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4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常用放射源分类表(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2、射线装置分类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第26号。
附件二:
放射源分类方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
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分类方法
放射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1. 按照放射源的封装方式,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密封放射源是指放射性物质被密封在包壳里或放置在紧密覆盖层中,如中子源、α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等。
非密封放射源又称开放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如核医学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用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
2. 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3. 根据使用用途,可以将射线装置分为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
医用射线装置主要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而非医用射线装置则主要用于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
4. 按照放射性对人的作用方式,可以将照射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产生的辐射对人形成照射;内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内或通过人体,产生的辐射被人吸收。
总之,放射源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分类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放射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放射源的危害是什么?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因此,从事放射源行业的单位必须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场所和包装容器,有完善健全的安全操作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等基础条件。
天津市博安集团-从事放射源事业15年,主要经营放射源销售、运输、进出口手续办理以及无损检测等相关涉源工作,具有从事放射源的各项专业资质,其中25名人拥有环保安检许可上岗证,在被评天津市“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放射源分类标准范文放射源是指放射性物质或装置,可以发射射线或放射性粒子。
放射源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但若管理不当则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规范放射源的管理和使用,国际上制定了一套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根据危害程度和管理要求,可分为四类:开放放射源、恒定放射源、稳定放射源和缓释放射源。
第一类放射源是开放放射源,它具有较低的放射性活度和短的半衰期。
开放放射源只在放射性物质密封性差、活度较低或半衰期较短的情况下发射射线或放射性粒子。
这类放射源的管理较为简单,通常只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即可确保安全。
例如,伽马射线源用于放射性测量和放射性设备的校准;贝塔射线源用于厚度测量以及工业和医学成像。
第二类放射源是恒定放射源,它包括封闭式源和回收源。
恒定放射源在其活度基本上不会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使用。
封闭式源指放射性物质完全封装在具有较高密封性的容器中,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
回收源是指放射性物质被回收并存储在密封容器中的情况。
这类放射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核安全审核和许可,同时要进行放射性环境监测以确保环境安全。
常见的恒定放射源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工业射线探测器等。
第三类放射源是稳定放射源,它的活度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半衰期很长。
稳定放射源通常用于科学研究、核医学和核工程等领域。
这类放射源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包括严密的核材料核算、核渣管理和辐射监测等。
常见的稳定放射源包括医用放射性同位素、核燃料和核废料等。
第四类放射源是缓释放射源,它具有长半衰期和较高的放射性活度。
缓释放射源是指已经使用过并且不再需要的放射源,这类放射源需要经过专门的回收和处置程序,并遵守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法律和规章。
通常情况下,缓释放射源被封存在专门的建筑物中,以防止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放射源分类标准根据其危害程度和管理要求将放射源分为开放放射源、恒定放射源、稳定放射源和缓释放射源。
这一分类标准有助于规范放射源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一)、对直接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二)、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三)、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
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照本章规定取得许可证。
(五)、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禁止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
放射环境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监督管理,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放射环境管理的具体任务由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一切伴有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和常规管理。
(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废源,必须定期送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
(四)、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做好辖区内事故应急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响应方案。
附件二:
放射源分类方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
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规定,制定本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
Ⅰ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Ⅱ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Ⅲ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射线装置分类表。
放射源分类办法及防护手段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放射源分类表。
