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1《军神》优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6.05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1《军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军神》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掌握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其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英雄、崇尚正气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军人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军神》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义和隐含的情感。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引言等方式引入军事英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并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讲解生词和短语。
3. 听说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情景模拟对话,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写作,可以是写故事、写感想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收获,进行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材料•黑板、粉笔等•练习册、作业纸等五、教学评估1. 测验针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理解题、写作题等,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表现。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口头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其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军神》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秀的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7课《军神》二、教材分析:《军神》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身上的人格精神”。
《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忍痛接受七十二刀,以自己的钢铁般的意志赢得德国医生赞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三、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四、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的价值。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品读探究、小组合作、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军神”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分析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描写。
2、难点——体会领悟“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3、教学突破——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学生也动脑筋思考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叙述语言,进而抱我“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七、问题预设: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说他是会说话的钢板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ppt课件;刘伯承资料。
11 军神【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习作的描写方法,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审美创造: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审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文中的会认字,正确书写文中的会写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走进这样一位革命者。
他就是——刘伯承元帅。
然而,在他的传奇经历中,最为人称奇的是:他曾经手术72刀却不用麻药,德国医生称赞他为“军神”。
(出示课件2)2.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军神”?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一起学习第11课《军神》,重温刘伯承元帅的传奇故事,感受他的风采吧!(出示课件3)教师板书:军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4)(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学认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表现“军神”品质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3、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能读懂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重点语句,感受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有关刘伯承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收集展示,读文汇报--预习案(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屏幕上的这些人物吗(课件十大元帅)?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共同走近刘伯承元帅(课件刘伯承),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刘伯承元帅?(师补充介绍)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第3课(课件课题),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3、军神(二)、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播放视频)(三)、检查预习案完成情况(四)、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读要求读课文自学引导: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1、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朗读课文。
2、轻声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
3、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受伤,坚持不用(),忍受()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案1、军神是谁?板书:刘伯承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
过渡句: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活的钢板?是军神?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深入课文字里行间读一读,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来。
(配乐)我想你们已经把自己的理解化作了一条条美丽的波浪线,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我们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求治--术前--术中--术后”这样的顺序来展读吗?板书:求治、术前、术中、术后三、探索分块,展读展讲--合作探究案各小组展示并板书:1、求治(第1-12自然段)(1)、组内分角色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读好沃克“冷冷”和“不悦”的语气。
教案:11 军神(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会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的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严守党的秘密,不屈不挠,最终被敌人称为“军神”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板书课题“11 军神”,要求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学会生字词。
三、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重点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1 军神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课堂练习: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10 军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并体会这种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进一步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1.刘伯承的相关资料。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掌握并学会运用新词。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匪、绷、衷”等五个生字,会写“庆、诊、沃”等15个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刘伯承的钦佩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被人称为“军神”。
(出示刘伯承的头像)2.关于刘伯承,你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刘伯承的资料)3.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呢?学了课文,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1.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自读)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语。
