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字的词源结构看“天人合一”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着深厚的涵义和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天”的几层涵义:1.物质之天:这是“天”最直接、最表象的一层涵义。
人们经常用“天空”、“天气”等词汇来描述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
比如,“今天天气真好”,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天空,表示人们所处的大气层。
同时,“天”还可以表示日月星辰等天体,如“天文学家”。
2.主宰之天:在古代,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皇帝被称为“天子”,表示他是天的儿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万民的。
同时,“天”也被认为是各种自然灾害和祥瑞的意志所在,如“天灾人祸”、“天降祥瑞”。
3.道德之天:在儒家思想中,“天”不仅代表物质之天,还代表着宇宙的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
儒家经典《中庸》中就有“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等关于“天理”的论述。
在这里,“天理”即是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命运之天:在古代中国,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人们常用“天命”一词来表示无法抗拒的命运或安排。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悲剧就被称为“天命难违”。
5.神秘之天:在中国文化中,“天”还代表着神秘、玄妙的一面。
人们常用“天机不可泄露”、“天意难违”等成语来形容一些不可言喻、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件。
这种神秘色彩使得“天”在很多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6.自然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物质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自然界的代表,超越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范畴。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宇宙等概念,强调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与人类社会形成对比。
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超越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道德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超越人类的存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境界。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层面,是人们追求真理、智慧和自由的终极目标。
比如,“天外有天”就是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什么是天人合一?古代的“天人合一”分成两部分在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会提到一个概念:“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居士我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人副天数与天人相感。
一、人副天数所谓人副天数,指的是:人是天地间最灵秀的生物,与天、地并称三才,所以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是天的副本,天有怎样的规律,人也有怎样的规律。
西汉时代的大儒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其中便有一篇叫做《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的特性处处对应着天的特征: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的头圆脚方;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星辰,人有头发;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人有三百六十个骨节;一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不仅人的身体符合天的规律,人的行事准则也要符合天的规律,否则就逆了天时。
比如,秋天一片萧索,很多小虫子在秋天死去,树叶在秋天枯萎脱落,果实、庄稼在秋天成熟收获。
所以古人认为秋天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着刑杀,因此处决犯人也要在秋天,这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秋后问斩”。
而春天万物萌发,是属于生命的季节,万万不能处决人犯。
二、天人相感不仅人的肉体与精神符合天的规律,而且人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皇帝的所作所为,也会引起天的反应,这叫做天人相感,或者说天人感应。
古人认为,皇帝是最重要的那个人,是天子,上承天命,下育百姓。
所以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天的感应。
比如,天子干得好,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比如嘉禾、白鹿、灵芝等等,对皇帝进行嘉许;如果天子胡作非为,倒行逆施,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比如地震、大火、大水等等,对皇帝进行谴告。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述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
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
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被认为是传承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中国文化特征。
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古典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与所谓“天人合一”相近或相似的表达,但它的含义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各种与“天人合一”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
虽然张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思想家,但是张载似乎也并没有把“天人合一”看作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或者思想理论。
