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 期末复习材料 词解释 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作物育种学1、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 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育种学》一、名词解释2、经济性状:指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的动植物性状。
3、自交不亲和: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生态类型:在同一物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
6、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混合法:在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加选择,直到估计杂种后代纯合百分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2—F6)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下一代成为株系,然后选拔优良系统进行升级试验。
8、衍生系统法:由F2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分别称之为F2或F3衍生系统。
这种方法是在F2或F3进行一次株选,以后各代分别按衍生系统混合种植,而不加选择。
对衍生系统进行测产,测定结果只作参考,淘汰明显不良的衍生系统,并逐代明确优良的衍生系统,直到产量及其他有关性状趋于稳定的世代(F5-F8),再从优良衍生系统内选单株,下一年种成株系,从中选择优良系统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直至育成品种。
9、一环系:由地方品种,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分离出的自交系。
10、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分离出的自交系。
11、回交: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连续多代杂交。
12、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它性状的平均表现。
13、特殊配合力:某杂交组合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差。
14、雄性不育系:在两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雌蕊发育正常,但遗传性上自身造成无花粉或花粉失去活力的植株所构成的品系。
15、雄性不育恢复系:凡雌雄蕊正常,自交结实,能用作不育系的授粉亲本,并使杂种一代恢复正常育性的品种或品系。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3.品种的特点:(1)必须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2)是经济上的类别(3)品种群体的遗传性相对稳定,主要性状相对一致(4)品种在利用上有地区性和时间性或品种三特点: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简称DUS)4.生物进化的三要素为遗传、变异、选择5.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性状,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2)盲目性较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育种的任务:(1)选育优良品种(2)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7.优良品种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第一章作物育种的方式及品种类型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有性繁殖2.有性繁殖植物的主要授粉方式及代表作物:自花授粉(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化授粉(玉米、黑麦、甘蔗、甜菜)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3.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4.自交不亲和: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5.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雄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6.自交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7.杂交系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植株群体F1群体品种:遗传基础较复杂,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和/或异质性的群体。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绪论作物品种的概念:作物品种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征。
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一致性Uniformity 指相对一致的性状表现稳定性Stability 指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进化的三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作物品种: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常规育种:育种家将由遗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化、)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
2、盲目性比较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和常规育种相比,基因工程有三大显著的优点:1、源于生物的有利基因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四大系统内可进行随意交换。
2、基因工程可以获得生物的定向变异。
3、基因工程是使个别目的基因转移的技术。
第一章作物的有性繁殖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4%): 水稻、小麦、大豆、大麦等异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50%~10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作物品种群体中至少包含三种基因型:品种基本群体的纯合同质基因型;杂合基因型;非基本群体的纯合基因型天然异交是相对于人工杂交而言,是指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植物育种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遗传学上称为基因。
3、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或基因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同成为种质资源。
4、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植物在自然状况下生长不正常或死亡,但通过人为的干预措施对植物的遗传特性进行逐步改良,使原本不能生存的植物可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正常生长。
5、品种与良种: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
品种具有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等五个特性。
优良品种的优质生产用种即良种(优良品种:指群体作为品种时,其主要特性或综合经济性符合市场要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品系:指来源于同一祖先,性状表现大致相同的一个群体。
6、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上改造植物遗传物质,可定向改造遗传性状,提高了育种的目的性和精确性,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障碍,实现了基因在生物界的共用性,因而在园艺植物重要园艺性状的遗传改良、抗逆抗病育种、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7、单株选择法: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分别编号采种,下一代每个单株的后代分株系播种在选种试验圃内,每一株系种一小区,通常每隔5个或10个株系设一对照区。
根据表现,淘汰不良株系,从当选株系内选择优良单株混合留种。
8、母系选择法:此法与系谱法的区别主要是在入选株不进行隔离,对花粉来源不加控制,选择只是根据母本的性状进行,所以称为母系选择法,又称为无隔离系谱选择法。
其优点是无需隔离,比较方便,同时生活力不易衰退;缺点是选优纯合的速度较慢。
此法适用于白菜、甘蓝等自花授粉容易衰退的作物。
9、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1)孢子体自交不亲和:雌雄二倍体细胞之间相互抑制作用,使是花粉管不能进入柱头,如十字花科的自交不亲和性2)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
3)测交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4)测验种:测交所得的后代5)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6)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作用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7)核心种质:采用一定方法,选择部分种质,以最小的资源数量和遗传重复,最大程度的代表种质多样性8)核质杂种:不同种属间的细胞核、细胞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不同质核间存在着不同的互作效应,异核、质结合可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即核质杂种优势,通过回交置换法可获得核质杂种I9)基因资源:指含有不同种质的所有作物类型,它可以小到具有植物遗传全能性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以至于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大到植物个体甚至种内许多个体的总和10)经济产量:指作物有价值器官部分的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11)理想株型: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物类型12)配子体自交不亲和:配子体不亲和花粉能正常发芽,并能进入柱头,但划分进入柱头组织或胚囊后遇到卵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表现出相互抑制而无法受精,如禾本科植物13)起源中心: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的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的地区14)生物产量:生物产量是指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的总干物质重量1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16)特殊配合力:(SCA)是指两个特定亲本所组配F1在某种数量性状上的表现。
17)遗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18)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对或两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
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
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
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
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
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
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
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
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
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
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
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是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为自花授粉。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作物):通过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天然异交率:作物不同品种间天然杂交的概率。
自交衰退:异花授粉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
