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吴王光鉴解说词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网—周的尺长21.5cm,真正的周尺0 现在所说周尺23.1 cm,是公元前350年商鞅二次变法的制度;秦逐渐兼并各国而陆续推广该尺。
汉随秦制,但似乎控制松弛,尺长也就缓慢增加;新莽复古,校核尺长回归23.1 cm,当然是善政;不过,其后东汉、三国的尺长快速增加以致混乱,西晋统一时将尺长规整至24.6 cm。
南渡之后,南朝各国维持该尺,但北朝则尺长增加迅猛,最终竟达到30 cm。
隋统一时只得规整大尺29.6 cm而小尺24.6 cm并用于世;唐市尺或官尺已专用大尺,而小尺则用于天文和音乐——倘若调整尺长,众多数据需要换算,可不容易呢。
其后大尺继续增加,而小尺维持恒定直至清朝时废除不用。
显然,尺长23.1 cm 宜称为秦尺或秦汉尺。
现在的问题是,该尺之前周朝的尺长是多少?前篇博文已经说了,现在所说商尺约16 cm 偏短,应为19.7 cm。
文章主要介绍对长23.1 cm战国铜尺和15.8 cm 殷墟出土牙咫的认识,而对商尺的论证稍欠周详,容下篇博文讨论夏代尺长时再作补充。
1 周武王灭商到商鞅变法之间可有七百年呢,尺长总不能就一直空着吧。
我现在做出决断:秦尺之前的周尺为21.5 cm,其与众多青铜器的基准要素相关。
此后讨论的长度单位若为cm 则予以省略。
2以下物品来自湖北省博物馆,以网站上页码及其排序编号。
P26F:铜圆鉴,战国中晚期,九连墩2号墓出土,冰(温)食器,通高32.4,口径67,两耳间距80 cm。
不知该铜圆鉴是否有盖。
将下载图片逆时针旋转1°校核水平,而后做三条线在WORD 中量长,确定口径67 为外径;耳距似不够准确,依外径估算母扣为64.7,比三尺64.5大2 mm,而高度32.4 与一尺半32.25 差别1.5 mm ,均不必在意。
尺长、加工及测量都存在误差。
P31A:子季嬴青簠,春秋,高21.5 (一尺整),口纵23 (参照上面铜鉴尺度可知子母扣为一尺整),口横30, 1972年襄阳山湾出土。
《周易》、金文“孝享”释义摘要:《周易·萃卦·彖传》有“致孝享”一语,古今学人都把“孝”字理解为普通的孝道之孝,谓“孝享”为孝子之享。
实未得古义。
本文历考两周金文10余处“享孝”用例及30余例“孝”字用例,几乎无一例外都作祭祀讲。
兹结合金文资料以及先秦早期文献,对“孝享”本义作出深入细致的考订。
关键词:周易;孝享;金文;萃卦A new interpretation of Zhi-xiao-xiang mentioned in the hexagram ofCuiAbstract: The Tuan (Judgment of the hexagrams) of the hexagram ofCui (萃) in Zhouyi mentioned a phrase of “Zhi-xiao-xiang” (致孝享).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nowadays, scholars always interpret the character of Xiao (孝) as filiality. In fact, they didn’t getits ancient meaning. This paper examined a dozen of examples ofXiang-xiao (孝享) over 30 examples of Xiao (孝) in the inscriptions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ies, pointing out that Xiao meant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 Combining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and certain materials of the earlier pre-Qin period, this paper made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Xiao-xiang (孝享) in detail.Key words: Zhouyi; Xiao-xiang;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the hexagram of Cui《周易·萃卦》卦辞:“王假有庙,利见大人。
三国城吴王宫讲解《三国城吴王宫讲解篇一》嘿,各位朋友,今天咱们就来到了这大名鼎鼎的三国城吴王宫啦。
一到这儿,我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呢。
你看这吴王宫的大门,那可真是气派得很。
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站在这儿守护着整个宫殿。
这大门的颜色,深沉而庄重,就像三国时期那错综复杂的局势一样,让人看一眼就觉得充满了故事。
走进大门,哇哦,那宫殿的建筑风格真的是绝了。
飞檐翘角的,就像是一只只准备展翅高飞的大鸟。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普通的古建筑嘛,有啥特别的?嘿,你可别小瞧了它。
这吴王宫的一砖一瓦可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呢。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哈,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传说当年吴王在这宫殿里可是做出了好多惊天动地的决策。
就好比在这个大殿里,吴王和他的谋士们围坐在一起,那场面就像是咱们现在开重要的会议一样。
谋士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给吴王出谋划策。
吴王呢,就坐在那中间,像个大老板似的,听着大家的话,时而皱眉,时而点头。
我想啊,当时这宫殿里的气氛肯定紧张得很呢。
再看看这宫殿里的柱子,粗得就像大树一样。
我有时候就琢磨,这柱子要是能说话就好了,它肯定能给我们讲好多当年的秘密。
比如说哪个大臣在这里挨了吴王的骂,哪个宫女在这里偷偷哭泣啥的。
哈哈,这也许只是我自己瞎想的啦。
这吴王宫的庭院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那地上的石板,虽然有些破旧了,但是每一块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繁华。
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就像是一群安静的听众,听着风讲述着三国的传奇。
我就想啊,在三国时期,这庭院里是不是也有像貂蝉那样的美女在这里翩翩起舞呢?这谁也说不准,但是这么一想,这吴王宫就更有神秘感了。
可是啊,这吴王宫也有让人觉得有点小遗憾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建筑的细节部分,可能因为年代久远,没有那么精致了。
不过呢,这也不影响它整体的魅力。
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虽然脸上有了皱纹,但是他的气质和阅历是无法被磨灭的。
