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87 KB
- 文档页数:4
人生的意义书籍推荐人生是一场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书籍是我们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和朋友,它们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情感,并帮助我们探寻人生的真谛。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向大家推荐几本关于人生意义的书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考。
1.《论人生意义》- 塞缪尔·贝克特这本书是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哲学著作,他在其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意义。
他写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而在于我们所经历的。
”通过深入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这本书将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之道。
2.《人生的智慧》- 亚瑟·谢尼茨勒亚瑟·谢尼茨勒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他的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他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寻找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内在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3.《人生的赠礼》- 伊丽莎白·库贝勒·罗斯这本书是一位临终关怀医生的回忆录,她在书中分享了她与数千名临终病人的经历和体悟。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将深刻反思生死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将人生带回到了基本的人性和价值观,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而在于我们所能够给予他人的。
4.《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心理学家和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
在这本书中,他回忆了自己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对生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意义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这本书将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找到内心的力量。
5.《内在的喜悦》- 登·米克纳姆在这本书中,米克纳姆探讨了内心的喜悦和个体的满足感在我们的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通过分析正念、修炼、慈悲以及自由选择等主题,帮助读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重在安顿灵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
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周国平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换句话说,人的使命就是尽好老天赋予的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万物之灵。
周国平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
便是幸福。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爱情和事业是人生幸福的两个关键项。
爱着,创造着,这就够了。
其余一切只是有了更好、没有亦可的副产品罢了。
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
这就是你的心灵。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
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
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
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
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活出自己的境界俞吾金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前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url=]自然[/url]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
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url=]政治[/url]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然而由于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url=]研究[/url]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于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于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
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
相较于这种割裂[url=]分析[/url]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么;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么?什么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于人自身的东西是什么?人可以相信些什么,能运思些什么?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么?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么?人生命终止于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
施密茨,1997,页IX)。
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么」、「人能知道什么」而已;更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么」,「可以期望什么」。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课程重点:了解斯多葛主义的核心观点以及该流派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法。
课程目标:从哲学的意义到斯多葛主义,切入哲学第一命题:生死话题。
进而探讨如何看待无常、如何判定生命价值相关问题,全面呈现「生死观」。
课外延伸:电影:《罗马》哲学是西方学问,源自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代人。
哲学的意义在于,能让人反思自我、反思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详细解读,具体参考曾国藩课程第24讲,或者点击《论幸福生活》课程的加餐课:「斯多葛与曾国藩」,即可收听)塞涅卡是古罗马时期思想家,生活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塞涅卡的传播下斯多葛学派逐渐开始兴起,但集中爆发是在罗马五贤君时期。
斯多葛主义后来一直是欧洲诸多精英的价值观,罗曼罗兰、蒙田都是斯多葛主义者。
斯多葛是作为哲学思想,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法,既没有政治主张也没有社会主张,就是一个教人怎么做一个体面、正派的成功人士的心法。
斯多葛有两大主张:①用理性战胜命运;②美德超越命运。
