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学科,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价。
该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
破坏能力的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
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破坏强度的评估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
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地质灾害勘查是用专业技术方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状况和形成发展条件的各项工作的总称。
主要调查了解灾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形成条件、活动历史与变化特点,灾区社会经济条件、受灾人口和受灾财产数量、分布及抗灾能力;地质灾害防治途径、措施及其可行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为了对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科学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指导相关决策和规划。
下面将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一般步骤以及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步骤主要包括数据收集、灾害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分级。
首先,评估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遗迹、地面形态、地下水情况、土壤类型等地质背景信息,还需要收集历史灾害记录、地质勘探数据和测量观测资料等相关资料。
其次,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识别。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确定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然后,进行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的程度来进行评估。
可能性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概率等,潜在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专家判断等。
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为不同的级别。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四级划分法和五级划分法。
根据不同级别的危险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比如规划控制、工程防治和社会管理等。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重要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性。
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性和潜在危害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其重要的步骤包括数据收集、灾害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分级。
该评估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度浅谈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日益凸显。
其中,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危岩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害性较大,因此必须开展危险性评价工作,以便科学预测危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围绕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展开讨论。
一、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指标是危险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常常包括岩体质量、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构造特征等五方面。
在其中,岩体质量因素对危险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因此,岩体质量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的评价指标。
其次,地形地貌因素也对危险性具有重要影响。
危岩地质灾害往往发生于高坡陡岸、剪力地带、弯曲地带、断裂带、岩溶带等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区。
因此,地形地貌因素也是危险性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
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和构造特征等方面也对危岩地质灾害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在危险性评价中也应被充分考虑。
二、评价方法选择危险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客观评价法与主观评价法两种类型。
主观评价法通常是在资料调查、现场勘察等多种途径的基础上,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危险性评价。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客观,因此具有许多局限性。
客观评价法以统计学为基础,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科学预测危险等级,优点在于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恰当,可操作性更强。
在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客观评价法被广泛应用。
1.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GIS技术、逻辑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
其中,因素分析法常常被用来识别危岩地质灾害的成因。
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危岩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逻辑回归分析则广泛应用于危险等级预测。
2.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处理信息不确定等问题。
灰色系统理论包括GM(1,1)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可结合GIS技术,进行危险等级预测和空间分布分析。
如何进行岩土体变形监测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岩土体变形监测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岩土体的变形进行有效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灾害,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一、岩土体变形监测岩土体的变形监测主要分为两种方法: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
直接监测方法是通过在岩土体内部布置传感器,如应变计、位移计等,通过实时监测岩土体内部的变形情况,以及应力变化等参数,来判断岩土体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土体发生较大或连续性变形的情况,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监测数据。
间接监测方法是通过观察岩土体表面的形变、裂缝、渗水等情况,来判断岩土体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应用在小型工程、低风险区域的变形监测中。
但由于受到人为误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监测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评估岩土体的变形情况,预测和识别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应对措施。
首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要了解地质背景和环境条件。
岩土体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是进行评估的基础。
其次,综合使用多种监测数据和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岩土体的变形监测数据,结合地质图、地质钻探数据等,可以对岩土体的变形趋势和可能性进行预测。
同时,使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摄影等获取的图像资料,可以辅助进行岩土体变形监测和灾害风险评估。
最后,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
