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_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
- 格式:pdf
- 大小:61.40 KB
- 文档页数:1
学士学位论文The Death Theme of Allan Poe's Novel and theRecently Meaning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与现世意义学生姓名:尤美然指导教师:于飞所在院系:外国语学院所学专业:英语(师范)研究方向: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长春2016 年6 月Table of ContentsAbstract in English (i)Abstract in Chinese (ii)1 Introduction (1)2 Literature review (1)2.1Researchsignificance (1)2.2Pres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2)2.3Research methodology (2)3 Two forms of death (3)3.1Murder (3)3.2suicide (6)4 The interpretation of Edgar Allan Poe's death theme (8)4.1Allan Poe's concept of death (8)4.2The Recently meaning of Allen Poe's death theme (9)5 Conclusion (11)Reference (12)Acknowledgements (13)AbstractEdgar Allan Poe (1809-1849)was an famous American writer, editor, and literary critic. Poe is best known for his poetry and short stories, particularly his tales of mystery and the macabre. Widely regarded as a central figure of Romantic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whole, he was one of the country's earliest practitioners of the short story. Po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inventor of the detective fiction genre and is further credited with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ing genre of science fiction. Poe's best known fiction works are Gothic, a genre he followed to appease the public taste. His most recurring themes deal with questions of death, including its physical signs, the effects of decomposition, concerns of premature burial, the reanimation of the dead, and mourning. Many of his work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part of the dark romanticism genre, a literary reaction to transcendentalism, which Poe strongly disliked. Poe and his works influenced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d, as well as in specialized fields, such as cosmology and cryptography. Poe and his work appear throughout popular culture in literature, music, films, and television. A number of his homes are dedicated museums today.In Poe's short stories, most of them involved descriptions of death.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a single level under the same theme of the works and comparethe differences of the works. First starting with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works,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of the plot, structure, resemblance, classified.In previous studies of Poe's novels are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 and the study is from a single work of, to unfold the was the creation of the main idea in more detail, for future research of this kind of playing foundation,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death theme deficiency recently meaning摘要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及文艺评论家。
论爱伦・坡创作中的死亡之美姜水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
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
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关键词:死亡; 悲伤之美; 恐怖之美; 浪漫之美; 死亡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8)03-0069-02Comments on the B eauty of Death in E llan Poe πs WorksJ I ANG Shui -e(College o 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 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Abstract :Death is the theme in the w orks of American 19th century writer -E llan P oe.The death in his w orks was full of the beauty of s orror ,terror and romance.He thought that the beauty of death was the extreme beauty.His love of death and deep death complex had great relations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s.His description about death als o exposed his pursuit of beauty in his frustrating life.K ey w ords :death ; the beauty of s orrow ; the beauty of terror ; the beauty of romance ; death complex收稿日期:2008-01-03作者简介:姜水娥(1982-),女,河南周口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研究。
