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中的空间思维
- 格式:pdf
- 大小:235.95 KB
- 文档页数:5
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究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究形象思维是指将抽象的概念或信息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通过观察、感受和想象等方式进行思维的一种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形象思维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内涵,激发音乐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究展开讨论。
一、形象思维的意义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学习兴趣:音乐是一门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从而增加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 深化理解和记忆:通过观察、感受和想象等方式进行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知识。
比如,通过观察乐器演奏的动作和姿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
3. 拓宽思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
在音乐创作中,形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新的音乐想法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
二、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1. 图像与音乐的结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图像与音乐的结合来进行形象思维。
比如,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观察图像,并结合图像来感受音乐的表达和情感,进而理解音乐的内涵。
2. 视听交互:音乐是一门视听交互的艺术,可以通过音乐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进行形象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音乐表演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音乐家的动作和表情等来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 身体感受:音乐是一门需要全身投入的艺术,通过将身体动作与音乐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舞蹈等方式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表达。
三、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探究1. 形象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形象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其音乐创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的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形象思维来发散思维,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作品。
第六单元电子空间站第一课时【教师寄语】人类无所不能,音乐无所不能。
【学习内容】1、认识电声乐器,了解其发声原理。
2、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主题音乐、《命运变奏曲》、《橄榄树》。
【学习目标】1、了解电声乐器的发声原理,认识常见电声乐器,能够听辨电声乐器的音色。
2、能够随录音学会演唱歌曲《橄榄树》,体会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3、对《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主题音乐、《命运变奏曲》《橄榄树》等作品有一个基本了解。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启动思维(看图片和实物,认识电子乐器)1、请同学们听一些器乐声音,看看谁能辨别出它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播放不同形式电子音乐片段。
检查学生了解情况,出示图片加以说明。
3、请同学们看教材回答问题:什么是电声乐器?它的发生原理是什么?二、互动学习、合作探究(一)聆听《西班牙斗牛舞曲》1、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说出乐曲的节奏的特点及情绪是怎样转换的?3、复听,至少说出四种电子琴的性能特点。
(二)聆听《丝绸之路》主题曲1、听老师讲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初听,说说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样的?3、说说电子合成乐器在音乐表现方面的特点。
(三)聆听《命运变奏曲》1、聆听感受电声乐队与钢琴等真声乐器的组合特点。
2、比较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可以对比听赏《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古典交响乐曲。
3、试唱课本上所选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谱例片段。
(四)聆听《橄榄树》1、听录音,结合歌词,说说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2、说说电声乐队在演奏《橄榄树》时的乐器组合以及乐曲的处理方式是什么?3、再次聆听录音,并随录音填词跟唱。
配合电子琴学唱歌曲《橄榄树》,同学们用体态感知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4、回答问题:乐曲中的反复记号起了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这首作品演奏的顺序吗?三、总结(一)学生自我小结(二)教师小结四、布置课下任务1、将自己收集到的用电声演奏(或伴奏)的录音资料带到教室与其他同学交流。
一、和声概念的历史变迁翻开西方音乐史教科书,大到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划分,小到不同音乐流派的划分,都是以音乐创作上的差异性作为标志和基准的,而音乐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首当其冲又应属和声思维与技法。