因为张载在提到“天人合一”时,有时说“天人合一”,有时说“天人一物”,有时又说“以合天地之心”等等,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而且他也只是在比较儒家和佛教理论区别时,谈到了所谓“天人合一”。
在他的著作中的其它地方,天人合一并没有被反复提及和阐释。
很显然在张载的书中,“天人合一”并没有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加以阐述论证。
其实也不仅是张载,从宋代到清代大约八百多年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重要学者,把“天人合一”当作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命题阐述,更没有人把“天人合一”,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所以历史地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众多思想之一。
既说不上是主要的,也说不上是核心的。
“天人合一”的这个说法其实完全是因为现代学者的各种为我所用的引伸与演绎,才发展成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中国文
化概论
在“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天”有四层意思,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意志之天和义理之天。
天也是世界、宇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无限与有限自然界大环境。
人之于大自然来说,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的滋生物,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压力、水、食物等等必需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不可须臾分离。
即便是人步入太空,还要必须配备从地球上带去的生活必需品。
从人文意义上,“我”(人类)给大自然(包括自身)进行格物、命名、释义、延伸,赋予大自然(天)中的各种器物与现象以各种内涵与意义,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存在。
从大自然(天)为“我”(人类)所觉、所识、所命、所用,无“我”则“天”(大自然)无名、无用、无益,乃至于至没有任何哪怕是讨论的任何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人)与“天”(大自然)之间也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轻易、简单地割裂的。
这是人与自然界(天)在人文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通常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天人关系为主要问题,并由此把中国哲学称作“天人之学”;在对这种关系的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认为,天人问题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并进而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然而,这种解释存在两个重要疑问:其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理解的“天”是指或主要是指“自然”吗?其二,“天人合一”究竟以什么为基础?本文试图解答这两个疑难,并对中国传统哲学中为何没有出现“人”的概念的原因做出初步的分析。
1,引子在进入21世纪前夕,不少中国学者随和外国部分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认为21世纪将会是属于中国,属于中国文化,把21世纪称作“中国的世纪”。
从情感上讲,这种热情的民族精神值得赞赏,但从理智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应当冷静地分析一下,为什么外国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会认为中国可能成为新世纪的标志,中国的文化会在新世纪成为主流倾向。
其实,只要仔细阅读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述就不难看出,西方学者的目的是为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寻找出路,而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四大古老文明只有在中国大地上才生长出了新的生命,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视角和观点,对当代西方文化的确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博大精深,而只是要表明,当代西方学者钟情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是有其特殊的目的和要求的。
在理解了这种需求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再来分析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就有了正确的视角和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据认为,在西方学者所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被看作是最能代表中国哲学和文化精神的观念。
在各种论述中,这个观念不仅被看作是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哲学思想,更被看作是最早提出保护自然、注重环保的有力证据。
当然,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了这种简单地把“天人合一”观念等同于环保意识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但仍然坚持认为,这个观念本身的确为当代西方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内容,因而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一、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1. 天人合一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种重要的宇宙观。
它源自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并在后来的我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 天人合一观念的本质是认为人与天地宇宙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
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地万物的影响,而又能通过自身的修行和努力来与宇宙融合,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二、天的解释1. 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2.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力量,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指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对天的崇敬和顺应。