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生命内涵邹霞【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摘要】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By portraying death and darkness in poems, Allan Poe aims at discovering beauty in death and awakening people's thirst for beauty in the filthy material world. He tries to realize eternal beauty and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in writing. Poe successfully puts his aesthetic principle "poetry for poetry's sake" into practice through his depicting beautiful women's deaths in poems and accomplishes supreme beauty "beauty in the heaven". Meanwhile, life is highly affirmed by means of facing death boldly.【总页数】4页(P39-42)【作者】邹霞【作者单位】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相关文献】1.李贺与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主题的比较 [J], 王晶2.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J], 贾琳琳3.人生之超越——对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 [J], 高彦4.从柏拉图美学的角度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J], 王智文5.象似性视角下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艺术表达 [J], 张哲;黄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伦·坡小说美学解读作者:刘佳来源:《牡丹》2017年第05期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他是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之一,倡导效果论,其哥特小说风格受到广泛欢迎。
这类小说以欧洲中世纪作为背景,描写了精神错乱、心里畸形、家族复仇和财产争夺等奇特故事,借用超自然的力量,渲染了暴力血腥、恐怖怪诞的气氛,可读性强,雅俗共赏,艺术性也十分精湛。
他勇于创新的风格为现代短篇小说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通过这种小说风格,来探索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类非正常、偏执、人格分裂的极端心理,揭示了不为人知的心灵隐秘角落。
他笔下的景物描写渗漏着主人公的特定情感,形式不拘一格,有大量的直接抒写,有侧面描写,也有间接性的暗示描写。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表现在对小说的立意、结构和人物的树立。
他的小说是不局限于一种解读形式的,经常对不同的著作描写出不同的含义,语言使用技巧相互交錯,有很强的阐述性,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
他的小说结构也多种多样的,情节反讽,有表面情节的反讽,也有隐蔽情节的反讽。
由此可见,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核心侧重于对恐怖实践、恐怖场景的描写,这源于他对死亡题材和死亡美学的研究,表现了死亡边缘化的主题,提高了哥特小说形式的艺术品质,为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效果论与短篇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以效果论为核心,效果指的是效应,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产生的影响。
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理论效果是指整体效果,是阅读活动中产生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多次阅读产生的效果。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事物是繁杂多样的,人们在读作品的时候是会受到干扰的,只有短篇小说作品才能够保证不受到干扰,在读者进行篇幅小的阅读的时候,灵魂处于作者的控制之下,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产生疲倦感,自然阅读也不会被打断。
美与死亡———论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作者:葛淑娴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作为唯美主义倡导的先驱,埃德加·爱伦·坡,热衷于对死亡与美的描写刻画,他崇尚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为了彰显永恒不朽的神圣美,在他的作品中,死亡和美女频繁交织地出现,使“死”和“美”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这一写作特色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本文通过分析其作品来阐释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美学死亡爱伦·坡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这位天赋卓绝的“怪才”命途多舛,他幼年丧母,父亲又不知所踪,后被收养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生活拮据且动荡不安,又逢爱妻离世,使得他常年沉溺于酗酒不能自拔,40岁便抑郁而终。
其短暂而悲苦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死亡充满着狂热,因此,他的作品颇具悲情色彩,常以死亡为主题,极尽描写死亡之美、死亡之神秘,表现了他的厌世情绪和悲观主义。
爱伦·坡的文学创作呈现了其复杂的审美情趣。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幻境中编织美与死亡,表达其渴望自我折磨的天性;另一方面,他又对死亡的神秘保持着令人不安的沉默与恐惧。
在爱伦·坡的文学世界中,“美女之死”是爱伦·坡刻意追求的最富有诗意的题材,因此“美”与“死亡”构成了爱伦·坡诗歌与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们之间足够大的张力使其诗歌与小说蕴蓄了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品位。
一、诗歌之形式美爱伦·坡在他的诗论中着重强调了诗的美学意义。
他反对新古典主义“文以载道”,以事理入诗,作道德教诲。
他看中诗歌的形式美,追求诗歌的艺术效果,倡导“效果先行”,利用情调和事件达到美感效果,认为诗不宜过长,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诗越短就越有诗意。
如《海中之城》全诗不过53行,却以恐怖的氛围和诡异的意象将读者带入其梦幻的世界里。
死亡·重生·美——谈爱伦·坡死亡小说中的生命观
死亡·重生·美——谈爱伦·坡死亡小说中的生命观
郑超群
【期刊名称】《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在爱伦·坡的许多小说作品中,死亡是永恒的主题,而重生则是他作品中最具有恐惧魅力的写作安排.本文将分别从死亡和重生两个角度,分析他作品中的所追求的美,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超越生死和永恒,认为他对死亡的思索体现了他对美与生命的渴望与追求.对生命和美的真谛的独特体会.
