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水土保持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67
引言概述: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中部省份,面临着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有效保护和改善水土资源,河南省明确了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二)。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水土保持目标、政策措施、技术手段、监测评估和资金保障。
正文内容:一、水土保持目标1.确保河南省的绿色发展,实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2.提高河南省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河流泥沙含量,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土壤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二、政策措施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水土保持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职责。
2.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意识的认知和参与度。
3.设立专门的水土保持基金,用于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保障。
4.鼓励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工程设计。
5.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的排灌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技术手段1.推广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的农业耕作方式,如保护耕作、旋转种植等。
2.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采取植被恢复、沟壑治理等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量。
3.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调整不同作物的面积和布局,减少对土壤资源的侵蚀程度。
4.加强土地整治和防风固沙工程,减少农田的风沙侵蚀。
5.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建设、水源涵养、渗漏区域的防治等。
四、监测评估1.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定期对水土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2.追踪和监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方案。
3.加强对水土资源的综合管理和调控能力,及时应对水土资源变动的问题。
五、资金保障1.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水土保持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合法性。
2.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水土保持项目中。
3.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贷款支持和优惠利率,鼓励企业和农户参与水土保持项目。
总结:河南省明确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二),旨在保护和改善水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豫政〔1999〕96号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
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举足轻重。
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实现全省山川秀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把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
一、我省林业生产建设概况《河南省十年造林绿化规划》(1990-1999年)已经完成,从1988年到199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由157.1万公顷提高到20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9151.5万立方米增加到1316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四旁树)由14.8%提高到19.8%。
太行山绿化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林业生态治理工程、滩河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先后在46个县(市、区)启动。
林果花卉各业和以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加工及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林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省林业发展状况与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一)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均水平较低。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11期水生态文明黄河故道商丘段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保护措施金新锋(虞城县水利局,河南虞城476300)摘要:黄河故道商丘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记录了近千年来黄河的变迁,见证了历代先驱的治黄历史,是商丘最大的湿地资源,在调蓄水量、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以来,黄河故道作为一条废弃的河道,产权不明确、规划不统一,主河槽没有进行过系统治理,淤积、堵塞严重。
近年来,商丘市高度重视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计划“十四五”期间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把黄河故道打造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河道。
关键词:黄河故道;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Β文章编号:1673-8853(2023)11-0005-021黄河故道概况及成因1.1黄河故道概况广义而言,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床及其所遗留下来的固有河道,皆可称为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商丘段长136km ,犹如一条蜿蜒巨龙,横卧商丘北部。
近千年来对商丘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农业和水利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影响,直到今天仍在哺育着商丘人民,是商丘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是商丘的一条生命线。
黄河故道是商丘最大的湿地资源,在调蓄水量、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商丘市规模最大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同时在黄河故道存在着众多的历史文化景观和黄河故道工程景观,与其他历史文化景观相互呼应和衬托,是商丘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黄河故道商丘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记录了近千年来黄河的变迁,见证了历代先驱的治黄历史。
元有贾鲁治河、明有刘大夏治河、清有潘季驯治河,为现代治黄留下了宝贵经验,黄河故道是研究黄河变迁和古代治理黄河的主要依据,是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黄河故道不但具有优越的人文历史资源,更具有环境资源优势,拥有超过60km 2的湿地资源、千年古黄河防洪堤、6.70×103hm 2的林场和防护林带,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2024年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计划(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安全、探索“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为目标,以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抓手,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为契机,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
计划争取投资____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____万亩、改善____万亩、恢复____万亩,完成中央下达我省的29处大型和5处重点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年度建设任务。