杂种优势:后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等方面增强和产量提高,成为杂种优势。
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全体。
植物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的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类意愿生产某种物质的过程。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有性繁殖:凡是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不通过两性细胞受精的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作物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里中心。
杂交育种: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远缘杂交: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进行的杂交。
作物的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作物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育种目标是动态、相对稳定的。
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和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其他若干个亲本杂交后杂种F1的生产力或某个数量性状指标的大小。
一般配合力:某一纯系品种与若干纯系品种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品种:遗传稳定,形状一致,适于一定生态条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直接用于生产的作物群体。
2.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3. 变种:指基本特征性状属于某一个种的范围,而在某些遗传性状与该种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4.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求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5.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6. 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特性。
7. 种质资源: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8. 起源中心: 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
9. 育种目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
10. 经济产量:植物的整个生育过程中所累积的看直接供人们食用或用于其他用途的产品重量。
11. 收获指数:作物收获时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又称经济系数。
12. 引种: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13.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14. 经济性状:指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的动植物性状。
15. 衍生系谱法:从F2或F3某一个单株繁衍出的异群体。
16. 回交: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连续多代杂交。
17. 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性状的平均表现。
18. 特殊配合力:某杂交组合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差。
19. 远源杂交:将植物分类上用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20. 多倍体:体细胞中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个体。
21. 一环系:由地方品种、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分离出的自交系。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大全(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大全国家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及在生物学,形态学以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方面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自花授粉作物:又名自交作物,即主要以自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异交率0-4%如水稻,小麦,大豆,花生,黄麻等。
4.异花授粉作物:又名异交作物。
主要以异花授粉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异交率>50%甚至高达95%或100%。
5.常异花授粉作物:同时依靠自花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
中间类型,通常以自花授粉为主,天然异交率5-50%,如棉花,高粱。
6.自交系品种:从突变及杂交组合中经过多代自交加选择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7.杂交种品种:指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8.群体品种:基本特点是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性、异质性。
9.无性系品种:是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
10.种质资源:(广义)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称为种质资源。
(狭义)用于选育新品种的材料,也称育种的原始材料。
11.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又名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
12.育种目标:是在一定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所要育成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新品种的具体要求。
13.经济系数:又名收获指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它反映了品种的同化物质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也是探明品种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物栽培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短tl照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短日照,短日照促进发育,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日长时, 才能开花的作物。
如稻、玉米、棉花等。
2.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3.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屮,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这一吋期就叫作物营养临界期。
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为有效温度。
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5.棉花铃重:指棉花单铃子棉重,以g表示。
6.冬发油菜:越冬时幼苗有9〜10片绿叶,叶面积指数在1.5以上,开盘直径在30cm以上的油菜, 称为冬发油菜。
7.水稻僵苗:水稻移栽后不长新根、不分葉,生长基本停滞。
&水稻有效分藥:能最终正常抽穗结实的分藥为有效分藥,一般在拔节以前15天发生的分藥,其有效的可能性较大。
9.温度三基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10.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1.感光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耍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12.棉花衣指:指100粒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以g表示。
13.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绿肥、甘蔗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14.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作物各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15.物候期: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孢子体自交不亲和:雌雄二倍体细胞之间相互抑制作用,使是花粉管不能进入柱头,如十
字花科的自交不亲和性
2)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
3)测交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
4)测验种:测交所得的后代
5)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6)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作用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
育种方法
7)核心种质:采用一定方法,选择部分种质,以最小的资源数量和遗传重复,最大程度的代表
种质多样性
8)核质杂种:不同种属间的细胞核、细胞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不同质核间存在着不同的互
作效应,异核、质结合可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即核质杂种优势,通过回交置换法可获得核质杂种I
9)基因资源:指含有不同种质的所有作物类型,它可以小到具有植物遗传全能性的器官,组织
和细胞,以至于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大到植物个体甚至种内许多个体的总和
10)经济产量:指作物有价值器官部分的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11)理想株型: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
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物类型
12)配子体自交不亲和:配子体不亲和花粉能正常发芽,并能进入柱头,但划分进入柱头组织或
胚囊后遇到卵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表现出相互抑制而无法受精,如禾本科植物
13)起源中心: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的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
或栽培类型的地区
14)生物产量:生物产量是指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通常
是指地上部的总干物质重量
1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6)特殊配合力:(SCA)是指两个特定亲本所组配F1在某种数量性状上的表现。
17)遗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但
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18)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对或两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
成一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19)异置换系: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形成的新类
型个体。
20)易位系: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和另一物种的相应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形成的类型。
21)一环系:从自交系或品种间杂种品种选育出的自交系
22)一般配合力:(GCA)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个品种(自交系)杂交后,其杂
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23)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24)杂种优势:杂种品种即F1杂种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品种(系)的现
象。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为胞质不育
(CMS)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