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理解(App)习题参考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63.41 KB
- 文档页数:13
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大自然的语言?
A. 动物的叫声
B. 植物的生长
C. 人类的语言
D. 季节的变化
答案:C
2.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哪种现象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A. 雪花纷飞
B. 落叶满地
C. 燕子归来
D. 果实累累
答案:C
二、填空题
1.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填入动物名称)的迁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答案:大雁
2. 植物的_________(填入植物部位)在冬季枯萎,是大自然告诉我们冬季的信号。
答案:叶子
三、简答题
1. 描述一下大自然中,动物如何通过行为来传递信息。
答案:动物通过不同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如鸟类的鸣叫、狼的嚎叫、
蜜蜂的舞蹈等,这些行为都是它们之间交流的方式。
2. 举例说明大自然中植物如何通过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答案:植物通过开花、结果、落叶等变化来传递季节的信息。
春天,
植物开始发芽开花;夏天,植物茂盛生长;秋天,植物开始落叶;冬天,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四、论述题
1. 请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并说明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自然界通过各种现象和变化传递信息的方式。
这些信息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农民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
情况来决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气象学家通过观察云彩和风向来预测
天气变化。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概述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无数的信息。
通过观察大自然,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有关生命、环境、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并探讨如何从中获得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各种自然现象来传达信息。
例如,动物的行为、植物的生长、地壳的变动等都是大自然语言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和解读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物种的习性、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语言阅读的重要性语言阅读是理解大自然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正确的阅读和解释,我们才能获取到大自然中隐藏的答案。
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大自然的语言,可能会给生物和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学会正确地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和记录要正确地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大自然可以通过去户外进行,例如观察动物、植物和地貌等。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各个方面。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细节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是阅读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模式来了解它们的习性,通过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来了解其生命周期。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和图表来进行,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
推理和解释在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推理和解释。
通过推理和解释,我们可以从观察和数据分析中推断出更深层次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栖息地,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分析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我们可以解释它们的分布范围。
推理和解释需要基于科学的知识和逻辑来进行,以确保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用和保护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为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做出贡献。
《文本挖掘与自然语言理解》课堂小测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NLP的全称是自然语言理解。
(×)2.语料库设计必须是动态的。
(×)3.构建语料库时只收集军事方面的文本,这体现了系统的语料库。
(×)4.中文分词结果中我们一般使用”/V”标记来表示动词的词性。
(√)5.“喜欢不喜欢”可以拆分为“喜欢/不/喜欢”,这属于切分原则。
(√)6.句法分析的任务就是识别句子的句法结构。
(√)7.模型的熵评测方法属于短语结构分析的内部评测方法。
(×)8.语义分析中,诸如主语、宾语等语法关系实际上都是表层结构上的概念。
(√)9.词典中词条本身的定义作为判断其语义的条件,这属于基于义类辞典的消歧。
(×)10.语义角色标注一般是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11.词袋模型的一个应用例子是朴素贝叶斯模型。
(√)12.多项式分布属于判别式模型。
(×)13.VSM模型一般用于判别式分类模型中,如支持向量机。
(√)14.“的、地、得、了”这些词对确定新闻主题没有帮助,称为停用词。
(√)15.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16.一个词的信息量越大,TF-IDF值越大。
(√)17.出现频率相同的一个词,越分散在多篇文档中,其平均出现次数越小,第二项越大,TF-IDF值越大。
(×)18.在信息检索中,使用最多的权重是词频。
(×)19.余弦相似度计算中,两个向量的夹角越小表示越相似。
(√)20.把句子的语义基于它所含有的词和词组的意义之上,这属于词汇分解学派理论。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利用计算机系统从大量文档中找到符合用户需要的相关信息,这是指(B)A. 机器翻译B. 信息检索C. 自动文摘D. 问答系统2.解决解决词典中同义信息的组织问题的词汇知识库是(C)A. CLKBB. PDTC. WordNetD. HowNet3.对非0事件无条件削减某一固定的出现次数值,节留出来的概率均分给0概率事件。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
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思考回答。
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
参考答案: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UNIT 6 ⾃自然语⾔言论证及归纳逻辑练习题1.在普通逻辑考试前,甲、⼄乙、丙三⼈人进⾏行行了了预测:(1)如果甲及格,那么⼄乙也将及格;(2)丙不不及格;(3)⼄乙不不及格,但是甲及格了了;(4)丙及格并且有⼈人不不及格。
结果显示,上述预测只有⼀一项是真的,请问甲是否及格了了?写出推导过程。
p:甲及格 q:⼄乙及格 r:丙及格1.p→q2.﹁r3.﹁q∧p4.r∧(﹁p∨﹁q)分析:(1)和(3)是⽭矛盾的,由排中律律知(1)、(3)之中必有⼀一真,⼜又由题⼲干知,(1)(2)(3)(4)只有⼀一项是真的,则剩下的(2)和(4)为假,也即(2)(4)的否定为真。
①﹁﹁r pr.②﹁(r∧(﹁p∨﹁q)) pr.③r ①(DN)④r→﹁(﹁p∨﹁q)②(¬∧-)⑤﹁(﹁p∨﹁q)③④(∨—)⑥p ⑤(¬v-)由6知,甲及格了了。
2.在⼀一项读书活动的调查中发现:(1)喜欢《诗经》的读者不不喜欢《尚书》;(2)不不喜欢《礼记》的读者喜欢《尚书》;(3)喜欢《礼记》的读者不不喜欢《周易易》。
请问,由此可⻅见,喜欢《周易易》的读者是否喜欢《诗经》?写出推导过程。
J:喜欢《诗经》 S:喜欢《尚书》L:喜欢《礼记》 Z:喜欢《周易易》1.JES2.﹁LAS3.LEZ由(1)(2)和三段论基本规则知(4)JE﹁L由(4)换质推理理知(5)JE﹁L←→JAL由(5)(3)和三段论基本规则知ZEJ,即“喜欢《周易易》的读者不不喜欢《诗经》”。
3.甲、⼄乙、丙、丁争夺⼀一名围棋赛冠军,已知下列列A、B、C三种说法中,有且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A:冠军或是甲或是⼄乙。
B:如果冠军不不是丙,那么冠军也不不是丁。
C:冠军不不是甲。
问:谁夺得冠军?请写出推导过程。
p:甲是冠军 q:⼄乙是冠军 r:丙是冠军 s:丁是冠军A:p∨qB:﹁r→﹁sC:﹁p假设C为假,即﹁p为假,那么﹁﹁p为真,也即p为真,那么可以得到p∨q为真且﹁r→﹁s 也为真,也即,B和A都为真。
·题目、
智能助手是以()为导向的聊天机器人?
