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动物营养基础(一村一)》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动物营养基础(一村一)》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2分,共20 分)1.单胃动物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从( )开始的。
A.大肠 B.小肠C.胃 D.口腔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饲料粗蛋白质后的终产物是( )。
A.氨基酸 B.氨C.多肽 D.寡肽3.动物出现甲状腺肿大可能是缺乏( )。
A.碘 B.维生素EC.维生素A D.钴4.以玉米一豆粕型日粮为主时,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A.赖氨酸 B.色氨酸C.蛋氨酸 D.胱氨酸5.只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而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 B.p胡萝卜素C.维生素D D.核黄素6.幼龄反刍动物缺硒可导致( )。
A.渗出性素质 B.脑软化C.肝坏死 D.白肌病7.饲料中的粗蛋白质除包括真蛋白质之外,还包括( )。
A.氨基酸 B.葡萄糖C.非蛋白氮 D.半纤维素8.用凯氏定氮法测得某饲料的含氮量为4%,请问该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是(A.4% B. 6.25%C.25% D.40%9.在评定猪的能量需要时,通常各国多采用的评定体系为( )。
A.总能 B.消化能C.代谢能 D.净能10.维生素Bl2又叫( )。
A.硫胺素 B.核黄素C.生物素 D.钴胺素二、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1.必需氨基酸12.常量矿物质元素13.动物的营养需要14.代谢能15.维持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6.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包括和..,.,........一O17.维生素一般分为两大类,它们是和.......,,一O18.反刍动物瘤胃蛋白质划分为、和。
动物营养复习重点
复习:
1. 需要掌握的名词解释:
消化率、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条件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瘤胃氮素循环、过瘤胃蛋白、必需脂肪酸、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营养需要、饲养标准、维持、维持营养需要
2. 需要牢记的内容
2.1 饲料养分常规分析的原理(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钙、磷)
2.2 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动物体与饲料营养成分的差别)
2.3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营养作用)
2.4 影响粗纤维消化利用的因素
2.5 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的因素
2.6 粗纤维的主要生理功能
2.7综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
2.8测定动物的维持需要在生产中的意义
3. 需要熟悉掌握的具体内容
3.1 元素组成(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组成)
3.2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粗蛋白(真蛋白和氨化物)、粗脂肪(真脂肪和类脂肪)的组成成分
3.3 饲料中养分的消化方式(分类、不同动物、不同部位)
3.4 消化后养分的吸收方式
3.5 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对饲料粗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的过程及特点
3.6 各种动物的主要限制氨基酸
3.7 理想蛋白与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
3.8 脂肪的分类及特性
3.9 各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
3.10 维生素的分类
3.11 动物体内水的来源与排泄
3.12 能量的来源
3.13各种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
3.14 理解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
3.15 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综合法和析因法)。
绪论★ 1、名词解释: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
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
(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4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
(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营养学复习题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营养学: 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3、动物营养学: 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4、动植物体组成成分比较(1)元素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化合物组成比较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5、粗蛋白质:饲料中一切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6、粗纤维(Crude Fiber,缩写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
7、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中其他形式的消化作准备。
(2)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
(3)微生物消化:瘤胃微生物、盲肠与结肠微生物8、消化后养分的吸收主要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至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名词解释1 干物质(dry matter,DM)除去初水分和吸附水的饲料成为绝干饲料,杨嫩中绝干饲料的含量称为干物质。
2 采食量(feed intake,FI)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才是饲料的质量,一般以日采食量表示,即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质量。
3 自由采食量(voluntarry feed intake,VIF)是指动物在充分接触饲料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数量,或称随意采食量。
4 标准采食量(standard feed intake,SFI)是根据动物饲养标准推荐的采食量,又称为采食量定额。
5 消化(digestion)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6 总能(gross energy,GE)是饲料被完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
7 净能(net energy,EG)净能等于代谢能减去热增耗、发酵产热或与绝食动物相比的其他产热。
饲料NE就是指动物用于维持和生产的那部分能量。
8 热增耗(HI)也称体增热、特殊动力学作用或食后增热。
来源于饲料营养物质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代谢所消耗的能量产热,是采食后体热差。
9 能量利用总效率(gross efficiency)是指产品能值和采食饲料的有效能值的比值,私聊的有效能包括消化能、代谢能、净能,不同动物用不同的有效能形式计算能量利用总效率。
10能量利用净效率(net efficiency)是指产品能治与扣除维持需要之外采食的能值的百分比。