(生自读)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语。
三、精读课文知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刘伯承的眼睛负伤,在接受治疗时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结束后还能准确地说出刀数,被主治医生称为军神。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四部分。
)3.从文中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冷冷→愣住→惊疑→冷冷→目光柔和→生气→愣住→吓了一跳→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第【1】篇〗《军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文章大量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教学准备视屏资料,刘伯承介绍军神同步练习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
(三)抓住重点句子研读课文1、读句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2、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学准备。
4、集体交流,点拨评议,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课文除了直接写到刘伯承的表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总结,升华观看视屏,谈谈感想。
(用自己的话夸夸被称作军神的刘伯承。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有关伟人的故事五、板书设计军神沃克医生冷冷→柔和→肃然起敬↓↓↓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从容镇定意志如钢反思与评析:本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围绕关键句子,也就是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赞叹:“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进行细细品读,体会洛克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
通过在读中找句与词数次感受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每次学生理解的境界都有新的上升。
本课在板书设计上非常清晰,有针对性,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先知道刘伯承是军人,但知道他不是普通的军人,而是军神,从手术前不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数刀数来表现他是军神。
以个人以为本课以自读个别读为主,进行读中感悟,齐读较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准“绷”字的读音,正确书写“衷““和”祥”两个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1《军神》教案一. 教材分析《军神》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近代著名将领刘伯承在年轻时的一次眼部手术中,坚决不使用麻醉药,展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军人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刘伯承将军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的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针对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增加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伯承将军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2.难点:深刻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精神,并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仿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刘伯承将军为什么坚决不使用麻醉药?”“从课文中你能感受到刘伯承将军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军神》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部队英勇抗击日军,展现了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形象。
本文通过描述刘伯承将军在战场上的一个个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将军的英勇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英雄人物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形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能够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敬英雄,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
2.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提前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将军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的形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第1篇】军神教学目的:1.认识“沃、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再试着以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板书:军),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
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
(出示“神”的解释)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1)多音字“晕”:yūn(晕倒)yùn(晕车)(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学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2.了解人物:(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2)刘伯承呢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
(出示多媒体)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军人身份,在手术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醉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病人,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
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1《军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刘伯承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部队英勇斗争,顽强打击敌人的故事。
本文通过描写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坚定顽强、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时,可能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无畏、坚定顽强、忠诚爱国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刘伯承将军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被称为“军神”?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重庆沃克诊所病历”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利用语文作业本的“鱼骨图”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抓住沃克医生的“神态”的句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愣住了,惊呆了),通过图表,体会“军神”形象并迁移《丰碑》。
一、导入1.板书“神”,你知道哪些“神”?小结: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2.板书“军”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军神呢?二、梳理1.带着你的问题读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文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呢?等下我们一起完成这个鱼骨图。
2.解决生字词,完成“病历”3.完成鱼骨图梳理脉络(1)举例。
看第一列(初见病人、冷冷)方法:锁段——划句(沃克医生)——用词(2)自主完成其余部分,出示学习活动一(3)反馈(比较两位同学的成果,质疑不同的)(4)找出表现这些态度的句子都在哪呢?三、品“神”(一)发现过渡:老师把刚刚同学们能概括出他态度的这些句子都呈现在大屏幕上了。
1.出示沃克医生神态的句子2.读一读,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预设:他们都是神态描写;我发现沃克医生都非常震惊,很意外,都愣住了)(二)聚焦“一愣”过渡:沃克医生一次又一次地愣住了,惊呆了,感到震惊,觉得不可思议,他到底都看到了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次“愣住”了1.出示段落与表格2.读语段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愣住了?3.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想什么?4.正因为他心里这样想,让他印象深刻,因此就有了这样的对话——(指导读好对话预设:师生合作读,师沃克医生,学生刘伯承,齐读声音似乎太响了些,可刘大川是重病在身,声音微弱,是不是应该轻一些更合适,哪位同学愿意跟老师在合作着读一读)(三)聚焦“二楞”过渡:那我们来看第二次愣住了,用上刚刚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先回顾下刚刚的学习的方法1.小结方法:抓神态——品心理——读对话2.小组完成“再一次愣住”3.小组反馈(1)选择一组组汇报(2)其他组补充(3)朗读展示(四)聚焦“三惊”1.依据图表完成练笔2.学生自主练笔3.汇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第1篇】20、军神(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为什么称为“军神”?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体会人物的感情色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补充阅读资料,感受人物的伟大。