二是加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计划争取投资____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____万亩、改善____万亩、恢复____万亩。
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第二、三批____个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
同时,积极争取扩大重点县支持范围,力争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名额达到____个,并于年开工。
重点县项目将优先安排农业大县、产粮大县。
三是加强节水灌溉建设。
在现有____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基础上,年计划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____万亩。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因地制宜在全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二)推动引黄工程建设。
加快新建灌区和引黄输水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水资源,大力扩大引黄灌溉面积。
重点抓好五项工程:一是加快推动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
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
二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
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
三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建设。
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根据投资安排情况编制分期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是加快推动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建设。
年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是加快推动引黄调蓄工程建设。
年加快推动渠村等7处调蓄工程建设,完成投资____亿元。
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及取得的成效张㊀超,王治国,樊㊀华,王永胜(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考核评估;成效[摘㊀要]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务院批复要求,2018年水利部联合相关部委组织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工作㊂阐述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工作的依据背景㊁组织程序㊁评估方法㊁内容指标,根据考核评估工作要求和2018㊁2019年度评估结果,分析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成效,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㊂[中图分类号]S15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0941(2021)03-0006-04㊀㊀考核评估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重要抓手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㊂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体现在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以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㊁西部大开发㊁东北黑土地保护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要求中㊂为落实这些要求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务院批复要求,切实掌握规划实施情况,掌握规划各项水土保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推动地方主体责任落实,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㊂1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主要目标任务2015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 2018 160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 2030年)“[1]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 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 相结合㊁系统开展的国家水土保持综合规划㊂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㊂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㊂规划系统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全面总结了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提出了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拟定了我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㊁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水土保持行业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2]㊂规划明确了全国水土保持近远期目标任务,确定近期目标任务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实现预防保护,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km2,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t㊂远期目标任务为到203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林草植被得到全面保护与恢复,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km2,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t[3]㊂2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2.1㊀背㊀景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 2030年)的批复“明确要求, 水利部要牵头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跟踪监测㊁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认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向国务院报告 ㊂为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2018年8月,水利部会同六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建立了对省级政府实施规划情况年度评估与五年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估机制,明确年度评估由水利部组织开展,评估结果体现在报送国务院的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报告中,五年考核由七部委联合开展,考核结果报经国务院审定后公布㊂6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21年第3期2.2㊀考核评估的组织与实施2.2.1㊀考核评估对象考核评估突出强调了省级人民政府是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责任主体,是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对象为各省级人民政府㊂2.2.2㊀考核评估周期规划考核评估工作采取年度评估与五年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一年一评估,五年一考核,既与水土保持规划目标期限保持一致,又与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相衔接,有利于考核结果应用㊂2.2.3㊀考核评估组织水利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㊁财政部㊁自然资源部㊁生态环境部㊁农业农村部㊁国家林草局等七部门组成中央考评工作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评估组织实施工作㊂考评工作组办公室(即中央考评办)设在水利部㊂年度评估由中央考评办负责,也就是由水利部具体组织开展㊂五年考核由七部委共同组织开展,由七部委组成中央考评工作组,对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进行考核㊂2.2.4㊀考核评估程序年度评估包括印发年度评估工作通知㊁省级人民政府自评和国家级评估三个阶段㊂水利部每年印发年度评估通知;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