它受采食水平的影响较小,而更多的收动物遗传能力的影响。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是指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粮供给,在体内具有明确的生理作用对机体的生长和健康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11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CLA)是一组亚油酸的异构体,是一类具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双烯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总成。
动物营养学复习题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营养学: 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3、动物营养学: 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4、动植物体组成成分比较(1)元素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化合物组成比较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5、粗蛋白质:饲料中一切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6、粗纤维(Crude Fiber,缩写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
7、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中其他形式的消化作准备。
(2)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
(3)微生物消化:瘤胃微生物、盲肠与结肠微生物8、消化后养分的吸收主要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至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电大《动物学营养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1620)一、名解1、必需氨基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少、合成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必需有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2、常量矿物质元素:动物体内含量在0.01%的矿物质元素。
3、动物的营养需要:每头(只)动物每天对能量、蛋口质、矿物质和维牛素等营养的需要量。
4、代谢能:可被动物利用的养分中所含有的能量成为代谢能。
极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消化道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
5、维持:健康动物体垂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养分处于收支平衡,化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6、过瘤胃蛋白质:未被瘤胃微生物将降解的饲料蛋口进入雏胃和小肠,这部分饲料蛋口质称为过瘤胃蛋口质。
7、必需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8、饲养标准:格局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动物世纪生产的总结,对各种待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额定做出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称为饲料标准。
9、消化能: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动物排出粪便所含能量即为消化能。
10、内源尿氮:动物在维持状态牛存过程屮,必要的最低限度的体蛋口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岀的氮称为内源尿氮。
1 1、代谢粪氮:动物采食无氮日粮是经粪排出的氮。
12、维生素;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所必需的低分了有机化合物。
13、净能: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的能最。
14、营养物质(营养素):饲料中能被动物利用,用于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有效成分。
15、基础代谢:体况良好的动物在理想条件下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16、理想蛋口质:可消化蛋白质中所含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生长、生产所需氨基酸比例相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质。
17、粗纤维:并非一种纯净化合物,它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所组成的混合物。
18、饮料能量净效率:产品中所含能最与用于形成产品的饲料有效能的比值。
19、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某种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同时由于该种氨基酸的缺乏限制了动物对氨基酸的利用,这种缺乏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饲料:是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
养分:营养物质的分类: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质元素、维生素。
水的存在形式:游离水、化合水。
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比较:①植物性饲料与动物性饲料都以水含量最高②植物性饲料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
③植物性饲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
④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一般比动物低⑤植物性饲料的脂类主要包括机构脂类和贮存脂类。
影响动物采食的因素:a、动物生理因素(体重、动物的个体差别和生理状态、疾病因素、条件反射)b.饲料物理化学因素(味道、气味、物理性状、视觉)饲粮的营养物质含量的因素(能量浓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含量)c.饲养环境:包括畜舍的卫生和舒适度、通风换气、夏季降温、冬季保暖、饲喂方式、充分饮水、建立采食习惯等都对动物的采食有较大的影响。
消化: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的作用,把机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瘤胃微生物的种类:A 细菌B原生动物(纤毛虫和鞭毛虫)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A 吸收机制a被动吸收(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b 主动吸收(逆电化学梯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c包饮吸收后B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率: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程度称作消化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必需脂肪酸:是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由食粮供给,在体内具有明确的生理作用,是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不可缺少的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的营养及生理作用:①作为生物膜的构成物质②合成前列腺素③调节胆固醇代谢♨➹蛋白质:是通过肽键氢键等形成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大分子聚合物,组成元素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一些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磷、铁、铜和碘等元素。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①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成分: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肤、肌肉、神经、骨骼、软骨、牙齿、毛发、角、喙、肌腱、韧带和血管中,参与各种细胞组织,维持皮肤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动物营养学》复习提纲绪论目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目的要求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动植物的化学组成一、元素组成已知的化学元素中,动植物体有90多种,其中以C、H、O、N含量最多,总占动植物体DM的90%以上,差异大。
