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关于和同为一家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同为一家”这一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典型事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学习分析不同民族间融合的原因和过程。
增强学生的历史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鼓励其从多种渠道获取并整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历史、尊重多元文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同为一家”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意义。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历史,避免民族主义的偏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古代民族融合的小故事或历史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和同为一家’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指出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民族融合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 历史背景分析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多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的演变。
分析民族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4. 案例学习选取一两个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融合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元朝统一等),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民族融合的过程、特点和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现代社会中如何体现“和同为一家”的精神?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要点,强调“和同为一家”的历史意义。
鼓励学生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的历史画面。
实物展示:如有可能,展示相关历史文物或民族服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案2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案第一篇:《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认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共存。
2. 了解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唐宋时期的疆域变化。
3. 掌握与唐宋时期有关的关键词汇与表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词汇积累。
4.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通过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央帝国的疆域变化,并能通过地图等工具进行比较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历史地图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唐宋时期的兴趣。
鼓励学生讨论,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Step 2 学习新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对于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性。
2. 利用教科书上的材料和地图分析唐朝和宋朝的疆域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央帝国的疆域如何扩张和变化。
Step 3 活动探究(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唐宋时期的文物和实物,通过图片、文字和描述进行讨论,了解唐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情况。
2.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在活动本上,以备展示和讨论。
Step 4 总结归纳(1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央帝国疆域变化的关系,以及唐宋时期的交流和共存情况。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资料,扩展自己对唐宋时期的了解。
第二篇:《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认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共存。
2. 了解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唐宋时期的疆域变化。
3. 掌握与唐宋时期有关的关键词汇与表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词汇积累。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掌握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3.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2.掌握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和同为一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掌握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通过讲述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困境,引出“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展示中日之间的地图及重要事件,让学生初步了解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讲解中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如“自强”,“改革开放”,及中日之间的战争和议定书。
2.讲解“和同为一家”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对“和同为一家”政策的理解和评价。
2.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巩固(15分钟)1.给学生发放作业:请回家向父母或长辈了解他们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并将结果分享给全班。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和同为一家”政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问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1.调查你的父母或长辈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调查报告。
学生评价1.本节课我对“和同为一家”政策有了深刻理解和领悟。
2.在小组讨论中,我能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3.通过调查作业,我能够更真切的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观点差异。
4.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和思考,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
教师评价1.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问答等环节。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自由交流、思考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3.学生完成调查作业,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要紧介绍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专门是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最具代表性,因此,在不管介绍与那个民族关系时都要注意强调,之因此唐朝能取得各少数民族的尊重,是与他的民族政策和经济的壮大分不开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往来的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吐蕃的社会进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突厥、回鹘、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缘故及阻碍,培育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育学生的比较和归纳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一起制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各民族人民一起尽力的结果。