3. 道家则将天视为宇宙的自然规律和运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顺势而行。
4. 墨家的观点则更加强调了人与天的互动关系,认为人应当自觉地遵循天理,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三、天人合一观念对天的启示1. 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天地宇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得以相互交融。
2. 天人合一观念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之道,追求内外合一,超越矛盾,达到和谐发展。
3. 天人合一观念还教育人们要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顺天应人,顺应自然。
4. 运用天人合一观念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和组织规律,有助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建设。
四、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的意义1. 在当代社会中,天人合一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天人合一观念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认识自己与宇宙的关系,使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得到和谐。
3. 天人合一观念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 天人合一观念可以帮助当代社会解决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结语1. 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文学中对天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精髓和宝贵财富。
2. 天人合一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多彩,不仅为古代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的产生及理论内涵“天人合一”的产生及理论内涵ﻭ“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界与人类置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中考察;它既是一种宇宙论,又是一种方,同时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
“天人关系”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则始终是哲学的基本精神,正如许多学者所说,这一学说要求人与自然统一。
天人统一的思想几千年一直指导着人的生活,显示其特有的活力。
而这在当代是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ﻭ自然哲学是一种有机论的宇宙观,它用气、、五行说明宇宙的构成和运动。
我们知道,在它看来,人与自然是同质的,都由元气所构成。
中的“天人合一",就是植根于这种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其中还内含了万物有灵的思想。
它的产生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远古到殷商为萌芽阶段。
“自我意识”朦胧的时候,人类便不自觉地开始有了“天人关系”的直觉领悟。
当时,人类依赖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并由对大自然的不了解而感到它的神秘,由神秘而畏惧;由于神秘与畏惧的共同作用,原始或巫术产生了。
在原始人类看来,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的、超验的力量在操纵着人的吉凶与祸福。
于是人神和祭祀问卜便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而当原始经济从采集渔猎到畜牧业和农业阶段时,组织也由原始部落进化到了氏族公社。
至此,人类开始认识到生命既得之于自然,又得之于祖先.所以,在氏族公社的祭祀中,就有了自然神与祖先神合一的情形。
正如《尚书尧典》中所说的“人神以和"(P4),其意就在说明自然神与祖先神不仅相遇,而且关系亲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神互参,人兽共体。
由此,人们便有了天人而一的体悟。
《易传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P843)这正昭示着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西周是天人合一思想初步阶段.西周时期,“天”为最高主宰的意识进一步确立,这种天国与人间、神冥与世俗合而为一的本身就蕴含着人们试图要对自然与、天道与人道关系进行总体把握的意识.在这种意识里,作为最高对象的“天”不再被崇拜为“神",而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世界本质的一种抽象;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已使用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概念进行推理和。
人、大、天、元的人本主义和天人合一【让汉文字说话】之“老汉浑身是宝”人、大、天、元的人本主义和天人合一看《说文解字》,很遗憾许慎没有把人、大、天、元四个字放在一起解读,如果许慎当初真的把这四个字作为文字创生的一个系列去破解的话,可能会改变汉文字学千百年来的研究不是局限于“小学”的地位和方法,可能早就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一门“显学”。
甲骨文的“人”,刻画的是一个躬身劳作之人的侧面形象,看起来极像一个人在耕作,每每看到这个字,极易让我联想到挥鞭扶犁的农人;甲骨文“大”,刻画的是一个人傲然屹立的形象,王成手持爆破筒冲向敌阵是不是“大”的造型;甲骨文“天”,构形逻辑是“大”+“一”,刻画的是一个傲然屹立的伟丈夫顶天立地的形象;甲骨文“元”,构形逻辑是“人”+“二”,刻画的是一个躬身劳作的人头顶天外之天的形象。
可以看出,这四个字都是以“人”为构形核心的,“人”和“大”分别刻画了两类人的形象,即劳动的人和伟丈夫;“天”和“元”,是赋予了这两类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担负着不同的使命。
祖先们创造这四个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需要寻求答案。
1.为什么先民在刻画什么是“人”的时候,用的是劳动的形象?2.为什么先民在回答什么是“大”的时候,用的是伟丈夫的形象?3.为什么先民在探问什么是“天”的时候,把“大”也就是伟丈夫的形象置于字形中?4.为什么先民在追问什么是“元”,也就是追问什么是混沌初开,万物之始的时候,把“人”,一个劳动者的形象置于字形中?你品,你细品!你会惊心动魄,你会脊梁骨发凉,你会觉得人类进化了几千年,我们的智商是不进则退!前些年出国学习,同期学员看到欧洲绿草如茵的大片土地,感慨欧洲人的文明,我不屑同学的感慨,玩笑道:这要在中国早就被大爷大娘们开辟成菜园和自留地。
读甲骨文“人”字,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人的勤劳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远在数千年前,祖先们就定义“劳动创造了人”。
如果马老在提出“劳动说”的时候,也看到了中国先民的甲骨文“人”字,那该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古今中外的心灵对话啊!用伟丈夫的形象来回答什么是“大”,这是不折不扣的人类意识的觉醒和人本主义。