【总页数】2页(162-163)
【关键词】爱伦·坡;死亡;重生;美
【作者】郑超群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与爱情世界——死亡与复活的心理研究 [J], 计阳; 郭红
2.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J], 贾琳琳
3.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 [J], 许梦杰
4.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J], 贾琳琳
5.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的死亡观比较 [J], 姚丽芳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浅析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与美作者:张磊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著名文学家爱伦·坡的文字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他的作品中,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忧郁基调无疑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其诗歌中体现出的死亡与美进行讨论,并对体现手法加以分析。
关键词:爱伦·坡诗歌忧郁主题死亡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92-01作为文学史上地位及定位都较为特殊的一位文学家,爱伦·坡为后世留下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恐怖类型的小说和忧郁而充满美感的诗歌皆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中,死亡和美是两大主题,也是他的文字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一、背景、主题简介在爱伦·坡的众多诗歌作品中,《乌鸦》和《安娜贝尔·李》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具有忧郁与黑暗的特点,令读者沉浸其中,为其文字之美而深深折服。
爱伦·坡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可以说,在所有的文学家中,爱伦·坡称得上是较为命运多舛的一位。
幼年时母亲病亡,之后被另一对夫妇收养。
成年后酗酒如命,多次辍学。
到了27岁,爱伦·坡的生命中终于出现了一位令他欣慰的爱人,但这位女子却在年仅24岁时便香消玉殒,这无疑给爱伦·坡的人生再次染上了一抹暗色。
他一生受尽苦难,贫病交加,年仅40岁便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可谓悲惨一生。
如此悲苦的一个人物,其文字蕴含了黑暗与悲情的风格,并不意外。
二、作品风格爱伦·坡认为,诗歌要体现美,而美又与忧郁密不可分。
在世间万事万物中,死亡无疑是最忧郁的。
爱伦·坡认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的死,是一切主题中最美的。
在这一理论的基调指导下,爱伦·坡将多部诗歌作品围绕在死亡这一主题周围,将浓重的哥特风格融入进文字中,为读者创设出了忧郁的情境。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摘要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死亡主题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其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从对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透彻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究其原因,探其意义。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死亡缺失相似死亡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被称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和西方推理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180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849年死于贫病。
他一生病痛缠身,却始终为家人的生计劳累奔波,虽然命运多坎坷,可是他却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扎进死亡的黑洞里阅读爱伦·坡作品,读者会发现有一种常见的死亡形式就是谋杀,作家力图通过对一个普通人放任恶侵蚀内心的书写,表达伤害周围人的性命必将付出代价——最终自己也会被送上绞刑架。
以《黑猫》为例,爱伦·坡通过这个故事描述了谋杀者心中的反常和邪念。
在故事中,爱伦·坡运用第一人称方式说明了叙述者的囚犯身份,但他并非穷凶恶极。
故事中的普路托是一只黑猫,也是叙述者最喜欢的宠物。
叙述者嗜酒成性,曾因为喝醉酒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剜下来,最后又在树上吊死了普路托。
其实作者是借这些情节描述来说明主人公具有一定的人格缺点,他代表了一类人,他们比起普通人更敏感而脆弱,他们心中的理智绷得过紧,因而当面对无法让他们应付的事情时,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故事中,作者设置了主人公房子突然起火,虽然他与妻子侥幸逃脱,可他全部的财产却都毁于大火之中。
由于无法接受打击,主人公嗜酒成性。
当他用斧头在地下室里砍向黑猫时,妻子为了阻止他的暴行被他谋杀并砌在了墙里。
以《乌鸦》为例,浅析爱伦坡写作中的死亡主题发布时间:2021-11-28T10:48:21.66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月上作者:孟文滔[导读] 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长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思想世界,其作品打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障栏。