通知要求完成省级自评;在省级自评基础上,水利部组织对省级自评情况进行国家级评估,次年5月底前完成㊂五年考核包括印发考核工作通知㊁省级人民政府自评㊁国家级考评核查和形成中央考核报告四个阶段㊂水利部商中央考评工作组其他成员单位于考核年印发考核工作通知;之后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通知要求开展自评;在省级自评基础上,对省级自评情况进行国家级考评核查,次年5月底前完成;中央考评办综合自评和核查情况,形成五年考核报告㊂2.2.5㊀考核评估方法考核评估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式进行,根据量化打分情况,分为优秀㊁良好㊁合格㊁不合格四个等级㊂考核评估工作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利用日常工作成果㊂一是建设考核评估基础数据库,开发统一㊁高效㊁适用㊁便捷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填报㊁数据分析㊁评分管理等功能[4]㊂二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㊁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复核效率,减少对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打扰㊂三是充分依托水利部㊁流域机构开展的监测㊁信息化管理等日常工作,以及监督检查㊁督查等成果,最大限度地减轻考核评估过程中各级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㊂2.2.6㊀考核评估结果运用年度评估结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一是体现在报送国务院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年度报告中;二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相关水土保持指标达标情况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支撑;三是作为安排中央水土保持投入的重要依据㊂五年考核结果,除上述三方面应用之外,还要报国务院审定后,由七部门联合公布㊂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省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省级人民政府,提出限期整改要求㊂通过将考核评估结果与资金项目安排㊁政府绩效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运用整改㊁约谈㊁通报㊁媒体曝光㊁责任追究等手段,确保考核评估工作真正发挥作用㊂2.3㊀考核评估内容和指标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水土保持考核评估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任务㊁综合治理㊁预防保护㊁综合监管4个方面,细分为7个指标和2个加减分项进行赋分㊂总体目标任务主要考核评估水土流失面积动态变化情况;综合治理主要考核评估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完成情况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及工程质量效益情况;预防保护主要考核评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综合监管主要考核评估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落实㊁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应用情况㊂水土流失面积动态变化情况指标分值15分,根据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水土流失面积较基准值变化情况赋分,主要反映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效果㊂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完成情况指标30分,是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价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个指标,根据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评估年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完成率进行评分㊂省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目标值采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 2030年)“分省(自治区㊁直辖市)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的年度平均值㊂评估年度省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采用在省级自评报告的基础上,经国家级评估复核后的确认值,国家级评估复核通过遥感和现场检查方式进行抽查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情况指标5分,考核评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情况,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任务完成率赋分㊂省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7张超等: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及取得的成效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任务为中央下达省级的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任务㊂评估年度省级实际完成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采用在省级自评报告的基础上,经国家级评估复核后的确认值,国家级评估复核方法同上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质量效益情况指标5分,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工程质量及效益情况赋分,重点评估各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实施区域群众满意度情况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指标25分,是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中分值比例第二大的指标,主要根据水利部开展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情况评分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情况指标10分,根据省级人民政府对市县级人民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出台及实施情况赋分㊂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推进情况指标共10分,主要根据各省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应用任务推进及完成情况评分㊂加分项主要考虑出台增加水土保持投入㊁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政策㊂扣分项主要指发生严重人为水土流失危害事件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出现重大责任事故㊁违规违纪使用资金等情况,视情节严重情况扣分㊂2.4㊀2018㊁2019年度评估工作情况根据考核评估工作总体安排,已完成2018㊁2019年度的两次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㊂评估年年底前,水利部商相关部委,印发开展年度评估工作的通知㊂之后,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按照通知要求,开展自评,并将自评报告及支撑文件报送水利部,同时填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信息管理系统㊂在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自评的基础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组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单位,结合动态监测成果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㊁国家重点工程督查㊁监测和信息化进展等日常工作结果,对各省(区㊁市)自评情况和相关材料全面开展复核㊂同时就年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和国家重点工程实施情况这两项指标,每个年度随机抽取30个省份(上海无治理任务)60多个县,调取实施前后两期高分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别,随机抽取图斑开展对比复核㊂同时,对林草㊁封禁等卫星遥感无法准确复核的图斑,利用无人机开展现场复核㊂根据抽查复核结果,按照赋分细则和评分方法,对所在省份治理面积进行核定㊂最终,按照复核结果及其他各项指标情况进行总体评分,编制完成评估报告㊂3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成效通过连续两年实施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有效地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㊂特别是通过卫星遥感㊁无人机抽查复核,进一步掌握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