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资料:探究和验证类实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93.50 KB
- 文档页数:7
【验证与探究类实验】1、探究实验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价2、变量:1)自变量: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通常题目要求探究或验证什么,“什么”即为自变量。
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为自变量。
2)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
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为因变量。
(因变量一般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就要确定相应的观测指标)(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3)无关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
如:“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等为无关变量。
【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自变量外,一般要做到:①生物材料相同(所用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尽量相同)植物:一般描述为长势正常且相同的同种植株动物:一般描述为健康状况相同,体重大致相似(有的实验还要求年龄、性别等,例如生长激素、性激素作用的研究)种子:一般描述为大小一致、饱满程度相同、活的同种②实验所用的器具和装置要相同,实验的试剂要相同(包括成份、浓度、体积、量等)③条件控制要适宜且相同(如温度、光照强度等都要一致)3、遵循原则:1)科学性原则: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②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确定实验思路科学性③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④设计实验步骤要合理⑤实验结果的科学性2)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单一变量原则强调的是自变量的单一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而等量性原则强调的是除了自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3)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九实验与探究&核心知识梳理必修1 P4“课外读”1.研究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14CO2进行实验,以追踪碳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这种技术称为同位素示踪。
同位素不仅可用于科学研究,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碘同位素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必修1 P43活动2.黑藻叶片小而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大而清晰,是观察叶绿体和胞质环流的好材料。
必修1 P90“活动”3.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碱性溶液中呈蓝色,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可用于检测CO2。
当溶液中溶有CO2时,其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再变成黄色。
选择性必修2 P27“活动”4.分离土壤动物时,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用镊子拣出后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中保存;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
选择性必修2 P87“活动”5.制作生态瓶后,应将生态瓶放在温度适宜和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1.判断有关教材基础实验说法的正误(1)将本尼迪特(斐林)试剂加入果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无色,水浴加热后有红黄(砖红)色沉淀生成。
(×)(2)蛋白质变性后,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不再显示紫色。
(×)(3)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
(×)(5)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染液(甲紫溶液)染色。
(×)(6)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7)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8)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2.判断下列有关科学史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的说法的正误(1)用35S标记甘氨酸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2)伞藻嫁接实验和变形虫切割实验表明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高考生物实验探究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是高考科学类文科生物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实验探究是生物学习中的一项关键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考生物实验探究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光合作用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重要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包括:1. 准备不同光照强度的环境,如强光、弱光和黑暗条件;2. 将同种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环境下,并记录下每个环境下的光合速率;3. 比较不同光照环境下的光合速率,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能力。
二、呼吸作用实验探究呼吸作为生物体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关键过程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速率,来了解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包括:1. 准备不同温度和不同物种的实验材料,如酵母、豆子等;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呼吸速率的测定,并记录实验结果;3. 对比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呼吸作用速率,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以及不同物种的呼吸作用差异。
三、分子运输实验探究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以实现生物体正常的机能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细胞膜的透性和渗透性,来了解分子运输的相关知识。
实验步骤包括:1. 准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和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材料,如蔗糖、甘油等;2. 将实验材料和溶液分别加入透明分离膜的两边;3. 观察溶液的变化,判断物质是否通过透明分离膜进行运输。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溶液浓度和温度对分子运输的影响,以及细胞膜的运输特性。
四、遗传实验探究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比如果蝇实验、豌豆实验等。
生物高考知识点实验总结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解释生物现象,揭示生物规律,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对生物高考知识点实验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技巧,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实验一:光合作用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命过程,也是高考生物中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合作用对氧气生成和二氧化碳消耗的影响。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株绿色植物、一瓶水和一瓶碘液。
2. 将植物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并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进行光合作用。
3. 将碘液滴在植物叶片上,观察叶片的变化。
