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之乌夜啼
- 格式:ppt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13
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乌夜啼原文翻译赏析1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古诗简介《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
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
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
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
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
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
全词寓情于事与景中,在情景交汇中抒发了作者流畅、舒适的情怀,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
翻译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得起伏飘动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地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觉。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注释⑴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圣无忧”,平韵四十七字。
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⑵“纨扇”句: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
纨扇又称宫扇,细绢织成的团扇,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术珍品,形如满月,故云“素月”。
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
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⑶轻烟:指纱巾的轻细。
⑷“高槐”句: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
⑸“清润”句: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
清润:清凉滋润。
⑹“弄笔”句: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
弄笔:谓执笔写字、为文、作画。
⑺新蝉:初夏的鸣蝉。
创作背景这首小令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
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8篇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8篇乌夜啼原文赏析及翻译1乌夜啼唐代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
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
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
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注释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
”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
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
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
”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
哑哑:乌啼声。
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
”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
秦川女:指晋朝苏蕙。
《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
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
梭:织布用的织梭。
其状如船,两头有尖。
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
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
怅然:一作怅望。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
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
孤:一作“空”。
赏析“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乌夜啼赏析《乌夜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描绘了一只孤独的乌鸦在夜晚啼叫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乌鸦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孤独的共鸣。
乌夜啼,凄凉声,寂寥夜空回荡。
乌鸦孤零零地停在树枝上,一双黑亮的眼睛透露出深深的忧伤。
它不停地啼叫,声音穿越黑暗的夜空,传达出一种无尽的寂寥。
乌鸦的啼声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孤独。
夜晚,当一切都沉寂下来,当周围的喧嚣都消失不见,人们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寂寞。
乌鸦的啼声犹如一支悲怆的音乐,将人们的心弦轻轻拨动。
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深深的孤独之感。
乌鸦的孤独并非无缘无故,它可能是因为失去了伴侣或迷失了方向。
无论是什么原因,它都选择在这片漆黑的夜空中发出悲鸣,寻求一丝安慰。
乌鸦的啼声仿佛是一声呼唤,期盼着有人能够听到它的孤独,能够给予它一些温暖和关怀。
乌鸦的啼声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孤独的思考,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思索。
乌鸦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它的存在和离去都是如此微不足道。
