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84
一,他们都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没有搞清楚“革命的朋友和革命的敌人”,当然会失败。
第二,他们都不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比,都有落后性,阶级局限性。
这是他们失败的共同的致命原因。
第三,他们都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近代的革命理论不能接受。
资产阶级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但他们并没有把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归于失败首先,近代文明是工业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革,工业是整个社会里主导地位也是最先进的行业,随之工人阶级也将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最先进也是最主要的引导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它之所以在中国成功是因为跟进了时代的步伐,符合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符合了一个客观规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2)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地主阶级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大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洋务运动洋务: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办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事物。
一.背景:1.清王朝面对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1)洋务派——代表:中央(弈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利用西方科技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2)顽固派——代表:倭仁。
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3)慈禧:为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支持有实力并得到列强支持的洋务派。
二.过程:1.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旨在富国强兵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目的:剿发捻(镇压国内反抗;平中国);勤远略(为皇帝解除外患;敌外国)。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领导:中央——总理衙门;地方上的督抚是洋务派的实力派。
5.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6.内容:(1)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军事工业。
A.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最早的兵工厂。
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近代最大的兵工厂。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近代最早的造船厂。
崇厚的天津机器局——北方最大的兵工厂。
B.特征:政府投资;引进设备,机器大生产;引进洋匠、外国科技人才;封建管理;产品服务于政府和军队。
C.性质:封建性质的企业,最关键的表现是投资不为了营利,产品不投入市场。
(2)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A.代表企业:(都是当时最大)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天津开平煤矿。
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B.特征:政府主导(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业资本介入;机器大生产;是军工企业的辅助;以营利为目的,产品与市场有密切关系。
C.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3)筹建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是洋务运动初具成效的标志。
(4)创办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1.失败标志:中法战争的失败,宣告初步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彻底失败。
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知识,增强国家的实力。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了加强国防,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军事企业,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提高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2. 兴办民用工业:除了军事工业,洋务派还创办了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民用企业,这些企业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3. 建立新式海军:洋务派还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这些海军引进了西方的舰船和战术,提高了中国的海防能力。
4. 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现代化人才,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引进了西方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5. 选派留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知识,洋务派选派了一批幼童留学海外,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带回了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同时,洋务运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论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 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3. 筹划海防:从19 世纪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培养人才: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经过30 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洋务运动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战术,组建新式军队,进行军事训练和改革,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同时,还进行了军事工业的兴办,建立了洋务派的兵工厂和船厂,开始自行生产军火和军舰,以减少对外国武器的依赖。
其次,洋务运动在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兴办了一批洋务工厂,开始进行工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和税收改革,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此外,洋务运动还在文化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实力。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兴办了一批西式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国家的人才队伍,提高国家的综合素质。
最后,洋务运动还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宪政改革和行政改革,以提高国家的政治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改革,加强国家的军事管理和指挥系统,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改革运动,它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以挽救国家危亡,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虽然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
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它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洋务运动:⒈性质;资本主义⒉主要策划者: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⒊时间:好象是1888年左右开始的⒋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列强入侵,有复兴民族的意图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改革开发:⒈性质:社会主义⒉主要策划者:共产党人,有邓小平等领导班子⒊时间:从1978年开始⒋目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因为十年文革,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要复兴经济,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技术,同时为了振兴中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基本都是不同的,但为了民族,这是相同点.一是都面对浪潮级的文明挑战,洋务运动发生在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新洋务运动发生在工业国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
二是都实行对外技术开放,大力从国外引进技术,希望靠船坚炮利来应对挑战。
洋务运动是南张(之洞)北李(鸿章),积极推动工业技术和产业,推动工业资源开发,推动工业技术应用;现在是用开放市场来换取技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推动信息资源开发,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三是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成果,都十分可观。
洋务运动时的北洋水师的工业技术水平,一马当先,傲视全国;而我国现在的信息产业,雄据三十七个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四是真打起来,都是一触即溃。
高斯特在1995年《中国在进步》刚说完,“我们对中国从1860年的战争到1895年间猛迅的进步,实不能不感到惊异”,不料就在出版当年,甲午溃决:“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尽灭矣”。
日本横扫中国,直如秋风扫落叶。
我们再看国务院发展中心组织撰写的《2004中国市场发展报告》对W API的溢美之辞:“该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在无线局域网以及下一代无线IP网络产业发展方面,在关键技术创新和标准制订上,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也为我国潜力巨大的无线局域网市场及时扫清了关键技术的障碍。
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国家标准的颁布表明标准战略开始真正成为支持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