使学生熟悉到少数民族都有悠长的历史,都是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过重大奉献的,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加深熟悉突厥语唐朝的关系和文成公主入藏。
教学难点使学生熟悉到友好合作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那么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另外本课头绪繁多,有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把握起来也有必然的难度。
教学方式讲述法、图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结构与进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无突厥那个民族?他什么缘故会消失了呢?引发学生的爱好,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教师活动备注天可汗先介绍突厥的兴起和强大,这里要讲清突厥与唐的关系,知道最后突厥臣服的最终结果,要求学生掌握两点:一是唐朝在那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二是要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开明政策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开展的。
出示想一想的问题:唐太宗为什么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护?指出,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他被尊称为“天可汗”即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可用一些小资料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同时说明,各民族共同发展才是国家兴旺的源泉。
初中历史冀人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和同为一家》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 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的历史史实。
能力目标: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从知识储备来讲,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
已有生活经验:从学习方法来讲,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表法、年代尺,知识结构图等学习方法,但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注意力容易转移。
根据上面所述学情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节课将采用导学式教学模式。
3重点难点
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
教学目标:。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课设计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期间 , 我国一致的多民族国家获取空前发展〞 . 教材第一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 . 吐蕃赞普的上书 , 说了然吐蕃与唐代〝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 其次介绍了回纥 . 南诏等民族与唐代的友善交往和经济文化沟通的状况, 说明唐代民族交往的宽泛性. 一同看看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课设计! 欢迎查阅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课设计11.认识当时各少量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及与唐代的关系.2.剖析唐代民族政策的特色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 ; 民族友善沟通有益于各族的反展 , 这类关系是我公民族关系的主流.【要点】吐蕃的发展及唐代与吐蕃的友善关系.【难点】唐代对边境各民族采纳的比较开通的`政策.【导入新课】历史上中原地域的很多统治者与边境地域的少量民族矛盾重重 . 但在唐代早期 , 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博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拥护 . 在这位皇帝生前 , 各族领袖尊奉他为各族领袖――〝天可汗〞 , 这位皇帝是谁 ?他为何获取各族的尊敬 ?唐代与哪些民族保持了如何的关系呢 ?【学习过程】认真全面的阅读课本 , 认真达成教案 .一. 唐代的哪两位皇帝建立了管辖西域的机构?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 (bo) 人是今日哪个民族的先人 ?2.当时的吐蕃 (bo) 人过着如何的生活 ?3.唐代与吐蕃的和亲(1)7世纪先期,吐蕃的赞普______________一致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2)唐太宗把 ____________嫁给他 .(3)此次和亲的意义 :(4)8世纪初,唐代又将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代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与回纥 (he). 靺鞨 . 南诏的关系1.回纥是 ________________的先人 ,8 世纪中期 , 成立汗国 , 唐玄宗封其领袖为______________,两方关系友善 . 后回纥更名为 ____________.2.靺鞨族的一支 ________________一致各部成立政权 . 唐玄宗封其领袖为________________,此后 , 粟末靺鞨政权以〝 _________〞为号 . 有〝_______________〞之称 . 与内陆贸易来往屡次 .3.六诏居民是 _________和 ________的先人 . 在唐代的支持下 ________一致了六诏 . 唐玄宗封其领袖为 ____________精讲透析1.课本 p_动脑筋2.认真识记本课的生字 . 词 .吐蕃. 松赞干布 . 逻些 . 回纥 . 回鹄 . 粟末靺鞨 . 南诏. 彝族等 .【思想拓展】用史实说明唐代统治者是如何灵巧办理周边少量民族的关系的?并说说你的感想.【牛刀小试】同步训练一选择题 . 二资料分析题【自我评论】掌握的很好好一般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课设计2【教课目的】经过本课学习 , 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代的关系, 认识回纥 .粟末 . 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代的关系.经过指引学生剖析唐代民族政策的特色. 出现这类政策的原由及影响, 培育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剖析问题的能力 ; 经过指引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代的关系 , 培育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经过本课学习 ,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 ; 民族友善沟通有益于各民族的发展 , 这类关系是我公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剖析】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期间, 我国一致的多民族国家获取空前发展〞 . 教材第一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 . 吐蕃赞普的上书 , 说了然吐蕃与唐代〝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 其次介绍了回纥 . 南诏等民族与唐代的友善交往和经济文化沟通的状况 , 说明唐代民族交往的宽泛性 .本课的要点 , 是吐蕃的发展及唐代与吐蕃的友善关系.本课的难点 , 是唐代对边境各民族采纳的比较开通的政策 . 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 , 贱夷狄 , 朕偏爱之如一〞的态度 . 唐代与吐蕃的和亲 . 唐玄宗封立回纥 . 与南诏等少量民族领袖的政策都是开通政策的表现 .【教课过程】导入 : 历中原地域的很多统治者与边境地域的少量民族矛盾重重. 但在唐代初期, 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博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护 . 在这位皇帝生前 , 各族领袖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 , 这位皇帝是谁 ?他为何能获取各民族的尊重?(经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筑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域 ?