根据岩土体的变形情况,结合现场的监测数据和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应对措施。
同时,对岩土体发生灾害的可能时间和范围进行预警,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总结起来,岩土体变形监测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水文评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9.3℃,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2.2℃。
年平均降雨量为1941mm,降雨多集中在3~8月。
评估区西面距融江河最近处约250m,河面宽约400m,最高水位标高118.76m,最低水位为105.07m,地面高出河面水位约40m。
1.2地形地貌评估区地貌属丘陵地貌,沟谷相对平缓,丘顶标高为155.32~170.53m。
地面标高约为120m,总体上地形坡度为15°~20°左右,地势为北东高南西低,东西两侧低。
北侧为沟谷,东侧、南侧为稻田。
山体植被发育中等,以桉树及杂草为主(照片1)。
1.3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和泥盆系中统信都组(D2x):1)第四系残坡积层:裼黄、灰黄色,碎石粘土,厚度0.3~2.0m,局部达3.0m,土体结构松散。
2)泥盆系中统信都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页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1~3层赤铁矿。
1.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4.1地质构造融安县地处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桂中凹陷的罗城褶断带2,构造线多呈北东、北北东向。
区域构造主要受控于北北东向三江~融安断裂与南北向长安~东起断裂。
评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裂通过。
1.4.2区域地壳稳定性融安地区无超过地震烈席为Ⅴ度的地震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4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抗震设防烈度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反应谱周期为0.35s,区域地壳稳定性好。
1.5岩土层特征根据地层及岩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将评估区内岩土体划分为两大岩组,即均一结构土体、较坚硬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组类,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见表2。
1.6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6。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中,有明显的季节性,水量贫乏。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探析摘要: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由此而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保障工程建设安全运行及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地质灾害的定义做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地质灾害评估的级别及主要内容,最后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评估;级别;评估报告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occurred.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work to standardize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reduce artificial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guarantee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his article first to the defini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then analyzes the leve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ssessment, and the main content, finally, the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in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 Situation assessment; Level; Assessment report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就地质灾害而言,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评估: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现场调查资料的分析,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发生概率评估是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依据。
2.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评估: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传播路径、扩散速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依据。
1.数据不完备问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需要大量的地质、地形、气象等数据,但目前很多地区的数据不完备,限制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模型选择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但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和预测精度有所差异,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评估是一个关键问题。
3.影响因素复杂性问题: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复杂,如何准确评估不同因素的权重和相互关系,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难点。
4.预测精度问题:地质灾害的预测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直接影响到预警和应急救援的效果。
如何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度和精度,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解决数据不完备、模型选择、影响因素复杂性和预测精度等技术问题。
只有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更好地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 基本概念1.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
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在地形地貌、岩土结构性质、区域地壳活动性、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可借用的概念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或敏感区。
市县区域或1:25万精度以下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细分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敏感区,共具体布置地质灾害减轻措施使用;国家和省区域或1:50万精度以上划分地质灾害多发区,供宏观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用。
1.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域或地段。
可借用的概念是地质灾害危害区或地质灾害风险区。
1.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级: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2)大级: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3)较大级:威胁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4)小级:威胁1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有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地区对拟建工程区、在建工程区或正在运行的工程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可能的危害程度评估,评价建设用地的地质适宜性,提出防治措施。