爱伦坡热衷于死亡主题,他的诗歌向人们展示出哥特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文学作品,形成其独特的写作特征。
本文以爱伦坡典型的死亡类诗歌《乌鸦》为分析对象,从死亡美学方面系统全面的阐释坡的死亡主题。
并且分析死亡主题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所展现出的死亡观。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孟文滔摘要: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擅长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和思想世界,其作品打破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障栏。
爱伦坡热衷于死亡主题,他的诗歌向人们展示出哥特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学史上主流的文学作品,形成其独特的写作特征。
本文以爱伦坡典型的死亡类诗歌《乌鸦》为分析对象,从死亡美学方面系统全面的阐释坡的死亡主题。
并且分析死亡主题想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所展现出的死亡观。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死亡观一、简介在爱伦-坡的所有成就中,他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一点已为大众所熟知。
在世界文学中,有很多作家致力于死亡主题。
但在美国,坡是第一个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家。
坡有自己的文学思想,对死亡有独特的创作主题和特殊的比喻。
概括地说,他的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恐怖的死亡、怪诞的死亡、复仇的死亡、浪漫的死亡和超然的死亡(常耀信,2008)。
作为一个擅长死亡题材的著名文学家,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怪诞、恐怖、神秘、人物的病态心理、精神崩溃、人性的扭曲、行为的异化等,在他那个时代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然而,他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他在哥特式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创新。
爱伦坡有选择地继承了前人作品中阴森、凄凉、荒诞的背景设置来营造气氛,并开创了心理恐怖的描述。
第10卷第24期2012年1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0 No.24Dec.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24.026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贾琳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摘 要:爱伦·坡的很多短篇小说都都弥漫着一种死亡气息,描述了噩梦般的精神世界。
其死亡主题主要通过活埋、谋杀和死亡三个情节来体现,活埋象征了人的精神困境,谋杀则是一种自我救赎,死亡是为了寻求自我解脱,这种心灵式恐怖和现代主义文学所描述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不谋而合。
关键词:爱伦·坡;小说;死亡;现代人;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24-0071-02 爱伦·坡的中、长篇小说不多,他小说的成就基本都在短篇,而且选材较杂,内容稀奇古怪,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对后世影响巨大。
坡很多著名的小说都以侦探、幻想、梦魇、死亡为主题,这些小说里有着爱、仇恨、死亡与恐怖的多重含义,预示了20世纪现代人噩梦般的精神世界。
本文选取了坡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短篇《过早埋葬》、《贝蕾妮丝》和《厄舍府的倒塌》为主要对象来进行剖析,从坡恐怖小说中典型的三个情节-活埋、谋杀和死亡入手,探讨坡呈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方式。
一、活埋《过早埋葬》是坡创作的幽默随笔,坡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性,专门描述了几起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埋事件。
如一位被判死刑的妻子被埋葬,当丈夫三年后打开墓门时,妻子的骷髅一下子倒进丈夫的怀里。
据现场的细节推断这个女子被放进墓穴两天后复活。
还有一位小姐,死去后被埋进坟墓,其生前的一个追求者为了获得一缕青丝而打开坟墓,却发现她依然活着。
Allan Poe的效果美学探究--以“死亡”主题为例周会碧【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Allan Poe的小说以其效果论而著称,其小说中的一大主题“死亡”也是坡精心营造的效果之一。
该文通过探讨坡如何在小说中使用角色选择、独特情节、气氛渲染等元素来塑造其特殊的死亡效果,来赏析坡运用独特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多变的内容带给读者震撼心灵的美感。