天人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天、人是老庄思想学说的基本对象。
天、人也是《老子》、《庄子》中所有关系对象形成的本因。
在老庄的思想中,天、人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即'天人合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天的释义在《老子》、《庄子》中极为丰富,它不仅仅是自然的、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一种喻指、一种哲学的观念。
人的释义亦然,不仅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单位个体或集体,还指一种与天然相对的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念'非老庄首创,是他们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天人养生观。
天的观念,在老庄之前的时代,一直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尚鬼神,'天'是殷人信仰的对象之一;周代继承了商对'天'的信仰,并演化为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观念,即'天命'思想。
这种'天命'观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逐渐系统化、规律化,而且不同学派之间也有不同的天人观。
《国语·楚语》载:'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
'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先秦时期的天、人观。
此时的'天'作为巫术性、宗教性的神的意思完全没有了,甚至'天命'变成了在世界上'万物'存在、变化的必然性,'天道'则意味着其法则。
老庄继承了这一意义的天人观。
在老庄的思想学说中,'天'作为政治伦理的意义不存在了,它变成了自然、规律、法则的代名词,而'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在原有意涵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修身养生的行为范式。
'天'在《老子》、《庄子》中具有两种含义,一指自然之天,二指自然之法则。
在老庄的思想观念里,天与人都是'道'的演化物,两者的本质平等、齐一;天与人是'德'育养的结果,两者的品格同源且一脉相承;天与人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两者因顺自然的变化,遵行一致的运转规律与行为法则。
天空之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天”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天”的含义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现,同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既可以是指自然界中的天空,也可以是指宇宙、神灵和命运等抽象概念。
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将“天”视为万物之源,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和根源。
同时,“天”也被视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人类无法掌控和干预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常常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与“天”沟通,以祈求“天”的庇佑和保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类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界的存在和重要性。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是一个多重的概念,既体现
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探究和思考。
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哲学命题。
从远古时期,古代人民就开始探索大自然的运行规则,崇拜上天,敬畏天地,祭祀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蕴涵着先贤的聪明才智和深刻的哲理,从天地自然观到国家治理观,再到格物致知观,天人合一之道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成为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则。
今天我们就结合《宇宙编年史-真理之书》的学习,来探讨一下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轨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仍是一种神人关系,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的观点。
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种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具有的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孟子为倡导者,孟子的“天”极少有神的含义,它有时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但主要是指道德之天,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
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
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
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1) 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2),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
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3)“际天人”即是通贯天人,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也没有提出这四个字。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的是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4 )他又说:“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
”(5)“天人合一”亦即内外合一。
程颢也讲“天人一”,他说:“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6)但他不赞同讲“ 合”,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7)程颢讲“不必言合”,可能是对于张载的批评。
