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36
2020年弱视的诊断和治疗(课件)弱视的诊断和治疗一、概述弱视的患病率为2%~4%,为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所以了解视觉发育对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1、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儿童视觉发育:儿童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
不同的发育阶段不仅视力有差别,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的视力正常值也不同(表17—3)。
从不同阶段视力发育的标志,可以看出在弱视诊断时应注意年龄因素.......感谢聆听3、弱视诊断标准: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曾在1987年提出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出的0.8为弱视诊断标准,并提出诊断弱视应注意年龄因素。
国外同时期也有类似的标准。
近年来不少国家根据临床研究提出了与视力发育相关的弱视诊断及转诊标准。
我国弱视防治实践也存在类似问题,即有些医生或保健人员不分年龄大小,只用0.8一个标准,又未注意是否存在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等),对凡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者均诊断为弱视并给予治疗,出现了弱视诊断泛化的倾向。
......感谢聆听弱视诊断时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3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7岁以上为0。
8.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如果幼儿视力不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双眼视力相差不足2行,又未发现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则不宜草率诊断为弱视,可以列为观察对象。
......感谢聆听4、弱视的筛查与预防:国外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加强筛查组(在出生后~37个月间筛查5次)弱视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在37个月筛查1次),分别为0.6%和1.8%,差异有显著性;加强组较差眼平均视力优于对照组,3岁前到眼科门诊治疗弱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8%和13%),这些数据有力支持了早期强化筛查可以降低弱视的患病率和减轻弱视的程度。
弱视课件xx年xx月xx日•弱视概述•弱视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弱视的诊断和评估目录•弱视的治疗•弱视的预防和控制•弱视患者的康复训练01弱视概述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定义患者视力低下,看东西模糊,无法看清细节,甚至出现斜视和色觉异常。
症状定义和症状弱视的分类由于斜视引起的复视和视觉混淆导致弱视。
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先天性弱视由于两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导致视觉发育不平衡引起弱视。
由于未及时矫正高度屈光不正,导致视网膜成像不清,长期刺激引起弱视。
由于先天性因素如眼球震颤、宫内感染等引起的弱视。
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弱视的发病率较高,通常在1%-3%之间。
治疗弱视的黄金时期是在儿童3-6岁期间。
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依从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弱视的发病率02弱视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远视性弱视患者由于生理性远视,眼轴较短,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面,视网膜上只能形成模糊的影像,如果不及时纠正,视网膜中心凹得不到足够的光线刺激,影响视觉发育,形成弱视。
近视性弱视患者由于长期用眼姿势不正确,过度用眼等原因导致近视度数较高,眼球前后轴过长,视网膜上形成模糊影像,导致视觉发育不良,形成弱视。
屈光不正先天性白内障由于胚胎时期晶状体发育异常,导致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长时间不治疗则可能形成弱视。
先天性青光眼由于胚胎时期前房角发育异常,导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眼底视神经萎缩,影响视力,长时间不治疗则可能形成弱视。
先天性眼病由于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导致黄斑区出血、水肿、破裂等损伤,影响视力,长时间不治疗则可能形成弱视。
外伤性黄斑病变由于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导致视网膜脱离,眼底感光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刺激,影响视力,长时间不治疗则可能形成弱视。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眼睑下垂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导致眼睑下垂,遮挡瞳孔,影响视力,长时间不治疗则可能形成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