咱们再往前走,看看那后面的宫殿建筑,说不定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有趣的东西呢。
文物讲解词范文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文物讲解区。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汉代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是出土于陕西省的一处汉代古墓中,经过专家的鉴定,确定为西汉时期的青铜鼎。
青铜鼎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用来烹饪食物和祭祀神灵。
这件青铜鼎的形制非常精美,器身呈圆形,四周有三只脚,鼎的两侧还雕刻着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这件青铜鼎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汉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它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冶炼工艺水平,还体现了汉代社会的礼仪文化。
在当时,青铜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不仅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这件青铜鼎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代社会的面貌。
除了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之外,这件青铜鼎的艺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它的造型优美,纹饰精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工艺美术的杰作,还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件青铜鼎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艺术品鉴赏机会。
通过对这件汉代青铜鼎的介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还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件青铜鼎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珍惜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文物讲解,对汉代青铜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期待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
谢谢大家!。
鲍子鼎铭文新考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3期摘要:鲍子鼎是春秋晚期的齐文化圈器物,也是齐国贵族鲍子为其女或姊妹仲匋姒作的陪嫁媵器,鼎内所刻铭文是典型的齐国青铜媵器铭文中常见的祝福语。
通过对金文、古书、甲骨文中相关用字的整合,对该鼎铭文进行再分析,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鼎铭中第十字应释为“之”,“男子”表示男人。
关键词:鲍子鼎;之;男子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3.002鲍子鼎是2007年在西安发现的一件铜鼎,通高33.9厘米,口径27.8厘米,腹深15.8厘米,重12千克。
通体扁圆,敛口鼓腹,盖与器子母合口,一对附耳高耸,平盖,盖沿下折,上有三个曲尺形扉,中央有一个半环纽,圜底下设三条蹄足,盖上和腹部均饰蟠璃纹带,内壁上共铸有铭文45个字。
从铭文来看作器者应为齐国贵族鲍子。
该鼎的器型及铭文拓片等资料由吴镇烽在《鲍子鼎铭文考释》(下文简称“《考释》”)一文中公布,吴镇烽①对其年代、铭文和鲍氏世系作出了详细的考释和讨论。
自该鼎面世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侯乃峰②、程燕③、袁金平④、涂白奎⑤等多位学者都先后对鼎铭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反映出鲍子鼎铭文在古文字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说明学界对该鼎性质及鼎内铭文释读上存在争议。
1 对鲍子鼎铭文的一些新看法在鲍子鼎性质的判断以及铭文的释读和关键字词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本文力图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材料对鲍子鼎的铭文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在对鲍子鼎性质的判断上,冯峰在《鲍子鼎与鲍子镈》一文中认为鲍子鼎非媵器,但并未给出理由,笔者认为要研究鲍子鼎的性质首先要明确其器物特征。
鲍子鼎非科学发掘品,亦没有同出器物,因此无法直接判断其绝对年代,对其形制的判断要结合其他造型相近的器物。
吴镇烽在《鲍子鼎铭文考释》中提到“此鼎造型与光绪十八年出土于河北易县的齐侯鼎、1956年山东省临淄县姚王村出土的国子鼎非常接近”⑥,鲍子鼎与齐侯鼎在器型上的确十分相似,《铭图》中对齐侯鼎的形制描述是这样的:“浅腹圜底,一对附耳高出器口,平盖折沿,上有三个矩形纽,三条蹄形足较高。
中国历史文选讲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
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时数不等,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共两个学期,每周4/3学时。
(二)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一个基础。
这就要求本课程在保证文选教学这一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辅之以相应的文献和读史常识,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1)要籍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文献典籍的发展概况,对每一部书要掌握作者简历、成书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主要内容、史料价值、版本、注本以及相关参考书等。
(2)文选部分:通过各类典型历史文选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理性知识,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叙事、取材及编纂特点。