是此刻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地点, 并达成图表 : 在地图上填上唐代先期边境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量民族多数散布在哪些地域?唐代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量民族?下边我们详细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代的关系如何?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民俗习惯(出示相关藏族生活的图片, 从中联想唐代时吐蕃生活风俗的状况)生活的地域 : 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 : 游牧为业 , 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 , 以战死为荣 . 军法很严 , 战时前队皆死 , 后队方进 . 以战死为荣 , 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赞普——藏语 , 意为有势力的君王 , 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 , 吐蕃王国的创立者 ,629 年继位为赞普 , 当时年仅 _岁 . 他父亲在权利求夺中被毒死 . 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然反叛 .学生思虑并回答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①保护了和平 , 加强了友情②亲密了两方经济文化沟通3.金城公主入吐蕃出示资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代皇帝的书信: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 , 又蒙降金城公主 ,遂和同为一家 . 天下百姓 , 普皆安乐 .思虑 : 为何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 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由于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因此唐代皇帝是他的岳父, 他自称为外甥 ; 而他的长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 因此唐代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课设计3一.学习目标 :1.认识突厥 . 吐蕃 . 回纥 . 粟末靺鞨 . 南诏的社会生活 ;2.总结唐代与各民族的关系 , 剖析唐代民族政策的特色和影响 ;3.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 民族友善沟通是我公民族关系的主流.学习要点 : 唐代推行开通民族政策的表现.学习难点 : 唐代推行开通民族政策的原由.二.自主学习充足准备 ( 找出重要人物 . 事件等基本因素并坚固记忆 ) ( 一 ) 隋唐和吐蕃的关系1.吐蕃是的先人 .7 世纪先期 , 一致青藏高原 , 国都 .2.时, 公主入吐蕃 , 嫁给 .她入吐蕃的作用 :.3.8世纪初,唐代又将公主,嫁给.吐蕃和唐代已经〝〞(二)隋唐和回纥的关系1.回纥是的先人 ,8 世纪中期 , 回纥成立汗国 .2.时, 封其领袖 .(三)隋唐和靺鞨的关系1.7世纪末,领袖一致各部,成立政权.2.唐玄宗封其领袖为 . 史称〝〞(四)隋唐和南诏的关系1.六诏居民 , 是和的先人 , 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 以后 ,一致了六诏 .2.时, 封其领袖 .三.小组议论 , 知识擂台 ( 沟通检查预习状况 )四.讲堂研究 ( 要求: 小组合作 . 研究. 沟通 )1.阅读资料 :〝自古皆贵中华 , 贱夷狄 , 朕偏爱之如一 . 〞--------唐太宗①这段资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②唐代期间对少量民族地域推行什么政策?③唐太宗为我国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五. 学生回头看 ( 依据状况有要点的看书或背诵)六. 当堂训练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原居住在黑龙江 . 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 ()A.靺鞨B. 突厥C. 回纥D. 吐蕃2.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量民族友善交往的历史目睹?A.吐蕃B. 靺鞨C. 回纥D. 南诏3.回纥族是今日哪个民族的先人 ?()A.彝族B. 白族C. 维吾尔族D. 藏族4.表现南诏建筑艺术水平的是 ()A.大昭寺B. 千寻塔C. 布达拉宫D. 渤海石灯塔5.唐代初年 , 以下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 )A.吐蕃B. 回鹘C. 突厥D.靺鞨6.以下相关唐代与边境少量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 , 哪一项表达是不切实的 ?()A.唐太宗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根源 : 学| 科| 网 ]B.唐太宗先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 后又把金成公主嫁到吐蕃C.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领袖尊称为〝天可汗〞D.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在给唐代皇帝的上书中的话7.阅读以下资料 , 回答以下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 , 又蒙降金城公主 , 遂和同为一家 . 天下百姓 , 普皆安乐. 〞------- 尺带珠丹致唐代皇帝的上书请回答①上述资料反应了唐代与哪个民族的友善关系 ? ②唐代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3 分)初中初一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课设计。
第4课:和同为一家”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回鹘衣装回鹘马”点苍山会盟●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以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突厥回纥南诏的社会生活以及与唐朝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归纳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突厥、吐蕃、回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重点在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加深认识突厥与唐朝的关系和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
●难点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一、“天可汗”突厥公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
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官制,创制了立法和文字。
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
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被回纥灭亡。
阅读思考:1. 解释“天可汗”的含义。
“可汗”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对他们君主的的称呼,“天可汗”就是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戴?唐太宗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顾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二、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吐蕃杰出的赞普,7世纪前期,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城。
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
他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为巩固统一,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推广佛教;创制文字;与唐王朝和尼泊尔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并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统一度量衡制度;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等。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学案(无答案)冀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学案(无答案)冀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学案(无答案)冀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4课天下合同为一家【学习目标】1。