%Allan Poe’s novels are famous for its effects of aesthetics. The subject of death is one of the best effec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of role choices, special plots and creation of atmosphere in Allan Poe’s novels to appreciate the sense of beauty brought to the readers.【总页数】2页(P164-165)【作者】周会碧【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黄石湖北43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Musical quality in Edgar Allan Poe's poetry [J], XIONG An-yuan2.Poet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Edgar Allan Poe“The Raiven” [J], JanaAksjukova3.Poet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 Edgar Allan Poe“The Raiven” [J], Jana;Aksjukova4.Allan Poe的效果美学探究——以“死亡”主题为例 [J], 周会碧5.The Feminine Complex in Edgar Allan Poe's Short Poems [J], 高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1999-09-16作者简介:曹曼(1955—),女,河南南阳人,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语言研究。
第3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3月Vol.39 No.2Journal of Centr al China Nor mal Univer 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00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曹 曼(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爱伦·坡文学创作的主题是死亡。
他的作品描写了死亡、恐怖、神秘、梦幻和宿命。
本文通过对爱伦·坡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的死亡主题所蕴涵的内容和意义。
文章认为,他的死亡中表现了忧郁悲怆之美、恐怖神秘之美和浪漫梦幻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
他的死亡主题蕴涵了他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爱伦·坡;死亡;悲怆;恐怖;超越人生中图分类号:K 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2-0063-06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这位一生穷困潦倒,英年早逝的天才艺术家,一生竭尽全力在生死的海洋里搏斗,试图在美国文学的主流里找到一块立足之地,但等待他的经常是冷遇、嘲讽、悲观和失望。
他的作品以死亡为主题,描写了死亡的恐怖、神秘,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
150年来,国外各派评论家对爱伦·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青睐,尽管人们在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值得指出的是,各派评论家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研究的内容,其评论也都是围绕他作品的死亡主题而展开的。
较之国外的研究,我国对爱伦·坡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甚少,研究也很不深入。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5借鉴与比较摘要爱伦·坡将孤独、忧郁、死亡、恐怖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生活的阴暗面,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以及心灵的震撼。
他大胆的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将死亡的恐怖、丑恶纳入他的审美范畴。
本文将从爱伦·坡笔下死亡的残酷美、悲剧美以及崇高美三个方面来探究坡的死亡美学。
关键词:爱伦·坡死亡美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童年的幸福感可以让一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勇敢的面对一切生活的挑战和挫折。
相反,童年的不安全和不确定性容易加深一个人对悲剧性的想象力,创伤性记忆又把一个人经常性的推往与现实比对的边缘。
”爱伦·坡幼年失怙,在母亲病榻前度过的时光使死亡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地烙印,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过于敏感与早熟,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认为人类均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一切来自虚无终将回归虚无。
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获得自由。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爱伦·坡笔下的死亡在带给人们恐惧的同时,散发着诡异、荒诞的美,使人为之迷恋。
一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残酷美坡曾说:我问我自己,根据人们的一般理智,在所有忧郁论题中,什么是最抑郁的论题呢?显而易见,是死亡。
坡笔下的死亡极其残酷与恐怖,其中许多血淋淋的镜头似乎透露出的不是作者的厌恶而是某种莫名的快感。
比如:“她颤颤巍巍、摇摇晃晃在门口站立了一会儿———然后随着一声低低的呻吟,她朝屋内一头栽倒在她哥哥身上,临死前那阵猛烈而痛苦的挣扎把她哥哥也一并拽倒在地上,厄舍倒下时已成了一具尸体,成了他曾预言过的恐怖的牺牲品。
”(《厄舍古屋的坍塌》)这种死亡的残酷之美就在于,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阅读快感。
同时“建构黑暗是为了洞见光明”,在欣赏了死亡的残酷美之后,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
难怪生存美学认为,死亡作为生命的起源与归宿,比生命更接近历史,或者,甚至可以这样说,死亡来自历史,又返回历史,它简直就是历史的同义语,所以死亡比生命更有延续性。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5借鉴与比较