·选项、
任务
过程
行业
目标
【答案】
任务
·题目、
语音识别:完成语音到()的转换。
·选项、
图像
文本
视频
以上所有
【答案】
文本
·题目、
通常一个聊天机器人由哪几个模块组成?()
·选项、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自然语言生成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语音合成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自然语言生成、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自然语言生成、语音合成
【答案】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自然语言生成、语音合成
·题目、
语音合成是()。
自然语言处理试题与答案--最全1. 试题Question 1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Question 2NLP 的主要任务有哪些?Question 3在 NLP 中,什么是词性标注(Part-of-Speech Tagging)?Question 4Question 5什么是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Question 6NLP 中常用的文本分类方法有哪些?请列举至少三种。
Question 7简述词向量(Word Embedding)的作用和常用模型。
Question 8请解释一下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是什么,并介绍一种常用的机器翻译方法。
Question 9什么是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提供一个情感分析的例子。
Question 10在 NLP 中,什么是文本生成(Text Generation)?2. 答案Answer 1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是研究计算机和人类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如何让计算机处理、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
Answer 2Answer 3词性标注(Part-of-Speech Tagging)是将一个句子中的单词按照它们的词性进行标注的任务。
例如,在一个英文句子中,词性标注会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行标记。
Answer 4Answer 5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是指识别文本中特定类别的命名实体,如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
例如,在一段文本中,命名实体识别可以将"约翰是美国人"中的"约翰"识别为人名。
Answer 6NLP 中常用的文本分类方法包括: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VM)、深度研究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2022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通俗易懂。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题及答案2022,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题以及答案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
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A. 植物和动物的交流方式B. 自然现象及其所传达的信息C. 地质学中的术语D. 生态系统的结构2.当天空出现彩虹时,这可能是自然在告诉我们:A. 即将下雨B. 雨过天晴C. 将会有风暴D. 昼夜温差大3.观察树木的年轮可以了解:A. 树木的高度B. 树木的种类C. 过去的气候状况D. 树木的颜色4.潮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A. 地球的自转B. 地球的公转C. 月球的引力D. 太阳的辐射5.鸟类迁徙的方向通常由什么决定?A. 气候变化B. 食物供应C. 季节性风向D.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1.地球上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的_________引起的。
2.在_________季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落叶树种的叶子变黄或变红。
3.地震前,有些动物可能会表现出_________的行为。
4._________是植物用来感知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
5.气候学家通过研究_________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三、简答题1.解释什么是生物钟,并举例说明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描述一下海洋潮汐是如何形成的,并指出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讲述植物如何使用光合作用与环境互动。
4.举例说明动物是如何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的。
5.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球上的自然语言及其表达。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B3.C4.C5.D二、填空题1.公转2.秋季3.异常4.感应器5.气候模式三、简答题1.生物钟是指生物体内部的时钟机制,它帮助生物调节日常的生理活动周期。
例如,许多鸟类会在特定的时间迁徙,这背后就有生物钟的作用。
2.海洋潮汐主要是由于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上的海水而产生的。
潮汐对于渔业、航运等有着重要影响。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糖类物质,从而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
4.动物通过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如企鹅有厚厚的羽毛来抵御寒冷,而沙漠中的蜥蜴则有调节体温的能力。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文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武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2.词义:次第:依次。
22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离线作业-满分答案1. 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陈述语句,称为复合命题。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 某单位派遣出国人员,有赵、钱、孙三位候选人,三人中至少派遣一人。
设用P(x)表示派x出国,zhao、qian、sun分别表示三人,将该条件用谓词公式表示出来:( )A.P(zhao)∨P(qian)∨P(sun)B.P(zhao)∧P(qian)∨P(sun)C.P(zhao)∨P(qian)∧P(sun)D.其他选项都不对参考答案:A3. 推理的方法:主要解决推理方向,冲突消解策略等。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用大量称做人工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经广泛连接而组成的人工网络,用来模拟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用大量称做人工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经广泛连接而组成的人工网络,用来模拟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5. 按用途分类,专家系统可分为分析型和设计型。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6. 知识的不确定性,还来自知识的不完备性、不协调性和非恒常性。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7. 谓词P中的所有个体都是个体常量、变元或函数,则该谓词P为二阶谓词。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8. 符号主义的主要特征:( )A.立足于逻辑运算和符号操作B.知识可用显示的符号表示C.便于模块化,能与传统的符号数据库进行连接D.其他选项都正确参考答案:D9. 知识获取大体有三种途径:( )、半自动获取和全自动获取。
A.人工获取B.计算机识别C.书本获取D.纸张获取参考答案:A10. 进化算法包括( )和遗传编程。
进化算法包括( )和遗传编程。
A.遗传算法B.进化规划C.进化策略D.其他选项都正确参考答案:D11. 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建立关于智能的理论和让智能机器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人工智能体)。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答案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