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69.50 KB
- 文档页数:12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
水中小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体中的微小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1. 网采法:利用网筛将水样过滤,收集筛网中的小动物。
此方
法适用于浮游动物的调查。
2. 底栖动物取样:利用底栖动物取样器将底泥样品取出,筛选
和分离底栖动物,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底栖动物的调查。
3. 网箱法:将网箱放置于水体中,收集箱内的生物样本。
此方
法适用于调查摇蚊、枝角类、水蚤等小型水生动物。
4. 拉网法:利用拉网捕捉水中小动物,然后进行分类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调查。
5. 拍照法:利用水下相机拍摄水生生物的照片,然后进行分类
和计数。
此方法适用于调查鱼类、贝类等较大的水生动物。
在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采样和数据处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1 -。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底栖动物英文名称:zoobenthos定义1: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定义2: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定义4: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基本信息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
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
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附着在水底的动物。
调查底栖动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物搜集和环境监测。
生物搜集是指通过对水底沉积物或水样中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分析来了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等情况。
下面是生物搜集的具体方法:1.沉积物样本采集:可以使用铲子、铁铲或底栖动物捕捞网等工具将沉积物取样。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将样本收集在标记好的容器中。
2.水样采集:可以使用水样采样器具或直接将水样倒入采样瓶中。
注意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尽量避免悬浮物的干扰。
3.沉积物和水样的处理:将采集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筛分和挑拣,将目标底栖动物收集到容器中。
对于水样,可以用过滤网过滤沉淀物,然后将过滤液中的底栖动物留取。
5.样本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类鉴定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底栖动物进行种类的判定和数量统计。
此外,还可以分析底栖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等信息。
除了生物搜集,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了解底栖动物的情况。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研究水质、沉积物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等,来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下面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1.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水体浑浊度、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和酸碱度等情况。
2.沉积物监测:采集沉积物样本,分析其质地、有机质含量、颗粒大小和重金属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的污染程度以及对底栖动物生存的适宜度。
3.环境参数监测:监测和记录水体的流速、氧气含量、水深、水动力学条件等环境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重要影响。
4.数据分析和评估:将采集到的水质、沉积物和环境参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比较不同监测点或不同时间的数据,可以判断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底栖动物调查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境需求。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阔、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和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为了了解和监测生态系统的整体状态和功能,以及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和分布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评估,我们可以获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信息,指导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管理。
二、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通常包括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三个方面的指标。
1. 群落结构指标群落结构指标用于描述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
常用的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重要值指数。
物种丰富度反映了底栖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则体现了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布均匀性,物种重要值指数则衡量了物种的重要性。
2. 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用于评估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
常用的指标包括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丰富度指数表示了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程度,多样性指数则反映了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均匀度指数则衡量了物种个体的分布均匀性。
3. 生态功能指标生态功能指标是评估底栖动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程度。
常用的指标包括生物量、种群密度和生产力。
生物量指标表示底栖动物的总体生物量,种群密度指标反映了底栖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水平,生产力指标则揭示了底栖动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程度。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1.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主要通过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状态。
底栖动物的测定(B)底栖动物,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所以亦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
它包括许多动物门类。
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大型甲壳类(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环节动物(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扁形动物(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aquatic invertebrates)。
底栖动物不同于浮游生物,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
在未受到干扰的状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但因为生活周期的不同,某些种类(如水生昆虫的羽化)的生物量会有较大的变动。