实验二:酶活性实验酶是生物体内控制代谢反应的催化剂,对于理解酶的活性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进行酶活性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酶的活性与温度、酸碱度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份酶溶液、一份底物溶液和一系列不同温度的水槽。
2. 将酶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放置在不同温度的水槽中,各个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3. 分别取出各温度条件下的试管,加入试剂,观察试管中的变化。
实验三:细胞分裂实验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也是高考生物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份带有分裂细胞的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2. 注视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记录并绘制细胞分裂的图谱。
3. 分析不同细胞分裂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实验四:遗传实验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生物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进行遗传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基因的表达和遗传规律。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一份含有特定基因的实验材料,如果蝇或豌豆等。
2. 进行基因交叉实验,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3. 分析后代的遗传规律,探讨特定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光合作用、酶活性、细胞分裂和遗传等生物知识点。
一.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课标要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向瞭望】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知识梳理】一、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一)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二)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三)实验过程:制作装片→高倍显微镜观察→实验现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得出结论。
(如右图)(四)实验结论:成熟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五)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见右图)(六)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应用:1、对农作物的合理灌溉,既满足了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溶液的浓度,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2、盐碱地中的植物不易存活或一次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都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甚至超过了根细胞液浓度,导致根细胞不易吸水甚至失水造成的。
3、糖渍、盐渍食品不易变质的原因,是在食品外面和内部形成很高浓度的溶液,使微生物不能在其中生存和繁殖,所以能较长时间的保存。
4、医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其渗透压与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当,可以使人体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二、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及方法:(一)判断细胞的死活:将待测细胞置于蔗糖溶液中进行镜检,如果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则是活细胞;如果不发生质壁分离,则是死细胞。
(二)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将待测细胞置于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分别进行镜检,则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之间。
(三)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不同植物细胞置于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镜检,根据对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的比较,判断细胞液浓度(即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生物实验是高考生物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实验知识点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归纳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细胞实验1.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实验步骤:准备好显微镜和玻片,调节好光源和镜头,将待观察的样本放在玻片上,加一滴滴水,用拇指或钳子压紧封口玻片。
将玻片放入显微镜中夹持装置上,先用低倍镜找到兴趣区域,再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
2. 显微镜下细胞的观察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特点实验步骤:分别取得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样本,制备玻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两者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3. 离心法提取细胞器实验目的:通过离心法提取细胞器,了解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取细胞悬液放入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根据不同细胞器的密度和大小,将其分离出来,并且通过显微镜观察观察细胞器形态。
二、遗传实验1. 酵母发酵实验实验目的:观察酵母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
实验步骤:将等量的酵母和蔗糖溶液混合,装入发酵管中,用气球将其封闭。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气球是否膨胀,进而推断酵母细胞是否发生了呼吸作用或发酵作用。
2. 染色体变异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染色体变异现象,了解变异对遗传信息传递的影响。
实验步骤:观察蔓延草等植物中的染色体变异现象,包括染色体数量、结构异常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变异机制和影响。
三、生理实验1. 光合速率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将水生植物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测量其释放的氧气量,作为光合速率的指标,从而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
2. 呼吸速率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生物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了解生物呼吸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将相同大小的生物组织放入试管中,装入气密容器,记录下一段时间内氧气消耗的量,作为呼吸速率的指标,以此进行比较分析。
高考生物复习实验探究、验证类1.探究类题型特点: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索,因此预期的结果及结论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其书写格式一般为“如果……则……”。
如“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结果和结论会有以下几种情况:若相同时间内,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多,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若在光下的一组比在黑暗中的萌发数少,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若两组的萌发数相同,则光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2.验证类题型特点:验证类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预料之中”的,因此结果和结论只有一种情况,结果即由所学知识或实验原理推出的现象,结论即实验目的。