然而,当它面临孤独和无助时,它却用自己微小的声音表达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希望的追求。
乌鸦的啼声提醒着人们,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关怀和珍惜。
乌夜啼,让人心生感慨。
乌鸦的孤独和无助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孤独的思考,也唤起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希望的追求。
乌鸦的啼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对孤独的抗争。
它让人们感到仿佛置身其中,与乌鸦一同面对夜晚的寂寥。
乌夜啼,如此凄凉。
它是一首描写孤独的诗歌,也是一首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的诗歌。
乌鸦的啼声在夜晚中回荡,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让我们一同倾听乌鸦的啼声,思考自己的孤独和渴望,珍惜和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乌夜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前言】《乌夜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
全诗六句,开头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写人物身分、身世及所处环境,绘影绘声;最后点明主题,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
【注释】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
”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
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
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
”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
⑶哑哑:乌啼声。
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
”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
秦川女:指晋朝苏蕙。
《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
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
⑹梭:织布用的织梭。
其状如船,两头有尖。
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
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
怅然:一作怅望。
⑺“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
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
孤:一作“空”。
【翻译】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
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
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
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鉴赏】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李煜(五代)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译文昨夜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一次次的斜靠在枕头上,辗转难眠。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
只有喝醉了酒才能排遣心中苦闷,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注释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间。
频:时常,频繁。
欹(qī)枕:古同“攲”,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屈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本首词就是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鉴赏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
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
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
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
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开头两句是说,昨天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词译文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全词译文赏析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③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句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几句词是说,园林的花已经辞谢了春天,它那红艳艳的花朵都一个一个地飘落,实在太匆忙了。
原因在于早上的寒雨晚上的风,摧残生物的威力实在太厉害了。
这首词恐为李煜入宋后的作品。
这两句看似写景,但用“太匆匆”这样含情的辞语,惋惜好景不长,乃抒情而不是体物。
融景入情,景为情使,感叹南唐小朝廷如林花之谢春天那样,匆匆忙忙结束了它的命运,这位风流倜傥的李后主遽然终结了自己的帝王生涯,为之十分感伤。
译文:林花调谢,失去了春天的艳红,未免过于匆匆。
无奈摧残她的,有那朝来的寒雨和晚来的风。
风雨中的残花,像女子脸带胭脂把泪淌,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人生长恨,自象那流水长向东。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陈逢辰《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乌夜啼》
月痕未到朱扉。
①送郎时。
暗里一汪儿泪、没人知。
揾不住。
收不聚。
被风吹。
吹作一天愁雨、损花枝。
【注释】
①朱扉:红门。
扉:门扇。
