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2019-2020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25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同课异构3套25王戎不取道旁李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
本课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资料介绍】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
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
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相关典故】晋文公时,在琅琊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
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
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
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王戎笑着回答说:“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
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道边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课后作业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备课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相关资料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钱塘江大潮:钱塘潮(Qientang Bore)——最壮观的海潮。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这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
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
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
又说当时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
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
估计,当时还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第1课《观潮》说课稿[说教材]《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