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_黎琮毅
- 格式:pdf
- 大小:143.26 KB
- 文档页数: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观察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对患者行莫沙必利药物治疗,方法如下:饭前口服莫沙必利药物8mg,每日三次,另外行雷贝拉唑药物辅助治疗,口服雷贝拉唑药物10mg,每日一次。
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一疗程,疗程期间不使用其它药物。
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行中医治疗方法。
对患者行温中健脾汤治疗,药用党参15g、黄芪15g、炒白术5g、茯苓15g、炮姜5g、炙甘草3g、香附5g、蒲公英10g、炒白芍10g、延胡索5g、浙贝母5g,以水煎服,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一疗程,疗程期间不使用其它药物[2]。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症状评分。
患者的症状的评分标准如下:以患者症状的程度为判断准则,患者未察觉症状为0分,就诊后意识到疾病症状为1分,患者察觉疾病症状但日常活动正常,未受到过多限制为2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且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为3分。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数据均以SPSS21.0软件包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以χ2检验,计量
资料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若两组患者研究所得的数据经过统计为P。
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09-28T13:53:38.3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作者:邱丽楠[导读]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标本同治,健脾理气法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无严重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标本同治,健脾理气法临床效果显著,恢复快,无严重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辩证论治;中药【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048-0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不适如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
是临床消化系最为常见的疾病。
中医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
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1]。
根据患者的病情辩证论治治疗效果显著现对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5.5±2.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达10年。
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6.5±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达11年。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症候群。
其人群发病率高达20%~40%,约占胃肠消化门诊的52.85%。
2003年5月至今,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5例,其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18岁~65岁;病程0.5 a~5 a。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程5个月~4.8 a。
2 诊断标准2.1 在过去1 a内至少持续1个月或间断发作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等现代仪器检查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瘤、胃黏膜脱垂、食道炎、肠易激综合征、肝、胆、胰疾病等及其他疾病[1]。
2.2 中医辨证分型2.2.1 肝郁气滞胃脘胀痛、胸闷太息、嘈杂、反酸、不思饮食、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2.2.2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或冷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早饱、腹胀、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不华、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无力。
此属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无力。
2.2.3 痰浊中阻胃脘痞满胀闷隐痛、食后加重、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痰涎、舌淡胖嫩、舌苔白腻、脉滑。
此属脾失健运、湿浊中生、痰浊阻胃、胃失和降。
2.2.4 饮食积滞胃脘痞满、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恶饮食、恶心呕吐、吐物酸腐、矢气臭秽、舌苔垢腻、脉弦滑,乃食滞中焦,胃失通降。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 C M 2002年3月第25卷第1期Mar.2002,V ol.25,N o.1作者简介:古学文,男,1968年6月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
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疗效观察古学文1 李文唏2(11广州市芳村区中医院 广州510360;2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摘 要: 采用国际通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收集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应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或用西药西沙比利进行治疗。
结果中药组在症状的改善和疗效方面都优于对照组,而且在中药组中以肝胃不和型治疗效果尤为显著,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肝郁”证密切相关,以疏肝消瘀,行气导滞为主进行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
关 键 词: 功能消化不良;肝郁证;肝胃不和;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 R25613;R5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2)0120022201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疼痛、嗳气、饱胀感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未发现胃肠道溃疡及肿瘤,并排除食管炎、肝胆胰疾病。
中医认为“肝郁”引起的肝胃不和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
为探讨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现将分别应用中药及西药进行治疗的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均为1995~2000年我院收治的患者,其中本院门诊病人100例,住院病人20例;男性5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38.3岁(25~65岁);病程6周~5年。
主要症状以腹痛、嗳气、饱胀感为最多,分别占98.33%,80%,83.33%,症状出现多与情绪波动、饱餐、饮食过冷有关。
所有病例均排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及结石等器质性病变,88例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提高其治疗水平。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6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西医口服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5.29%,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法进行治疗,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治愈率,减少患者病痛,值得在临床治疗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182-01 在临床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胃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持续反复的发作,但是在检查时又没有异常病变的临床综合征[1]。
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6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共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6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分别为34 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龄在18~67 岁,平均年龄(42.5±2.5)岁,治疗时间为2 个月到5 年。
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20 例,脾胃虚弱型11 例,肝胃郁热型2 例,肝郁脾虚型1 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13 例,年龄在19~ 69 岁,平均年龄(43.2±3.5)岁,治疗时间为6 个月到4 年。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间某院收治12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资料收集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3例。
观察组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稀释后直接服用治疗。
对两组2周、4周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2周观察总有效为43例(68.25%),对照组总有效为15例(23.80%),观察组4周总有效为58例(92.06%),对照组总有效为34例(53.9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能够辩证论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分别针对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均能够很好分辨,针对不同病症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论治;湿热壅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于胃肠病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感强,烧心、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在近几年中逐渐上升,据统计,我国2012年此病的患病率为45.02%,通常女性发病比男性要高,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也会随之升高。
在中医中,FD属于胃痛、痞满的范畴[1]。
本次研究前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将文献报道总结归纳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症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用药。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间某院收治12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6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8.34±5.12)岁。
病程为6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35±1.2)年。
