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2.57 KB
- 文档页数:14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书湖头中学化学课题组2009年11月20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结题报告课题组:宗焕富高令堂邓新蕾一、问题的提出1、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有学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课题研究,发现他们大多小的时候智力聪颖,科学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烈,而学习成绩往往平平,但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创造力就得以暴发,在许多未知领域作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但无论如何,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从小在行动中、头脑中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学会探究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和谐统一,尤其在我国应当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这对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未来的社会与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强调培养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
”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化和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性活动。
”目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重“教”转向重“学” ;从让学生接受结论转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
我们的课题也正是基于此,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此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潜能。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初中时代是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较小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篇一:279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用松香制作琥珀的流程组员:段子韬,朱智敏,王娜,易晓菲,刘文韬一、引言琥珀,晶莹剔透、色泽娇艳,深受人世的欢迎。
传说,琥珀是古希腊女神赫丽提斯的眼泪变化而成的。
在我国则认为,琥珀是猛虎死后的魂魄变化而来。
琥珀实际上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是4000万年以前的松树脂化石,是一种保存完整的实体生物化石。
其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在2-3、比重 1.05-1.1,熔点150-180℃,燃点250-375℃。
琥珀、珍珠和珊瑚为三大有机宝石。
琥珀是非晶质的,呈不规则团块,其大小由细小颗粒至重数磅的大块。
未加工的原料树脂光泽,抛光后呈树脂光泽至近玻璃光泽。
硬度仅2-2.5。
可轻而易举地用小刀切割,韧性差,裂痕呈贝壳状。
透明琥珀的比重约1.05至1.09,浊珀含大量气泡,比重低至1.0。
琥珀的折射率稍有变化,但通常接近1.54,可低至1.539,高至1.545。
因为琥珀是一种非晶质物质,所以是各向同性的,无解理,无多色性,也无双折射。
根据缺少韧性、有粉状包裹体、油脂光泽、玻璃断口,以及不具高磨光的能力,可鉴别它属于脂状琥珀。
琥珀中常常有包裹物,如昆虫、种籽和其他外来物,都是松脂硬化以前捕获的。
德国人把琥珀称为燃烧石,因为它在极低温度下燃烧。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琥珀,认识琥珀。
了解琥珀,拓展关于琥珀的知识面,既是为了对以后学习有所帮助,也是使同学们对化学更感兴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琥珀,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植物的树脂,近似于我们常说的“松香”,是由植物(多数是有木质结构的树木)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然一般温度偏高才能促使其分泌出一种粘稠状或凝胶状的液态分泌物,分泌物经长期掩埋渐渐失去挥发的成分,再经氧化、固结逐渐形成为树脂化石。
看起来这类化石没有岩石类的石质感,但它也经历了百万——千万年的地下埋藏,经历了形成化石的一切过程,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化石——有机化石,类似的还有煤精等。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研究结题报告组长:蒋艺莹组员:林泽漩、吴玲、李秀珍、符青坛、陈桂银、陈艺绮指导老师:刘小红一.研究背景偶尔看见一则新闻,内容大概是桂林市有一名女生误吞修正液而导致食道被严重灼伤入院。
这激起了我们研究小组的兴趣。
我们想,小小的一瓶修正液,居然可以把人的食道严重灼伤,可见其中包含了多少有毒物质。
反观同学们的书桌,99%都放着一瓶瓶各种各样的修正液。
如果修正液里真的含有如此多的有毒物质,那么对于每天都依赖于它给我们修正错误,又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以“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作为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途径通过查阅报刊、互联网、访问、调查问卷、课堂演讲,板报等形式三.研究内容1.修正液的主要成分2.修正液毒性探究小实验3.修正液的危害4.修正液的用法四.研究目的现在修正液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使用着,可以说是“人人手有修正液”。
但是,对于修正液的毒性和危害性,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为了向广大同学们宣传修正液的危害性,我们小组就做了如下的研究性专题报告。
五.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1.确定分工:搜集资料:蒋艺莹资料整理:林泽漩、吴玲会议记录:符青坛、陈桂银资料研究: 陈艺绮、李秀珍2.确立课题对于修正液灼伤食道的新闻,我们小组成员都深有感触,且我们对修正液中的成分都颇有兴趣,于是课题就被迅速确定下来了。
3.制定计划(2)实施阶段按照分工,各成员开始工作,并将搜集回来的资料逐一整理,并做好有关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
六.研究成果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如下:(一)修正液的成分:修正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环乙烷和二甲苯等物质。
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
我们使用修正液时闻到的那一阵刺鼻的气味,就包含有这些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这个课题旨在探讨化学基础知识对初中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个课题,更好地了解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2. 课题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分析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们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
3. 调查和实验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调查和实验方法:- 设计并发放了一份针对初中生的化学研究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们的研究情况、喜好和困难。
- 选取了若干个班级进行实验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新颖教学方法对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 收集了学生的研究数据和反馈意见,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4. 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感兴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困难,特别是在抽象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上。
- 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和互动式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绩。
- 学生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他们的研究帮助很大,并且更易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5.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重点关注学生易混淆的概念和难点,提供更多的案例和例题。
