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11章行政监督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一章绪论行政的含义: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的构成要素:(1)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强制性依据(2)行政职能行政机关设置的依据(3)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载体(4)行政体制行政权力的外在形式(5)行政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行政管理学的含义: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行政管理主体研究(2)行政管理流程的研究(3)行政管理技术手段的研究行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
行政管理的范围:遍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和全体国民。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是行政学领域的开山之作行政学之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年1926年美国学者怀特的《行政学导论》出版,标志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完整建立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威尔逊。
美国第一本行政管理学的教科书:《行政学导论》我国第一部行政管理学专著:1935年张金鉴的《行政学之理论》第二章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所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
政府职能的特点:政府职能的执行性与变通性政府职能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政府职能的多样性与整体性政府职能的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政府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2、经济职能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繁荣3、社会职能提高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政府的运行职能1、决策职能首要职能2、组织职能实现决策的关键3、协调职能减少内耗4、控制职能确保正确方向政府职能市场化:是指通过政府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与约束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从而实现政府以较少的资源与较低的成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的目的。
第⼗⼀章⾏政监督 重点理解: 1、⾏政监督的特点、原则和作⽤ ⾏政监督是指政党、⽴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政⼈员的⾏政⾏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进⾏监察和督促的活动,这是⼴义的⾏政监督。
⾏政监督的特点:监督主体的多样性;监督对象的双重性;监督内容的双向性;监督主体的层次性;法律地位的独⽴性。
⾏政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1)⾏政监督机关依法⾏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涉的原则;(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法律和⾏政纪律上⼈⼈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检查与改进⼯作相结合的原则;(6)监督⼯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政监督的重要作⽤:(1)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政,提⾼⾏政效能,促进⾏政监督机关的廉政建设。
通过对⽇常⾏政管理⼯作的监督和对监督所揭露出来的问题的处理,促使⾏政机关及其⼯作⼈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作⽅法,坚持依法办事,提⾼⾏政效率。
(2)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步保障公民、法⼈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得⼒妥当的措施,使其造成的损失得到弥补或减少到最⼩程度。
(3)是改⾰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2、⾏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般⾏政监督。
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作部门和⼯作⼈员的监督。
其特征:主体与对象之间具有领导服从关系,具有普遍性和较强的约束⼒;属于政府系统和组织内部的监督,具有内部监督的各种优点和不⾜;层级监督的内容最为⼴泛,包括了政府⼯作的各个⽅⾯。
主要形式有:⼯作报告、检查、专案调查、审查、备案、批准、提出议案、改变和撤消、惩戒等。
(2)⾏政监察。
是指国家⾏政组织内专司监察职能的监察部门对其他⾏政机关及其⼯作⼈员实⾏的监督、纠举和惩戒活动,它属于⾏政机关内部的⼀种专门监督。
⾏政监察机关是⼈民政府内⾏使监督权的职能部门;⾏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政机关任命的其他⼈员。
第十章行政监督一、名词解释1.行政监督答: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是政党、国家和人民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与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的活动。
它既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机构、团体、政党、人员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关和人员对下级行政机关和人员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监督,还包括专门监察机关的监督。
2.外部行政监督答:在我国,按行政监督体系的不同,可将行政监督划分为行政内部监督和行政外部监督,行政内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行政外部监督有两大类,一类是法制监督,第二类是社会监督。
法制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检查监督、党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公民批评、公民投票、压力集团等。
3.政党监督答:在我国,政党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国家行政活动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党的纪律检查组织和领导机关对行政活动执行法律和政策的情况实行检查和督促,发现和揭露问题,促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行政。
4.司法监督(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我国司法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它对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政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破坏国家法律、法令、政令、政策的重大违法行为,对侵犯公民权利的违法行为进行侦查、起诉。
人民检察机关主要受理贪污贿赂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公民人身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
5.社会团体监督答:社会团体监督在我国主要是指工会、共青团、妇联的监督。
具体是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是的社会团体应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社会监督,代表工人阶级、青年、妇女的利益,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法规提出建议和批评,监督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依法办事,对他们利用职权侵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一、关键术语1.行政监督答:行政监督就是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察、检查和督促活动。
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是制约公共权力的需要;制约人性弱点的需要;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2.内部监督答: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简称内部监督,是指国家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行政机关,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监察、检查、督促和指导。
现在各国主要的内部监督,主要有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上级机关监督三种类型。
内部监督的主要具体形式有,对公务员进行的准司法化惩戒、财产申报、行政对话、调查审计合一,以及中国特有的对公务员的“双规”等。
3.外部监督答: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简称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监察、检查、督促和指导。
外部监督具有监督主体多样、独立;监督范围全面、完整;监督活动经常及时的特点。
外部监督的实质问题,是法定的外部监督主体通过享有和行使监督权,来督促和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遵从法律,对国民尽职尽责,履行行政责任。
外部监督主要有法制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三大类。
从世界范围看,外部监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行使立法权、行使违宪审查权、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执政理念的表达、全民公决和社会舆论。
4.预防性行政监督答:预防性行政监督是国家机关通过采取思想教育、道德规范及制度完善等措施,防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合理行使职权的一种前置监督机制。
预防性行政监督具有主动性、系统性、经济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预防性行政监督主要可以分为思想预防、制度预防和技术预防三种类型。
5.行政监察答: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察、检查和督促的活动。
其适用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或者是所有涉及财政支出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