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法律、法规讲稿(一全)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45
气象行业法律气象行业法律、法规和资料1 民航有关的法律、法规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1.4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2003年1月10日)1.5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1.6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1.7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章汇编(1995)1.8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 (第40号令)1.9 中国民用航空专机工作细则 (民航总局民航空发[1995]269号)1.10 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规定1.11 中国民用航空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1.12 外国民用航空器飞行管理规则1.13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1.14 中国民用航空通信导航雷达工作规则1.15 中国民用航空无线电管理规定1.16 各机型性能数据 (总局空管局 2000年1月)1.17 航空企业申请提供航行资料的暂行规定2 民航有关的规章、规章性文件2.1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2005年7月27日2.2 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管理办法 2008年1月1日2.3 民用航空气象人员执照管理规则2.4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设备开放、运行管理规则2.5 航空器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规定2.6 民用航空高原机场气象管理暂行办法2.7 民用航空气象技术装备管理规定(试行)、民用航空气象技术装备许可管理暂行办法2.8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 2005年4月2.9 事故、差错标准 1986年2.10 国际民用航空四字地名电码手册2.11 关于下发民航行业保证雷雨季节安全飞行电视电话会议讲话摘要的通知2.12 关于下发《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的通知2.13 关于下发《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监察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2.14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不安全事件报告制度2.15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标准化管理办法2.16 关于印发《民航在航路和航线上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实施办法》的通知2.17 中国民航总局关于加强民航信息通报和协调工作的通知2.18 民航简字简语汇编 (民航出版社1998年10月)2.19 中国民用航空地名代号(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72号规定1995年7月) 2.20 中国民用航空部门代号2.21 三字地名代号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989年12月译)2.22 取消因天气条件关闭机场、航路制度的决定 (民航局发1990年151号))2.23 国际民用航空四字地名代码(1998年2月)2.24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2.25 民用航空使用空域办法2.26 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3 航空气象行业标准3.1 民用航空气象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MH/T4016.1)3.2 民用航空气象第2部分:预报(MH/T4016.2)3.3 民用航空气象第3部分:服务(MH/T4016.3)3.4 民用航空气象第4部分:设备配备(MH/T4016.4)3.5 民用航空气象第5部分:设备技术要求(MH/T4016.5)3.6 民用航空气象第6部分:电码(MH/T4016.6)3.7 民用航空气象第7部分:气候资料整编与分析(MH/T4016.7)3.8 民用航空气象第8部分:天气图填绘与分析(MH/T4016.8)4 航空气象规范性文件4.1 民用航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办法 2009年7月1日4.2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 2006年7月1日4.3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技术手册 2007年5月4.4 民用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业务运行管理规定 2009年7月1日4.5 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办法4.6 民用航空气象服务管理办法4.7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要求4.8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手册(第二版)4.9 跑道视程使用规则(试行)4.10 民用航空气象人员培训大纲4.11 重要天气预告图评估办法(试行)4.12 航站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4.13 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4.14 民航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规定5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5.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6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气象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一、气象法律法规概述气象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气象工作,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对气象法律法规的概述:1. 气象法气象法是国家对气象事业的管理和监督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气象工作的组织体制、职责分工、法定权益和义务等内容。
气象法对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气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气象法规气象法规是在气象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它对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包括气象观测站的设置、观测设备的选用、数据的收集和传输等内容。
气象法规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气象工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水平。
3.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气象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体规定,用于指导和管理气象工作。
部门规章通常包括气象观测规范、预报服务规范、气象设备管理规定等内容。
部门规章的制定有助于保证气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气象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气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性天气事件。
通过规范气象工作,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规范气象工作的组织体制和职责分工,提高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它还鼓励和支持气象科技创新,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
三、气象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气象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其中的主要内容:1.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观测的设备选用、观测站的设置、观测数据的收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它要求气象观测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观测站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观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2. 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为公众提供天气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的重要手段。
气象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气象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是指与气象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旨在规范和管理气象事业的运行和发展。
以下是对气象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详细介绍。
一、气象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该法规定了气象事业的基本原则、任务和职责,明确了气象事业的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规范了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该法规定了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救灾等方面的工作,强调了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了气象行政许可的范围、程序和条件,明确了气象行政许可的管理要求,保证了气象行政许可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观测站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气象观测站的设置、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保证了气象观测站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气象部门规章1.气象观测规程: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气象观测的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观测数据的处理和报送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了气象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气象预报规程:该规程规定了气象预报的方法、技术和流程,明确了气象预报的要求和标准,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气象服务规程:该规程规定了气象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方法,明确了气象服务的要求和标准,提供了准确、及时、全面的气象服务。
4.气象灾害防御规程:该规程规定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救灾等方面的工作,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和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上是关于气象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详细介绍。
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出台和实施,对于规范和管理气象事业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遵守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能够保证气象事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气象保障。
气象灾害安全法律法规与防范措施天灾无情,气象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气象灾害的防范与管理。
本文将就气象灾害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1.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气象灾害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立法的目的应当是为人民服务,制定法律法规应以保护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其次,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要能够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挑战。
此外,法律法规应该明确责任和权力的划分,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义务。
2.气象灾害安全法律法规的分类与内容根据气象灾害的不同类型,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的分类。
例如,针对洪涝灾害,法律法规会涉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洪应急预案、河道管理等方面。
而对于台风、地震等灾害,法律法规则会突出强调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此外,法律法规还会涉及到灾后救助补偿、灾害预警发布等内容。
二、气象灾害安全防范措施的实施1.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对于防范气象灾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应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设备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网络。
同时,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加强预警信息的普及和宣传,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灾害的风险。
2.加强灾害应急救援系统的建设灾害发生时,迅速有效的救援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应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各级应急机构设施和装备的完备性。
同时,定期组织演习和培训活动,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知识是最好的防范手段,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是防范气象灾害的关键。
因此,应加强针对气象灾害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防灾知识,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章名】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工作, 准确、及时地制作发布气象预报, 开展气候预测,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等活动, 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国家对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国务院授权的主管全国气象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主管全国气象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实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与本级人民*双重领导,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其他设有气象工作机构的部门, 依照分工, 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气象工作,并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
第四条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可以根据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原则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设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 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有关事业经费分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
第五条气象服务属于气象公益服务范围的, 应当无偿提供; 属于专业气象服务范围的, 可以有偿提供。
第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从事气象探测和气象预报技术的研究活动, 其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有关气象活动的, 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
【章名】第二章气象探测第八条全国气象台站网的布局, 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规划。
第九条气象台站的探测场地、仪器、设施、标志和气象通信的电路、信道、设施受国家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