和声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释义是不同的。
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概念并非指向音乐,而是应用于哲学、美学方面,其概念是:“和谐、统一,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有条理、有秩序”。
到了中世纪,理论家们认为:“和声是高音与低音的协调,是几个声部和谐的结合”。
随着17世纪主调音乐写法的兴起,和声的概念又变为:“和弦与和弦连接的理论”。
而到了20世纪,随着古典调性和声技巧从音高组织系统的统治地位跌落至与其他众多音高组织手段平起平坐,和声的概念也就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解释来定义,这个定义就是:“音高结构”,也就是说,“音高结构”涵盖了有史以来和声在作曲技术上层面上的所有概念。
而涉及和声技术,也即指音高组织技术了。
二、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概况欧洲曾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专业音乐创作的中心。
从多声部音乐作曲理论体系的萌生,到和声思维、技法与理论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发展,无一不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近代的欧洲更是音乐发展的先锋,演示了二十世纪音乐巨变的风云。
从巴洛克晚期以巴赫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初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初步形成,到以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中叶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再到以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及19世纪欧洲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9世纪大小调体系的极大发展的漫长演进过程中,欧洲调性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逐渐加速,直至19世纪末处于解体边缘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同时也反映了欧洲调性体系内和声材料(包括调式与和弦)不断扩充,相互关系日趋复杂,从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调性结构力从成熟期的“向心型”到19世纪后期的“离心型”的演变过程。
量变的积累,终于导致了质变的发生,20世纪初调性体系的“枷锁”终被冲破,为寻找新的音高结构力,一个探索与试验的新阶段开始了。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也不例外。
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应用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类不只有一种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设计各类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语言智能来进行教学。
语言能力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活动,如写作、口头表达等,让学生通过文字和语言来理解和表达电子信息技术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和表达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编程、算法和实验等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逻辑思维的应用。
空间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涉及到电路设计、电路布局等活动,这涉及到学生的空间感知和空间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电路设计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和实践能力。
音乐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也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知识,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运动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通过一些特殊的实践活动,如电子元器件的拼装和电路的调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实践中的技能水平。
人际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常常需要进行合作和团队工作,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电子空间站——电声乐器在教学中的作用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电子空间站》第一课时,《了解电声乐器》,并欣赏和学习电声乐队演奏的《西班牙斗牛舞》、《丝绸之路》、《橄榄树》等主题音乐与歌曲。
现在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通过将近一年半的音乐课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歌曲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对于“电声乐器”这样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作品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兴趣与理解力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电子空间站》教材内容以电声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丝绸之路》、电子琴独奏曲《西班牙斗牛舞》以及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橄榄树》为主,让学生对电声乐队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重点:掌握《西班牙斗牛舞》配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配乐。