如“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的实验,实验结果为对照组叶片遇碘变蓝;实验组叶片遇碘不变蓝。
结论为CO2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命题人说法]1.明确实验目的从题干中找到实验目的。
2.确定实验类型抓住实验课题中的关键词,若出现如“验证……”、“证明……还是……”,则为验证类;若出现“探究……”,则一般为探究类。
3.确定实验原理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应充分利用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关注实验现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4.设计实验一般分三步即分组、对照、观察。
5.实验结果与结论验证性的结果在“预料之中”,是唯一的,注意结论与题目的吻合。
若为探究类,则要根据原理、目的,预测出可能的结果和推出相应的结论,此时一般有几个可能的结果和相应的推论。
[典题示方法](2017·哈尔滨三中高三一模)富硒水稻,具有抗癌、缓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特殊保健功能。
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影响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氧气(单位:mL)的释放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二氧化白炽灯灯泡功率(单位:瓦特)碳浓度20 40 60 100 200 3000.1% 10.1 22.4 37.5 55.4 70.2 70.00.03% 6.6 15.3 26.2 40.0 40.1 39.8应该属于____________。
引言: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总结与生物实验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并提升实验技能。
概述: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目的的设定、材料和仪器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等。
接着是实验过程中常用的操作技巧,如溶液的制备、试剂的配制和实验器材的使用。
第三部分是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包括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是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主要涉及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最后是实验的优化与改进,包括实验结果的验证、实验条件的改进和实验方法的优化。
正文内容: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实验目的和需求,明确实验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2.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设计实验步骤,合理安排实验的顺序和时间。
4.熟悉实验原理和方法,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5.做好实验室环境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的安全和舒适。
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1.溶液的制备:了解溶液的浓度计算和制备方法,掌握溶液的稀释和配制技巧。
2.试剂的配制:了解试剂的保存和使用方法,掌握试剂的准确称量和配制技巧。
3.实验器材的使用:熟悉实验器材的名称和用途,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
4.操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掌握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要求,尽量减少误差和偏差。
5.观察和记录方法:学会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数据记录:明确实验数据的记录要求,规范数据的格式和单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处理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3.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进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4.图表的绘制:掌握绘制数据图表的方法,展示实验结果和趋势,突出关键数据。
5.实验结果的验证: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结果,验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常见实验的总结。
一、观察类实验1、观察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材料:多种多样的细胞,如植物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等)、动物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实验步骤:制作临时装片(如植物细胞需滴清水、撕取表皮细胞;动物细胞需滴生理盐水、刮取细胞),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注意事项:制片时避免产生气泡,显微镜使用时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2、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线粒体:材料常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观察叶绿体:材料选用新鲜的藓类叶或菠菜叶,无需染色,直接制片观察。
注意事项:观察线粒体时,健那绿染液要保持活性,染色时间不宜过长;观察叶绿体时,要选取薄而嫩的叶片。
二、检测类实验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检测还原糖)、花生种子(检测脂肪)、豆浆或蛋清(检测蛋白质)。
注意事项: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 A 液,再加 B 液。
2、检测细胞中的 DNA 和 RNA实验原理: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注意事项: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三、探究类实验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变量:自变量(温度、pH 等)、因变量(酶活性,通常通过检测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衡量)、无关变量(底物浓度、酶浓度等)。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等。
广东省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资料:探究和验证类实验总结【实验专题】探究和验证类一、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l、概念(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2、比较表3、复习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标记,如用甲、乙、丙,或者是A、B、C或者1、2、3,总之让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即对照原则: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
②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外一个条件处理。
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例如鸡的阉割实验——阉割前鸡的状况为对照组,阉割后的鸡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研究不同浓度下种子的萌发情况。
(2)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自变量。
即单一变量原则。
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就是这一变量,而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
(3)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
(4)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5)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结论,确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本实验实验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设计的一般步骤若干组等量底物若干组的等量的酶液↓↓各自所控制的温度或PH处理一段时间↓同温度或PH下底物很酶混合↓检测(试剂依据试管中的最后物质而定,要简单易操作能区分 ) 实验二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实验专题】探究和验证类一、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l、概念(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2、比较表Array3、复习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标记,如用甲、乙、丙,或者是A、B、C或者1、2、3,总之让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即对照原则: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