张程用语不同,但是他们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认为用“天人合一”来概括这类思想还是适当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在不同的哲学家具有不同的涵义。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不同,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
对于古代哲学中所谓“合一”的意义,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张载除了讲“天人合一”之外,还讲“义命合一”、“仁智合一”,“动静合一”,“阴阳合一”(8) ;王守仁讲所谓“知行合一”(9)。
“合”有符合、结合之义。
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
合一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天”究竟指的是什么?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构成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特性。
“天人合一”的含义究竟如何呢?学界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
分歧的焦点在于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天”,再一个是“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冯友兰先生认为主要有五种含义。
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
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
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1)这五种含义中最基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
前者是基础,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领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对前者进行意义建构,使自然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天”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
再关于“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
对此,张岱年先生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
“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
所谓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意义,是认为天和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
第二层意义,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於天。
在今观之,在天为根本的,自一意义言,亦是在人为根本的,因人为自然中之一物。
然自另一意义言,所谓人性,常指人之所以异於非人者,即人与他类物不同者;而人与他物相同的,虽为根本,亦不含於所谓人性之中。
以此义言,人固以自然为根本,而人性乃是后起之特殊的性质,非即是普遍的天道。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篇)2016/08/30 星期二导读:天道和人道不同,人道是人类局域网之道;天道是统御整个宇宙的互联网之道。
时代正处于文明大道的十字路口,也许我们正处在人类进化最关键的节点之上。
进化还是退化?是仅仅站在人类视野的狭窄范围,还是站在全宇宙角度看世界?向左拐?还是向右拐?无论今后我们人类选择走哪一条道路,我们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跟天道牢牢地栓在一起了。
序言古往今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智者总是只想进化社会,而不想进化人性。
以致于制造出绵延不断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由于忽视人性的进化,造成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企图用直线替代曲线,用强制代替进化和生长,要么神化,要么妖化。
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正是因为千百年来,藐视天性的存在,忽视天道的运作。
执拗于人道的单一运行,从而把人类的命运拖入深深的泥潭。
所谓成王败寇,所谓男尊女卑,这些真正符合天道吗?以此种理念成就的人生真正有意义吗?在此千年难逢的进化时代,是时候开启天性,为衰弱的人性注入新的能量了。
1问天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感叹不已。
我们知道我们正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在【人篇】中我说过,人性的基础是天性,那现在咱们来探讨下什么是天性。
天是如此浩瀚而古老,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与天疏远了,天似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无关紧要,可是,天不但横无际涯,辽阔壮丽,不但可以为我们所了解,而且,从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上说,我们人类的命运和天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为,天和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
天本来就是个生命体,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大,生命在天(宇宙)中正常发展时期自然会正常的轮回,正如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一样。
人类大大小小,各个层面的活动都可以追溯到天及其起源。
2天之本原时代正处于文明大道的十字路口,也许我们正处在人类进化最关键的节点之上。
进化还是退化?是仅仅站在人类视野的狭窄范围,还是站在全宇宙角度看世界?向左拐?还是向右拐?无论今后我们人类选择走哪一条道路,我们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跟天道牢牢地栓在一起了。
说⽂解字:天
字源解说
天,甲⾻⽂
在⼈
(⼤)的头上加⼀圆圈指事符号
,表⽰头顶上的空间。
造字本义:⼈的头顶上⽅的⽆边苍穹,⼈的头顶是天空。
天⼈合⼀,天就是⼈,⼈就是天。
这是中国古⼈的智慧。
天,由⼀和⼤構成,天的意思,是指化⽣萬物⾄⾼無上廣闊深邃的環境。
⼀,就是德⽣道,道⽣⼀,⼀⽣⼆,⼆⽣三,三⽣萬物的動⼒;
⼤,是指⼤⾃然,包括陽光、空氣、⽔、⼟地、⼭林、河流、⽣物……⼤⾃然母親,⾃⽴於天地之間者,為⼤。
因⽽天,和⼈、⼈類⼀樣是有⽣命的,⼀樣需要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所以,⼈類需要敬畏、尊重,⽽不可以任意巧取豪奪,超越天化⽣萬物的承受⼒,必然受到⼤⾃然的懲罰,也就是“天譴”。
今天⼈類遭遇的資本壟斷、權⼒操縱、氣候政治、地區衝突、惡性競爭、奢侈浪費、兩極分化、環境問題,特別是與每⼀個⼈(無論⾝份貴賤⾼低)瞬息相關的最直接的“⽔污染”、“霧霾”、“⾷品安全”問題,就是天譴的徵兆(也是提醒)。
⼈,由躬⾝垂臂象形構成,⼈的意思,是指天地間品性最⾼貴的⽣靈,是天地之⼼、之德,是⾃⽴於天地間之“⼤”者。
在這個意義上,古⼈感知到“天⼈合⼀”的真相。
從⽂化、⽂明的意義上看,⼈,是地球上唯⼀賦有特殊使命、創造⽂明符號、⾃覺耕讀、參與天地化育、擔當引領萬物⾛向共⽣的勞作者。