教学过程:一、从神入文,初涉文本。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
齐读课题2、同学们,“军人”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3、这篇课文中“军神”是谁对谁的称赞?找出文中的这句话。
自己读一读出示句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谁来读一读(指读、齐读)过渡: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我们从文中哪些词、句可感受到刘伯承了不起?请大家按照上节课讲的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顺序去找一找。
把找到的内容画出来,多读几遍。
交流:二、进入文本,感受镇定1、伤势很重但很镇定(1)出示:“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能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2)请你读好它这个伤势到底怎样严重?(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3)如果是你,这样严重的伤势,你会怎样?(4)这么重的伤势,还能如此镇定,这样的军人你觉得怎样?(5)那么沃克医生为什么会不高兴,冷冷地说,不悦地说呢?(6)分角色读好。
同桌练练。
指名读。
2、过渡:这一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也能感受到军人“伤势虽重,但很镇定”?请同学们回过去读读第一句话,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呢!生读后交流:出示第一句话⑴“头缠绷带”:可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故事介绍和生活所见,感受伤势很重。
⑵“走进”:伤势这么重,可不是别人担架抬进来的,而是自己走进来的,表现十分镇定、勇敢!(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三、精读课文,感悟军神交流:(一)手术前,坚决不使用******。
(板书:不用麻药)出示:“要动手术了……脑神经”1、******有什么作用2、刘伯承为什么坚决不愿意使用******?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军神》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军神》这篇课文以刘伯承将军为主角,描绘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身负重伤仍然坚持不用麻醉药进行眼部手术的故事,展现了刘伯承将军顽强勇敢的军人气质。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刘伯承将军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的勇敢精神,坚定信念,克服困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他们对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英勇事迹的了解可能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勇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伯承将军的顽强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2.教学难点:理解刘伯承将军的勇敢精神,学会分析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将军的英勇事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将军的勇敢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分析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将军的勇敢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分析课文内容,讨论将军的勇敢精神。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讲述刘伯承将军的事迹。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1《军神》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军神》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军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通过讲述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负伤,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最终成为一位军神的感人故事,展现了革命军人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充满激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战争题材的课文,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
同时,他们对于英雄人物具有较强的崇拜心理,容易受到英雄精神的感染。
在情感态度方面,他们热爱祖国,渴望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军神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神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军神的英勇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军神的内心世界,体会军神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军神的英勇精神。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相关图片:战争场景、军神形象等,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1《军神》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敌人,为保卫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先烈的英勇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和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教学难点: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先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相关先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观点。
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军神》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沃、匪、绷”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沃”等15个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13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从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4.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从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3.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运用随文识字的策略识记生字,写字时关注易错字的指导。
2.阅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从文中找出描写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语言运用通过课后的第四题,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再进行以课文中人物的口吻讲一讲故事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完成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 91.认识“沃、匪、绷”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13个词语,会写“庆、诊、沃”等15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板块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故事“关云长刮骨疗伤”。
(视频播放“关云长刮骨疗伤”)2.教师相机小结:东汉末年,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军神》。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军神)3.教师引导:在你们心中,军人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4.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5.生质疑,师梳理小结: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他为军神?6.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类似的视频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让学生注意到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答疑解惑。
(1)谁是军神呢?(刘伯承)谁称他为军神?(沃克医生)(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因为刘伯承不打麻醉剂做眼球割除手术,还数出了手术一共七十二刀)2.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刚刚的问题串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了当时任川东支队将领的刘伯承同志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眼球割除手术的事。
在手术过程中,他因惊人的表现而被德国医生高度称赞为军神)3.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按事情发展2 / 9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
