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绿景观系统规划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件1.概述1.1 概念、任务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高呼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 城市绿地的种类和定义城市绿地: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城市绿地的种类:原分类标准新分类标准公共绿地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防护绿地(G3)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G4)单位附属绿地其他绿地(G5)道路绿地近郊风景林地1.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为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它的深化和细化。
★1.4 城市绿地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具有多种功能。
过去人们主要从美化环境、文化休息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更深刻地认识和估价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的作用(太阳辐射、热岛效应);调节湿度(干岛效应);调节气流。
2、净化空气促进健康:保持氧气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和粉尘;杀菌作用;健康作用(负离子、芳香草、绿色植物对人体神经的作用)。
3、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4、保护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环境二、园林绿地在空间上的功能1、安全防护作用:避震防火(开放空间、珊瑚树);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2、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日常户外活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旅游度假;度假及休闲疗养的基地三、园林绿地在精神上的功能1、美化城市、装饰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条件,为人为的环境引进自然的景色;利用自然山水绿化丰富城市景观,形成城市特色;道路广场绿化提升市容面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绿化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遮挡有碍观瞻的景象,用园林植物不同形态、色彩和风格来达到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加艺术效果;激发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课程编码:090520059总学时:40 实验学时:0学分:2.5适用对象:风景园林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植物学、树木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课程。
课程任务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后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风景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管理等有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目的和任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要素,因地、因时制宜地对城镇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科研工作扩充了知识面。
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应用技能:(1)园林风景构图;(2)各类公共绿地的规划;(3)带状绿地的规划;(4)居住区绿化和工厂绿化;(5)风景区和休疗养区的规划。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0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0-1掌握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0-2理解实现城市园林化的意义;0-3了解本课程所学的主要内容、城市城市绿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城市城市绿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本课程所学的主要内容。
第1章: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了解城市绿地的功能;1-2了解城市绿地的作用。
重点:城市绿地的作用。
难点:城市绿地的功能。
第2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2-2 了解城市城市绿地规划的程序、步骤及内容;2-3 理解城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特点;2-4 了解城市绿地的类型;2-5 了解城市绿地的指标。
重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难点:城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第八章: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及指标一、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科学实验与现代技术己经验证,城市绿化至少具有以下七大功能:(1)改善气候的功能,包括调节气温和湿度,增强城市的竖向通风分散并减弱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风速,防止风沙。
(2)改善城市卫生环境的功能,包括维持氧气的正常比例,吸收CO2,降低SO2、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的含量;降低空气飘尘的浓度;缓解城市噪声;使空气含菌量明显降低。
(3)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
(4)防灾功能,包括防止火灾蔓延,成为防空防震的避难通道,减轻雪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5)显著改善城市景观,包括完善城市天际线,协调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创造怡人的城市生活情调等。
(6)对游憩活动的承载功能,它能吸引定居、容纳户外游憩,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7)城市节能,通过攀援绿化、屋顶绿化和庭荫树栽植等,能起到冬季挡风、夏季遮荫的作用,城市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热辐射,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耗。
上述功能有的可以通过专门的绿地类型来实现,有的需要各类城市绿地的互相结合才能实现。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城市绿地的分类方法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发展。
目前正式通行的有两种,一种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绿化条例》,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交通绿地)等”。
另一种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G1),生产防护绿地(G2),及居住用地中的绿地(R14、R24、R34、R4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P)、水域和其他用地(E)在计算城市建设用地时,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计入城市建设用地“G”的统计口径,直接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建设用地平衡;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交通绿地,分别包含在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之中,在详细规划层次上使用,也用于计算城市绿地率;风景林地处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及城市绿地指标,但它们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游想条件,对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控制与综合整治具有重大作用。
在我国城市用地总量控制的条件下,它可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
三、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定义与计算1、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数据;●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如推算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数据,即可以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电算技术应用等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比的数据,并为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订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2、城市绿地指标的计算反映城市园林绿地水平的指标,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目的是为了能反映绿化的质量与数量,并要求便于统计,指标名称要求与城市规划的其他指标名称相一致。