它是为保证工程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营安全而超前进行的一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主要适用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阶段,是有效预防、减轻乃至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种前期宏观性质的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于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潜在灾害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示范。
第一步:调查和收集基础数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图、地质图、土壤类型图、降雨数据、地下水位、历史灾害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测量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存储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第二步: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加权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时,需要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征、灾害历史、人类活动等因素。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坡度、坡向、地表覆盖、植被覆盖、降雨强度、土壤侵蚀度等。
每个评价指标应根据其对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性进行加权,以反映其影响程度。
第三步:指标的分级和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和加权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评价。
分级的目的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评价的过程需要结合专家经验和实测数据进行,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主观评价是指根据专家对评价区域的了解和判断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评价是指通过统计和分析历史灾害记录和实测数据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第四步:危险性评估与分级根据评价结果,将评价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与分级。
危险性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来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危险性分级则是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危、中危、低危等。
第五步:提出防灾减灾建议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思路与基本方法作者:刘福华来源:《西部资源》2017年第05期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我国国土资源行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措施,其可将地质灾害控制在“源头”。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文章主要结合实例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思路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以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思路;防灾减难1.引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即是利用有关技术手段和评估方法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合理预测,以明确项目评估区在使用期间可能会产生的地质灾害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需从源头上遏制和控制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最终的评估结果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具体区域等进行明确,以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2.1预测评估在预测评估工作环节,需对建筑物的种类、规模及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周围地质情况造成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作为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以及灾害发生时的影响程度[1]的依据。
2.2现状评估现状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对评估区及其周边是否具备潜在性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同时对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规模、特征及灾害形成原因等进行明确。
若该评估地区已经发生了地质灾害,需利用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灾害引发的损害程度及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对象等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
2.3综合性评估综合性评估即是将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合起来,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或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可使用定量法和定性法进行综合性评估,通过这两个方式不仅可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工作,还能根据评估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2]。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分级分析3.1建设项目的重要程度分级在对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分类时,可优先选择所在地省级地方标准,再对其进行合理划分。
浅谈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摘要: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很多,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定性评价为主,70年代以后发展为半定量、定量评价。
文章概述了危岩地质灾害的危险评价方法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危岩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逐渐向着评价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危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Abstract: many dangerous rock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until the 1970 s with qualitative evalu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in the 70 s after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dangerous rock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Dangerous rock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gradually toward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ace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dangerous rock;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 methods一、危岩的基本概念1、危岩的成因危岩主要发生在裂隙发育的山体表层,该处坡面角较陡、基岩裸露、物质组成主要为硬质岩,岩石硬度一般为3-4级,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
危岩体由若干组结构面切割而成,即层面”节理及裂隙面。
其形成受构造边坡卸荷回弹等影响,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溶蚀性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体的趋形。
在重力及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危岩体沿潜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结构面抗滑阻力时,产生崩滑。
