意花鸟,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微妙。
当时看到一些资料跟古人的作品集,我就觉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前辈祖先把这么宝贵的财富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也很钦佩古人是如何把那些事物给画下来,这个真的值得我们现在去探索,去深究,作为国画专业的我,就应该认真的学习好,可是经过几周的临摹研究,我就是无法将写意花鸟画的那种气韵给领会到位,所以也很苦恼!
不过在学习的路上真的很感激我们遇到个很好的老师,虽说上了年纪,但在他的身上有着让我们很钦佩的本领,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
在我们学习写意花鸟这门课的时候他总说出一些术语,即使我刚开始不是很理解,随着他的示范与解释,我还是有所领会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写意这方面真的很不行,我画画跟我看画的眼光就是没有办法相协调,因此我都觉得自己实在是“眼高手低”,不是老师说的这个词不对,确实自己还真的就这样。
我何曾不想学好写意花鸟?只是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已吧,我不气馁,我坚信自己真的可以学好的。
很感激老师对我的评价,虽然课程结束了。
那些话还记忆犹新,值得我受益终生。
很高兴在学涯路途中得此良师,我不会让这么可爱又有满腹经纶的老师失望的,即使我是他所有学生中最不起眼的,哪怕老师都不记得我是谁,我一样要努力。
10美术系国画班
梁燕媚1051003015
2013/5/21。
学习写意花鸟的一些体会写意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禽鸟等来表现自然生态的生气。
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美好境界,把自然界中所觉得最美的一瞬间描绘在画面上,给人以健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可视形象,以精练的艺术感染观众。
纸上的物象既不会动,又不能言,只是表现瞬间所见的一个场面,能不能使它具有动人心脾、引人联想、深思,作者把内心世界的美赋予画面上,给它生命、给它语言,全在作者在大自然中认真的观察,养成观察与写生的习惯,认真了解物象的结构、特点、习性和生活规律,靠记忆和迁想妙得作画,不是照着对象摹拟,作画时才能作到得心应手。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有很多人对所谓“写意花鸟画”有一定的误解,以为“写意”者,不必求其形似,只要练习笔墨,会几种构图如印刷品一样的出现在观众眼前,那里还谈得上“可想”于“可视”里包括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
郑燮曾针对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不讲究法度的写意画说:“殊不知写意二字,误多少事。
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然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各种造型艺术作品,总以能引起比有限的可视形象更深刻、更广泛的感受、体验与联想为上乘。
因此,为达到既能满足眼睛的欣赏要求,又能动人心脾,发人深思的创作作品;要求作为一个画家有深入生活、源于生活,把现实观察、提炼,概括与不必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混为一谈。
其结果便是把生动的、多样的、变化丰富的大自然,不是画得千篇一律,便是非驴非马。
有些画出自不注意观察、写生的人之手,一眼可以看得出这是没有活气、生机的作品。
我记得在我从师许麟庐学画时,曾给我讲起齐白石师爷在作一幅红叶秋蝉时,齐白石从抽屉里拿出一只蝉的标本,作为范本,面对蝉而写生作画,尤其把蝉翼的纹脉上表现得一丝不苟,以活托托的生动形象、生机勃勃的跃然在画面上。
所以当观者前后无不惊叹“活了”、“真活了”。
白石老人以精湛的技艺,严肃认真的态度,以极为生动的可视形象,传达出隽永幽微、耐人寻味,具有与我国古代优秀诗歌所共有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思意想。
正如中国画之法,为中国画美学理论基础。
其中第一法“气韵”为历代大家莫不梦寐以求。
“气韵生动”较易为人感受到的一种形态。
“生动”是较初级的审美观。
作为一个画家关键在于要怀着对生活和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以强烈热爱来观察周围的景物,感受和发掘其中有美的价值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联想。