核素名称I类源(贝可)II类源(贝可)III类源(贝可)IV类源(贝可)V类源(贝可)Am-241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 Am-241/Be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 Au-198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 Ba-133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 C-14 ≥5×1016 ≥5×1014 ≥5×1013 ≥5×1011 ≥1×107 Cd-109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 Ce-141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7 Ce-144 ≥9×1014 ≥9×1012 ≥9×1011 ≥9×109 ≥1×105 Cf-252 ≥2×1013 ≥2×1011 ≥2×1010 ≥2×108 ≥1×104 Cl-36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 Cm-242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5 Cm-244 ≥5×1013 ≥5×1011 ≥5×1010 ≥5×108 ≥1×104 Co-57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6 Co-60 ≥3×1013 ≥3×1011 ≥3×1010 ≥3×108 ≥1×105Cr-51 ≥2×1015 ≥2×1013 ≥2×1012 ≥2×1010 ≥1×107Cs-134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4Cs-137 ≥1×1014≥1×1012≥1×1011 ≥1×109≥1×104Eu-152 ≥6×1013≥6×1011≥6×1010 ≥6×108≥1×106Eu-154 ≥6×1013 ≥6×1011≥6×1010≥6×108≥1×106Fe-55 ≥8×1017≥8×1015≥8×1014≥8×1012≥1×106Gd-153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7Ge-68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5H-3 ≥2×1018 ≥2×1016 ≥2×1015 ≥2×1013 ≥1×109Hg-203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5I-125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I-131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Ir-192 ≥8×1013 ≥8×1011 ≥8×1010 ≥8×108 ≥1×104Kr-85 ≥3×1016 ≥3×1014 ≥3×1013 ≥3×1011 ≥1×104Mo-99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6Nb-95 ≥9×1013 ≥9×1011 ≥9×1010 ≥9×108 ≥1×106Ni-63 ≥6×1016 ≥6×1014 ≥6×1013 ≥6×1011 ≥1×108Np-237(Pa-23≥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33)P-32 ≥1×1016 ≥1×1014 ≥1×1013 ≥1×1011 ≥1×105Pd-103 ≥9×1016 ≥9×1014 ≥9×1013 ≥9×1011 ≥1×108Pm-147 ≥4×1016 ≥4×1014 ≥4×1013 ≥4×1011 ≥1×107Po-210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8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9/Be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9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通常按其放射性和产生的辐射类型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源分类标准:
1.按放射性分类。
-人工放射性源: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如核武器、核能发电厂、医疗用放射性物质等。
-自然放射性源: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如钾、铀、钍及其子体系列等。
2.按辐射类型分类。
-α射线源:放出α粒子的放射源,如钍、铀等。
-β射线源:放出β粒子的放射源,如锶、碘等。
-γ射线源:放出γ射线的放射源,如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治疗用的线性加速器等。
-中子源:放出中子的放射源,如核反应堆、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
3.按应用领域分类。
-医疗放射源:用于放射治疗、诊断和核医学研究等领域。
-工业放射源:用于辐射杀菌、测量、检测等工业领域。
-基础研究放射源:用于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基础研究和实验室教学等领域。
-安全评价放射源:用于核安全评价和辐射环境监测等领域。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类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5年第62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放射源分类方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核素名称I类源II类源III类源IV类源V类源(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Am-241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Am-241/Be ≥6×1013 ≥6×1011≥6×1010≥6×108≥1×104Au-198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Ba-133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C-14 ≥5×1016 ≥5×1014 ≥5×1013 ≥5×1011 ≥1×107Cd-109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Ce-141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7Ce-144 ≥9×1014 ≥9×1012 ≥9×1011 ≥9×109 ≥1×105210(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Cf-252 ≥2×1013 ≥2×1011 ≥2×1010 ≥2×108 ≥1×104Cl-36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Cm-242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5Cm-244 ≥5×1013 ≥5×1011 ≥5×1010 ≥5×108 ≥1×104Co-57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6Co-60 ≥3×1013 ≥3×1011 ≥3×1010 ≥3×108 ≥1×105Cr-51 ≥2×1015 ≥2×1013 ≥2×1012 ≥2×1010 ≥1×107Cs-134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4Cs-137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4Eu-152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6Eu-154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6Fe-55 ≥8×1017 ≥8×1015 ≥8×1014 ≥8×1012 ≥1×106Gd-153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7Ge-68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5H-3 ≥2×1018 ≥2×1016 ≥2×1015 ≥2×1013 ≥1×109Hg-203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5I-125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I-131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Ir-192 ≥8×1013 ≥8×1011 ≥8×1010 ≥8×108 ≥1×104Kr-85 ≥3×1016 ≥3×1014 ≥3×1013 ≥3×1011 ≥1×104Mo-99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6Nb-95 ≥9×1013 ≥9×1011 ≥9×1010 ≥9×108 ≥1×106Ni-63 ≥6×1016 ≥6×1014 ≥6×1013 ≥6×1011 ≥1×108 ≥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3Np-237(Pa-233)P-32 ≥1×1016 ≥1×1014 ≥1×1013 ≥1×1011 ≥1×105Pd-103 ≥9×1016 ≥9×1014 ≥9×1013 ≥9×1011 ≥1×108Pm-147 ≥4×1016 ≥4×1014 ≥4×1013 ≥4×1011 ≥1×107Po-210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8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9/Be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9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40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3Pu-242 ≥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4Ra-226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4Re-188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5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6Ru-103(Rh-103m)Ru-106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5(Rh-106)S-35 ≥6×1016 ≥6×1014 ≥6×1013 ≥6×1011 ≥1×108211(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Se-75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Sr-89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Sr-90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4(Y-90)Tc-99m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7≥3×1013 ≥3×1011 ≥3×1010 ≥3×108 ≥1×107Te-132(I-132)Th-230 ≥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4Tl-204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4Tm-170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Y-90 ≥5×1015 ≥5×1013 ≥5×1012 ≥5×1010 ≥1×105Y-91 ≥8×1015 ≥8×1013 ≥8×1012 ≥8×1010 ≥1×106Yb-169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7Zn-65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6Zr-95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6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炼钢厂放射源管理及登记制度
1.管理原则
炼钢厂作为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对炼钢厂的放射源进行合法管理;
2.管理及保护放射源;
3.保障放射源的安全使用。
2.放射源的类别
炼钢厂使用的放射源可分为以下类别:
1.人工放射源: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射线源、放射性污染物等;
2.自然放射源:如天然放射性气体、矿物等。
3.放射源的分类
炼钢厂应对放射源进行分类管理,将放射源分为以下三类:
1.A类:放射性同位素、射线源等,对人造成的危害较大,需谨慎使用;
2.B类:放射性污染物等,对人造成的危害较小;
3. C类:天然放射性气体、矿物等,无需特殊管理。
4.放射源的管理与登记
炼钢厂应当建立放射源管理制度,明确放射源的使用管理、监测检测、事故应急等各项内容。
同时,应对放射源进行登记,包括:放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使用场所、使用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信息。
5.放射源的安全措施
1.严格管理:对炼钢厂的放射源进行注册、备案及管理,确
保其得到安全使用;
2.强制条例:对放射源使用方制定必要的条例,对于违规操作、泄露或污染等因素做出严审正式的处理;
3.安全防范:根据类型的不同设置安全隔离区域、传感器自动监测系统、设备停靠措施、当事人培训考试等防范措施;
4.应急预案:建立针对事故的紧急应对方案,应急准备;
5.培训考试:制定培养计划、考试安排,加强放射源管理知
识普及。
医院放射源管理制度及规范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防止放射性污染,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存储、运输、废弃放射源的部门和个人。
三、放射源分类1. 低危险类放射源:指放射性强度较低,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小的放射源。
2. 中危险类放射源:指放射性强度中等,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危害的放射源。
3. 高危险类放射源:指放射性强度较高,对人体和环境有较大危害的放射源。
四、放射源管理制度1. 采购与验收(1)医院放射源采购需经相关部门审批,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2)验收放射源时,需检查放射源的生产厂家、型号、规格、放射性强度等信息,确保其符合要求。
2. 存储与管理(1)放射源应存放在专用放射源存储室,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2)放射源存储室应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防护屏、防护铅板等。
(3)放射源存储室实行双人双锁制度,钥匙由专人保管。
(4)放射源应按照放射性强度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清点。
3. 使用与操作(1)从事放射源操作的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2)操作放射源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及他人安全。
(3)使用放射源进行诊断或治疗时,需告知患者及家属放射源的使用情况,取得同意。
4. 监测与防护(1)定期对放射源进行监测,确保其放射性强度符合国家标准。
(2)定期对放射源操作区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3)加强个人防护,操作放射源时佩戴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5. 废弃放射源处理(1)废弃放射源需由专业部门进行回收、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2)废弃放射源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包装、标识,并交由专业部门处理。
五、监督检查1. 医院放射源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放射源的管理工作。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放射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