难点: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并正确的应用到时间活动中体现其真正的审美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各种音乐材料、音响,初步认识常见的电声乐器及其音色特征,从而进一步的了解电子琴的基本特点认识并理解电子琴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西班牙斗牛舞》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体验歌曲《橄榄树》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并学会演唱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由配乐创新精神和主要进行即兴的表演。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欣赏、实践体验为主,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较快的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风格的印象,使之产生最大限度的兴趣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培养学生类比、观察、讨论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实践,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专业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知识、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能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元智能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应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类型,并且每种智力类型都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他的理论,他提出了九种智力类型: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悟性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感智力。
这些不同的智力类型在每个人中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也影响了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1. 语言智能语言智能的学生善于运用语言,他们擅长阅读、写作、辩论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课程中的英文论文、技术文档等资料,引导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小组讨论、学术沙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的学生擅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对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有着很高的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逻辑推理题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空间智能空间智能的学生擅长在视觉上感知事物的空间关系,他们对图形设计、模型制作有着很高的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电路设计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4. 自然观察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的学生对自然规律、物理现象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兴趣,他们喜欢研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带领这部分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实验、工程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感性,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音乐课堂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成长的必要环节,更有着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音乐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往往被制约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之中。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对音乐作品的准确再现,而学生往往只能成为受众,听取别人的创作,并通过演唱或演奏将作品表现出来。
然而,在这种模式中,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是让学生成为技能型的演唱者和演奏者。
因此,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如音乐创作、音乐鉴赏和音乐表演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从而在创作中更有兴致和动力。
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创作。
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音乐创作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思维和观察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作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尝试采用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游戏教学、整合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创设,它可以营造出宛如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创作音乐。
例如,在学习音乐节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决定一些特殊的乐器作为课堂道具,建立简易的音乐场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节奏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节奏中发掘出自己的内在能力。
