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猪伪狂犬病,又称为粘液性脑膜脑炎,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猪的生产和养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猪群中,定期接种疫苗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应当遵循规定的接种剂量和接种程序,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病毒的变异情况。
2. 环境卫生管理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对于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持猪场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避免积水和蚊蝇滋生。
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地区,要加强消毒频率和强度,以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3. 疾病监测与控制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监测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检测猪体内的病毒抗体,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患病的动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隔离感染猪只,防止疫情扩散。
同时,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养殖户,以便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控制。
4. 加强养殖管理良好的养殖管理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避免猪只过度密集饲养,适当控制养殖规模,定期进行疫情排查,发现患病猪只应及时隔离并进行诊治。
另外,饲料卫生和饮水卫生也是重要的因素,保证猪只从健康和干净的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5.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加强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兽医和相关人员的疫情意识和应急应对能力。
同时,也需要引起公众的关注,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加强个人和集体的卫生措施,减少与可能携带病毒的猪只接触。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通过强化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进行疾病监测与控制、加强养殖管理以及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猪的唾液、血液、粪便等途径传播。
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严重影响了猪的生产和养殖业。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疫情监测、隔离措施、病原净化、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疫情监测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首先要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疫情监测是及时了解和掌握猪群中病情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测方法,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来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情的蔓延,确保猪的健康和生产。
二、隔离措施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猪只,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主要是将疑似感染或确诊病例的猪只隔离开来,避免与其他猪只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要对接触过病猪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扼杀。
三、病原净化病原净化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
病原净化主要是通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将猪场和周边环境中的病毒得到有效地清除和消灭。
在病毒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还要做好环境的净化工作,确保猪群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
四、疫苗接种在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中,疫苗接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猪只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的传染率和致病率。
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工作,是确保猪只健康的重要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实施。
只有充分认识到猪伪狂犬病对猪类养殖业的严重危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猪只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为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可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
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病毒携带者猪的唾液、血液和组织液传播,对人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爆发并净化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净化措施。
一、加强疫苗预防伪狂犬病是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所以在猪场和养殖场,必须做好猪的疫苗接种工作。
养殖人员需要定期给猪接种伪狂犬病疫苗,做好疫苗的存储和管理工作,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要做好疫苗接种记录,及时追溯疫苗来源。
二、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高度传染病,为了减少病毒的传播,必须做好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在猪场和养殖场,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特别是对猪圈和饮水设施进行消毒处理。
要加强猪场和养殖场的管理,做好病猪的隔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猪,确保病情不扩散。
三、强化监测和报告制度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爆发,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猪场和养殖场要及时上报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确保信息的畅通和二传感染的防控。