②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外一个条件处理。
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例如鸡的阉割实验——阉割前鸡的状况为对照组,阉割后的鸡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研究不同浓度下种子的萌发情况。
(2)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自变量。
即单一变量原则。
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就是这一变量,而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
(3)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
(4)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5)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结论,确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本实验实验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设计的一般步骤若干组等量底物若干组的等量的酶液↓↓各自所控制的温度或PH处理一段时间↓同温度或PH下底物很酶混合↓检测(试剂依据试管中的最后物质而定,要简单易操作能区分 ) 实验二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练习: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实验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 6O2+ 6H2O6→CO2+ 12H2O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 2C2H5OH + 2CO2+少量能量2、装置:(见课本)3、检测:(1再变黄。
(2拓展实验:探究细胞呼吸作用常用材料:①酵母菌,探究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的呼吸方式(同上)。
②萌发的种子:探究不同氧浓度下呼吸方式的变化。
经典策略:A.采用密闭式装置进行呼吸方式的测定。
测量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变化引起的差值,来判断呼吸方式;只产生CO2不消耗氧气,无氧呼吸: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的CO2量,有氧呼吸:吸收的O2量小于释放的CO2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B.有色液滴移动(黑暗)NaOH 和KOH吸收CO2,消除CO2对气压的干扰,只测定O2变化测定呼吸方式。
设置对照组,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做法:将种子或干酵母杀死,其他各项条件均不变。
对装置和种子都消毒,排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尝试:①探究有氧呼吸各阶段发生场所②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还原剂的生成。
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有还原氢的生成,可利用甲烯蓝溶液进行验证。
(甲烯蓝氧化态时为蓝色,接受还原氢后脑为无色。
)实验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3、推导计算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2、方法: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
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
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调查是探究实验的一中常见形式。
调查对象通常不是所有的相关生物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调查具有随机性,对调查结论的正确性和普适性有重要意义。
实验一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实验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三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草地上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考点提示:(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
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Y(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三.课文中经典的探究实验1.DNA 是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1)格里菲斯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①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②设计对照实验,用DNA酶处理,观察DNA的作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分别用含有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2、分别用含有32P、35S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3、分别用含有32P、35S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保温一段时间4、搅拌、离心5、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记录实验结果6、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特别提醒]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DNA没有的特殊元素S,所以用35S标记蛋白质;DNA含有蛋白质没有的元素P,所以用32P标记DNA;因DNA和蛋白质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用C、H、O、N作为标记元素。
4)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①将R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处理单个细胞,观察结果。
②探究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分别用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处理病毒后,再去侵染寄主细胞,观察结果。
2.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实验分析】:(1)、上述一系列实验体现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2)、实验中运用了对照原则,温特的实验中,②为实验组,①为对照组,增加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3)、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和感光部位的差异;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3.光合作用发现的相关实验1)一般策略A.萨克斯实验结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也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B.恩格尔曼实验选材:好氧菌,水绵(叶绿体呈带状分布)结论: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产生的,叶绿体只光合作用的场所。
C.鲁宾和卡门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氚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原子,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于水。
2)实验技能拓展:A.判断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常用方法:叶片饥饿处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检测有没淀粉生成。
B.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片置于黑暗无氧气的环境中,排除光线和氧气的干扰。
C.液滴移动判断光合作用速率,分成两组实验,一组黑暗中测定呼吸速率(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氧气吸收量,有机物分解量等)一组测定净光合速率(二氧化碳吸收量,氧气释放量,有机物积累量)。
两者之和就是真光合。
高考时实验的基本类型:分析型,验证型,探究型,评价型,综合类实验。
做实验题的一般思路:明确实验目的,准确分析变量确定实验原理,准确书写步骤科学设置对照,确保结果准确合理做出假设,科学预测结果科学处理数据,分析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轻松解答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