【译文】
眉月初升,尚未照到绣楼窗户时,送别情郎去两情依依。
我暗地里一把离别泪,没有人察知。
擦不干,收不拢,止不住。
被风吹去,化成了满天含愁的雨,打落了花瓣花絮。
【集评】
清·查礼:“其风情之绵密,字句之自然,可称绝唱。
然亦从李后主赋愁之‘剪不断,现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脱化出来者。
”(《铜鼓书堂词话》)。
【赏析】
此词咏别泪,别出心裁。
一般词只写到离别而流泪,此词则由流泪展开进一步的想象,写出眼泪的强度、广度。
泪被风吹成了雨,满天的雨,又变成满天的泪、满天的愁。
泪雨交融,愁思满天。
构思新巧,真可推为咏泪的绝唱。
陆游宋词《乌夜啼》两首原文赏析陆游宋词《乌夜啼》两首原文赏析引导语:宋朝词人陆游的《乌夜啼》大家是否学习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首《乌夜啼》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陆游【原文】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
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
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赏析】陆游在中年以后,反对写艳词。
他的《跋〈花间集〉》说:“《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
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长短句序》说:“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这首词绮艳颇近《花间集》,当是少年时的作品。
完全不同于陆游失意后的创作意境。
词是摹写一个上层妇女在春天中的孤独、寂寞的生活的。
写她午后无聊,只好躺在床上打发这些难捱的时光。
反而却又引起了女主人公的诸多心事,只能是更加愁了。
上片起二句:“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
后句用晚唐方棫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
夕阳如有意,长傍小窗明”的句意,以窗外斜日点明时间,一“绿”字渲染环境,“偏”字即方诗的“如有意”;前句写金鸭形的香炉中余香袅袅,点明主人公身份,近于戴叔伦《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李清照《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所写的情景。
这情景,看似高贵幽雅,仔细品味却透露孤独无聊。
“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由闺房写到房中人,即女主人公,装束华贵,但孤独无聊的情绪反而透露得更分明。
正因为无聊才将自己从上到下的梳妆打扮了一番,美丽的头发“兰膏香染”,却无人来欣赏。
“钗坠滑无声”,正如李贺《美人梳头歌》:“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欧阳修《临江仙》:“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晶双枕,旁有堕钗横”中的团圆的“双枕”,正可反衬出女主人公冷清的“单枕”。
美好的时光,却是如此的令人伤感。
鸦的诗词鸦的诗词名句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鸦的诗词,以及鸦的诗词名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乌鸦的诗句有哪些?关于乌鸦的诗句有哪些?1、《乌夜啼》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鸦的诗词,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鸦的诗词,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鸦的诗词,独宿孤房泪如雨。
白话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的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2、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
说与江梅须早计,冯夷无赖欲争春。
冥濛秋夕溥清露。
玉绳耿耿银潢注。
永夜滴铜壶。
月华楼影孤。
佳人纡绝唱。
翠幕丛宵上。
休劝玉东西。
乌鸦枝上啼。
篱落邻林麓,江湾应霭烟。
3、,《梦江南·昏鸦尽》清代:纳兰性德原文: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白话文释义:昏鸦掠过天空,远而飞去,自己却满怀着怨恨,临风独立。
4、描写乌鸦的古诗词有哪些《乌引雏》唐代:韦应物日出照东城,春乌鸦鸦雏和鸣。
雏和鸣,羽犹短。
巢在深林春正寒,引飞欲集东城暖。
群雏缡褷睥睨高,举翅不及坠蓬蒿。
雄雌来去飞又引,音声上下惧鹰隼。
关于乌鸦的古诗有哪些?关于乌鸦的古诗有哪些?宋·戴复古《淮村兵后》原文选段: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释义:寂寞的一株小桃树,没人欣赏,默默地开着红花。
满眼是迷离的春草,笼罩着雾气,黄昏里盘旋着几只乌鸦。
《乌夜啼》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白话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的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
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
说与江梅须早计,冯夷无赖欲争春。
冥濛秋夕溥清露。
玉绳耿耿银潢注。
永夜滴铜壶。
月华楼影孤。
佳人纡绝唱。
翠幕丛宵上。
休劝玉东西。
乌鸦枝上啼。
篱落邻林麓,江湾应霭烟。
,《梦江南·昏鸦尽》清代:纳兰性德原文: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乌夜啼·李白》原文与赏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原为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后多用以描写男女分离的痛苦,属情歌中的哀愁之音。
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在长安时期。
诗中塑造了一位相思日深的“秦川女”的形象,通过她如泣如诉的伤情和独宿孤房的苦境,表达了诗人对不义之战给人民造成不幸的无限感叹。
这虽是袭用旧题,但“蕴含深远”(沈德潜语),别出机杼,并改变了前代多为五言四句的格式,成为继承并发展乐府民歌的“推陈出新”的佳作。
开篇两句即紧扣题意,以“乌欲栖”、“归飞”、“枝上啼”的一系列镜头,剪接组合成动态的画面,一开始就渲染了昏鸦归栖的特殊环境气氛。
《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为描写征人思妇的最早之作。
其中有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是用客观自然景象,烘托思妇对征夫的怀念之情。