2、危岩头稳方式2.1倾倒式以陡倾角倾向坡内或垂直节理,柱状节理,直立岩层面的板岩、片岩、石灰岩等岩石组成的斜坡,在长期自重应力作用下,常产生向临空方向的弯曲倾倒破坏。
2.2滑移式厚层脆性岩石,如石灰岩、砂岩、石英岩等常在斜坡前缘形成倾向临空面结构面,可能组合成各种形状,如板状、楔形等,在重力及静水压力、动水压力作用下产生滑移崩塌。
2.3鼓胀式坚硬岩石下有较厚软岩层,如页岩(的斜坡,上部为陡倾角节理,下部为近水平的结构面,在重力和水的软化作用下,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引起鼓胀,伴有下沉,引起滑移、倾斜)2.4拉裂式上部突出的悬崖岩层以悬臂梁形式突出,常见于软硬相间岩层。
多为风化裂隙及重力拉张裂隙破坏,在重力及外营力作用下发生坠落、平缓,软硬相间的层状岩体多以坠落为主。
2.4错断式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通过岩体的自重引起剪切力,产生错断。
3、危岩崩塌的运动特征3.1暴发突然,快速向坡脚运动,全过程历时短暂。
3.2惯性大,破坏能力大。
3.3运动过程中沿途撞击,引发更多的危岩随之滚落。
3.4运动轨迹不固定,变向显著。
3.5运动的形式有滑动,滚动及弹跳。
二、危岩危险性评价1、危岩失稳破坏概率计算失稳概率计算通常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该方法在目前的可靠度计算中是相对比较精确的。
蒙特卡洛法又称随机抽样法、概率模拟法或统计试验法。
该方法是通过随机模拟和统计试验来求解可靠性的近似数值方法。
根据蒙特卡洛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可以编制危岩崩塌体的稳定性分析程序,程序中可考虑自重、裂隙水压力、地震作用等荷载的各种组合情况。
在数据文件中输入各随机变量的均值与变异系数,程序最终输出的为危岩崩塌体的失稳概率值。
在具体计算时,每抽样一次求得危岩的安全系数K,并对K 进行安全判别,每次抽样结束后累计K小于1的次数,根据贝努利定理,其值与总抽样次数的比值为失稳概率的近似值。
危岩体的稳定性采用《三峡库区崩塌滑坡与塌岸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大量工程实例,结合规范要求,主要考虑了3种工况和荷载组合:天然工况,考虑自重和天然状态下的裂隙水压力;暴雨工况,考虑自重和暴雨时的裂隙水压力;地震工况,考虑自重、天然状态下的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
在影响危岩体稳定的各个岩土参数中,危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受野外采样、室内试验、数据处理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岩土体自身的重度参数变异系数较小,把它视作常量来处理危岩稳定性的计算结果不会产生过大的误差。
2、危岩失稳后危害范围的评价预测危岩失稳后形成的崩塌落石的运动形式可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自由崩落等,运动轨迹不确定性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有:危岩落石本身的大小、形状及其坚硬强度;边坡或山坡的高度、坡度、坡形;坡面组成物质及其表面起伏程度,覆盖层植被情况等。
危岩失稳后形成的落石运移距离可采用落石运动抛物线和坡面直线运动方程来计算。
三、危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基本分为定性评价及定量分析(即数学分析方法)2大类,有些情况,可用后者。
但多数情况下,仍须采用前者!即预测危岩失稳可能性,选择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估计数学分析及其解答的适用性。
1、定性评价要素①当地危岩崩塌历史:包括破坏形式大小、数量,产生破坏的原因;②斜坡特征:包括斜坡地质条件,斜坡形态;③环境:包括降水、地震、爆破等。
2、定性评价方法①成因历史分析法;②赤平投影分析法及块体理论分析法;③工程地质类比法。
3、定量评价根据各种破坏类型,尤其是块体受力状态及起始运动形式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评价:3.1倾倒式崩塌是倾覆破坏,可按倾覆稳定进行计算;3.2滑移式崩塌可按抗滑稳定验算,比如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3.3鼓胀式崩塌是由于下部软岩受无侧限挤压,产生塑性变形,向侧向膨胀引起的,因此可采用天然状态无侧限抗压强度验算;3.4拉裂式崩塌是受抗拉强度控制的,可用抗拉强度理论验算;3.5错断式崩塌可用岩石的抗剪强度验算:通过现场地质及地质历史调查分析,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评价,将其划分为极差、较差及一般3级。
进行发展趋势预测评价,并提出治理方案。
四、危岩地质灾害评估的内容及主要方法危岩地质灾害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危岩地质灾害评估的分类按性质可分灾害风险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等。
1、危岩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危岩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风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但对其概念却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认为风险是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有“主观风险”学派和“客观风险”学派之分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风险不只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对灾害风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2、危岩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危岩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过程:2.1灾害模型确定相关区域一定时段内特定强度的危岩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或重现期,获取灾害发生的超越概率,并建立灾害强度一频率关系。
2.2抗灾性能模型确定遭受灾害影响的可能区域以及其内部的主要建筑、固定设备、内部财产以及人口数量、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2.3灾害风险区价值模型与风险损失估算价值模型是指确定危岩地质风险区内不同承灾体的价值,以及价值的计算方法。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灾害风险区风险损失的大小,划分风险等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状况,绘制风险图。
3、危岩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方法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计算。
常用方法有综合指数法、参数叠加法、模糊数学评判法、信息量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4、区划方法危岩地质灾害空间评价区划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工作目的和工作尺度。
一般可考虑两种方法一是从高到低的方法;二是从低到高的方法;或二者结合考虑。
4.1从高到低的方法从高到低的方法是一种先综合再分解的工作方式,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可能情况下对主要因子予以赋值给出量的概念。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小比例尺地质灾害空间区划图的编制和分区评价。
由于是在综合意义上的分解工作。
就要求研究者在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方面有较高的理论基础。
对以往资料的收集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对所要研究评价的地区比较熟悉,能够比较准确地列出不同级别评价单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
4.2从低到高的方法从低到高的方法是一种先分析再综合的工作方式,一般是按某一尺度选定一系列评价单元方格、行政区或自然搜索。
对各单元按同一套因子定量、量化、计算,最后把数值接近的单元合并同类项。
研究建立空间数据处理的数学方法可采用图斑合并方法—传统聚类方法,基于空间邻接系数的聚类方法等。
重复这种方法,直至达到工作目的。
工作过程中注意不同级别的分区要采用不同的因子系列,并尽可能用量化指标表达。
适宜采用各类统计数学方法。
五、结束语随着危岩勘查,治理的逐步实施,其勘查技术及工程防治技术必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危岩崩塌防治措施很多,任何一项技术和方法不是万能,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性和适用条件。
在防护工程中,首先要查明危岩的特征,然后结合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防护要求及防护目标等,首先在满足技术上可靠。
合理的基础上,从经济上比较,选择出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1] 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2008.[2] 殷坤龙,张桂荣.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J].2004.[3] 朱良峰,殷坤龙,张梁等.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GIS技术应用研究[J].2006.[4] 吴益平,唐辉明.滑坡灾害空间预测研究[J].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