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36.91 KB
- 文档页数:16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时间划分方式,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并用特定的名称来表示每个阶段。
这些节气既标志着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又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露水也开始出现,预示着气温的回升。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名称源自“昆虫惊醒”,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苏醒。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明朗。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春风吹动,天气渐暖,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表示春雨丰沛,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实,表示农作物的小麦等将成熟。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是收割谷物的时节,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种植阶段。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意味着夏季进一步加深。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7日或8日。
小暑时节,气温高,且多雷雨,舒适的夏季真正开始。
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22日或23日。
大暑时期,气温最高,常常出现高温天气。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24节气有哪些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情况而确定的2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24节气中都有哪些。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的开始。
立春大约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渐长,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春意盎然。
雨水:雨水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逐渐回暖,寒意渐渐消退。
同时,雨水也为当地的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惊蛰:惊蛰是指蛰居的动物受到惊醒而苏醒的节气。
它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出现,标志着春雷初鸣。
此时阳光更加明媚,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
春分:春分是秋分之后、夏至之前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并向北半球的南极倾斜。
清明: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气候温和,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
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谷雨:谷雨是指春天时播种的谷类作物进入成熟期的节气。
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出现。
此时春雨为谷类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作物的丰收。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出现。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阳光更加炽热,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出现。
小满时节,作物逐渐进入成熟期,小麦的籽粒开始饱满,这也是农民们为夏季大丰收而喜悦的时刻。
芒种:芒种是指杜鹃花穗上的结实成熟。
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出现,此时稻谷的苗势开始茁壮,农民们忙于进行水田耕种的工作。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标志的节气,每个节气都揭示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天文现象确定。
以下将逐一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展示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春暖花开,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的工作,希望一年的收成能够丰收。
雨水:雨水是春季缓慢融化冰雪的时期,气温回升,雨水渗透进土地,为播种作物提供了水分条件。
惊蛰:惊蛰表示春雷开始震动,蛰伏的动物苏醒。
此时气候逐渐变暖,大地回春。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
农民们忙于春耕春播,为即将到来的生长季节做准备。
清明:清明时节,草木繁茂,气温逐渐升高。
人们清扫墓地,祭奠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谷雨:谷雨意味着雨水充足,农田开始播种小麦、水稻等作物。
大地回春,生机盎然。
立夏:立夏正式进入夏季。
此时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升高,农田里的庄稼开始生长。
小满:小满表示庄稼长势已趋满盛,农田里的植物开始开花结果。
芒种:芒种是稻米、小麦等作物成熟的时期。
农民开始收割庄稼,为后续的种植工作做准备。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此时太阳达到最高点,气温骤升,进入酷暑季节。
小暑:小暑指的是气温进一步上升,酷暑持续,人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暑。
大暑:大暑为夏季最热的时候,高温闷热,需好好做好防暑工作,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凉爽。
处暑:处暑表示酷暑逐渐退去,气温开始回落。
人们开始感受到凉爽的秋风。
白露:白露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变凉,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水,晚上和清晨大地会出现一层白色的露水。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秋高气爽,是一个宜人的季节。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凝结成霜,大地渐渐寒冷。
霜降:霜降是气温骤降的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期也即将结束。
人们开始做冬季的准备工作。
二十四节气表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民间气象学,用来指导农事、生活和节庆。
按照太阳视运行轨迹,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隔15度,串联成一年的气候周期。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表的完整内容。
1. 立春•日期:2月3日或4日•天气特征:春寒料峭•习俗:过年后开始做喜事、踏青,祭灶送财神等2. 雨水•日期:2月18日或19日•天气特征:春雷潜鸣•习俗:种植春季作物,开展田间农事3. 惊蛰•日期:3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桃始华、鹰化为鸠•习俗:注意营养搭配,预防春困4. 春分•日期:3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春回大地•习俗:户外踏青,祭祀祖先5. 清明•日期:4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落花开遍•习俗:扫墓祭祖,赏花祈福6. 谷雨•日期:4月19日或20日•天气特征:百花齐放•习俗:注重防霜灾害,助长农作物生长7. 立夏•日期:5月4日或5日•天气特征:蝉始鸣,麦秋生•习俗:开始播种各种夏植,务农护林8. 小满•日期:5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五月芝麻长,发云深•习俗:劳动人民勤劳耕作,播种夏粮夏麦9. 芒种•日期:6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蚕吐丝•习俗: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影响最大,要注意应对阳光辐射10. 夏至•日期:6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鹿角解•习俗:各地多用热火禾秸来驱虫11. 小暑•日期:7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蟋蟀居壁•习俗:炎炎夏日,人们要注意清洗,以免长痱子12. 大暑•日期:7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大暑尚不惧•习俗:暑天宜于清淡饮食,以免伤胃13. 立秋•日期:8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凉风至•习俗:预示着秋天的来临,农民也开始着手秋收14. 处暑•日期:8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天气尚热•习俗:此时气温开始逐渐回落,人们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15. 白露•日期:9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白露恐不露•习俗:注意防秋燥,多食蔬果16. 秋分•日期:9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寒露至,栋扉开•习俗:中秋节临近,要准备月饼、柚子等食品17. 寒露•日期:10月8日或9日•天气特征:早霜凄凄•习俗:凉爽的气候,需注意保暖防寒18. 霜降•日期:10月23日或24日•天气特征:鹅毛大雪•习俗:感受初冬来临,要预防感冒等疾病19. 立冬•日期:11月7日或8日•天气特征:蚯蚓结底•习俗:冬季需注意保暖,多吃滋润食物20. 小雪•日期:11月22日或23日•天气特征:雁北离•习俗: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21. 大雪•日期:12月6日或7日•天气特征:草木黄落•习俗: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温补食物22. 冬至•日期:12月21日或22日•天气特征:腊日杀牲,腊瓜巳秃•习俗:冬至至腊年,是最寒冷的期间,需加强保暖23. 小寒•日期:1月5日或6日•天气特征:雁始还•习俗: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宜多食补24. 大寒•日期:1月20日或21日•天气特征:水泽渐冰•习俗:寒冷严冬之时,民间要注意防寒。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1.立春(Spring Begins):这是春季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2月3日左右。