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去体验创作,并创造出专属于自己的音乐。
三、整合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创作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在音乐领域的教育,它也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美学、文学、历史等等。
当代音乐制作中现代音乐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流派的不断发展,当代音乐制作中现代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音乐具有创新性、多样化和跨界性,为音乐制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手段。
本文将浅谈当代音乐制作中现代音乐的作用,并探讨其对音乐制作的影响。
1.现代音乐为音乐制作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创意。
现代音乐采用更多的音乐技巧和声音处理技术,如采样、合成、编程等,使得音乐创作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通过数字音频工作站等先进的音乐制作软件,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音乐创作理念,打破传统音乐制作的限制。
例如,现代音乐中的电子音乐元素能够为音乐加入时尚感和前卫感,使得音乐制作更具现代感和创新性。
2.现代音乐为音乐制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音乐表现手段。
传统音乐制作往往依赖乐器和歌唱,而现代音乐则拓展了音乐制作的边界。
现在,制作人可以使用各种虚拟乐器和音效,使得音乐作品的声音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音乐中,通过采样、合成、音频处理等技术,制作人能够模拟出各种乐器的音色,不仅提高了作品的质量,还增加了更多维度和层次的音乐表达。
此外,现代音乐还通过电子效果、合成器和特殊音效等手段,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声音效果,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独特。
3.现代音乐促进了音乐制作的跨界合作。
现代音乐中融合了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元素,使得音乐制作可以超越传统的音乐界限。
通过与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和制作人合作,音乐制作可以融合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创造出更加独特和新颖的作品。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展了音乐制作的边界,还促进了音乐创作和制作技巧的交流与发展。
例如,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电子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碰撞等,都是现代音乐中跨界合作的典型例子。
此外,现代音乐在音乐制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商业作用。
现代音乐既包含商业化的流行音乐,也包含非商业化的独立音乐,两者相辅相成地构建了音乐市场的生态系统。
商业化的现代音乐通过大规模的曲目录制和广泛的宣传推广,成为音乐市场的主力军。
浅谈刘键电子音乐创作中的空间音响运动思维作者:谭惠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2期摘要:“空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空间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这里面包裹了西方的空间定义和东方的空间思想。
在音乐发展的道路上,许多音乐家对空间带来的音响进行了由浅至深的的一系列探索与研究,使现今的空间音响运动思维产生了不少新的趋势和发展动力。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刘键《半坡的月圆之夜》这部作品的分析,试图对其空间音响运动思维做出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电子音乐;空间音响思维;静与动;传统与现代;声音运动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14-01一、引言“空间即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音响空间是包括音响和空间这两方面。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描述人、评价人所感知的声音世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络空间、信息空间等新名词,音乐领域进入到现代化运行中,现代音乐又与空间近一步联系到一起。
所谓音响空间是指音箱发声的位置、环境等多种空间因素。
在我国音乐领域中最早提及到空间的就是在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家们的阐述中,由于每个派别所执对音乐观点的不同,所以对空间音乐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老子,他认为空间就好比炼铁时用的风箱—橐(《管子·乘马》);墨子等人以“宇”来比喻空间(《墨子·经上》)。
在本文所指的空间是声源的位置点及其相互之间运动而构成的区域。
从音乐史来看,音乐的表现手段曾经是以音响的空间用来定位的。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乐派的复合唱风格音乐①,作曲家已经不满足于当时“约定俗成②”的空间音响,运用交替演唱与合唱等各种对比手法以突出空间音响的变化,开拓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似乎在进入电子音乐时期之前对于这种技术的论述是非常少的,更不曾运用到大量的作品之中。
当音乐进入到后现代音乐创作时期,一些作曲家们便将传统的空间音响思维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将更为丰富多变的音响空间运用其中:布列兹的《应答曲》,将24人的乐队置于演出场地中央,6位独奏演奏者置于6个不同的角落;施托克豪森在作品《方形》中,将4个乐队分别置于听众的前后左右。
1数理,空间与光——泽纳基斯给我们的启示孟 刚注:此文发表于《华中建筑》2010年第3期作为建筑师,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 ,生于1922年,卒于2001年。
也译作希纳基斯、克塞纳基斯)并不著名,人们知道他主要因为他是二十世纪最激进和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随机音乐”(Stochastic Mus ic )的发明者。