要加强疫情的监测,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确保猪场的传染病风险评估。
四、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为了净化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对疫情爆发的猪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清除病毒和细菌的残留物。
清洁和消毒要涵盖猪圈、运输车辆、器械和设备等。
要对死亡的猪进行安全处理,包括焚烧和无害化处理。
要对疫情爆发地的周边环境进行检测和监测,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措施。
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动物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监测和信息报告,做好环境净化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爆发,保障人和动物的健康与安全。
猪伪狂犬病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威胁。
为了防控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疫情监测:定期进行猪伪狂犬病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加强病情分析和预警,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加强疫苗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应定期为猪类接种疫苗,并做好疫苗免疫程序的记录和管理。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猪伪狂犬病病毒能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因此要加强猪场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粪和废弃杂物。
4.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对外来猪类的检疫和隔离,在猪类流通和交易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防止病毒的传播。
5.加强养殖管理:加强猪类的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加强猪类的营养管理和健康监测,增强猪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 1 -。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摘要】摘要: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猪群中易发生并传播。
为了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接种疫苗、加强动物场所的消毒和隔离措施、控制野生动物的接触等。
而在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后,净化措施也至关重要,包括对疫情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清理病死猪尸体、封锁疫区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保障猪群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防控措施、净化措施、疫情控制、预防传播、疫苗接种、监测检测、消毒措施、政策法规、动物卫生、公众健康、疾病防控1. 引言1.1 引言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及其他动物。
疫情一旦发生,将对养殖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净化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 正文2.1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对猪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猪伪狂犬病的风险。
2. 疾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猪伪狂犬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猪场进行疫情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只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疫情传播和爆发风险。
3. 疫区隔离:在发现疫情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对疫区进行隔离措施,封锁传染源,避免疫情扩散。
4. 清洁消毒:定期对猪圈、饮水、饲料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
5. 加强管理:加强养猪场的管理,做好饲养条件、饲料卫生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猪的体质和免疫能力,减少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率。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疫区隔离、清洁消毒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原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环境净化、动物管控等方面介绍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猪伪狂犬病疫苗,猪场养猪户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养殖环境等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和剂量进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效果。
在接种前,应对猪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评估,确保猪的健康状况符合接种要求。
接种后应及时记录接种情况,定期进行疫苗效价检测,并及时补种,确保猪的免疫力在高水平上。
二、环境净化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食物传播,在猪场环境中容易存活和传播。
对猪场环境进行定期的净化工作非常重要。
环境净化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饲料槽、饮水设备等,及时清除猪粪尿、厨余垃圾,保持猪场环境的卫生与干净。
在日常养猪过程中,要做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工作,确保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三、动物管控猪伪狂犬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因此在养猪的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的管控工作。
要加强对疫病症状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病猪和可疑猪,隔离治疗或淘汰病猪,防止病毒的扩散和传播。
要做好猪群的数量控制和密度控制,避免猪群之间的过度接触和拥挤,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四、人员防护在进行猪场防控及净化工作过程中,养殖户和相关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包括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猪和病毒携带物。