立春之后天气逐渐转暖,春意渐浓,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2.雨水(Rain Water):雨水节气通常在公历的2月18日左右。
这时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代表着雨水开始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Waking of Insects):惊蛰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5日左右。
在这个时候,气温继续上升,春雷开始出现,冬眠的昆虫也开始苏醒。
4.春分(Vernal Equinox):春分节气通常在公历的3月20日左右。
这时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平分,春天进一步深入。
5.清明(Clear and Bright):清明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4日左右。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始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6.谷雨(Grain Rain):谷雨节气通常在公历的4月19日左右。
这时天气渐暖,雨水充足,是谷类作物播种的好时机。
7.立夏(Summer Begins):立夏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5日左右。
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Grain Full):小满节气通常在公历的5月20日左右。
这时农作物已经进入充实生长期,但尚未成熟。
9.芒种(Grain in Ear):芒种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5日左右。
这时农作物的籽粒开始成熟,准备收割。
10.夏至(Summer Solstice):夏至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21日左右。
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标志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11.小暑(Slight Heat):小暑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7日左右。
这时天气渐热,但尚未到达酷暑的程度。
12.大暑(Great Heat):大暑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左右。
这时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Autumn Begins):立秋节气通常在公历的8月7日左右。
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1、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2、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3、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4、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5、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6、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7、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中国传统农历中,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业活动。
这些时期被称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积累的丰富经验。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端,也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寓意着万物生机勃发,大地重新恢复生机。
雨水:雨水是指春雨即将到来,意味着降雨量开始明显增多。
雨水节气正是为了预示农田雨水的充沛,为春耕提供了水源。
同时,雨水还有润物细无声、滋润万物的寓意。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始鸣,动物从冬眠状态中惊醒。
惊蛰时节,意味着大地回春,农田开始出现动态,给人们带来了春耕的启示。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春季的中期节点。
春分时节,意味着白天开始变长,太阳光照时间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清明时节,农作物开始出土抽穗,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和家族观念。
谷雨:谷雨是指雨水滋润了农田,使农作物生长茁壮,谷类作物开始颗粒饱满。
谷雨时节还意味着在田野间领略雨后青草的清新和万物的滋长。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炎热的季节开始。
立夏时节万物抽芽吐叶,农作物生长迅猛,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渐渐长满,已经具备收获的条件。
小满时节,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显示出农田希望和收获的景象。
芒种:芒种是指庄稼的芒果粒后开始结实,也是北方地区的夏季播种完毕的时候。
芒种时节,农民们可以开始收获夏季作物。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节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庆祝,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
小暑:小暑是指炎热的气温进一步升高,是夏季过半的时候。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将会进一步持续,人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暑措施。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夏季的高温期。
大暑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农民们也需要做好夏季农作物的管理和收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介绍
篇一:二十四节气文字简介
二十四节气简介: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
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篇二: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
中国二十四节气简介以及二十四节气记忆歌(24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
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
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
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
“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
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肥送完,惊蛰多栽树,春分离不闲,清明点瓜豆
谷雨要种棉,立夏插山芋,小满要种田,芒种收新麦,夏至管好田
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修水利,大寒迎新春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
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灌稻晒田收
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利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及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积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冬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联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不知道你说的那个,但是这个也不错,嘿嘿
|
春雨惊春清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