-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化学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6. 总结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希望这份结题报告能对初中化学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初中化学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执笔人:毕建祯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XX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XX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王雅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背景1.客观层面(1)有效问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恰当地提问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不但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场所,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促使教学进入教学相长的境界。
因此,教师要在理解有效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创设教学对话的空间,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2)学习是建立在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的。
要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必须懂得有效问题并自觉实践有效设问。
因为有效问题不仅与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且方向与终点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教学相长。
(3)初中化学属于一门启蒙学科,学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学习的。
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两极分化等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激活不够。
精心设计充满思想的、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引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持续推进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动脑、动嘴、动手等体验。
回答问题的过程,学生既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还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长期保持这种刺激,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令人快乐的、好玩的事,从而乐学、爱学、善学。
2.现实层面(1)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手段,教师如能把握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二期课改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同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把认知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就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桥梁和阶梯。
《初中化学有效教案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课题基本情况随着教案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案手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
显然,这样的教案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像“新课程”,在教案工作中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案。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案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是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我校教案实际、学生实际和化学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提出《初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旨在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案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会学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案的有效性,形成我校地方特色的教案框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教案操作策略及课堂有效教案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有效教案的评价体系。
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分析等。
如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教师教案行为的表现,并以此分析、反思教师行为本身行为背后观念的合理性。
①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寻促进课堂有效教案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实施有效教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②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及时了解并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目前教师教案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案效率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提出了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然而,在新课程中,探究性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需要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和自主探究的实验,以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随着松原市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经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需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以促进化学教学走向素质教育之路。
初三学生刚开始研究化学时,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太熟悉,因此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内容,然后进行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学生可以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比如,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常常会给学生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当学生第一次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兴奋却又无序。
为了让初学者成功地开始观察和思考化学实验过程,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对未知实验的示范引导,让他们感知化学探究实验的神秘与魅力。
例如,探究性实验——镁条的性质,老师可以先告知学生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然后提出问题:镁可能有哪些性质?与平时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接着,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作出假设,并制定实验方案:观察镁带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用砂纸打磨镁带等。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要观察现象并作好记录。
最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和证实或否定猜想,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镁的性质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泾县中学、泾县稼祥中学课题组执笔人:汪润(课题组负责人)一、课题的提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在学生群体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课题组拟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使化学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阶段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中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