在疫情期间要避免外部人员、车辆进入猪场,确保猪场的封闭和隔离。
五、信息报告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法定传染病,养殖户要做好相关疫情信息的报道和汇报工作。
一旦发现猪伪狂犬病疫情,要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动植物检疫部门和养猪协会等有关部门进行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一、开展疫情监测与预警要做好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首先需要开展疫情监测与预警。
通过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和蔓延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监测系统可以包括猪场内部的监测,如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症状和死亡情况,以及猪场外部的监测,如对周边地区野猪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疫情调查等。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猪伪狂犬病的疫苗为灭活疫苗,可通过口腔给药或者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剂量进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期接种或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紧急接种。
对于高风险地区,可考虑优先接种。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猪舍、饲料储存、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猪舍的常规清洁消毒、消毒剂的选用、通风等都是重要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四、加强免疫动物的管理猪伪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病毒的猪只。
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要加强免疫动物的管理。
首先要做好猪只的疫苗接种,确保疫苗的及时有效性。
同时,对于发现患病猪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减少病毒在猪场内的传播。
对于疫点发生的猪场,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清洁,以消除病毒的潜在传播途径。
五、加强野猪管理野猪是猪伪狂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要加强野猪管理,减少与猪场的接触。
可以通过野猪的监测和鉴定,了解野猪的分布和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对于野猪密集的地区,要采取合适的野猪控制措施,如设置野猪防疫隔离带等,并加强对野猪实施捕杀,以减少病毒的载体数量。
六、加强病例报告和处理猪伪狂犬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报告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报告和处理。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报告机制,加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兽医服务机构的沟通和协作,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反应的及时性。
七、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防控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了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和净化措施:
1. 建立猪伪狂犬病的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猪伪狂犬病监测网络,加强对猪群的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相应防控措施。
2. 严格管控猪只进出场所:加强猪群的管理,禁止未经检疫的猪只进入场所,确保猪群的健康。
3. 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保持猪群干净、清洁和通风良好,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风险。
4.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同时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猪只的健康状态。
5. 加强疫苗接种:猪可以接种伪狂犬病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掌握病猪的识别和报告方法。
7. 严格消毒措施:对猪棚、饲料槽、饮水设备等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原菌,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8.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对输入猪只的动物检疫,确保猪只的健康,防止病毒的传播。
9. 合理处理病死动物:对病死猪进行及时和合理的处理,杀灭病原菌,避免病毒的扩散。
10. 加强猪类屠宰场的监管:严格控制猪类屠宰场的卫生条件,规范屠宰过程,确保屠宰猪只的质量和安全,防止病毒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包括建立病毒监测网络、管控猪只进出场所、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接种疫苗、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消毒措施、严格动物检疫、合理处理病死动物和监管屠宰场等措施。
只有全面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和净化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
同时,定期对猪进行检查,发现疑似感染猪,要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实行分批饲养:尽量避免大量猪同时饲养,要采取分批饲养的方式,每批猪之间要隔离至少15天以上,避免病毒在猪群之间的传播。
3.对猪进行疫苗预防: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疫苗预防性疾病,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
建议在猪出生后60天左右进行第一针疫苗,之后每隔30天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二、控制措施
2.严格管控进出口:加强猪场的进出口管理,对于疫区猪的进入要经过检疫和隔离观察,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区域要采取封闭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3.做好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三、净化措施
1.消毒:及时进行猪舍、工具、设备、车辆等物品的消毒,以杀灭病毒。
2.清除污染源:及时清理猪场周围的垃圾和排泄物,防止病源的积聚和传播。
3.堆肥发酵:对猪舍内的粪便和垃圾等进行营养物质和菌群的合理调控,利用好发酵得到的有机肥,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
综上所述,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和管控,并及时进行消毒、清除污染源和堆肥发酵等净化措施。