摘要爱伦·坡将孤独、忧郁、死亡、恐怖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生活的阴暗面,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以及心灵的震撼。
他大胆的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将死亡的恐怖、丑恶纳入他的审美范畴。
本文将从爱伦·坡笔下死亡的残酷美、悲剧美以及崇高美三个方面来探究坡的死亡美学。
关键词:爱伦·坡死亡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童年的幸福感可以让一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勇敢的面对一切生活的挑战和挫折。
相反,童年的不安全和不确定性容易加深一个人对悲剧性的想象力,创伤性记忆又把一个人经常性的推往与现实比对的边缘。
”爱伦·坡幼年失怙,在母亲病榻前度过的时光使死亡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地烙印,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过于敏感与早熟,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认为人类均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一切来自虚无终将回归虚无。
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获得自由。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爱伦·坡笔下的死亡在带给人们恐惧的同时,散发着诡异、荒诞的美,使人为之迷恋。
一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残酷美
坡曾说:我问我自己,根据人们的一般理智,在所有忧郁论题中,什么是最抑郁的论题呢?显而易见,是死亡。
坡笔下的死亡极其残酷与恐怖,其中许多血淋淋的镜头似乎透露出的不是作者的厌恶而是某种莫名的快感。
比如:“她颤颤巍巍、摇摇晃晃在门口站立了一会儿——
—然后随着一声低低的呻吟,她朝屋内一头栽倒在她哥哥身上,临死前那阵猛烈而痛苦的挣扎把她哥哥也一并拽倒在地上,厄舍倒下时已成了一具尸体,成了他曾预言过的恐怖的牺牲品。
”(《厄舍古屋的坍塌》)
这种死亡的残酷之美就在于,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阅读快感。
同时“建构黑暗是为了洞见光明”,在欣赏了死亡的残酷美之后,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
难怪生存美学认为,死亡作为生命的起源与归宿,比生命更接近历史,或者,甚至可以这样说,死亡来自历史,又返回历史,它简直就是历史的同义语,所以死亡比生命更有延续性。
二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悲剧美
“古代悲剧中主人公的不幸是一种庄严的痛苦,现代悲剧所激起的感动更加深刻,潜入人的灵魂底层,诉诸观众视觉的是孤独、绝望的痛苦,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痛苦。
”
坡小说中的死亡暗含着的悲剧美,便是这种孤独绝望,心灵扭曲的美。
《黑猫》中被杀的妻子,《泄密的心》中“我”的变态与疯狂,《威廉·威尔逊》中善与恶的冲突,被埋葬的活人,借尸还魂的美女……这些死亡的悲剧无不挑战着读者的心理极限,正如莱辛说的那样:“我们的同情总是和有关对象所表现的痛苦成正比例的。
”与此同时由于悲剧表现了主人公痛苦、毁灭的真实性与崇高精神的完美型,悲剧具有一种“理智上的特色”,于是悲剧性的快感便随之发生。
此外,坡的小说中的悲剧常常采用“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也称之为“陌生化效果”,最初是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在坡的小说中这种“间离效果”也是比比皆是。
他笔下的死亡往往是邪恶、丑陋的变态的人自取灭亡,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自己,这种死亡背后隐藏着某种深深地性格悲剧或者命运悲剧之美,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就不是直接的去欣赏英雄的死,而是带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去欣赏悲剧的痛苦和死亡的。
三爱伦·坡小说中的死亡崇高美
在美学史上,首先将崇高确立为审美范围的是英国18世纪美学家埃德蒙·伯克。
他曾说过“凡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是说,凡是可怕的东西,或接近可怕的事物,或者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东西,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
”康德在伯克的基础上认为崇高只在人的精神里,而不是在自然界里,与此同时他们却都将死亡排除在崇高之外,他们认为人应该和那些恐惧、痛苦的东西保持一定距离,处在一种安全地带。
坡笔下的死亡确实是崇高的,它恐怖、痛苦、无所不在,给人带来惊惧的同时还有心灵的震撼。
此外,坡笔下死亡的崇高还体现在,坡对死亡独特的思考与诠释。
坡笔下的死亡虽然残酷但不凄凉,虽然血腥但不是幻灭,他对死亡很坦然,所以对死亡的描述就毫不忌讳,甚至为了刺激读者更加“嚣张”,只有看透生命的本质,洞穿死亡的人才能在死亡面前如此从容。
“意志就在其中,意志万世不易。
谁知晓意志之玄妙,意志之元气?因上帝不过乃一伟大意志,以其专一之特性遍及万物。
凡意志薄弱之缺陷者,既不降服于天使,也不屈服于死神。
——
—约瑟夫·格兰维尔”这个美丽的丽姬娅的死是崇高的,她聪明美丽且知识渊博,却被死亡无情夺去生命,可她却凭着坚强的生命意志借尸还魂;学识渊博的莫雷娜的死也是崇高的,为了爱情她轮回生命……这种拒绝自然,超越死亡的生命意志无不散发着崇高的美。
参考文献:
[1]郑元者:《美学心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J.L.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3]伯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圣母大学出版社,1968年。
[4][美]爱伦·坡,曹明伦译:《怪异故事集》,2000年9月第1版。
作者简介:许梦杰,女,1982—,河南焦作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许梦杰
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