现采用下列六种,其中前两种是主要指标。
●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hm2)=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每人公共绿地占有量(m2/人)=市区公共绿地面积(hm2)×100%市区人口(万人)●市区公共绿地面积率(%)=市区公共绿地面积(hm2)×100%市区面积(hm2)●城市绿化覆盖率(%)=市区各类绿地覆盖面积总和(hm2)×100%市区面积(hm2)●苗圃拥有量(亩/km2)= 城市苗圃面积总和(亩)×100%市区(建成区)面积(hm2)●每人树木占有量(株/人)=市区树林总数(株)×100%市区人口(人)指标定义:绿地率:是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如城市绿地率和居住用地绿地率等。
屋顶绿化不计入绿地面积。
绿化覆盖率是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但它是研究绿量和衡量绿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是指城市常住人口平均享有的公共绿地面积,我国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额为每人约6 m2以上。
第二节: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一、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任务与形式城市绿化系统规划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具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属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
该规划主要涉及总体规划层次,其任务是调查与评价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参与研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布局结构,研究、协调城市绿地与其他各项建设用地的关系,确定和部署城市绿地,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绿化的合理发展。
第二种属“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或称“专项规划”,它是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绿化建设的规划管理而另行独立编制的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特别提出(城市绿化规划)“必要时可分别编制”;建设部修订的《园林城市评选标准》第一条规定“绿地系统规划已编制完成”所指的规划,也属于该第二种形式。
该“专项规划”的特征涉及区域、总体、详规多个规划层次,其主要任务是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深入调查和确定城市绿化的各项发展指标,详细部署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确定城市绿化树种、容量、特色、功能、设施等城市绿化发展的具体内容,部署大环境绿化,对近期重点基础上进行规划深化或直接安排,保障城市绿化与大环境绿化的协调发展,二、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专业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3)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4)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布局。
(5)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
(6)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制区”)。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8)编制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三、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原则(1)网络原则各种绿地相互连成网络,城市被绿地契入或外围以绿带环绕,可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2)匀布原则各级公园按各自的有效服务半径均匀分布,不同等级、类型的公园一般不互相代替。
(3)自然原则规划尽量结合山脉、河湖、坡地、荒滩、林地及优美景观地带。
(4)因地制宜和生命周期原则重视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林地、史迹等条件。
充分考虑植物生命周期、群落演替过程。
(5)地方性原则乡土树种和古树名木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
通常是使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迅速建立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并能有效缓解病虫害。
四、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成果(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指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是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深人调查和确定城市绿化的各项发展指标,详细部署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确定城市绿化树种、容量、特色、功能、设施等城市绿化发展的具体内容,部署大环境绿化,对近期重点基础上进行规划深化或直接安排,保障城市绿化与大环境绿化的协调发展。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纸。
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制定相应的绿地建设发展水平、目标与绿地指标;●布局各类绿地,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明确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位置、范围、规模、基本内容,并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规定居住绿地、附属绿地的用地指标;●在城市外围大环境绿化地带,建立生态景观绿地,完善城市生态、景观保护、居住游憩职能;●规划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提出分期实施的绿地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一览表、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统计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绿地统计表。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a现状概况:包括城市基本概况,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质量;b绿地现状与分析:应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c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应包括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目标与绿地指标,布局结构;d公园规划:包括制定公园规划原则和人均公园面积指标,合理布局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游园,确定综合公园的性质、规模、位置、出人口方位、容量和基本内容;e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应包括选定苗圃、花圃、草圃、药圃、果园等生产绿地的用地、规模、苗木供应水平。
营造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不同类型防护绿带,确定绿带宽度和种植方式;f居住绿地规划:居住绿地系统布局原则与布局结构,居住绿地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衔接与协调;g附属绿地规划:包括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特殊用地中的绿地;h道路绿化规划:确定城市各级千道绿带宽度、绿化形式、主要树种;i其他绿化规划:包括古树名木、现有大树保护,历史文化地段绿化,避灾绿地设置等;j生态景观绿地规划:包括建立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大环境绿化圈,定向发展城市生态、景观保护、居民游憩等环境职能;k绿化树种规划:包括树种选择原则,确定基调树种、骨干树种;1分期建设规划:包括绿化分期实施步骤和分项目标。
●现状资料分析包括现有园林植物普查名录;历年绿地规划工作的图纸和文字资料。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纸●城市区域位置关系图;●综合现状图;●规划总图;●生态景观绿地规划图;●公园规划图;●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居住绿地规划图;●附属绿地规划图;●近期绿化规划图。
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一致,一般采用1:5000----1:25000。
五、绿化指标的确定和各类绿地的有关规定及要求根据《城市绿化条例》(1992)第九条的授权,在参照各地城市绿化指标现状及发展情况的基础上,1993年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