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22.79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

普陀山风景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41.3平方公里。景区主要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普陀山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普陀山处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最发达地区,在海内外沟通当中,进出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山处在海当中,只有普陀山拥有着丰富的海岛风光,这种兼山海之胜的特点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之一。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因佛教观念和佛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佛教艺术文物、佛教饮食、佛教节庆、佛教建筑、佛教名人等等。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

普陀山虽岛小山低,但寺院密集,布局合理,能满足各种旅游者正常活动的需要。目前,普陀山岛中除普济、法雨、惠济三大禅寺,有大乘、梅福、紫竹林等三十余座禅院可供朝圣,又有普陀十二景可供观光。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佛教历史、艺术、书画等文物一千多件。山上文物众多,其中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过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被称为普陀山三宝。岛上奇石遍布,为一般岩峦所罕见,有盘陀石、二鬼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20余处。全山古树名木繁多,沿海岸除"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岙外又有许多幽深的洞穴,神秘莫测,有潮音洞、梵音洞等。此外,普陀山近几年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大大丰富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2.资源旅游价值高

普陀山佛教始于唐末,盛于宋、元、明、清。自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以来,历代多有过赐封,香火旺盛,成为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观音菩萨道场。全盛时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再加上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观光都会留下大量珍贵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以及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得普陀山拥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如多宝塔是我国除洛阳龙门西山石塔之外唯一一座巧妙结合汉藏佛教文化的佛塔;法雨寺的大圆通殿是目前国内寺院简述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而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物的杨枝观音碑更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珍品。

3.普陀山佛教自然和人文资源互补性强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是基础,人文资源大部分属于可再生或可创造的。因此,必须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发挥和创造。普陀山的风景秀丽,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更显佛国的安详。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岛上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岛上的一切人文景观不仅与自然景观相交融,而且紧紧地围绕着观音信仰而设置,这在全国旅游风景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意义

普陀山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1.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

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将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将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更浓厚的兴趣。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以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猎奇心理,又可以实现游客休闲、游览的精神需要,更可以使游客从佛教文化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将迎合这一潮流,使佛教文化旅游成为受欢迎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2.促进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增加旅游地收入,为保护和开发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强硬的资金保障。而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为普陀山与外界创造更多交流机会,有利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弘扬。

3.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地方经济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于舟山市来说,一方面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普陀山自1979年重新整修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保护、建设、管理和开发,已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景区环境更加整洁,海山风光更加秀美,佛教文化更具特色,接待设施更趋先进。近年来,普陀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来普陀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普陀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弘扬和舟山旅游业的带动,乃至促进舟山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普陀山与其他三大名山相比,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较为成熟。然而由于某些行业发展失控和错位开发,使得该景点暴露了种种问题,严重威胁着这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损害其价值和品味。

(一)商业化倾向较严重

随着普陀山旅游业的发展,岛内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严重影响了"海天佛国"的意境。尤其是前山地段,外观装饰豪华、风格不一的宾馆、饭店林立,零星商亭密布。公路两侧,更是各类商业建筑及广告招牌目不暇接。寺庙庵堂更是如此,除购买正山进门门票外,不少寺院庵堂还要另购门票,有的寺庙甚至销售"天价高香",并且几乎所有的庵堂都有旅馆和餐厅,并对外营业,且价格不低。虽说虔诚前来拜佛的游客定当不会在乎门票价格、香油钱以及伙食费用,只当是寺庙维护以及对菩萨的供奉,但是也反映出了普陀山浓厚的商业气息。

(二)岛内旅游设施未与佛教文化完美融合

1.建筑修建未继承佛教建筑风格

普陀山寺庙修缮、建设存在超报批面积的情况,新修建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面没有继承普陀山寺庙建筑因地制宜、巧妙安排的特点。普陀山山小、谷小,皆以精巧而取胜,历史上的寺、庵、蓬也以追求观音文化为目的,有其一定的建筑风格,如今好多建设项目却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高、大的形体强加于自然。如意济寺东北的客房、福泉庵、法喜斋等建筑被修建之后都破坏了原景观的艺术效果与文化价值。

2.公共设施未突显佛教文化

20世纪90年代,普陀山的标识设计一度在国内领先,还获得过奖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普陀山的快速发展,很多公共设施已经陈旧,设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又因为管理不善,造成许多建筑建设不合理,商铺缺少应有的规范和统一,标识系统没有及时更新,整个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佛教文化还未能得到完美结合。

3.现有服务接待设施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影响佛国景观

目前普陀山的接待设施,四星以上的宾馆很少,多的是规模小、档次低、环境差的小饭店和宾馆。总的来说,宾馆和旅馆的现有床位除"五一"、"十一"和其他几段旅游进香的黄金时段外,都大大超出实际需求。相当一部分接待设施在设计上并不经济,不仅不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据调查了解,各类宾馆一般在入住率达到50%以上时可以维持自身的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然而游客的住宿率基本上是当天游客总量的30%左右。可见,部分的旅馆床位年平均利用率是极低的。

(三)污染问题突显,影响佛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