真实完成情况,为新时代水土保持改革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㊂3.1㊀圆满完成规划目标,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评估复核结果,2018年全国共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8万km2,2019年全国共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万km2,均圆满完成了年度治理5.4万km2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目标㊂通过水利部和有关部门㊁地方及社会力量共同发力,持续有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㊂根据水利部动态监测成果,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km2,占国土面积(不含港澳台地区)的28.3%,较2011年减少23.83万km2,减幅为8.08%;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03万km2,减幅为35.79%㊂3.2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有效落实3.2.1㊀水土保持监管全面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预防生产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强监管的重点㊂2018年,各级水利部门通过遥感监管㊁ 双随机㊁一公开 现场检查㊁书面检查㊁ 互联网+监管 等方式,基本实现在建重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全年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项目1.3万个㊂2019年全面推行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核查,精准发现并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5.3万个,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违规项目2.1万个,挂牌督办一批重大违法案件,强监管严执法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㊂3.2.2㊀持续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治理区状况明显改善围绕生态文明建设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长江上游㊁黄河上中游㊁东北黑土区㊁西南岩溶区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㊂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㊁坡耕地综合整治㊁侵蚀沟综合治理㊁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统筹生产生态生活,把水土8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21年第3期流失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㊁扶贫攻坚等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治理质量和效益㊂2018㊁2019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2.1万km2,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㊁强度双下降,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㊂3.2.3㊀监测及信息化应用取得突破,支撑能力明显加强紧紧围绕管理需求,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应用工作㊂2018㊁2019年扩大动态监测范围,开展全国(未含香港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了动态监测全覆盖,定量掌握了全国到县级行政区及国家关注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工作,应用卫星遥感㊁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2019年在全国550万km2范围内开展生产建设活动信息化监管,利用无人机和移动终端及时精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为各级执法部门执法查处提供了重要支撑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采用无人机㊁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按比例抽查在建和竣工验收项目进行现场复核㊂贵州建立了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浙江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省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水土保持管理效能和水平进一步提升㊂3.3㊀规划体系和考核体系初步形成,地方责任进一步压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 2030年)“经国务院批复后,31个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已全部由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批复,市县水土保持规划也陆续编制出台㊂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编制批复,水土保持规划体系日趋完善㊂地方政府水土保持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各方面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支持程度显著提高㊂截至2020年底,27个省份建立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机制,19个省份开展了省对市县的目标责任考核工作㊂3.4㊀水土保持改革深入推进,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水土保持强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审批管理程序,规范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实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绿黄红 三色评价,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用监管 重点关注名单 和 黑名单 制度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立,连续两年在10余省份开展以奖代补试点㊂通过创新机制㊁简化程序,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水土保持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㊂4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的来看,通过连续两年开展评估工作,有效地推动了规划实施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同时也发现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㊂一是对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发现的问题还存在未及时依法查处的情况㊂二是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有待加强㊂根据评估复核结果,全年完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中,地方政府投入完成的比例还比较小㊂三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经核实与上报数据存在一定差距㊂评估随机抽取的上报图斑,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复核,发现部分存在面积不实的情况㊂建议进一步推动强监管落实落细,通过完善制度设计㊁健全督查机制,实现 查㊁认㊁改㊁罚 闭环管理㊂进一步压实地方水土保持主体责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加快治理进程㊂进一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图斑化管理,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㊂同时,对考核评估工作本身,水土流失面积动态变化指标在赋分上还需进一步考虑各省水土流失特点;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和重点工程督查指标赋分上还需进一步突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治理面积的抽查复核比例还有待提高,等等㊂[参考文献][1]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 2030年)“[J].中国水土保持,2015(11):1.[2]刘震.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主要成果及其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5(12):1-6,23.[3]王治国,王莹,张超,等.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与总体布局[J].中国水土保持,2015(12):17-20.[4]王永胜,王治国,王永信,等.基于DTGIS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水土保持,2020(8):60-62.[作者简介]张超(1981 ),男,河南商丘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相关工作㊂[收稿日期]2021-02-20(责任编辑㊀李杨杨)9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21年第3期。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23•【字号】豫政[2007]81号•【施行日期】2007.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豫政〔2007〕8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第一章河南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