1. 泽纳基斯的早期经历照片中的泽纳基斯总是将右侧朝向我们。
左脸颊上的创伤是他曲折经历的注脚,而那失明的左眼更铭刻着不同寻常的沧桑。
1944年的一次战斗为泽纳基斯留下了这些印记。
当时他只有22岁,是一名年轻的共产主义者,在希腊遭受法西斯入侵之际他积极投身到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
后来泽纳基斯被捕并被判死刑,然而他却奇迹般地逃脱,于1947年来到巴黎。
由于在雅典理工学院读书时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专业,而且逃亡时碰巧口袋里还装着学位证书,所以泽纳基斯在巴黎找到一个建筑师的职位就不意外了。
而且他非常幸运地成为柯布西耶的助手,并担任此职长达十年。
巴黎的艺术氛围让泽纳基斯幼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对音乐的兴趣得以充分发展。
工作之余,他找到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奥涅格(Arthur Honegge r )、米约(Darius Milhaud )和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等,向他们学习作曲。
泽纳基斯不是一个本分的学生,他生来喜欢反叛和创新。
偏向传统的奥涅格和米约事实上都没有给他太多帮助,只有第三位音乐老师梅西安才真正理解他。
梅西安这样建议道,你已经拥有了希腊人的身份、建筑师的职业还有数学这门学问所赋予的财富,应当在音乐中好好利用它们。
正是受到这一建议的启发,泽纳基斯才开始尝试把概率论应用到作曲中。
如此的机缘巧合将泽纳基斯推到了建筑与音乐的交叉点上,成为它们的一个鲜活的结合体。
在他那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些语句再也不是建筑师用来自我陶醉的工具,建筑跟音乐在技术层面上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黄钟(中国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文章编号:1003 7721(2006)04 0021 05李鹏云电子音乐中的空间思维摘 要:空间,作为声音的一个构成要素,在一些传统音乐作品中已被使用,但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在作品中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空间思维。
后来,在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中,空间的概念被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创作中较为成熟的空间思维。
作为现代音乐的分支的电子音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和技术的作用下,将空间思维在作品中加以强化!和突出!,形成了电子音乐中的两种空间思维:静态多维空间思维和动态运动空间思维。
关键词:电子音乐;空间;空间思维;静态多维空间思维;动态运动空间思维中图分类号:J611.1 文献标识码:A∀引 言空间∀,作为声音的一个构成要素,在一些传统音乐作品中曾被加以利用来形成独特的音响环境或音响氛围:威尼斯乐派的A.加布里埃利和G.加布里埃利在作品中也使用双合唱队的形式来构成较为立体化!的音响空间[1];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使用了两个合唱队、两台管风琴,以十五米的距离分置在舞台两边,使声音在左右两边的交替中,形成较为简单的运动空间[2];后来,马勒等作曲家也在作品中使用多个乐队和合唱队来构成立体化!的音响空间[3]。
从这些事例来看,作曲家们已不满足于当时约定成俗!%的音响空间,他们通过采用双合唱队或双乐队的形式来获得较为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体现了音乐中早期的空间思维。
后来,在一些非电子音乐类型的现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们拓展了早期的空间思维,将更为丰富多变的音响空间运用其中:布列兹的#应答曲∃,将24人的乐队置于演出场地中央,6位独奏演奏者置于6个不同的角落[4];斯托克豪森在作品#方形∃中,将四个乐队分别置于听众的前后左右[5];泽纳基斯在作品#苔莱蒂克托∃中,将乐队队员分散置于听众中间[6]。
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静态和动态的两个方面丰富了音响空间,拓展了早期的空间思维。
作为现代音乐分支的电子音乐,其空间思维受到其它非电子音乐类型的现代音乐中空间思维的影响,并依靠技术的优势(如多声道录音和播放系统等),在非电子音乐的空间思维基础上,将其加以扩大和延伸,即将静态的音响空间立体感增强,构成多维&的静态音响空间,将动态的空间运动方式丰富,构成多样的动态运动空间。
这样,在这个不断探索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电子音乐中两个主要的空间思维:静态的多维空间思维和动态的运动空间思维。
一、静态的多维空间思维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点,它没有坐标轴,因此它是零维的空间;一条线,它有一个坐标轴,是一维空间;一个面,它有两个坐标轴,是二维空间;两个面,它有三个坐标轴,是三维空间。
电子音乐的空间思维,正是∀作者简介:李鹏云(1974~),男,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武汉 430060)。
收稿时间:2006 04 17在常规的一维空间基础上向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发展过渡,形成这种多维的空间思维。
常规的一维空间是指由一条线构成的空间。
在静态的音响布局中,两个音箱置于听者前方,形成有左右区分的一维音响空间(见图1)。
这种空间思维是较为原始,是多维空间思维的基础。
图1:静态的一维音响空间图二维空间由一个面构成,它由若干个音箱分别置于听者的前后左右,形成一个 包围式!的、有左右前后之分的二维音响空间,见图2:图2:静态的二维音响空间图这种 包围式!的静态音响空间布局,已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电子音乐音响空间布局∋。
多数电子音乐作品受这种空间思维的影响,在创作前已事先设定好所使用的音箱数及其摆放而构成这种静态音响空间,其重要性已类似于乐队作品写作之前的编制及舞台安排一样。
斯托克豪森在作品#孔塔克特∃的总谱前,较为详细的对音响的布局进行了说明,规定使用4组音箱,分别设置在听众的前后左右[7];Jonat han H arvey 的作品#单旋律利切卡尔∃(Ricercare una melodia )是为大提琴与四声道电子音乐而作,在静态音响空间布局中,也将音箱设置于听者的前后左右,来播放事先已录制好的大提琴所演奏的片断;刘健的作品#半坡的月圆之夜∃是为新笛、小堂鼓和四个音箱而作的六重奏,他将四个音箱分别置于听众的前后左右,构成一个包围的音响空间;张小夫的作品#山鬼∃是为女高音与多声道电子音乐而作,在音响空间布局中,8个音箱分置在听众的前后左右,也形成一个包围的音响空间。
三维空间由两个面或多个面构成。