而李白此诗取景造境,正与《君子于役》一脉相承。
许瑶先《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诗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绕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三四两句,镜头由景物移向人物,朦胧绰约地出现了女主人公。
“机中织锦”包含着一个典故:十六国苻秦时的才女苏蕙,因思念罪谪流放的丈夫窦滔,于锦上织成回文旋图诗,托人捎去赠他,以表达忠贞不渝的刻骨相思之情。
这里,诗人化用此典是暗示秦川织女也有与苏蕙相同的遭遇和感触。
诗人抛开了对思妇居处、身份、容貌、服饰的细致刻划,而是别具匠心地描绘了一幅关在“如烟”的“碧纱窗”内的“秦川女”思念良人的朦胧画面。
女子“隔窗”发出的自叹自怜的喃喃细语,又让人难以听清,这就给人留下了广阔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种造境方法令人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但那是想象团聚后而“共剪西窗烛”的夫妻对“话”,当是映在窗纱上的欢愉画面。
而李白描述的则是“隔窗”听到的思妇独自的细“语”,是深闭窗棂内的凄清场景。
故而二者所述离情虽相似,风格却迥异。
乌夜啼原文翻译及赏析乌夜啼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乌夜啼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乌夜啼·石榴宋代:刘铉垂杨影里残红。
甚匆匆。
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
暮雨急。
晓鸦湿。
绿玲珑。
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译文:垂杨影里残红。
甚匆匆。
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
暮雨急。
晓鸦湿。
绿玲珑。
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注释:垂杨影里残红。
甚(shèn)匆匆。
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
暮雨急。
晓鸦湿。
绿玲珑。
比似茜(qiàn)裙初染、一般同。
不怨东风:言春日百花为东风吹落,石榴入夏而开,故不怨。
比似:好象,犹如。
茜裙:用茜草根染成的红裙。
赏析:春去夏来,落红无数。
而石榴花却在此时怒放,暮雨晓露,绿叶愈加玲珑剔透,新花更是如茜初染,勃发出无限生机。
末句“初染”与首句“残红”相对应,时序荏苒之意宛在。
乌夜啼原文翻译及赏析2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五代李煜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注释兼:同有,还有。
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李煜《乌夜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1。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1.谢:凋谢。
2.胭脂泪:女人的眼泪。
此句从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胭脂湿”化出。
【译文】
林间的花朵凋谢了春日的姹紫嫣红,太匆匆。
怎奈何那凌晨的寒雨夜晚的风。
残花凋零像是流过美人面颊的泪水,使我沉醉迷蒙,更何况,此一去何日再重逢?唉!人生长有恨呀,流水长向东。
【赏析】
此词叙写由“林花红落而引发的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难无常之哀感”(叶嘉莹《灵溪词说》)。
词人遭际家国亡破之惨痛,故而敏感于一切有生之物,敏感于朝来之寒雨晚来之风、与那匆匆凋谢了的春红共同悲泣。
“太匆匆”、“几时重”,都充溢了深沉情感,并且将这种有生之物视为人类的同类,视为自己至亲至爱的挚友。
“胭脂泪”,从杜诗“林花著雨胭脂湿”中巧妙化出,架起了由人类到植物的桥梁,由客体而主体的纽带,既然“林花著雨”,犹如自己所珍爱的情人的眼泪,那就自然引发了生离死别的感受,“留人醉,几时重”,由此进一步生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如唐圭璋先生所评析:“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生必然长恨,语最深刻。
‘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此与‘此外不堪行’,‘肠断更无疑’诸语,皆以重笔收束,沉哀入骨。
”(《唐宋词简释》)。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与韶光..共憔悴(美好的时光)B.细雨梦回..鸡塞远(梦里回到)C.林花谢.了春红(飘落、凋零)D.罗衾不耐..五更寒(忍受不了)解析:选B B项,“梦回”意为“梦醒”。
2.对下面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②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③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
A.比喻借代对偶互文B.对比借代比喻互文C.比喻比喻借代对比D.比喻借代对偶对比解析:选A“中秋之月”“春晓之花”为比喻;“纨绔”与“膏粱”为借代;“此日”与“当时”、“六军”与“七夕”相对为对偶;主人客人一块下马,一起上船,可知为互文。
3.为上联“月送花香浮小院”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解析:选B根据对联词性相同的特点,“月”可排除A项;“花香”只与“竹影”相对,所以选B。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菡萏香销翠叶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浪淘沙令》中体现怀念故国大好河山,心中无限悲伤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胭脂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天上人间。
(5)日日花前常病酒,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风愁起绿波间(2)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3)相留醉几时重(4)流水落花春去也(5)敢辞镜里朱颜瘦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望远行李璟碧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
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乌夜啼唐·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注释①乌夜啼:乐府《西曲歌》调名。