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组长:汪润、董辉组员:郭世东、付成焙、董晓莲、杨正旺、陈轶萍、施冬云、阚晓华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情况分析、讨论,攥写调查报告。
第2阶段:(~)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照班进行。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妙用研究组长:组员:指导老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人赶不上它的步伐开始埋怨生活,但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无数小窍门,他们可使生活更便利,帮助人们更好地贴近、了解生活。
进入高中后,父母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掌握生活中的小窍门,使我们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尽情享受生活,发掘生活的乐趣。
二、现状及发展趋势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浪费现象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挖掘日常用品的多用途性造成的,环保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题,如果我们仍然不注意留心我们的生活,继续用完就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可惜的浪费,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真研究探索,让我们生活更环保,更有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 通过研究,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提高我们的合作意识,增长知识,丰富阅历3. 提高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到小窍门蕴涵的科学道理四、课题研究内容实验部分我们的课题是日常用品多用途研究,就这个课题我们就差不多讨论了一节课,最终才确定下来。
第一次正式开展活动时,我们都显得有点茫然,主要是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
虽然刚开始也设计了一些想法,但限于条件关系,我们有些活动第一次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活动操作困难,在人员任务分配方面也出现一点问题,大家彼此并不太熟悉,任务有重复也有一些不明确。
可以说,第一次的活动是一次智慧的摩擦与碰撞。
我们组第一次放的研究性实验,便和一种有着刺鼻气味的大蒜有关。
这无疑给我们的组员出了一个难题,尤其是一些对大蒜特别讨厌的人。
但这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大家合作完成。
冷尉将实验材料买了回来,高鹂洗实验用具,如菜,碗之类,她是一个细心的女生,所以这个任务交给他完成准没错。
接下来陈婷就自告奋勇来完成实验。
他按照先前找到的试验资料,一步一步的完成,最后得出比较成功的效果。
这次实验比较顺利,同学们也了解到动手的重要性。
第二次实验,是研究变质牛奶于盐水的作用。
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初中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但在化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化学学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选取两个初中化学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成绩评估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自主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 合作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团队意识。
- 探究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提升学习成果和创新思维。
5. 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灵活选择和组合这些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6. 研究建议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培训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主能力,积极合作和探究,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 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学习方法在不同学习内容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7. 结束语通过对初中化学学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们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将对于化学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镇安教研室镇安柴坪中学内容摘要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要创设实验问题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为达这一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自制教具;化学部分实验仪器替代品的研究;初中化学实验部分实验改进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改进替代实验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课改后,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明显增多了,结合教材和农村化学实验教学条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不够精炼,导致实验教学工作量大;2.现象不明显或现象持续时间短;3.实验成功率低;4.不够环保或安全性低;5.药品用量大,废弃物多;6.在农村,部分仪器缺乏;7.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处理实验探究墨守成规,方法不灵活,无变通。
任何实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课本中的实验也不例外,难免有某些不足之处。
要从中找出毛病,要对所做的实验持挑剔的态度,学会发现缺点的方法,同时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化学实验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技能也是知识,是能力也是智力,是方法也是途径,是学习也是探索。
所以不能只为教学而做实验,将实验简单重复,使实验简单化、单一化、表面化。
因此,本课题研究目标有以下几方面:㈠.就实验本身来说:1.通过改进,使实验方法或过程简单化,便于操作,减少教学工作量。
如:氧气性质实验,每节课间要制4-5瓶氧气,连续几节课就非常忙碌。
2.通过改进,使反应的时间更长、现象更明显。
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一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铁丝,铁丝燃烧的时间比较短,现象会在学生“看兴”正浓时戛然而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耀眼的白光会随着氧气的消耗很快消失,和在空气中燃烧几乎一样了。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课题基本情况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
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分析等。
如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并以此分析、反思教师行为本身行为背后观念的合理性。
①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寻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目前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学效率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④个案研究法:对探索中的个案进行研究,以证实研究效果。
⑤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具体操作:①观察记录。
有意识地对教学对象进行观察,为教学研究采集数据或客观描述事件的事实、场景、过程、原因、结果。
②研究课和批评课。
有计划地开展主动接受批评指点的研究课、批评课,给听课者提出任务,交待素材,以批评为主,进行批判性思考,自觉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与行为。
③案例分析。
⑤问卷调查。
⑥访谈。
三、申报、立项以来所做的的工作1、克服畏难心理,树立科研信心思想通则百事通。
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实施,首先要看课题研究人员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课题组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1. 引言这份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我们初中化学课题的研究内容、实验设计、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相关信息。
