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21
考研政治十六期知识点: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此知识点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1928年奉系军阀垮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开始的,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许多领导人物,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昭示着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和“还我青岛”等口号,一致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中国近代史纲要》阅读笔记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世觊任北洋大臣,军队称北洋军。
1912年,袁世觊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意义:一场前所未有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一场前所未有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
批判孔学,是为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示: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4、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二)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对我们今天借鉴这一思想,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清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
二、重点与难点1.“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2.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3.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三、计划课时:2 课时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 年 4 月 18 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屠杀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之中宣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开端。
在国民政府成立大会上,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仍然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出现了宁汉河流与分裂的混乱局面,而蒋介石在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后,在他一手操纵之下,国民党于 1928 年 2 月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会议改组了国民政府,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来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这样,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最后组成,国民党内暂时实现了统一,在暂时统一的基础之上,国民党四派军阀开始了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二)全国形式上的“统一”1928 年 4 月,国民党蒋、桂、冯、阎四派联合军阀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张作霖败退出关,1928 年 6 月 4 日凌晨 5 时 23 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
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司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包括了160多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演进与更新的历史。
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1840年,社会性质变化为标志。
现代史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社会性质的变化为标志。
二、如何把握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历史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三个历史阶段(横向把握):1840年到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
四条主线(纵向把握):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生存,求发展,追赶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首先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找到一条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
基本历史线索1840年至1864年,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起始时期。
1864年至1901年,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为寻找民族和国家出路而奋起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