二、哲学第一命题:生与死生与死是公认的哲学第一话题。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20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加缪有句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
判断人生值不值得,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甚至今天的哲学系还专门设立了:「死亡哲学」专业,死亡是哲学中的哲学,是一切的根本。
如何看待死亡,决定了人活着时该做什么。
《论幸福》书里第三篇《玛西亚告慰书》就专门讨论了死亡这个话题。
玛西亚女士(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后利维亚的闺蜜)痛失爱子,沉湎失去的痛苦整日以泪洗面,作为好友塞涅卡给她写了一封长信,理性分析生死问题,宽慰好友换种方式看待儿子的去世,真正走出来。
在塞尼卡看来,理解无常是能正确看待生死的第一步,人世间的一切执着、痛苦,都来自于人们不理解无常的道理。
所以不妨把生命当成旅行,所有的得失都是行程的一部分,平常心对待。
关于生死哲学的书籍生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终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思考的焦点。
生死哲学是一门深入思考生命起源、意义和死亡意味的学科,它涵盖了伦理学、宗教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
在生死哲学的研究中,探讨死亡、永恒、灵魂等重要议题,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推荐几本关于生死哲学的书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生死问题,并拓展其对生命的思考。
1.《生命的意义》 - 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意义》是一本深入讨论生死哲学的精彩之作。
作者肖恩·卡罗尔通过对宗教、伦理学和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命意义观。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存在和生存,而是通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正面影响来建立。
这本书既给予读者对生命的个人意义的思考,也引导读者去关注社会责任和自我成长。
2.《人生,简而意义》- 罗纳尔多·德索萨·卢斯坎普《人生,简而意义》是一本简洁而令人深思的生死哲学读物。
作者罗纳尔多·德索萨·卢斯坎普以简洁的文字,阐述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并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生命意义。
他讲述了自己与死亡共存的经历,通过对生命的观察和思索,提出了一种超越个人的生命意义。
3.《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 伊曼纽尔·列文纳斯《死亡焦虑与生命意义》是哲学家伊曼纽尔·列文纳斯的重要著作。
他认为人类对于死亡的焦虑是生命意义的根源,进一步探讨了生命意义与伦理学、道德、信仰等问题的关系。
列文纳斯提出了一种存在主义的生命观点,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提升。
4.《黑暗中的生命之光》- 罗伯特·杰因斯《黑暗中的生命之光》是一本关于生死哲学与医学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作者罗伯特·杰因斯通过对医学实践中生死边缘病患的研究和思考,探讨了生死边缘的人们是如何面对死亡和寻找生活意义的。
这本书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医学观点,还给予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新的思考方式。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一、引言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境界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又广阔的话题。
它涉及到人的生存状态、内心境界和人生意义等诸多方面。
通过对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引导我们更加自如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二、生活在当下: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人生态度之一。
它强调的是人在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不为外界所动。
这种境界是基于对自己、对生活和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淡然,正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中的一种境界。
在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可以通过随遇而安的心境,更好地面对挫折,保持心境平和,不让外界的变化影响内心的宁静。
三、超然物外:超脱世俗超然物外是中国哲学中人生境界的另一种境界。
它强调的是人超脱世俗,看淡名利、权利等外界因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在这种境界下,人能够超越人世间的无常和纷扰,真正摆脱心灵的羁绊,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超然物外的境界需要我们放下浮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深沉和宁静。
这种境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各种功利、名利的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超脱。
通过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我们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深沉。
四、悟道通达:心灵与天地共呼悟道通达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它强调的是心灵与天地共呼,通达天人之道。
这种境界下,人能够领悟到宇宙规律和人生哲理,真正与天地相融、与自然共生。
通过悟道通达的境界,人能够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生命的境界,真正实现心与天地的和谐共生。
这种境界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哲学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过不断的悟道和通达,达到心性的纯净和超脱。
在现代社会中,悟道通达的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各种诱惑和困难,真正找到心的归宿和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书籍推荐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书籍推荐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深远的哲学问题,吸引了无数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学家的关注。
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方面极其广泛,包括人类的存在、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等等。
为了更好地探寻生命的意义,许多经典的书籍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发。
下面是几本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书籍推荐。
1.《人生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 Viktor E. Frankl这本著名的著作是奥地利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杰作之一。
弗兰克尔是一位心理学家和活命学家,他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生命的看法。
这本书描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他认为生命的意义来自于每个人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独特的目标与使命。