据《乐府古题要解》云,此歌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
义庆为文帝所疑,大惧,妾闻乌夜啼,对义庆说,明日应有赦、第二天早晨,改南兖州刺史,因作此歌。
②秦川:现陕西省渭河流域。
织锦:《晋书·烈女传》晋,十六国时苻秦的秦州刺史窦滔因罪流放流沙,共妻苏蕙织锦为回旋玑图诗赠他,表示忆念之情,这里指诗中秦川女遭遇,也与苏蕙相同。
碧纱如烟:形容黄昏时绿纱窗朦胧如烟云,隔窗语:指乌啼叫,也指女与乌对话。
③远人:指在远地的丈夫。
这两句或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吴西泪如雨”,或作“停梭向人忆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
译文黄云在城边飘飞乌鸦欲栖,归落枝头呀呀鸣啼。
机中织锦的秦川妇女,隔着如烟绿纱窗与鸦对语。
怅然若失停梭忆念亲人,独宿在空房泪下如雨。
赏析《乌夜啼》本南朝乐府,传为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
后沿为题,多写离别相思之情。
李白这首同题诗作,熔古铸今,别具特色。
开头四句,以景起情,兴而兼比。
日暮时分,城上黄云片片,城边归鸦群群,它们盘旋着,啼叫着,急切地寻觅着栖息之处。
看到这种景象,听着暮鸦归飞的哑哑之声,那位“机中织锦”的“秦川女”怎能不有动于衷?乌鸦至晚尚且归巢,而自己的丈夫却至今未归,由物及人,感事应心,她的所有愁怨,都化作了碧纱窗内那如泣如诉的低微细语。
窗外,昏林暮鸦,声声啼叫;窗内,伤心之人,机边细语。
而窗上的碧纱,则有如一层烟雾,将窗外的苍凉与窗内的幽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迷离、朦胧的色彩和令人伤感的气氛,从而为最后两句女主人公的情感深化作了有力的铺垫。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十四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独宿孤房”,对久经别离之人来说,本极易引起伤感之情,何况正值这暮色茫茫、群鸦乱啼的时分?“停梭”,说明在此之前还在织锦,机鸣之声与鸦啼之声交揉在一起,对人的愁思还能起到一种缓解的作用;可停梭以后,室内一片空寂,惟闻四野哑哑之声,此时此刻,凝神静思,忆及远人,万般愁绪涌上心来,这位独宿者怎能不感到无限的凄凉?怎能不泪如雨下呢?这首诗,景与情达到了高度的融和。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乌夜啼》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译文]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出典]五代李煜《乌夜啼》注:1、《乌夜啼》李煜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2、注释:乌夜啼,别作《锦堂春》,此乃同一词牌之别称。
帘帏,窗帘。
飒飒,象声词。
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漏,即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
断,别作“滴”。
个人认为,滴较为客观描述,断则带有主观情绪。
而残也是具有主观情绪的词。
从对仗上讲,两个主观词相对更为工稳。
从赏析的角度看,相对主观的断字也更能与前面的残相呼应,合而营造出一种惨淡的氛围。
频欹枕:指倚枕不眠。
不能平,“不”字有版本为空格。
五字结尾是乌夜啼的正格,未见四字者。
此为漏录。
梦里浮生:一作“一梦浮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醉乡:醉中境界。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3、译文: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屋内又是漏的不断,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上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算起来一生沉浮恍如梦境。
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4、李煜生平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和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
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氯围。
“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
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
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楼头明月犹如镰钩。
长着梧桐的深院,好像锁闭着寂寞的清秋。
千缕的情绪剪也剪不断,越想理清越烦乱,说是一般的离愁,可还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留在心头。
【集评】宋·黄升:“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花庵词选》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别是’句甚深”。
(《古今词统》卷三)明·茅暎:“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
”(《词的》卷一)清·王闿运:“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湘绮楼词选》)现代·俞平伯:“自来盛传其‘翦不断,理还乱’以下四句,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矣。
”(《论诗词曲杂著》)【赏析】根据黄升的推测,此词也是降宋之后的作品。
“几曾识干戈”的后主,从耽于声色狗马、琴棋书画的风流君主,沦而为阶下之囚、备受凌辱囚困于小楼的“违命侯”,前后真有天壤之别。
俯仰楼头之际,但见梧桐寂寞,清秋被锁,惜物实是自惜,悲秋实为自悲,透露出一片孤苦、寂寞、凄凉、冷落之情。
离愁,既是对“车如流水马如龙”、春风得意的上苑宫廷生活的留恋,又是对“三千里地山河”南唐小朝廷的缅怀。
但离愁毕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抽象感受,词人遂用纷乱无绪的丝缕比喻,且加以发挥。
纷乱的丝缕快刀斩不断,快剪也剪不断,即便是灵巧的纤纤双手也理不清,反而会越理越乱,比喻新警,非常人所能想,堪称离愁妙喻、绝唱。
“剪不断”接连三个三字短句,节奏感强烈,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接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九个字作结,促节曼声,疾徐相配,余音袅袅,更有绕梁三日之妙。
以浅易质仆的文字而能淋漓地表现自身如此复杂、且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离愁,实为词中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