艺术思想是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主要关键——思想内涵。
不是指艺术的人格、情操、个性。
要以真心实意的思想体现,脱离真情就失去生命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的真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受的敏锐观察力,在艺术追求真实感与形式美相统一的风格过程中,提高自我审美力,使之在作品中塑造真实与形式美表现手法,这是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有比较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理论各方面的修养。
而不能把仅停留在眼睛所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原始美,原封不动地搬上画面,这样的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意境,也是不具内涵,肤浅的东西,技巧再熟练,恐怕也很难感人。
就是说,画到一定层次时,画不是看技巧了,而是画修养了。
不注意对物写生,把握不住对象形体的特征,就失去了艺术再现的能力。
写生不是画虫鸟标本,不但要能准确刻画形象,而且特别要强调概括能力和捕捉物象一瞬间的动态。
强化记忆在脑子里,速写是为记忆作一个形象参考记录。
潘天寿曾说过:“中国绘画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
”“创作,则陶熔师古人,师造化二者,再出诸家之心愿,非临仿,亦非写生也。
”“画为心源之文,则别于自然之文也”。
所以,对物象既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造,也不是纯客观景物的如实照搬。
而是在客观景物的基础上,以精炼的笔墨,“勾引”出“画家心灵中之奇变”的精湛佳作来。
在观察写生中,默写比速写更重要,默写实际是默记。
凭眼睛看,用脑子记。
速写再快,也局限一时一物,而认真观察后,印在脑子里,却更完整、更生动,待到运用时自然发于笔端。
现在先进的电子产品,电视里往常播放动物世界,各种鸟类、禽类、猫类动物、花卉、名山大川等等。
今天的美术发展,已远非过去的任何时代所能比拟,从电视里可以得到造型以及色彩,速写等方面的锻炼。
如果把速写技巧与默记、默写结合起来,对于物象的特征与生活环境的掌握就会更深入一步,默写的能力提高,也有助于速写的捕捉对象的瞬间动态,默写的好处很大,也更难。
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画家心灵之奇变”。
这个“奇变”要从有深切感受的题材入手,他在《露气》这幅作品中题款:“昨日清晨过半山康桥乡参观早稻丰收,见村边池塘中,芙蕖壮苗,如华岳峰玉井中所植者,至为可爱,归后即写此,以为记念。
但限于幅画,未能得其粗豪蓬勃之至,奈何”。
这段词意表明,潘先生作此画的“心灵中之奇变”,就是从他所见的菏塘景象之“奇变”所引发的。
所以,当他要表现这种“奇变”的时候,也就是默写默记的心灵感勃发,就非选取使他这种深切感受的题材不可,也是引起作画动机的深切感受的流露。
早在六朝的谢赫就被列为六法之一,临摹是重要的,但重视的多为画法的问题,却未认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气质。
临摹主要是要理解画理,即可忠实于原作,也可改动它的缺点。
所谓“师古人,师造化”自然而然的要求以努力忠于原作的画法与体会画家的用心,体会作者情意的意境。
笔墨是为表现对象服务的,要自然形成。
写意绘画的笔墨主要在指如何用水,如何用墨。
概括的说墨分五色,实际何止五色。
作画时,什么笔锋都可通用,只要能较好的表现对象即可,日久天长,自己的笔墨风格也就会自然形成。
不可一味追求笔墨。
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讲,而放松对自然的生动表现。
水墨淋漓的画法是较容易表现的,而干枯见笔处,才真正需要功力。
笔墨表现,对绘画的意境有很大影响。
许麟庐先生的的水墨已达到炉火纯青,他的水墨蝦在齐白石老人的笔墨上又发展了一大步,表现出蝦半透明的壳、壳里有强健的肉质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可见笔墨表现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笔墨技巧,是讲求特定的笔法,功力与气势,具有笔简意繁的功效。
而要把这种技巧的真正掌握到手,就得在包括书法在内的一整套笔墨技巧的基本功上,进行长期严格而坚苦的训练才行。
只有在传统笔墨技巧的熟练上,才能为了在创作中取得与笔简意繁相适应的效果而应作的传统笔墨技巧上的准备。
因而,才能得心应手地发挥出笔简意繁的可以收到根据性表现力的笔墨效果,再就是体现笔墨本身的传情作用。
关于笔墨的概括性的表现力,就是指能够用尽可能少的笔墨,表现出尽可能多的艺术效果的意思。