只有综合实施,才能有效防止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猪伪狂犬病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播具有较高的
危险性和传染性。
以下是猪伪狂犬病防控措施:
1.加强预防接种。
对猪进行规定的伪狂犬病预防接种是有效防控
此病的重要手段。
猪的接种应该在猪只处于健康状态下完成。
2.控制病媒传播。
猪包括野生猪的感染主要通过咬伤或者其他伤
口处接触病原体所致,因此采取控制有关媒介(如:蚤子)的措施进
一步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
3.加强消毒和隔离。
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实施隔离,并对猪圈、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消除病原体的滋生环境,以避免病原体在猪圈、场地等的扩散和传播。
4.增强监测和报告。
若发现猪出现相应症状或观察到野生猪出现
异常,应及时向医疗机构或农业、畜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以便进行有
效控制,防止疫情扩散。
总之,对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全面、科学和有效的措施,只有在规范防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保障猪只健康和养猪业的可持
续发展。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长春市 130122)2011年之前,我国猪群中除少数种猪群带毒,呈现gE抗体阳性之外,临床上发病很少见,很多种猪场均为伪狂犬病阴性猪场。
但从2011年以来,华北、华中、华东及东北等部分地区的猪场先后发生猪伪狂犬病流行;2012年又在河北、河南、湖北及山东等地区的一些猪场发生暴发流行,而且发病猪群都接种过伪狂犬病疫苗,造成很大的损失。
本文就当前如何防控猪伪狂犬病的发生与流行,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猪伪狂犬病流行状况本病多发生于寒冷、气温多变的秋、冬、春季,有一定的季节性。
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天发病(可能是吃带毒母猪的初乳或垂直感染病毒而引发),表现为精神沉郁、不吃乳、呕吐、腹泻、鸣叫、兴奋不安、转圈、两后肢叉开,或卧地昏睡或四肢痉挛,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病率为100%,死亡率高达95%。
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涕、有的呕吐、腹泻,部分病猪出现神经症状。
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30%左右。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有的出现呕吐、腹泻、咳嗽、多能耐过,死亡率很低。
母猪表现为不育、返情率高、屡配不孕。
妊娠母猪大批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肿硬、萎缩、性能低或丧失,精子活动力差等。
目前在临床上多见猪伪狂犬病常与圆环病毒或兰耳病病毒或猪瘟病毒或流感病毒,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死亡率,应引起重视。
同时,有一些农户用发生腹泻性疾病而死亡的仔猪喂犬,引发农民饲养的犬大批发病死亡(也有家猫发病死亡的),出现猪伪狂犬病传染给犬。
据有关文献记载,带毒的鼠类是伪狂犬病重要的传染源,可将病毒传染给牛、猪、犬、猫等动物,牛与猪之间也可相互传染,犬与猫吃了病死猪的内脏可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死亡。
2.当前引发猪伪狂犬病再度流行的原因初步分析2.1 主要原因是疫苗免疫出现了问题2.1.1 掉以轻心,免疫松懈目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伪狂犬病疫苗,从总体上来看其免疫原性好,免疫保护力高,安全,使用方便,对我国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近二年来,一些猪场盲目乐观,为了节约资金,由原来每年3~4次的免疫接种,改为每年2次免疫接种,致使免疫空白期过长;还有部分猪场仔猪出生后不接种伪狂犬病疫苗,说是有母源抗体保护等,这都给野毒的入侵提供了空间,造成伪狂犬病的发生与流行。
2.1.2 不科学的乱用疫苗2011年我到河北与山东调查,发现有40多个猪场,特别是饲养20头至100头母猪的散养户,二年来先后更换4个不同厂家生产的伪狂犬病疫苗(其中有弱毒活疫苗,双基因与单基因缺失疫苗)给猪群免疫接种,其中大部分猪场仍然发生了猪伪狂犬病。
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一个猪场反复同时接种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后,病毒有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这个问题从免疫学来看是存在的,但实践中是否出现了此种情况,有关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兽医学专家们正在深入研究。
这是否能成为引发当前猪伪狂犬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此问题来引发大家进行思考,结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证实。
2.2 是否出现了猪伪狂犬病毒的新流行毒株?据华中农大动物医学院2012年报告,他们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发病猪场分离到9株伪狂犬病毒株,经测定其毒力基因与1998年和2008年我国分离的毒株高度同源,毒力增强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猪伪狂犬病毒属于DNA病毒,变异不会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发生变异的可能,出现“超强毒株”或者不同的疫苗毒株之间或者疫苗毒株与野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还需要进行伪狂犬病毒变异分析与毒力检测,以予证实。
2.3 引种时带入了传染源2011年有一个猪场从北京、湖北与当地三个种猪场引进300头后备种猪,引种时只做了一般性检疫,猪只到场后隔离检疫1个月,结果检出伪狂犬病阳性猪只,并作了处理。
后来在妊娠期间部分猪只发生流产,猪场由阴性猪群变为阳性猪群。
因此,同时从多个不同的猪场引种,其猪只的健康状况不一样,检疫后处理了阳性猪只,不可能达到彻底,仍然会有隐性感染或者带毒的后备种猪进入配种、妊娠,出现转阳情况,导致种猪群伪狂犬病的发生与流行。
2.4 猪群中存在严重的免疫抑制目前,造成猪群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有:各种病原体,如圆环病毒、兰耳病病毒、流感病毒、猪瘟病毒、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霉菌毒素中毒;重金属污染的饲料与饮水;污染的空气与饲养环境;营养物质的缺乏,以及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造成猪群的免疫抑制,影响到猪群的免疫功能。
据有关报道:如果猪群中存在圆环病毒感染,会影响到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再次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从而导致猪伪狂犬病的发生与流行。
2.5 返饲病料带来的潜在危害自2010年我国猪群中暴发严重性腹泻疾病以来,全国各地许多猪场均采用返饲病料的方法感染母猪以予控制疫情。
但是,返饲病料无法保证腹泻病料中不存在其它病原体(如伪狂犬病毒、兰耳病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等)感染,这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使传染源在猪舍中循环传播,造成疫病的扩散。
当前猪群中出现伪狂犬病的暴发,不能完全排除与返饲病料存在的一定关系。
3.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3.1 引进种猪要严格检疫引进种猪不要同时从几个不同的猪场引种,以避免带入不同的病原体,威胁猪群的安全与健康。