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
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相距约530公里,国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居全国第十七位。
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呈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之势,区位优势明显。
(二)地形地势河南省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平原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3%、55.7%。
(三)气候、水文河南省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从境内穿过,以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0%;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0%。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
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商丘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前言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
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区,由于长期的雨水、风力作用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使境内形成了滩地、湖洼地、槽形地和蝶形洼地等,相互交替分布,构成较复杂的平原地貌,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人口分布密集,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目前,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865.79km2,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
水土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对我市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公共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号召农民发展林业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成了一批以灌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等为主体的水利水保措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166.79km2,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水土流失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商丘市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是指经省政府批准的、位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黄河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第三条梁园区政府、民权县政府分别对辖区内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负责,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细则,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第四条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坚持全面规划,统一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决杜绝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预防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五条市政府实行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民权县政府、梁园区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损害饮用水源地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二章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第七条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主要包括。
黄河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距河岸50米的陆域;郑阁水库、吴屯水库、林七水库全部水域及正常水位线以上取水口一侧距岸边200米的陆域;总干渠、商丘总干渠、东分干渠、沉砂条渠、民商干渠的水域及两侧5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主要包括。
黄河取水口一级保护区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距河岸50米的陆域;郑阁水库、吴屯水库、林七水库一级保护区外距岸边xx米的陆域;总干渠、商丘总干渠、东分干渠、沉砂条渠、民商干渠两侧1000米的陆域。
第八条市政府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和损害。
第九条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
商丘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前言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
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区,由于长期的雨水、风力作用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使境内形成了滩地、湖洼地、槽形地和蝶形洼地等,相互交替分布,构成较复杂的平原地貌,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人口分布密集,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系统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目前,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865.79km2,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
水土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对我市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公共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号召农民发展林业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成了一批以灌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等为主体的水利水保措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达166.79km2,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水土流失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商丘,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市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商丘市水利局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了《商丘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结合《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和《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编制完成了《商丘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民权县、睢县、柘城县、宁陵县、虞城县、夏邑县、梁园区、睢阳区共六县二区,国土面积8683.02km2。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至2020年规划水土流失防治面积34.86km2,匡算总投资3810.40万元;远期至2030年规划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74.30km2。
