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9.06 MB
- 文档页数:50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书写文字来表现美感、意境、气势等情感的艺术形式。
书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体系。
一、书法起源书法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殷商时期贵族们用于卜筮的符号。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弯曲,勾勒着古人世界的轮廓和面貌。
这种文字起初只是用于卜筮,随着时代的发展,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更加优美、完整的文字形态,成为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二、书法的演变周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追求规范性、韵律性和美感。
西周时期,金文的书写方式比较拙劣,尚未完全发扬,仅能反映实用性和功能性。
到了东周,隶书开始发展,隶书的笔画优美、流畅,逐渐成为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篆书逐渐成为主流,这是一种规矩严谨而又紧凑的文字形态。
到了汉朝,隶书成为了政府规定的秘书隶,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文字形式。
隋唐时期,隶书和楷书逐渐成为了主流,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牢牢奠定了楷书的地位。
各种书法家们在楷书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书法艺术流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每一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格特点。
唐代的草书、明代的行草、清朝的隶书都是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三、书法艺术的特点书法艺术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它注重意境和白描,强调笔墨的变化,追求均衡和韵律感。
在书法艺术中,每一个笔画都是一种表现手法,每一个字都要求准确、完整、美观。
书法要求书写者在笔的力度、形态、动态上都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把握,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
书法艺术还重视书法家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每一个书法家都能通过自己对技法和艺术性的理解和掌握,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书法作品。
四、书法艺术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中国书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字。
在甲骨文时代,人们使用骨头和龟甲进行文字记录,书写方式主要为刻划。
同时,也出现了铜器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汉字的出现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汉字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主要书写体系,以规范、工整为特点。
楷书是汉朝初年隶书的演变,它更加规范、流畅,成为后来书法的基础。
行书是隶书和楷书的中间形式,行草则是楷书的草书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个人特色和自由舒展的笔势展示了书法的艺术美。
东晋时期的王献之则以其飘逸洒脱的行书风格闻名。
唐朝时期,颜真卿的真草行书博采众长,形成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颜体”。
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不同的书写风格。
苏轼以其奔放洒脱的行草书法而闻名,黄庭坚则以临摹古人文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赵孟礼、米芾、文徵明等书法家也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的书法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工整规范的明代楷书和独特飘逸的清代行书风格。
现代的中国书法在传承和创新中继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书法家尝试将传统的书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书法创作风格。
这些包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写意”书法、1960年代的“行间字”书法以及其他一系列个性化的书法风格。
总之,中国书法发展历经漫长岁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门艺术,被广泛地发扬和传承。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河北安国中学刘辉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汉字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汉字发展史的顺序。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也是最早的一阶段。
约在商代晚期,人们开始在龟甲、兽骨上刻写文字,这就是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的形态独特,笔画简单,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和指示性。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的开始发展。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也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在铜器、玉器、石器等器物上。
金文的形态较为丰富,笔画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来的篆书和隶书奠定了基础。
三、篆书时期篆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篆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体系,是在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四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在秦汉时期篆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五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
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六、草书时期草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六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澎湃,结构松散自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行书时期行书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七阶段,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
行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在草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舒展,结构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和美感。
八、今日书法今日书法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现代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
中国汉字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史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
汉字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汉字书法的起源、发展、门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起源汉字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后期的一种文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最早文字的问世。
甲骨文是在龟、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因此名为“骨书”。
其书法风格简练、古拙、正直。
而金文是出现在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时期的一种类似于图案的文字形式,是由青铜器上的铭文演变而来。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更趋形式优美、较具艺术性。
这两种古代文字系统为汉字书法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发展汉字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等时期,其中书法最为鼎盛的时期为唐代和宋代。
秦汉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为篆书(又称小篆)和隶书(又称大篆)。
篆书是最早的行书形式,篆书书法规矩、方正、整齐,是其他书法形式的基础。
隶书是汉代一个用于官方书写的正式书体,其书法特点是圆润、流畅,并带有大篆的笔画角度。
魏晋时期,草书开始崛起,并逐渐形成行、草、隶、楷四大书体。
南北朝时期,书法逐渐趋向灵动、妙笔生花。
唐代书法堪称中国书法之巅,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的作品都成为了经典。
宋代,楷书成为主流书体,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米芾的《石经》产生了巨大影响,书法风格更加清秀、流畅、淡雅。
三、门派中国汉字书法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的书法流派。
其中著名的有八大家、南北诸家等。
八大家指的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八位书法家,即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怀素、李阳冰和文征明。
南北诸家是指南朝和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南方的王献之、顾恺之,北方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四、特点汉字书法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笔墨韵味丰富”,它能通过线条和笔画的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情感。
其次是“形神兼备”,汉字书法不仅关注形态,更在于表达其所指,用笔写意。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
《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
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
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
“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
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意义。
它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经历了众多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下面是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阶段:1.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5世纪)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
当时人们用龟甲和兽骨写字,形成了特有的文字风格。
甲骨文书写简洁、富有生动性,成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兰亭集会、后至篆刻、爰微堂帖、古今图书等多件书法名作问世。
兰亭集会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发达,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名流纷至沓来。
他们的书法作品以行草、楷书、隶书为主,形成了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主流风格。
4.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的名作。
骆宾王楷书、怀素草书、张旭、李阳冰行书等,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5.宋代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时期,米芾的书法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此外,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亦备受推崇。
6.元代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时期,书法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草书风格,称为“怪异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出现的一些著名书法家如赵孟阳、黄公望等,也都在怪异体书法上具有重要的贡献。
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文徵明、唐寅、钟繇等书法家的作品留下了许多著名之作。
清代时,倪瓒、张照等书法家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唐代、宋代、金元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书法一、商周到战国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产生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且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到的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之人。
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了神话色彩。
现在关于文字起源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符号陶文。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查,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也就是说,在书法上已经具有了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锋利的东西镌刻的,这是向神灵祖先叩问吉凶,解疑释惑所记载下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大约在同一时期。
但后者都已经消亡,只有甲骨文与现代的汉字一脉相承流传了下来。
在现今发现的十万多块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单字总数约4700个,已经解读出来的单字约1800个,为中国断代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甲骨文和在它之后出现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占一个方形空间。
甲骨文的笔画和字的排列,也有上下、左右、分合、交叉、穿插、重叠、堆积、包裹等等方式。
每片甲骨文上字的排列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如果是多行的,行的排列则是自右而左,这与其后3000多年中汉字的排列样式是一致的。
商代甲骨文书体,因经锲刻。
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的影响,且可大致分为五期。
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