2. 研究内容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探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酸碱概念及特征的介绍;- 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质测试方法;- 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的测定;-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实验设计为了研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具体实验设计如下:1. 酸碱概念与特征的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性,判断其为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2. 酸碱性质测试方法的实验:采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测试方法,研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
3. 不同物质酸碱性质的测定实验:通过测定物质的pH值或气味,确定其酸碱性质。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将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混合,观察其反应过程,并利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的终点。
5.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探究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消除酸雨、调节土壤酸碱度等。
4.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可以通过多种测试方法进行判断,其中pH值是一个常用的指标。
2.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能够产生中性物质并释放大量能量。
3.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
5. 结论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第一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
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题以初中化学为例,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1. 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3.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研究目的1. 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 探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3. 提出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策略。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现状。
2. 实证研究法:选择若干初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记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应用情况。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如下:1) 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2) 部分课堂已开始尝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但仍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3) 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化学的研究性报告(800字)一,研究目的:1、了解人体组织,我国矿产储藏,地壳组成的主要元素;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式:网上查询,查看化学课本,询问老师三,研究过程: 1、通过查看初中化学课本,并询问老师,得知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又通过上网查询得知我国矿产储量为世界第一的几种元素。
2、将这些元素的元素符号列出,并制出表格,以示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有:O,C,H,N,Ca,P,K,S,Na,Cl,Mg;它们的质量约占人体的99.95%。
(它们都是主族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符号 O C H N Ca P K S Na Cl Mg 所在主族ⅥA ⅣA ⅠA ⅤA ⅡA ⅤA ⅠA ⅥA ⅠA ⅦA ⅡA 所在周期 2 2 1 2 4 3 4 3 3 3 3 我国矿产储量为世界第一的元素有:稀土,Ti,Sn,Li,W,Pb,其探明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
(由于稀土是镧系元素系稀土类元素群的总称,所以暂不讨论它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符号 Ti Sn Li W Pb 所在族ⅣB ⅣA ⅠA ⅥB ⅣA 所在周期 4 5 2 6 5 地壳组成中前十六中元素为:O,Si,Al,Fe,Ca,Mg,Na,K,Ti,H,P,Mn,F,Ba,Sr,S。
求化学研究性报告一篇希望你选我~~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课题的提出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
即广义和狭义。
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
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初中化学科研课题总结范文本文介绍了一份初中化学科研课题的总结报告,旨在为初中化学科研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
该课题主要研究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在总结实验结果的同时,深入分析了相关化学理论,提出了几点重要结论。
一、研究目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之一。
在化学反应中,速率快的反应往往会产生更强烈的化学反应,而速率慢的反应则会长时间持续。
因此,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对于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选取“氧化亚铁和硫酸的反应速率”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研究。
实验步骤如下:(1)将一定量的氧化亚铁和一定量的硫酸注入两个装有计时器的玻璃烧杯中;(2)增加实验参数,如浓度、反应物质量等,分别进行实验;(3)根据反应结束时间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氧化亚铁溶液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氧化亚铁溶液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
(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硫酸量的增加会导致反应速率加快;但是,在硫酸超过一定浓度时,反应速率将不再随着硫酸量的增加而增加。
(3)温度的改变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会加快;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反应速率会减慢。
四、研究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氧化亚铁浓度、硫酸浓度和温度是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2)提高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反应速率;但是,当浓度或温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后,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将会减弱。
(3)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可以为化学反应反应过程的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五、不足之处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仪器和实验条件的限制,设备精度有限。
(2)仅仅选取了一组实验对象,缺乏其他实验数据的参考。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研究结题报告组长:蒋艺莹组员:林泽漩、吴玲、李秀珍、符青坛、陈桂银、陈艺绮指导教师:刘小红一 .研究背景偶然看见一那么新闻,内容可能是桂林市有一名女生误吞修正液而致使食道被严峻灼伤入院。
这激起了咱们研究小组的爱好。
咱们想,小小的一瓶修正液,竟然能够把人的食道严峻灼伤,可见其中包括了多少有毒物质。
反观同窗们的书桌,99%都放着一瓶瓶各类各样的修正液。
若是修正液里真的含有如此多的有毒物质,那么关于天天都依托于它给咱们修正错误,又会对咱们的安康造成多大的危害呢?带着那个问题,咱们就以“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作为这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二 .研究途径通过查阅报刊、互联网、访问、调查问卷、课堂演讲,板报等形式三 .研究内容四 .研究目的此刻修正液在广漠中小学生中普遍利用着,能够说是“人人手有修正液〞。
