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泸西县2018中考地理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复习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5
《地球和地图》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参数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经线与经度图、纬线与纬度图,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利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策略地球和地球仪部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学会判读经纬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内容。
其中,地球的形状、大小较易理解和掌握,而经线、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判读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应借助图像、地图、地球仪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经纬网判读、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流程示方向、形状、长度、数量、相互关系等任务四:纬度的划分说出纬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起点、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半球划分任务五:经度的划分说出经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起点、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半球划分环节三:攻克难点任务一:认识经纬网的构成——经纬线【小组讨论】利用前面所学的经、纬线知识,找出经纬网中的经线与纬线,总结经纬网定位的原理。
通过不同形式的经纬网,学会经纬网定位任务二:学会在经纬网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1.方格状经纬网2.侧视经纬网3.俯视经纬网读图,写出A、B、C、D、E、F点的经纬度。
环节四:试题精炼发布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易错题及中考真题练习。
讲评完成练习通过习题巩固所学五、当堂练习1.小明同学绕地球最大周长行走一圈,每天走50千米,你认为他最少需要多少天才能走一圈( )A.80天B.160天C.800天D.1600天2.读图,填空:(1)人们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平均半径在图中用字母表示,约_____千米;赤道在图中用_____表示,约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约______平方千米;(2)地球围绕______自转,它与地球表面最北端相交的点叫_______,与地球表面最南端相交的点叫________。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知识梳理1.地球上的经纬网(1)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海边看帆船、月食现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登高望远等。
(2)地球(3)纬线及其特点。
(4)经线及其特点。
(5)经度和纬度的度量。
经度的度量纬度的度量2.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其中东、西十二区各跨7.5度,合为一个时区。
(1)中央经线经度数=时区数×15度。
注: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度经线,东、西十二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
(2)时区和日界线3.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运动:主要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
(2)五带的特征: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划分五带。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注: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4.地图知识(1)地图的三要素。
地图(2)地图的类型及作用。
①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电子地图等。
②作用: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方面。
5.等高线的识读疑难点津1.图示经纬度的变化规律(1)网格状经纬网图。
①横线(或弧线)代表纬线,竖线代表经线。
②辨别南北纬③辨别东西经(2)极地经纬网图。
①在极地经纬网图上以极点为圆心,纬线为同心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一条条直线。
②极点的判读方法③辨别南北:北逆南顺。
④辨别东西: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经度数增大为东经,经度数减小为西经(自转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方向是西)。
3.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方法(1)公式法。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四舍五入)。
②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后取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地位于已知地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复习讲义地理
2018 年第四版
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人们按照一定
的比例将地球缩小而 制成的地球模型。
2、地轴:地球围绕其旋转的假想轴。
3、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叫两 极,
其中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 地轴南端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
二、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 线,叫作经线。
也称子午线。
经线都指示 方 向。
2、经度:为东经:用 表示,0°—180°E 是东经范围。
西
经:用 表示,0°—180°W 是西经范围。
5、东西半球的划分: 经线和 经线 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三、纬线和纬度 1、纬线: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做 纬线。
纬线指示的是 方向。
2、纬度: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 注的度数。
从赤道向南北各分为 °。
3 、 南 纬 和 北 纬 : 以赤 道 为 界 , 赤 道 以 北 的 为 ,赤道以南的为 。
4、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 为 ,赤道以南为 。
5、高中低纬的划分:纬度 °— °为低 纬, °— °为中纬, °— °为高纬。
四、经纬网 1、经纬网: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 所构成的网格。
2、经纬网的作用:利用经纬网可确定地球表面 上任一点的位置。
3、纬线和经线的比较
4、纬度和经度的比较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
一、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叫 地球的自转。
2、周期: 小时( 天) 3、方向: 。
从北极上空看,呈 针;从南极上空看,呈 针。
4、地球自转形成的现象: 现象、
差异。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形成: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太 阳 只 能 照 亮 地 球 的 一 半 , 朝 向 太 阳 的 半 球 为 ,背向太阳的半球为 。
2、昼夜更替的形成: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太
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半球为白昼, 背向太阳的半球为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各个 地方就会形成 现象。
三、时间的差异 1、由于地球自 向 自转,同纬度地区, 位置偏东的地区要比位置偏西的地区 (先/ 后)看到日出,所以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 的地区时刻 ,这样不同经度的地方就出现了 时间的差异。
2、地球自转一周周期为 24 小时,角度为 360°, 因此,地
球每小时自转角度为 15°,所以地球上 经度每相差 15°,时间相差
小时。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公转:地球围绕 的旋转。
2、公转方向:自 向 。
3、公转周期: 年,大约 天。
4、运动特点:地轴总是 的,指向 附 近。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 之间来回移动。
春分日: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夏至日: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秋分日: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冬至日: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四季的变化(北半球)
春季: 、 、 月;夏季: 、 、 月; 秋季: 、 、 月;冬季: 、 、 月 南半球季节刚好与北半球 。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
纬
度 经 度
标注 原因 区别每一条纬线 区别每一条经线
标注 起点 赤道( ° 纬线)
本初子午线
( °经线)
度数 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 作 ° 向东、向西各分
作 ° 表示 符号 南纬( )、 北纬( ) 东经( )、
西经( )
度数 范围
°— ° °— °
划分 方法 赤道以北为 纬,赤道以南为 纬
0°以东至 180°为 经度,0°以西 至 180°为 经度
度数 变化 规律
从赤道向南、向北 逐渐 ,最大为 90°
从 0°经线向东、向 西逐渐 ,最大为 180°
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三、地球上的五带1、根据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将地球划分为带、带、
带、
带、带。
2、五带划分界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3、划分范围:热带°S—°N;北温带°N—°N;南温带°S —°S;北寒带°N—°N;
南寒带°S—°S。
(3)文字式比例尺:如图上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 千米。
3、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内容详略表示范围
实例
小世界地图
大陆良地图
四、图例和注记
1、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
基本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和。
二、地图上的方向
1 、普通地图:通常按照
“”的原
则判断。
2、指向标地图:一
般指向标都是指向方,指
向
标反方向为方,垂直于指向标的左侧是
方,右侧是方。
3、经纬网地图:经
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三、比例尺1、比例尺:指图上比实地距离的缩小程
度,即图上距离所代表的实地距离。
比例尺=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1)线段式比例尺如:
(2)数字式比例尺:如1:5000000 或
- 3
-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一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也
称高度。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
地点的垂直距离。
3、基本地形类型:、、、
、(图见32 页)
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
山地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幽深
丘陵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
和缓
平原200 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500 米以上地面广阔,起伏和缓,
外围较陡
盆地四周被山岭、高原环
绕,中间为平原或丘
陵(四周高,中间低)
二、等高线地图
1、等高线: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等高
(1)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的是海拔;(2)同一线的特征:
(3)所有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海拔的差值。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
3、等高线地形图:用多条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及其特征
(1)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呈闭合状;
(2)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3)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突出;(4)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5)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5、坡度陡缓判读: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人们按照不
同海拔高度
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就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般,平原用色,水域用色。
第三节地图的应用
1、在生活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类型。
2、地图阅读“三部曲”
(1)看清图名;(2)熟悉图例;(3)阅读地图主题内容3、电子地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