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论教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8课《论教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8课《论教养》,是本套教材中一篇关于议论文的文章。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教养方式,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优美,对于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但同时在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文章观点的把握不准确,对论据的分析不够深入,以及论据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不清晰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培养良好的教养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论据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教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实践应用:学生分组撰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短文,运用所学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观点:真正的教养是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第8课《论教养》一、作者简介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其代表作有《寻常一步》《第三次呼吸》《暗室》《多甫拉托夫》《猛虎之恋》等。
二、写作背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字词(1)字音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2)词义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作家利哈乔夫。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哲理,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教养的内涵,懂得做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人生哲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深刻理解文章的寓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利哈乔夫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教养的认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观点阐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程度。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从日常生活入手,讨论了教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教养的途径。
文章语言平实,举例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教养的内涵,认识教养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所涉及的教养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提高自身教养的自觉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认识。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深入阐述教养的重要性。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养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教养的途径。
九年级上册语文8课《论教养》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文明与教养”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教养的定义,探讨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论证教养的重要性,以及探讨如何提升个人教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养的定义,认识到教养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个人教养,使其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教养的定义和体现,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教养。
难点:通过具体事例论证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教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教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教养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教养的内涵。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并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举例论证教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事例论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6.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升个人教养,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教养的定义2. 教养的重要性事例论证日常体现3. 提升教养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教养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2. 答案要点:论述教养的定义、重要性、日常体现和提升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教养的文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养观念,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教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对于本节课而言:1. 教养的定义和体现:需要详细解释教养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养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收集;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如:“教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养的重要性的?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讨论身边是否有缺乏教养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写作或回答问题。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2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教养的见解,引导读者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文中某些难懂词语和句式上存在理解障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如何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培养良好的教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案例、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很重要?”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8* 论教养教养是什么?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
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
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导语】《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教养”的现象,深⼊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觉做⼀个有教养的⼈。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论教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快速⾼效的默读中,把握⽂章的结构,理解⽂章的思路,了解议论⽂中常⽤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法。
2.体会本⽂语⾔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活中的重⼤意义,⿎励学⽣争做⼀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紧扣中⼼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事实论证的⽅法。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具】 教学PPT,朗读⾳频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趣味导⼊ 同学们,⼀张⽩纸有四个⾓,假如你把它剪掉⼀个,它还有⼏个⾓?(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法,可能是沿对⾓线剪,可能是只剪⼀个⼩⾓,也可能是弯曲着⼀个⾓剪……)可见,⽣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每⼀种事物从不同的⾓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卡⽚ 1.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1948年⽣,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们是⼉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部分⼈”是他的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苏联]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了极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九年级上册「08论教养」课文批注+字词第08课《论教养》①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②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批注]这就是全文的论题。
③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④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批注]从家庭、亲人关系说起,让人佩服作者的敏锐深刻!的确,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为了“面子”收敛和伪装,表现地很有教养;但家庭最能暴露人的秉性。
⑤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⑥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⑦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⑧假如一个人已经进人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⑨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一一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水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批注]以上列举6种现象,直观生动地表现了人有无教养的真相。
每一种现象,都能引起读者对自己家庭成员或自身的感触。
⑩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和文化活动家萨哈罗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强调了教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优美,论点明确,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讨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论证类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观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教养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纠正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将教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解读。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板书。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背景,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启发性,又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并愿意进行深入思考。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教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2.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论教养。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和观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论教养
[俄罗斯]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可能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响,再不就是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地这么做,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极点!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让他心情愉快。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
)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该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
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书大都有详尽的论述。
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需性究竟何在。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
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即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
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
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比如说,吃饭时在餐桌旁边。
因此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
吃饭的时候,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
穿着要整洁,说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
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更加让人厌倦。
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
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
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并且要……优雅。
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
优雅是“社会共享的”。
因此,在所谓的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
不要以为,优雅的举止——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
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鸟类、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