可是,关于修正液的毒性和危害性,咱们又明白多少呢?为了向广漠同窗们宣传修正液的危害性,咱们小组就做了如下的研究性专题报告。
五.研究进程〔1〕预备时期1.确信分工:搜集资料:蒋艺莹资料整理:林泽漩、吴玲会议记录:符青坛、陈桂银资料研究 : 陈艺绮、李秀珍关于修正液灼伤食道的新闻,咱们小组成员都深有感触,且咱们对修正液中的成份都很有爱好,于是课题就被迅速确信下来了。
〔2〕实施时期依照分工,各成员开场工作,并将搜集回来的资料一一整理,并做好有关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
咱们小组的研究功效如下:(一)修正液的成份:修正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环乙烷和二甲苯等物质。
据专家介绍,它们超级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
咱们利用修正液时闻到的那一阵刺鼻的气味,就包括有这些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一旦被人吸入,会引发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转变,阻碍神经系统,令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修正液中还含有铅、苯、钡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二)修正液各类成份性质:如下表所示三氯乙烷甲基环乙烷环乙烷易燃×√√作为要紧溶剂初期近期近期快干√××破坏臭氧层√××误食毒性轻轻轻刺激部位眼睛皮肤呼吸道眼睛皮肤呼吸道眼睛皮肤粘膜系统吸入造成的危害轻-中度中度轻-中度中毒病症可致癌引发心脏痉挛头痛、呕吐、昏迷阻碍中枢神经系统〔三〕调查问卷分析1.你一直在利用修正液吗?是:98% 不是:2%分析:由数据可知大局部学生一直在利用修正液,且有依托现象2.你对修正液的知识知道多少?很多2% 一样 23% 几乎不明白 76%分析:由数据可知大局部同窗对修正液了解甚少,包括它的危害3.你以为中学生应该利用修正液吗?应该 45% 不该该65%分析:由数据可知同窗们尽管明白修正液有害,但用仍是不用仍十分矛盾4.当你利用修正液时,是不是闻到一些刺鼻的气味?是98% 不是2%分析:显然,大多数同窗都觉察修正液的害处5.你明白那些气味的成份吗?明白1% 不明白99%分析:大局部的同窗都不明白修正液气味的成份,即便明白,都是一知半解。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化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新《课标》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面对《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
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所谓“探究性实验”,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2、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
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1、主题性原则:科学探究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宗旨。
2、发展性原则: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开放环境。
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的组织形式、课题内容资源等都呈开放的状态。
4、循序渐进原则: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都很有限,循序渐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采取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探究→学生尝试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的渐进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一)研究准备05年3月--05年6月1、学习教育理论、《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制定研究方案。
在教研组内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3、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探究实验的素材。
(二)课堂实践05年9月--09年6月第一阶段: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演示。
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蜡烛及其燃烧”时,几乎是无从下手。
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探究性实验内容:蜡烛及其燃烧提出问题:(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问题)⑴蜡烛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⑵蜡烛在水中能否溶解?⑶蜡烛能否导电?⑷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⑸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⑹蜡烛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根棉线?点燃蜡烛为什么要先点棉线?⑺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 为什么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⑻当吹熄蜡烛时为什么会有白烟冒出,白烟是什么?⑼为什么火焰是外部明亮中间暗?作出假设(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⑵、⑷、⑸、⑺、⑻、⑼进行猜想。
制定实验方案:鼓励、启发学生对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某些环节,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蜡烛在水中不能溶解。
2、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3、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石蜡熔点低。
5、熄灭蜡烛后的白烟能燃烧,应当是石蜡蒸气。
6、外焰最明亮,外焰燃烧最充分,外焰温度最高。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
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后感想”中写到:“化学实验很有趣、很吸引我”。
“一根小小的蜡烛,在老师的手里竟能做出这么多的实验来”。
“在过去的学习中,老师教会我们许多的知识,包括一些物质的性质。
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我多想向老师那样做探究性实验啊!”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
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发展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木炭燃烧之后质量变小,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2)学生提出猜想。
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因为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
生2:我认为变小,木炭燃烧之后生成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
从表面上看木炭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计算。
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
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
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②燃烧红磷。
(老师指出:如何计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如何测出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学生提出在密闭容器进行实验。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
方案③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
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铁丝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水”;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用书中的几个实验进行分析、验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涵义。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
比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
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
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
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
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