这篇课文是围绕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眼球割除手术来写的,全文还可以怎么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4.请同学们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分法,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课文层次划分)5.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学生齐读。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龄”“衷”和“慈”三个字。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7.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七十二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设计意图】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块三细读课文,顺学而导1.教师引导: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2.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
(学生边读边画)(2)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对话部分)(3)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交流)(4)教师小结,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①刘伯承受重伤;②刘伯承做右眼眼球摘除手术,但拒绝使用麻醉剂;③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5)这是大家通过对话读到的信息,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指名学生说)(6)生质疑,师梳理小结:①刘伯承为什么要说自己叫刘大川?②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刘伯承是川东支队的将领,他一开始为什么说自己是邮局职员?③刘伯承为什么说自己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3 / 9(7)这些问题文中没有给答案,需要我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找到答案。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1915年12月25日,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中旬,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克丰都城。
战斗中,刘伯承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
由于缺医少药,加上经此一役后各地都在悬赏追捕护国军将士,刘伯承在年底才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开的诊所。
(8)教师引导:因为当时护国军将士遭到追捕,刘伯承在不知道沃克医生是敌是友的情况下,只能隐瞒姓名和身份。
(9)此时此刻,你心中对军神刘伯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仰、肃然起敬)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读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内心想法。
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为完成课后第四题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好准备。
板块四品读感悟,指导朗读1.指名一对同桌上台分角色读对话。
(学生评价)师相机引导:要想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除了语言描写,我们还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一边看一边圈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学生边看边圏)2.指名学生读圈出的词语。
(课件出示描写动作和神态的句子)(1)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2)教师小结: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由开始的冷淡变成愣住、惊疑、目光柔和、生气、再一次愣住、口吃,还感受到刘伯承的从容镇定。
3.这是大家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感受到的,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交流)4.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1)课文两次写沃克医生愣住了,他因什么而愣住了?(2)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惊疑什么?(3)沃克医生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4 / 95.教师引导:只有一边读一边体会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现在同桌两个,一个是刘伯承,一个是沃克医生,带上动作和神态来表演读他们的对话。
(同桌表演读对话)6.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
7.从对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他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交流)8.教师小结:(1)沃克医生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后愣住了,是因为病人受的伤太严重了。
(2)沃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是因为他看到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如此从容镇定。
(3)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是因为刘伯承要求做眼球摘除手术时不打麻醉剂,口吃是因为他太震惊了。
9.读懂了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10.全体师生共读对话。
教师读沃克医生的话,学生读刘伯承的话。
(师生合作读对话)11.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紧扣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体味、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从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2.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板块一紧扣细节,体会意志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
沃克医生断定刘伯承是一位军人,他为什么如此肯定?(因为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
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5 / 9(1)当时,刘伯承心里在想什么?(为了指挥好以后的战斗,我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所以我不能打麻醉剂,它会影响脑神经。
为了带领人民打胜仗,过上好日子,我什么样的痛都能忍受。
)(2)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却不打麻醉剂。
(这是一个为了人民可以做任何牺牲的军人)(3)刘伯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平静的,请同学们平静地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学生读)(4)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坚定的,请同学们再坚定地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学生读—齐读)2.手术是否顺利进行?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16~17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1)从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沃克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很紧张)(2)沃克医生为什么这么紧张?(他担心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无法忍受那钻心的疼痛而晕过去。
病人晕了,医生的手术就无法进行,只能宣布手术失败。
沃克医生因心生敬意很想救刘伯承,不想让手术失败。
)3.刘伯承忍受得住这钻心的疼痛吗?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拿笔圈出体现刘伯承非常疼痛的词句。
(指名学生说)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床单居然被抓破(2)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3)沃克医生在给刘伯承做眼球摘除手术的时候,刘伯承痛得抓破了床单。
当时刘伯承心里在想些什么?(不管多痛我都得咬牙坚持住,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坚持到最后)(4)谁能读出刘伯承的这份坚定和决心?(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齐读)6 / 94.教师小结:只有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得有感情。
【设计意图】紧扣细节描写,抓住对刘伯承在手术中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沃克医生做手术时的紧张,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板块二分析人物,讲述故事1.教师引导: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七十二刀时,他惊呆了,刘伯承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军神!默读课文第三部分(第18~26自然段)用红笔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
(指名学生说)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1)读了这个句子,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2)生质疑,师梳理小结:①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②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③为什么称他为“军神”?(3)手术前,沃克医生知道了刘伯承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