归纳并记住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史实。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讨论归纳出唐朝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区域性少数民族政权,而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的原因,从而更明白现在的民族政策的英明。
3.体会当今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学习难点:实施民族政策的原因。
【学法指导】课堂上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努力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并整理好学案.【自学互助】(认真看书,积极思考勾画标注并完成下列问题。
如有困难可以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合作。
15分钟完成)一、天可汗1、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2、唐朝与新疆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二、唐蕃和亲1、唐朝与西藏是怎样处理关系的:。
三、南诏与渤海1、唐与南诏是怎样处理关系的:。
2、唐朝与渤海是怎样处理关系的:。
【质疑互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展示自学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5分钟完成)【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探讨老师设计的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完成后班级展示交流.15分钟完成)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一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原则是什么?2、唐朝时,边疆少数民族纷纷建立地区性政权,而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反而加强,这是为什么呢?3、阅读课文24页,归纳一下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小组展讲】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惑问题,其他小组讲解或老师给予解答。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下和同为一家》是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以及唐朝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本节课通过讲述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周边国家派遣使节来唐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基本历史知识,对于唐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具体历史事件和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深入探讨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影响,了解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朝时期的一首诗歌《登鹳雀楼》导入,引导学生领略唐朝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历史事件,为学生合作探讨打下基础。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唐朝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word
教案
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明白“天可汗”称号的意义,明白文成
公主入藏。
对唐朝与突厥、吐蕃、南诏、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情形有差不多认识,明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深远的历史友谊。
2、通过对唐朝与南诏、渤海之间交往史实的学习,了解唐文化的阻碍力以及文化在民族统
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学会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初步明白得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李世民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了解唐太宗受少数民族拥戴的史实。
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
3、南诏,渤海国与唐朝的往来。
难点:1、唐代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概况及变化情形,地名、人名、族名、居住区域等不易把握。
2、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唐朝各少数民族进展道路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一方
面,隋唐时期边疆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地区性政权。
另一方面,由于中原文
化的先进性而具有强烈的向心力,使得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都主动学
习,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各民族之间友好互助交往是历史主流。
各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上与中原的靠近,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自学探究】
一、“天可汗”
1. 说明“天可汗”的含义。
“可汗”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对他们君主的的称呼,“天可汗”确实是拥戴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什么缘故能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拥戴?
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3、唐朝先后设立了和,分别治理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的地区。
二、唐蕃和亲
1、唐朝初年,吐蕃统一了地区,以为政治中心。
2、文成公主入藏
(1)缘故:松赞干布仰慕,期望学习,几次派使者到长安,要求与唐朝和亲。
(2)入藏:年,文成公主奉命前往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松赞干布专门为她修建了。
(3)文成公主入藏奉献:①带去了
②
③
④
(4)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进步和文化进展,紧密了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
3、821年,唐蕃定下神圣的盟约,表示双方,祝愿汉、蕃人们世代有好,。
三、南诏与渤海国
1、南诏:(1)南诏:今彝族和白族的祖先(2)分布:今境内
(3)与唐朝的关系:摩擦和战争——友好交往——归附唐朝
(4)唐玄宗封今云南地区的南诏政权首领为。
(5)8世纪初,六诏逐步统一,建立起以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6)年,唐朝与南诏在,南诏首领情愿同意唐朝的封号,与唐朝友好。
2、渤海:唐玄宗封生活在东北和的族首领为。
3唐朝交往的少数民族(学生了解)
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
第一,民族迁徒第;二,联合斗争;第三,友好交往;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第五,
“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第六,兼并战争。
【课堂检测】
1、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汉”的要紧缘故是()A.唐朝国力强大 B.唐太宗大败北方少数民族
C.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尊称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布达拉宫的最早修建是为了()A.宏扬佛教 B.纪念文成公主入藏 C.统治西藏地区 D.建立政治中心
3、吐蕃赞普上表与唐“和同为一家”是在()A.唐太宗时期 B.唐高宗时期 C.唐中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他统一了世界的屋脊,定都在阳光明媚的“日光城”逻些。
材料二她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其他手工制品,以及书籍和耕作用具,还有大批能工巧匠。
材料三他为了她专门在都城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宫殿。
(1)依照材料所说判定“他”和“她”分别是谁?分别是哪一个民族?
(2)“逻些”是今天的哪一座都市?那座宏伟的宫殿现在叫什么名字?
(3)她的要紧历史奉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