2.《存在与虚无》(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Jean-Paul Sartre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存在主义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在这本著作中,他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自由、责任和人的自我决定。
这本书强调了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意义来塑造自己的生命。
3.《悲伤与慰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Erich Fromm 埃里希·弗洛姆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对于人类存在和心理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这本经典著作结合了心理学和哲学的观点,探讨了人类对生命的意义的追求,同时提供了寻找和发现生命意义的思考路径。
4.《生活真的有意义吗?:哲学与心理学共探生命价值的秘密》(Does Life Have a Meaning?: Understanding Beliefs and Values)- Richard Taylor理查德·泰勒是美国哲学家和伦敦大学哲学教授,他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问题。
他考察了不同文化和宗教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同时结合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和问题。
人生哲学导论一、人生意义与价值人生意义与价值是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都会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而这种理解和追求会随着个人经历和成长而不断变化。
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可以从个人的经验、社会的文化、哲学的思考等方面入手,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
二、人生观的塑造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观的塑造受到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的影响。
在塑造人生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人生观更加积极向上,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追求。
三、人生境遇与挑战人生境遇是指个人在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境况和遭遇。
不同的人会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包括顺利和挫折、快乐和痛苦等等。
在面对人生境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从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力量。
四、爱情、家庭与友情爱情、家庭和友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关系之一。
爱情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和爱情的甜美;家庭则是每个人的温暖港湾,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深厚和家庭的温暖;友情则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和支持,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孤单。
在处理这些情感关系时,我们需要付出真心和诚意,尊重彼此的权利和需求,以建立健康、稳定和长久的关系。
五、职业与事业追求职业和事业追求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的重要途径;事业则是指个人所从事的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带来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选择职业和事业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机会,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六、自我实现与成长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的过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成长则是指个人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和能力。
人生之生死哲学的意义与价值政治与法律系综合文科教育101班许福佳20XXXXX(摘要)哲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的每一个言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贯穿着哲学,没有一个哲学家是绝对脱离实际的。
面对今天复杂而又众多的人生问题,笔者联系到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来探究人生问题,使人们从生活的自我化达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超越性,终则实现人生的永恒性,让每个人都获得生的幸福与死的安宁。
关键词:人生哲学生死哲学生命存在普遍性永恒性生死哲学认为,人之生可分为生命与生活两大部分,两者密不可分、互为影响;并进而指出,人之生与死不是截然不同的二个领域,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
人在生的过程中有死之因素,而人之死则意味着某种新生。
如此去对待生与死,将使我们现代人受用无穷。
从"生死互渗"观达到对死后生命永存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更有价值的事物,如人伦亲情、世俗友情、人间爱情的体体验认知,以及不懈地追求。
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点:一、从内在生命存在的品格出发,人们皆对幸福生活渴盼的普遍性;但人的现实生活却是相当的功利性和自我性的。
生命存在的普遍性是个抽象的概念,而生活是个我的,拥有多少钱和物是个我的,享受也是个我的。
可见,当一个人仅仅盯着自我生活时,是无法体会到生命存在之普遍性的,也就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普遍性。
只有我们每个现实中的人都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死亡意识,在生前、在活得很好之时,就意识到死亡的必至性,意识到无论你现世的生活状态与性质如何的不同,人人都会死则一样。
死亡是对生的超越,是对生命存在普遍性最好的论证。
因为死亡的性质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状态有不同,生活的性质也不一样,而生命的本质则一样,都是由生到死的过程。
死亡的存在提醒人们生命存在的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本真,不过因为我们埋头于日常世俗生活而忘记了或体认不到罢了。
因此,我们不能等到死神降临时才来被动地求得普遍性,而应该在生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去追求普遍性,获得普遍性,实现普遍性。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弗兰克尔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当我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之后,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我认为书中所贯彻的思想是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倾尽心力。
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
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
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富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00字5篇中学生傅先生在《哲学与人生》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