這樣看來,凡是充滿⽣機和創造化育的國家和⼈民,都必定體現出“天⼈合⼀共⽣”的現實特徵,⽽占⼈類三分之⼀當代中國⼈,理當做得好,成為全⼈類的表率。
(内容摘录:象形字典⽹,感恩作者分享,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象形字典⽹,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总编)。
《天道》天是什么?天人合一合的是什么?今天看到有人在问答网站提问,什么是天,很多人拆字,觉得天就是两个一,加一个人,意思天就是大,比大还大的就是天,比人大两个层次就是天。
还有人觉得天就是无,因为无法无天;有法则道法自然,无法则无法无天;我觉得有点两小儿辩日的感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还是早上太阳离我们近,中午热早上冷,离的越近就越热,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离的近的大,离的远的大。
天是传统意义的“天”有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问题;这是个意识位置的问题,而我们知道,位置是相对的,天也是相对的,对于听天命,尽人事的人来说;天的事情无法安排,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有人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注定。
天就是天,道就是道,天道是天道。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天地人三才,构成道的三要素,而天道、地道、人道,就是我们在追求真理路上方法论,天道就是万物运转的过程,是基础规律,地道是人德行,而人道就是人性的普遍规律。
天告诉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逆天而行,是不符合正常价值观念的,但不一定为错,天既包含规则和不规则,也包含常规和非常规。
天不是孤立存在的,天是和地对应的,天就是我们塑造的最大得神,天地君亲师,是想而知,天是最大的,(是不是最大,值得商榷)至少传统观念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认定一个事实,就是苍天有眼,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天知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天一定知道,因为天不藏奸。
天是我们中国人既想知道又害怕知道的存在,因为天机不可泄漏,天意难违,上天有好生之德,没有什么是天解决不了的,古时候天的变化象征着统治者的通知水平,而国富民安不熟标准,“天”才是标准。
天是相对的,人是世界组成部分,至于天,我们认知结构以为是头顶上的物质,认为天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有权力机构和组织机构,所以有天庭,有玉帝,有南天门。
人总是看到什么就觉得是什么,这一点没错,但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见相非相,即见因果;明心见性即见如来。
天也是我们观想出来的,因为我们不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包括暴风、雷电、以及风和火,而我们想象一定有雷公、电母,火德星君和风婆婆。
释 天人合一兼论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及其现代转换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天 是多义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天㊂二是神灵的天㊂自然之天也有几种意义:一是与 地 对应的天,即 天地 中的天,包括日月星辰等天象以及气候㊁气象等㊂如‘荀子㊃天论“: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㊂ 又如‘黄帝内经㊃阴阳应象大论“: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㊂ 地面以上的一切现象都包括在内㊂二是与 人为 对应的天,指一切不是人为的自然现象,包括与地对应的天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地面上自然发生的一切现象㊂如‘庄子“所说的 牛马四足,天也㊂ ‘荀子㊃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㊂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㊂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㊂ 这些说法中的 天 都是天然即自然的意思㊂三是与 人 对应的天,是天地的简称,指整个自然界㊂如‘黄帝内经㊃生气通天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㊂ 这个天就包括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㊂四是天有时也包括人在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宇宙,如董仲舒讲的 天有十端 ,十端是天㊁地㊁阴㊁阳㊁木㊁火㊁土㊁201哲思考辨金㊁水㊁人㊂这个天就是无所不包的㊂这一句话中,两个 天 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在西方哲学中不太可能出现㊂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哲学中这种模糊性,那就可能误解一些古代的思想㊂张载讲 太虚即气 ,太虚又名为天㊂这个天也是整个宇宙空间㊂宋明以后的哲学家讲的天多数是自然之天,很少讲神灵之天㊂只有陈亮还学着董仲舒的口气给皇帝上书,大讲天人感应,希望皇帝听他的说法,实行他的政治主张㊂神灵的天,主要包括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中的相当于西方所谓 上帝 的天,即主宰宇宙的至上神㊂这个神灵的天是全能至善的,有时也将善德归于天,于是有伦理的天㊂天主宰自然界,决定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于是,又将自然变化说成是灾异,是天意的表现㊂自然灾异的天㊁伦理的天,应该都从属于神灵的天㊂天在古人那里是非常明确的概念,只是因为见解不同,产生了歧义,引起了争论㊂按刘禹锡的说法,从最大的意义来分,一种叫 阴骘之说 ,一种叫 自然之说 ㊂前者就是神灵的天,在暗中主宰人世间;后者就是自然之天,没有意志,不能赏罚,与人间祸福没有关系㊂现代引入西方分析方法以后,天的意义就更加复杂了㊂ 人 也是多义的,有的指最高统治者 天子 ,有的指一般个人,有的指某一部分人,有的则指全人类㊂ 合 的意义也有多种㊂我们就将它放在下面具体论述中加以解释㊂一天人一德天人合一的说法在‘易传“中就有了㊂‘周易㊃乾卦㊃文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㊂ 这个 大人 ,是大人物,指统治者㊂在这里,天人合一中的 一 是道德㊂与天地合其德,主要难点在 合 字上㊂什么叫 合德 ?道德是如何 合 的?‘易传“又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㊂ 根据 天行健 ,君子应该 自强不息 ㊂行健,就是自强不息㊂君子就在这一点上与 天 合德㊂这个德就是积极进取,天有这个德,君子也应该有这个德㊂这就是 合德 ㊂孔子说: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㊂ (‘论语㊃泰伯“)这里讲天的特点是 大 ,只有尧能够 则之 ㊂ 之 就是 天 ,就是 天之大 ㊂ 则 如何理解?