在静态音响空间布局中,将若干音箱分置于听者的前后,左右及上前方、上后方、上左、上右,形成一个 环绕式!的有前后左右区分和上下高低区分的三维音响空间,见图3:图3:静态的三维音响空间图这种静态的三维音响空间思维,其原始意图来自录音中对声源具体声学环境 高清晰!和 全保真!式地再现做法,目的是使听者能在虚拟的音响空间中,感受到声源所在声学环境中的各种真实声音特性,从而获得一种新颖的听觉享受美感(。
受这种思维的启发,历史上有的作曲家(如泽纳基斯等)在其电子音乐作品中使用了多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音箱,来获得这种几乎可以 以假乱真!的虚拟音响空间。
在后来的电子音乐作品中,作曲家们将音箱的数目降至最低的极限来获得这种三维立体化的音响空间。
皮埃尔.阿兰.亚夫赫努的#移动的音乐∃及陈远林的#幻声∃是为八声道环绕声而作的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在静态的音响空间布22黄钟(中国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局中,将8个音箱分设为上下两层,第一层(4个)位于听众所在的一楼,第二层位于二楼。
这样的布局,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来自前后、左右、上下的不同声音,体现了三维音响空间的特性。
可以看出,在电子音乐的静态音响空间布局中,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一维空间,即 舞台(或左右两个音箱))))听众模式!,在此基础上将空间维度扩展,形成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
这样,伴随着这种听觉审美的驱动,在电子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中就逐渐形成了静态音响布局的多维空间思维,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创作中,作曲家创作多声道的电子音乐作品,以多维空间的思维来布局静态的音响空间;第二:在演出中,利用调音台的编组输出功能,将常规的双声道立体声在实时的 演奏!下发送至多维音响空间布局的音箱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音响空间∗。
二、动态的运动空间思维在静态音响空间中,声源点按照一定的时差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发声,就形成一定的声音运动,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运动空间。
在电子音乐的静态音响空间布局基础上,声音的运动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特性,从而构成 方式多样!、 轨迹多样!等运动空间:从声音运动方向来看,有同向运动(声音向同一个方向运动)、反向(声音向相反的反向运动)运动等;从声音运动方式来看,有 飞越过渡式!的运动(声音以对角线的方式运动)、 水平环绕式!的运动(声音在相邻的音箱中以环绕的形式运动)、 垂直升降式!的运动(在三维音响空间布局中,声音在两个平面的垂直运动)等;从声音的组合形态来看,有点运动、线运动、块运动、带运动等。
这些运动空间思维体现在不同的电子音乐作品中。
刘健的作品#半坡的月圆之夜∃中,第1小节至第3小节(见谱例1)+,当新笛开始发声后,其预制的镜像声分别从音箱1、2、4、3中传出,形成一个 环绕式!的运动、线的运动(见图4)。
谱例1:#半坡的月圆之夜∃第1至3小节图4:#半坡的月圆之夜∃第1至3小节声音运动图徐仪的作品#从空到满∃是为14件真实乐器与8个音箱而作。
该作品主要体现的是真实乐器的演奏与其8个音箱的镜像声之间的空间运动[8]。
李嘉的计算机音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徐仪,从空到满−的动态23李鹏云:电子音乐中的空间思维24黄钟(中国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音响空间-兼论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空间意识∃对其声音运动的多样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关于作品第43小节的运动,作者是如此对其进行描述的:这种方式的运动最具冲击力,而且运动轨迹最为复杂。
它前后声源间隔时间较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圆周线或对角线在全部或局部方位上短暂停留,将声音扩散开,以声音的进入显示它的满,以声音的消失显示它的空。
这一方式常常整体渐强,用于乐曲的开始或段落进入高潮时,定义整体的并充满力度的空间!从此段论述的描述可以看出声音的动态性!运动及其运动空间,这种不同方式的动态运动贯穿在整个作品中,体现了声音动态运动的多样性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电子音乐作品,诸如斯托克豪森的#孔塔克特∃、#青年者之歌∃;布列兹的#能量之歌∃;扬.奥拉里的#仪式空间∃;皮埃尔.阿兰.亚夫赫努的#移动的音乐∃;张小夫的#吟∃、#诺日朗∃、#山鬼∃;陈远林的#幻声∃;陶钰的#天问∃.等等,他们无论是从创作构思上,还是在现场的演出中,都追求一种在多维静态音响空间布局之上的、形式多样的、动态的声音运动。
这体现了电子音乐中的动态运动空间思维。
可以看出:在静态的多维空间基础之上,电子音乐已不再局限于一维空间(两个音箱的空间)的声音运动,开始追求在多维空间下的多种声音运动的可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作品的创作构思阶段,将声音运动的多种可能性已纳入到音乐表现中,形成较为独特的一种织体形式[9];第二:在现场演出中,利用静态多维音响空间的布局之便,将传统的两个音箱之间的声音运动改变为多个音箱之间的声音运动,构成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动态空间运动。
结合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在形成静态的多维音响空间思维的同时,在电子音乐中,这种动态的运动空间思维也相应的形成了。
结 语静态的多维空间思维主要指的是一种静态的音响布局思维。
这具体体现在音箱的布局上。
作为现代音乐分支的电子音乐[10],其一维音响空间最为常规化,是典型的舞台-听众!模式;其多维音响空间在当前较为盛行,在电子音乐演出中,都尽量使用这种多维的音响系统,来播放多声道的作品,甚至,将传统!的两个音箱的双声道作品通过调音台的编组输出,在实时!的演奏!下将其改变为多维的音响,法国的电子音乐机构莫图斯!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体现空间,重新诠释作品的。
动态的运动空间思维主要指的是声音如何运动的思维。
具体地讲就是声音如何在多个音箱间产生运动。
这种动态性的运动包括许多方面:声音运动的方向、运动轨迹、运动组合方式等等。
在有记谱的电子音乐作品中[11],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曲家是如何设计和安排声音运动的,他们追求声音运动的多种可能性,塑造多个不同的音响空间。
同样地,在没有乐谱的电子音乐作品中,作曲家也将声音运动的多样性纳入其中,来构成多样的运动空间。
在本质上,这两者是相同的。
静态的多维空间思维和动态的运动空间思维是电子音乐空间思维中两个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