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哲学与人生》8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哲学与人生》800字读后感1读了《哲学与人生》此书籍,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
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
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
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
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
”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
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
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
人生必读的哲学书籍哲学的书籍带你开阔视野,为你指点迷津,一个人的生活里如果少了书,那就多看看哲学书籍吧!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人生必读的哲学书籍大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人生必读的哲学书籍1.《哲学研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英)内容简介在多次尝试把自己的成果联结为一个整体但都没有成功之后,我认识到我将永远不会成功。
我能写出的最好的东西至多不过是一些哲学论述。
如果我违背我的思想的自然倾向而迫使它们朝着同一个方向,那么它们立即就会遭到破坏——当然,这正是与这种研究的本性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这项研究迫使我们从不同方向上穿越广阔的思想领地——《哲学研究》中的哲学论述就像是在漫长而曲折的旅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风景速写。
2.《第二性》西蒙波伏娃(法)内容简介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3.《存在与虚无》让·保罗·萨特(法)内容简介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4.《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古希)内容简介《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不朽作品。
在古希腊雅典文明的鼎盛时期就曾作为教科书,两千多年来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思想养料。
这部名著的注释导读本是由邓安庆教授完成的,其本意是给通识类人文核心课程准备教材。
5.《语言、真理与逻辑》A·J·艾耶尔(英)内容简介A·J艾耶尔(1910-1989),英国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哲学、逻辑学教授。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一)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引发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新发展和新的问题,它们无不是人之生活的个我化与生命存在之普遍化这个人生之根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
今天仍求之于传统的人生哲学原理已经不足以因应这些复杂而又众多的人生问题了。
所以,必须从人生哲学走向生死哲学,联系到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来探究人生问题,使人们从生活的个我化达到生命存在的普遍性、超越性,终则实现人生的永恒性,让每个人都获得生的幸福与死的安宁。
关键词:人生根本问题人生哲学生死哲学生命存在普遍性
人生可分为二大部分:一为人之生活;二为人之生命。
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人生滋味等的总和;而生命则是人之生活的基础,包括人物质性身体的生存,也包括人之精神生命的生存等。
一般而言,人的生活总是显现为个我化的,因为生活都是具体人的生活,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和所品尝到的人生滋味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生活中人们拥有各种的物与事,皆显现为是"我"的就不是"你"的,是"他"的就不是"我"的,这就使人之生活产生所谓"个我化"的倾向。
但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之生命皆源于父精母血,是一种血缘性的存在,又皆只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人之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相同的,这就是生命存在的同一性或普遍性。
一方面,人没有生命便不可能有生活,而人之生命又只能在人之生活中显现出来,所以,人的生活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可是,人之生活的品格是趋向于"个我化",而人之生命的品格是显现为"普遍性",这二者之间的紧张构成了人生之永恒的根本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一紧张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时代发展与现代人之生活
现代人因为有高度发达的理性和科学,所以常常预测未来,而且喜欢用对未来的预见安排当下此在的生活。
在世纪之交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回响。
悲观主义者高喊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还有人认为人类的品质堕落,环境污染严重,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天空的臭氧层有了一个大洞,且在不断地扩大,各种机器排出的废气越来越多,地球的气温持续升高,许多地方的冰河熔化变成了水,于是海洋水位升高,陆地面积减少,河流以及地下水日渐干枯,大面积的农田减少,沙漠面积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人类正在走向毁灭。
也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爆发,人们互相采用核武器及生化武器,这将毁灭人类所有的文明与文化,人类将回到蒙昧的洪荒的上古时代。
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创造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人人都能过上衣食不愁的日子,而且人类将实现星际旅行,可以移民月球、火星等;人类也可以实现道德上的大进步,普遍废止监狱刑罚,人们不再犯罪。
人类还可以通过克隆、基因改良等科学技术,实现寿命达150岁以上。
全世界都能够政治清明,各民族平等,不再有国界,也不需要军备、军队,等等。
无论人类的前景如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应该想一想如何渡过自己不算长的一生。
那么,二十一世纪我们人所遇上的主要的生活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使我们疲于奔命,身心不适。
现代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是越来越繁杂,以人们有限的精力有限的生存时间是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之多的社会生活的。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深感身心疲惫,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要去适应越来越多的变化,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以致常常造成了我们在短暂的获得的喜悦的时候,立刻陷入更多丧失的沮丧之中。
我们时常深感自身的有限性,感受到自我的渺小,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造成我们身心的疲惫不堪。
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所抛弃,被生活所埋没,连喘口气都
十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