按朱熹的说法, 则,犹准也㊂ 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㊂ (‘四书章句集注“)则就是标准㊂尧能符合天的标准,尧的伟大,也像天那么大㊂尧与天在 大 这一点上是一致的㊂很显然,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㊂这就是一种 合德 ㊂这个大的 天 ,不能说就是神灵的天㊂必须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讨论哲学问题时,一个概念可以有多种用法,并非总是一种内涵㊂这是常见的现象,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常识㊂尧是圣王,是 大人 ,也是 君子 ㊂他可以与天 合德 ,也能像 天行健 那样 自强不息 ㊂天有高尚的德,圣王能够效法天之德㊂这就是大人与天的合德,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形式㊂ 天行健 是从天文学引申出来的,不是迷信㊂古代天文学认为 天体 (指恒星天)一日从东向西运行一周,速度非常之快,称之为 天行健 ㊂这种形式是从比喻开始的㊂先是以天之 大 来比喻尧的 伟大 ,然后引申出 合德 的思想㊂以天之大来比喻尧的伟大功绩,天是否就有了神性呢?未必!以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事,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㊂例如‘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㊂ 王安石注: 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㊂ 用水来比喻 上善之人 ㊂水是什么样子?‘老子想尔注“: 水善能柔弱,像道㊂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㊂ 水是柔弱的,是向下流的,流向空虚的,经常滋润万物,始终不与别人竞争㊂有这些品德,值得人们学习㊂ 水善利万301释 天人合一。
从“天”字的词源结构看“天人合一”思想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在先民造字中亦有体现,“天”字就是一例。
关键词:词源结构“天人合一”“天”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1],肯定了“天”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
《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2]23,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
春秋战国诸子对这一思想也多有推崇,如《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3]等。
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通过上书武帝之《天人三策》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
其《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4]288;《春秋繁露·阴阳义》亦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4]341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奠定了华夏民族最基本民族性格。
这一观念也体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汉语词源结构中所折射出的“天人合一”思
想就是一例。
词源结构是“用作命名的事物的性状特征和功能特征在词里的表现”[5],又叫“词的内部形式”或“词的理据”,古人称为“得名之由”。
古人在给事物命名时,总有一定的理据,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不会随意而为之。
“中国古人在给事物命名时,往往对事物从直观上作整体把握,把人和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使事物人格化,从而把握人和事物相似的外部特征。
”[6]这种做法正譬如《易·系辞下》所云:“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298这其实就是在说“天人合一”思想在对事物命名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天”字本身就体现了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古老的范畴之一。
在甲古文中,“天”字就已经出现,字形宛如一个保持站立姿势的人,并且突出人的头部。
因此,“天”的本义是指人的头顶。
《说文》:“天,颠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
”[7]1《广雅·释言》:“天,颠也。
”[8]王国维也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是天本谓之人颠顶。
”[9]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亦明确指出“天”的本义是“颠”[10],即指人的头顶。
由以上诸家之训可知,“天”确取义于“颠”。
并且从字形上来说,亦可证此。
甲骨文“天”字为“”,是一个会意字,象一个着重强调头部的人形。
古人造此字时着重强调人的头部,因此被强调的头部应是此字所要表达意思的主要部分。
而“人
的头顶叫做‘颠’”[6]。
《说文》:“颠,顶也。
”[7]416段注“天”云:“颠者,人之顶也”[7]1,又注“颠”云:“(颠)引申为凡物之顶”[7]416。
所以从“天”字的甲骨文字形上,也可推知“天”取义于“颠”,即人的头部。
透过“天”字的词源结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古人造此字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思想。
《说文》云“天”“从一、大”。
段注“大”云:“按‘天’之文从一、大。
则先造‘大’字也。
”[7]492即“天”字是在“大”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此言不虚。
甲骨文“天”字从“”、“”。
“”隶变以后就成了“一”,而“”,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在古汉字里,象成年男子的‘’最初既是‘夫’字又是‘大’字(‘夫’本义就是成年男子)。
”[11]所以说“天”从一、大,先有“大”字后有“天”字应该没有问题。
古人在象成年男子的“大”字的基础上突出头部创造命名自然之物的“天”,就正体现了“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天人合一”思想。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2-294.
[2]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6..
[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周光庆.古汉语词源结构中的文化心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4).
[6]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129.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6.
[9]王国维.观林堂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71.
[10]郭沫若.卜辞通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66.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
作者简介:杜觐位(1989-),男,汉族,四川阆中,重庆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