引种时在产地要严格检疫,入场后还要隔离检疫1个月,进行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重点是猪瘟、兰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与口蹄疫等。
阳性猪只一律淘汰,不准留着种用。
3.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猪舍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良好、冬暖夏凉、适宜的温度、湿度与饲养密度,每天保证日光照在8小时左右。
实行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平时每周带猪消毒1次,可选用1:1000卫康或1:2000消毒威或1:1000百毒杀或1:200农福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
猪舍外环境每月清扫1次、消毒1次以及通道、进出口、用具、车辆消毒等,可选用江苏三仪胜意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0.7%醛威(浓戊二醛溶液);溴氯海因粉,1:133倍稀释;护康(月苄三甲氯铵溶液)1:300稀释;1%安酚(复合酚)溶液等喷洒消毒。
人员消毒可用5%聚维酮碘溶液等。
以上消毒剂具有广谱、杀灭作用强、药效持久、性质稳定、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
3.3 猪场要定期灭鼠,禁止饲养猫与犬鼠类、猫、犬与鸟类均可携带伪狂犬病毒,是伪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
因此,猪场不要养猫与犬,并驱赶鸟类。
每季度用灭鼠药灭鼠1次,可选用立克命(拜耳),直接撒施,灭鼠彻底,安全,使用方便。
也可用敌鼠钠盐原药1.5克,加热水100毫升溶解彻底后,再加入适量的糖,拌入1000克玉米面或小麦面中,阴干后即可使用。
3.4 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饲料一定要营养全价,科学搭配,尽可能使用低氮日粮和氨基酸平衡日粮,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特别要注意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的VA、VE等以及微量元素硒、锌、铬等用量),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
这是保障猪只的免疫力与抗病力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效的防制各种疫病的发生。
3.5 控制好猪群的免疫抑制防制猪群出现免疫抑制,除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之外,一定要认真做好猪瘟、兰耳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及病毒性腹泻三联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综合免疫力。
同时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饮用污染的水;不要滥用抗生素与激素类的药物等,可有效的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
平时为了维护好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力,防制免疫抑制的产生,可选用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免疫增强剂,比如MHC-Ⅱ类分子、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等细胞因子制剂与中药制剂黄芪多糖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甘草多糖、猪苓多糖及党参多糖等联合使用,通过拌料或饮水添加,对猪群进行保健预防,可有效的降低与解除免疫抑制。
3.6 免疫接种使用伪狂犬病HB-98毒株双基因缺失冻干活疫苗。
仔猪:出生后第二天,每头滴鼻免疫1头份,每个鼻孔滴0.5头份。
滴鼻免疫26小时后产生免疫力,又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不可肌注免疫。
28-3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
仔猪如作为肥猪饲养,直至出栏上市不用再注射伪狂犬病疫苗。
后备种猪:发情配种前7天,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可以普免。
种公猪:每年免疫4次,3个月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
免疫时,可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或者白胞细胞介素-4或者MHC-Ⅱ类分子,与疫苗混合肌注。
免疫增强剂的用量为仔猪每头0.25毫升、中猪每头0.5毫升、大猪每头1毫升。
免疫增强剂可促使疫苗产生抗体快,提高抗体水平,延长抗体的持续时间,降低应激,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从而有效的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
目前,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接种有三种疫苗,一是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此疫苗使用安全,但免疫效力差,接种剂量过大,次数过多,有时会出现过敏反应,一次接种产生的免疫持续时间较短。
二是猪伪狂犬病弱毒活疫苗,其免疫原性好,但安全性差,有毒力返强的可能性。
接种后虽然可预防猪只不出现临床症状,但无法阻止强毒在感染的机体内复制、向外排毒和形成潜伏感染,也无法与野毒进行区分。
三是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此疫苗免疫原性好,对动物免疫保护力高,对猪无毒力,安全。
给猪只免疫后不出现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大大地缩短排毒时间与排毒量,而且不会形成潜伏感染。
把缺失基因表达蛋白作为标志蛋白,然后通过对抗标志蛋白抗体的检测(gE-ELISA鉴别法)将疫苗免疫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区分开,以便对野毒感染动物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最终实现对伪狂犬病的净化根除。
目前在我国猪群中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我建议还是使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为好。
3.7 保健预防方案1:黄芪多糖粉800-1200克、干扰肽(干扰素)600-800克、转移肽(转移因子)500-600克,混合拌入1顿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四季可用)方案2:甘草多糖颗粒800-1200克、排疫肽(口服五种高免球蛋白)300-400克、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3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寒冷季节用)方案3:英特富(黄芪多糖、干扰素、VC)800-1000克、水援(MHC-11类分子-组织相容性复合体)800-10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四季可用)平时,种猪保健每月1次,每次7天,妊娠期也可使用、安全。
仔猪断奶与转群育肥时各保健1次,每次7天。
发生疫情或受到外界疫病威胁时,保健可延续至12天。
3.8 检疫净化,培育建立健康种猪群阴性猪场每季度要进行免疫抗体检测1次,每半年对重大疫病监测1次,以了解猪群的免疫状况与抗体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补注疫苗,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