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多,每个种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高。
某些河口区则是少数种类占优势。
另外,瀑布下及山区或丘陵区急流中,则主要是几种适应急湍流水的种类,它们多栖息于砾石或乱石之下。
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幻,而底栖动物可以稳定地反应这种变幻。
可以应用其群落结构的变幻来侦察和评价污染。
有机物(农药、城市生活排水)污染和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的污染都能造成底栖动物结构组成的变幻。
严峻的有机污染影响时,水中溶解氧将大幅度降低,以致多数较为敏感的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逐渐消逝,而仅保留耐污染的种类。
这些种类的密度增强,成为优势种类。
另一方面,重金属及其各种盐类在水体中的严峻污染,也会影响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乃至底栖动物所有消逝。
例如化工或冶炼厂的废水挺直排入江河,长年累月,底质中重金属含量极高,在相当一段废水流经区域内的底栖动物将濒于绝迹。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举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尤其在底部基质相像的河流或湖泊。
底栖动物入门1.底栖动物的定义广义的定义:将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所有生物称为底栖动物,包括鱼、虾、蟹、水生昆虫等;狭义的定义:生活史全部或部分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虾、蟹等。
通常根据大小分为三类,大型底栖动物(0.5mm),小型底栖动物(0.5-0.042mm)和微型底栖动物(0.042mm 以下)。
2.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了解研究区域的种类情况)和定量研究(密度和生物量等状况)。
3.底栖动物的常规研究内容采样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采泥器采集(适合深水区域)和手抄网(适合溪流和浅滩)。
大型底栖动物一般以40目网筛过滤杂质和去除泥沙,水生昆虫一般用70%酒精保存,软体动物一般用福尔马林液保存,在实验室进行挑拣,用显微镜鉴定种类。
物种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底栖动物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变化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4.底栖动物的作用提供调查的基础资料,底栖作为鱼类的饵料,分析与鱼类底栖动物的相关性;水质评价: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是水质监测指标之一。
5.底栖动物研究的参考书目底栖动物分布广泛,海洋、淡水都有分布,种类比较多(预计超过100万种),底栖动物的参考书籍可以参考《中国动物志》,但是不专业,但是其他的又比较陈旧(20世纪70-90年代的或学位论文)。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段学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John C M, Yang,L F, Tian L X.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Nanjing:Hohai UniversityPress,1994。
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02.王洪铸.中国小蚓类研究-附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两新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中国经济动物志毛翅目》、《中国北方摇蚊》等根据种类鉴定的需要进行。
第三讲3底栖动物调查研究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海底的动物,包括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两类。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至关重要。
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主要包括采样方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常用的底栖动物采样方法有拖网法、底拖网法和环境DNA技术等。
拖网法是通过拖曳网具来采集底栖动物,可以获取大体型的种群信息。
底拖网法则通过将网具拖拉在底部,可以获取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细节信息。
而环境DNA技术是通过采集水样或沉积物样品中的DNA来分析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信息,具有无损采样、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优势。
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底栖动物调查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可以了解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底栖动物的生态位调查、行为观察和群落结构分析等方法,探究底栖动物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此外,底栖动物的功能性研究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探究底栖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底栖动物调查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底栖动物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高,往往是最早受到环境污染和变化影响的生物。
因此,通过对底栖动物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环境污染和变化的迹象,并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监测底栖动物的生物标志物如生存率、生长速率和繁殖状况等指标,可以评估和预警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除了对于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对于管理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通过系统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底栖动物数据库和模型,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评估和预警海洋环境污染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和方法一、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一)断面布设要有代表性在不同的水域或不同的污染区内,浮游生物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对一个水域进行调查时,所采的样要对调查内容有代表性。
如:调查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必须在排污口附近设采样点。
(二)与水化学监测断面布设的一致性水生生物指标是评价水质和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要和化学指标做相关分析,才能说明水质状况。
所以要求在时间上、空间上与化学采样一致。
(三)断面布设要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如:污染物排入河流后,河流本身有一自净作用,下游的污染要减轻,所以在下游要设断面。
(四)断面布设的经济性(人力、物力、交通、安全)(五)断面布设的连续性采样点一旦布设,就不要轻易改动,要考虑长期变化趋势。
二、布点方法(一)河流至少设三个断面:对照断面:排污口上游污染断面:排污口附近(一般在下游500~1000 m)观察断面(或称消减断面):排污口下游(一般在下游1500m以远),可多设几个。
有支流的,支流下要设断面。
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水流平缓、无急流湍滩处。
每个断面的采样数可视河流宽度而定:宽度<50m,在河中心设1个采样点;宽度=50~100m,设左右2个采样点;宽度>100m,设左、中、右3个采样点。
(二)湖泊、水库①入湖口区(入库口区):说明进来的水是什么水?可做对照)②湖(库)中心区③出口区④最深水区(如湖北东湖,最深水区污染最重,中心区污染较轻)⑤沿湖(库)边排污口区:(了解不同工厂排放的污水对水质及水生生物的影响,如丫儿湖周围有很多工厂排污)⑥相对清洁区首先了解地理位置,了解哪些地方比较清洁。
在做环境评价报告书时首先要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搞清楚。
对于特殊水体,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设点。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项目一 浮游生物的测定浮游生物(plankton ):指随波逐流地生活在水体中的微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