比如白石老人画小鸡,只那么“简单”几笔,就把毛绒绒的小鸡,在水与墨的恰如其分的运用上,表现出绒毛的质感,眼睛、小嘴、爪表现出小鸡的动感,让人感觉到好似听到了活泼可爱的小鸡叫声,画出了天真、生机,画出了外软内硬的禽类的嘴、爪。
都以极“简单”的几笔一勾。
就能使多种效果同时出现,一般用淡墨画外虚内实,外松内紧的东西是难的。
可是,在齐白石老人的笔下,却似乎举重若轻。
从小鸡的笔墨中,从外面鬅鬅鬆鬆的羽毛,到里面敦敦实实的躯体,从鸡的“形”到小鸡群体生动体态,有绝的、有低颈的、有环顾的、有找食的等等,都是没有多少笔就画了出来。
从主观的感觉与激情,从意境的美到形式的美,从客观对象的特征,到主观的感觉与激情,等等等等。
都是笔简意繁地画出来。
就这种用笔很简,而却使多方面的艺术效果能同时出现的高度技巧的发挥。
只有在掌握了这种富有概括性表现力的笔墨技巧的情况下,才可以办到的。
关于笔墨传情的作用,其中指对不同对象的特征与情意缩的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适应与辅助的作用。
以遒劲有力的线条来描写清新矫健的山花、野草、蘭、竹等,用苍老坚实的线条画出郁勃鬅鬆的古松苍柏,用轻松明快的“泼彩”,画临风飘拂的杨柳,用泼辣豪放、富有动感的大笔能画出粗豪蓬勃的荷塘景象。
这些不同笔墨的运用,都因不同对的特征及情意有适应与辅助的作用。
笔墨本身在一定的作用下传情。
在不表现或不完全表现具体景物的情况下,有助于某种情调,意趣与气氛的显示作用。
比如水面、岸边、石头上、枝干上的苔点,山石的淡墨皴擦;以半虚半实的手法描绘荷叶,富有节奏韵味的浓淡墨的变化,表现出十里荷花分外香的气势。
它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表现同各种景物的特征,却都在画面的精简下,起辅助作用,是笔墨气势形成的抒发感情的作用。
但是,在有着足够的作画之前,不拘于机械的再现对象,更要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着意于创造意境的感染观者。
在塑造画面的过程中,怎样把腹稿落实到纸上,并不象囊中取物那么简单。
在构思阶段,所要考虑的有关艺术上,加上各种问题。
中国画讲画理、画情、画趣。
要画得引人生情,从自然界中观察发现不大为人注意,可能会发生的一种机趣,从而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余地。
雏鸡争食是禽类的自然现象,而在齐白石老人笔下的《他日相呼》则倾注着人类的情感,和使人联想无穷的意境。
鸟类由于眼睛的视角广阔和体态灵活,一般眼球的转动是很少的。
但八大山人画的鸟,眼睛会说话,在当时的年代,以笔下之物来代他说话吧。
有些人在夸张过分的形态上,看上去很不舒服,以错误的理解方式来表达“似与不似”,认为夸张得不象,便达到不似了。
这在于没有了解到,夸张是要根据意境创作出发,仍是借助于形态而传神的,夸张与漫画化不可等同。
在塑造任何形象时,构图、题款、盖章等都不应当没有周密的思考,鲁迅说:“凝神结想”。
除了指画前对腹稿的酝酿,更包含有作画时要凭记忆与想象的意思。
这是中国画作画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殊之关。
只有胸有成竹才能达到中国画创作上的“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才能有利于形象到画的浑然一体和作品气势的形成。
什么是气势的问题,潘天寿曾说:“一气呵成,全画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点”。
所谓其中,他对书法的气势的形成作了这样解释:“吾国文学之组织,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松松,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形也……故知画者必知书”。
潘先生在这段话里,不只说明气是怎样形成,而且说明了气势与形象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所以在作画时应按照一定的用笔、用墨的方法,次序与趋向,或纵横交错,或回旋转折,顺逆顿挫与驰骋下舞,很自然的形成一种气势与整幅画面的构图,形象的动态,线条与墨色的运用。
这种笔墨的韵律、节奏,如同一首交响乐一样,与作品意境的创造混然一体的结合起来,包括作品意境、情调、意趣和气氛的创造与显示,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有时甚至可以对全部画面的生动形象产生意想不到的功效。
产生了“特有的生动性”主要指由于笔墨运用上形成的气势的生动性而言,抓住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生活中的瞬间,这是意境创作的主要因素。
“意境”顾名思义,意念中的境界,境生而情出。
它是眼中诗化的世界,是耳中音乐的天地,是心中如梦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