规划分析了我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商丘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复核划定了水土保持分区、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及水土流失易发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拟定我市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保持的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内水土保持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为全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规划经批准后,将作为商丘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土流失防治与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规划依据。
目录1 基本情况 01.1自然地理概况 01.2社会经济条件 (5)1.3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6)2 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13)2.1现状评价 (13)2.2需求分析 (16)3 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18)3.1指导思想和原则 (18)3.2规划依据 (19)3.3规划范围 (21)3.4规划目标和任务 (21)4 水土保持分区 (23)4.1商丘市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分布情况 (23)4.2商丘市水土保持分区 (23)5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及水土流失易发区 (28)5.1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28)5.2水土流失易发区 (30)6 预防规划 (32)6.1预防范围、对象及项目布局 (32)6.2措施体系及配置 (33)7 治理规划 (37)7.1治理范围、对象及项目布局 (37)7.2措施体系及配置 (37)8 水土保持扶贫开发 (40)9 监测规划 (41)9.1规划目标 (41)9.2监测任务 (41)9.3监测内容 (41)9.4监测站网 (42)9.5重点监测项目 (43)10 综合监管规划 (44)10.1监督管理 (44)10.2科技支撑 (48)10.3信息化建设 (48)10.4管理能力建设 (49)11 实施进度及投资匡算 (51)11.1实施进度 (51)11.2近期规划项目安排 (51)11.3投资匡算 (52)12 实施效果分析 (55)12.1蓄水保土效益 (55)12.2生态效益 (55)12.3经济效益 (55)12.4社会效益 (56)13 实施保障措施 (57)13.1加强组织领导 (57)13.2坚持依法行政 (57)13.3加大资金投入 (57)13.4创新体制机制 (58)13.5科技支撑 (58)13.6宣传教育 (58)附表附表1 水土流失现状表附表2 水土保持分区划分表附表3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表附表4 分行政区水土流失防治规模表附表5 分水土保持分区水土流失防治规模表附表6 近期重点预防项目措施表附表7 远期重点预防项目措施表附表8 近期重点治理项目措施表附表9 远期重点治理项目措施表附表10 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表附图附图1 商丘市水系图附图2 商丘市水土流失(风力侵蚀)现状图附图3 商丘市水土保持分区图附图4 商丘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图附图5 商丘市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图附图6 商丘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图1 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概况1.1.1 地理位置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豫东平原,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东临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和萧县、淮北市相山区和濉溪县;西扼河南省兰考县、开封市杞县、周口市太康县;北接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和单县;南襟河南省鹿邑县、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和涡阳县。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49′~116︒39′,北纬33︒43′~34︒52′之间,东西长约168km,南北宽约128km,国土面积10704km2。
本规划范围为民权县、睢县、柘城县、宁陵县、虞城县、夏邑县、梁园区、睢阳区共六县二区,国土面积8683.02km2。
商丘市是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两纵两横经济带”节点城市之一,郑徐高铁横贯市区东西,陇海与京九铁路、310与105国道、连霍高速和济广高速公路在商丘交会,构成黄金“十字架”交通网络,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条件非常优越。
1.1.2 地质地貌商丘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势基本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有倾斜(西北部高程70m,到东南部降到30m),地面平均坡降1/5000。
土层深厚,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农耕区。
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决口和改道,加之长期的雨水、风力作用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使区域内形成了滩地、湖洼地、槽形地和蝶形洼地等,相互交替分布,构成较复杂的平原地貌,基本分为高滩地、背河洼地、缓坡平原三种地貌类型。
北部属于黄河故道高滩地,一般高出大堤南侧背河洼地6-8m,东西走向,最宽达30km,最窄成2km,西高东低,地面高程为70-52m,平均降坡1/7500;在黄河故道南侧和陇海铁路之间,呈东西条状分布的是背河洼地,跨越民权、宁陵、虞城,宽约3km,自西向东高程为64-46m,平均降坡1/7500;缓坡平原是由黄河冲决的泥沙沉积和河流的分割形成,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为60-30m,平均降坡1/5000。
1.1.3 气象商丘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
全市气候形成的因素是季风环流、太阳辐射、地形地貌,特别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明显。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7mm,最大年降水量1518.6mm(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300.5mm(1966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较大,年平均汛期(6~9月)降水量为464.7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1%。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150mm,年平均陆地蒸发量657mm。
全市多年平均干旱指数1.5左右,地区分布由西向东递减,为1.8~1.3。
年平均气温14.3℃,极端最高气温43.6℃,极端最低气温-23.4℃,≥10℃年活动积温4636.6℃。
年均日照时数2142.7h,全年无霜期211d,最大冻土深度30cm。
全市最多风向为N、NE,年平均风速3.1m/s,最大风速20m/s(1976年),年平均大风日数7d,主害风风向为NNE向、N向。
1.1.4 河网水系商丘市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7条;100~1000km2的河道35条;30~100km2的沟河110条。
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均为季节性、雨源型河道,汛期遇大、暴雨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
全市建有水库19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为黄河故道梯级水库;小(1)型水库2座;小(2)型10座。
设计流量在100m3/s 以上的大中型节制闸37座。
1.1.5 土壤全市境内土壤共分为6个土类、10个亚类、20个土属。
土壤类型主要为冲积潮土,多为黄河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黄土,经过历代泛滥沉积形成的,土层深厚,沙粘相间,层次分明。
依照紧沙、慢淤、静水碱的分布规律,近者多沙,远者多淤,两合土掺杂其间。
土壤分布情况大致为:西北部以沙土为主;东南部渐变为两合土和淤土;黄河故道南背河洼地为盐渍化潮土。
1.1.6 植被商丘市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类型,为豫东平原栽培作物植被区。
由于属河南典型的农业地区,除少数河滩、盐碱荒地等自然植被外,其余为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以盐生和沙生植被为主,草甸植被次之。
人工植被主要为小麦、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