讲授以字、词、句为主,可适当串讲,但要防止以串代替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词汇,要求学生掌握1000左右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古汉语常用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语法活用,其中200左右的重点词,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教学原则方法(1)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循序渐进教学。
(3)合理容量的多层次教学。
(4)强化实践教学。
(四)学时比例在一学年的教学中,要籍介绍可占总学时的30%,文章选讲是主体内容,占总学时的70%。
练习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时间比例一般为教学时数的一比一。
绪论(一)历史与历史书籍何谓历史?一提起这个概念,我们马上会想到遥远的过去,不错,过去的一切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但是为什么不把过去了一切称之为诸如“陈迹”、“往事”、“过去”,而用了这么一个专有名称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构成这个名词的每个字出发。
“史”,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史,记事者也。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作者:林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9期【摘要】吴王光鉴陪葬于蔡侯墓,反映了吴蔡两国关系的密切,还说明了同为姬姓的两国贵族可以互为通婚的史事。
对吴王光鉴铭文其背后史事的考释,对研究春秋时期吴国、蔡国的历史及两国之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同时,认识吴王光鉴作为中国早期的冰箱雏形,也可窥探春秋时期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术。
【关键词】吴王;春秋时期;冰箱技术【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188-04【本文著录格式】林静.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兼论春秋时期“鉴”的用途与冰箱技术[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188-191.吴王光鉴是春秋后期来自吴国地区的青铜器。
鉴为圆腹平底,两兽首耳并附环,口至腹部均饰以密集细腻的云点纹,下腹饰一周蝉羽纹,腹的内壁相对有4小圆环,并有8行52字。
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33厘米。
吴王光鉴在1955年5月寿县的蔡侯墓中被挖出,一共有两件,无论形制、铭文、刻纹还是大小都相同。
目前,吴王光鉴分别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因为吴王光鉴是吴王光为叔姬嫁蔡侯所制,所以取名为吴王光鉴。
一、吴王光鉴铭文复原与各家考释吴王光鉴上所刻铭文一共53字(含合文1字),分8行。
铭文最早由1956年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编的《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所收,目前吴王光鉴的铭文有郭沫若、马承源、陈梦家等各家释读,其中若干文字因年代久远器皿磨损存有几处争议。
(一)铭文复原与各家考释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复原解读版:隹(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吴王光择其吉金,玄銧(矿)白銧,台(以)乍(作)叔姬寺。
吁宗彝荐鉴,用享用孝,眉寿无疆。
往巳(已)。
叔姬虔敬,乃后孙勿忘[1]。
郭沫若1956年在《考古学报》上的复原解读版:隹(惟)王五月,既子白期,吉日初庚。
吴王光择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乍(作)叔姬寺吁宗彝荐,用享用孝,眉寿无疆。
文物讲解词范文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件珍贵的文物——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它是古代先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青
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朝时期,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件青铜器是一只青铜鼎,它是商代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只鼎的造型庄重
大气,线条流畅,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美感。
鼎的四周刻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青铜鼎在古代的使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祭祀和宴请的必备器具,而且还是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古人常常用青铜鼎来烹饪食物,举行祭祀仪式,或者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和亲戚。
因此,青铜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件青铜鼎的保存状况非常完好,它的表面没有明显的损坏和腐蚀,这充分显
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品质。
通过这件青铜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对艺术的追求,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通过这件青铜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对艺术的追求。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些珍贵的文物,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青铜器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谢谢大家!。