按照资料收集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3例。
观察组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稀释后直接服用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黎琮毅1,吴汉周2,欧华军1,邱琦1(1.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消化内科,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广西南宁530011)摘要:观察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方法:将8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40例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40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结论: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老年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723.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0)12-2413-02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lderly Patient 's Functional Dyspepsia Treated with DialecticLI Cong-yi 1,WU Han-zhou 2,OU Hua-jun 1,QIU Qi 1(1.Jiangbin Hospital in Guangxi ,Nanning 530011,Guangxi ,China ;2.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TCM University ,Nanning 530011,Guang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ly the cure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functional dyspepsia treated with dialectic.Meth-ods :40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40cases as control group with western medicine ,observe their effect.Results :90.0%wa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70.0%for the control one ,P <0.05,showing mark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is better than only WM in treating elderly patient's functional dyspepsia.Key words :functional dyspepsia ;Elderly patient ;Treated with dialectic ;Combine TCM and WM收稿日期:2010-03-18作者简介:黎琮毅(1974-),男(壮族),广西南宁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性症状为早饱、餐后饱胀、腹胀以及恶心甚或呕吐等,同时患者无器质性、代谢性及功能性疾病。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防御功能逐渐减退,加上常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非甾体类药、精神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笔者根据中医辨证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比单独使用西药,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0例均为2007年1月—2009年12月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老年患者,男54例,女26例,男女之比2.1ʒ1;年龄60 87岁,平均68.40岁。
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7岁,平均69.12岁。
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6岁,平均67.68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1-2]:(1)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等上腹部症状反复持续6个月且最近3个月内症状活动者。
(2)内镜检查未发现消化性溃疡、胃癌、反流性食管炎等器质性病变,也无相关病史者。
(3)实验室、X 线、B 超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
(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病、肠胃激惹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非适应症或剔除标准):①有明显兼症或合并症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肾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10mg ,每日3次,饭前30min 口服。
两组病例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调饮食,畅情志,禁食辛辣刺激之品,停用其他任何治疗FD 的中西药物。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将该病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型而给予中药治疗。
(1)肝胃不和型(8例,占20.0%)主症:胃脘胀痛,胸胁痞满或胸胁窜痛,嗳气呃逆,不思饮食,喜叹息,烦躁易怒,每因情志因素发作或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药用:柴胡15g ,香附10g ,枳壳10g ,川芎15g ,陈皮15g ,合欢皮12g ,白芍15g ,姜半夏8g ,白术12g ,茯苓15g ,甘草6g ,郁金10g ;(2)脾胃虚弱型(19例,占47.5%)主症: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反酸,食后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胖大,脉沉细。
治以健脾行气、消痞除胀,药用:党参15g ,黄芪25g ,桂枝8g ,白芍15g ,陈皮15g ,白术8g ,茯苓15g ,延胡索12g ,甘草6g ,高良姜10g ,干姜10g ,大枣15g 。
(3)脾胃湿热型(6例,占15.0%)主症:胃脘痞满,胃中灼热,口干苦而不欲饮,呃逆嗳气,大便溏黏,痰涎量多,舌边红绛,苔黄腻。
脉弦数。
治以清热化湿、泄热和胃,药用:丹皮15g ,薏苡仁30g ,青皮15g ,陈皮15g ,黄连4g ,郁金12g ,白花蛇舌草20g ;(4)胃阴不足型(7例,占17.5%)主症:胃脘痞塞满闷,或隐痛,口干舌燥,饥不欲食,舌尖红,苔少或无苔,脉细。
治以养阴益胃,药用:白芍15g ,炙甘草6g ,沙参15g ,麦冬15g ,黄精20g ,佛手15g ,淮山药30g ,婆罗子10g ,玉竹10g 。
服法:上方加水500mL ,水煎取汁100mL 口服,早晚各1次,每日1剂。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测。
2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的疗效评定标准”[3]采用记分法,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主症分别记2、4、6分,次症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
症状的分级标准:轻: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生活,可以忍受;中:症状较重,已影响工作、生活,尚能忍受;重:症状严重,妨碍工作、生活,难以忍受。
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ˑ100%,通过疗效指数判定疗效。
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有效:主要症状减轻,疗效指标≥30%但<60%;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30%。
2.2结果2.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4025(62.5)11(27.5)4(10.0)36(90.0)对照组4015(37.5)13(32.5)12(30.0)28(70.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
2.2.2临床症状复发率比较停药4周(第8周末)复查,治疗组8例有早饱,恶心、厌食、便秘、呃逆等消化道症状复发,发生率为20.0%。
对照组有19例复发,发生率为47.5%,两者症状复发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
3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因素与胃肠运动障碍、精神因素、胃肠激素、幽门螺杆菌(Hp )感染等有关[4]。
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低,加上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病程长,有的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加之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较青年人多,治疗上也较困难。
FD 患者主要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促胃肠动力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FD 的主要方法。
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断药,阻断多巴胺对胃肠道肌层神经丛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加强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发挥胃肠促动药作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老年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欠佳,且易反复发作。
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纳呆”等范畴。
老年FD 患者有自身的特点:肺脾肾之气渐衰,气虚血运不畅,易饮食积滞,郁湿郁热,往往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机。
常因忧思恼怒、情绪不畅而致肝胃不和,土虚木横,甚则郁而化火,胃热炽盛;或素体脾胃气虚,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所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云:“……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汩以七情,则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通痉,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可见古代医家已认识到“胃脘痛”、“痞证”的主要病机与中焦气机壅滞,胃失和降有关。
本病病位在肝、脾、胃。
笔者通过辨证分型观察,认为绝大部分老年人素体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胃气不降是引发症状的原因,这与国内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观点相一致[5]。
中药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显著,且由于其病因的多样化,所以笔者通过辨证予中药健脾行气、清热化湿等治疗。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党参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抑制胃运动亢进;白术、枳壳可助消化,调整胃肠运动,对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有明显收缩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缓解肠运动减弱所致的腹胀。
本研究中,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有效率优于单用多潘立酮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P <0.05),且2个月后复发率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1)。
中药在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独特之处,通过辨证论治,共达病所,标本兼治,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