2023年河南博物院的观后感篇一:2023年河南博物院的观后感1月24日,星期日,沐云和十几位朋友来到安阳,参观了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十分震撼,一日千年,尽览了中国文字从远古“婴儿期”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
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305文物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自项目启动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1月16日正式开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距离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
主馆高32.5米,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博物馆正门口,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造型奇特而夸张。
经过玄鸟,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
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中国文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梳理,其发展轨迹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百态千姿的发展史。
阖闾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阖闾概要陵墓苏州虎丘政权吴国在世?─前496年在位前514年─前496年父馀眛母不详阖闾(-前496年)(hé lǘ,读音同“合驴”粤:合雷)姬姓,名光,号阖庐、一作盖庐。
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简介阖闾,原称公子光,为吴王馀眛之子[1],前514年,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改号“阖闾”。
又使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以绝后患。
阖闾三年,与子胥、伯嚭起兵攻楚,杀死掩余、烛庸阖闾四年,攻下楚国的六和灊两邑阖闾五年,击败越国阖闾六年,吴国在豫章击败楚国令尹囊瓦来犯的军队,夺取居巢(《史记索隐》认为是阖闾七年时的事)前506年,阖闾重用大臣孙武、伍子胥等为将,联合唐、蔡二国攻楚,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国几乎灭亡。
此时,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其父兄伍奢、伍尚之仇。
前505年,秦国出兵救楚,击败吴军;越国趁机伐吴;阖闾弟夫概看阖闾战败又不离开,就回国自立为王,结果被阖闾带兵回国击败。
阖闾十一年,阖闾派夫差攻楚,取番。
前496年,阖闾攻越,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越军采取偷袭战术,阖闾中箭,伤脚大拇指,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
弟:夫概(投楚)子:公子波、公子山、夫差女:叔姬寺吁(安徽出土蔡侯墓中的媵器《吴王光鉴》铭文所记)前任:伯父僚吴国君主前514年—前496年继任:子夫差注释1.^《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和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七年》都引用《世本》记载说光是馀眛之子。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明言吴王僚为公子季札之庶兄,可证此说。
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又明确作了馀眛后裔享有吴国的预言。
此注释考证详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2版,第1190页。
吴王光鉴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解说员233。
下面我将要为大家介绍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它可是安徽省八大国宝中功能最多的一件哦!它就是——吴王光鉴。
大家肯定会觉得好奇,既然是八大国宝中功能最多的一件,那么它到底有些什么功能呢?首先,它可以用来盛水,站在边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容貌;其次,在它里边放上冰块,还可以用来冰镇美酒;而且据《周记·礼记》记载,大的鉴还可以用来沐浴。
它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
大家可以看到,吴王光鉴是圆腹平底双兽耳的造型,外部还有一圈羽翅状的花纹。
更重要的是,它的内部刻有八行五十二字的铭文。
正是这铭文让它不同于其他的鉴,一举成为了国宝级的文物。
吴王光鉴195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的战国时期蔡昭侯墓中,当时出土了一对,其中一件就在您的眼前,而另一件则在北京国家博物院,这更加彰显出了它的国宝身份。
大家肯定会很奇怪,明明是吴王光鉴,怎么会在蔡昭侯的墓中被发现呢?原来在战国初期,楚国十分强盛,而蔡国只是一个依附楚国的小国,而蔡国国君忍受不了楚国国君对自己的长期羞辱,就决定与吴国联合起来讨伐楚国。
正好吴王光正在攻打楚国,蔡国此举正合吴王的心意。
为了让吴蔡两国的关系更加友好,融洽,吴王光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叔姬嫁给了蔡国的国君——蔡昭侯。
而吴王光鉴就是吴王光为自己的女儿出嫁所打造的嫁妆中的一件。
大家肯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嫁妆不用金,不用银,偏偏要用青铜器呢?因为在当时,青
铜器代表的是权利和地位,不是一般人家能够用得起的。
既然是公主出嫁,嫁妆当然要用最好的。
于是在五月月覇(po)之后的第一个吉日,吴王光亲自挑选了上等的铜和铅,铸造了这口鉴,表达了吴国和蔡国永结同好的决心。
大家或许也都知道,古代女子出嫁后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再与父母再见面了,所以实际上这件文物包含的,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浓浓的爱啊!
好了,我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下次还能和大家见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