常量元素:Ca P K Na S Cl Mg微量元素:Fe Cu Mn Zn Se I Co F Mo二、化合物组成1、碳水化合2.脂肪3.蛋白质4.矿物质5.维生素6.水三、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1.元素比较2.化学物组第三节饲料养分一、饲料在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叫饲料。
二、养分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叫养分。
(一)概略养分11.水分或干物质(DM)2.粗蛋白质(CP)3.粗脂肪(EE)4.粗纤维(CF)后来提出了多种纤维素含量测定的改进方法,最有影响的是Van Soest分析法,如下(图1-1)。
植物性饲料中性洗涤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硅酸盐)2%十六烷三甲溴化铵)(半纤维素等)1(木质素、硅酸盐)灰化(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灰分,即硅酸盐)NDF-ADF=半纤维素ADF-残渣1=纤维素残渣1-残渣2=木质素5.粗灰分饲料完全燃烧后的残渣,主要是矿物元素及其盐类,有时有少量泥砂。
(二)纯养分三、养分的基本功能1.作为结构物质;2.作为能源;3.作为生理及代谢调节物;4.形成产品。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因素。
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大分子)简单可吸收形式组织一、消化方式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非常重要,饲料内70-85%DM和50%的CF在瘤胃内消化,瘤胃微生物的正常消化取决于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下列因素。
动物营养学期末复习资料(河南科技学院)必考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5、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1、根据概略养分分析方案,饲料中养分分为哪几种,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不同水分基础下养分含量的换算需按什么原则进行?3、比较动植物体养分组成的异同。
营养物质(nutrient):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根据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养分分为六大类: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茂福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粗蛋白质:指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分析上=N×6.25粗脂肪:是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无氮浸出物: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不同干物质基础的换算:将某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差异:1)植物水分含量变异大于动物。
2)植物含粗纤维动物无。
3)植物体内的结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动物体内是蛋白质。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动物为脂肪。
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氨基酸。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色素、蜡质等;动物主要是真脂肪;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一、名词解释:1.饲养标准:根据动物种类,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生产性能,根据科学理论及通过生产实践饲养确定的一套动物营养成分的需要量作为生产标准。
2.RDP:英国的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质体系中,瘤胃降解蛋白质,为微生物所降解的蛋白质,80%-100%,可合成菌体蛋白。
3.妊娠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即使饲喂与空怀母猪相等的维持日粮,除能满足一窝仔猪和乳腺组织增长的需要外,母体本身仍可增重。
这种现象为“妊娠合成代谢”。
4.ME:代谢能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
5.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6.生长实验:生长实验也常称饲养实验是通过饲喂动物已知营养物质含量的饲料或饲粮。
出现的程度,来确定动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或比较饲料或饲粮的优劣。
7.温热环境: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
8.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
动物绝食代谢的水平一般比基础代谢略高。
9.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10.概略养分分析法:1864年,德国Ha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
该分析方案概括性强,简单实用。
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采用。
11.理想蛋白: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必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12.热增耗: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粮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它以热的形式散失。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第⼀章动物与饲料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消化、利⽤,并对动物⽆毒⽆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以维持⽣命、⽣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总⽔分: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 ℃烘⼲⾄恒重,失去的游离⽔和结合⽔质量总和。
烘⼲后的剩余物叫全⼲(绝⼲)物质。
初⽔分: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恒重,失去的初⽔。
烘⼲后的剩余物在空⽓中平衡⽔分可制得风⼲样品。
粗蛋⽩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质素及⾓质等成分。
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醇、⾼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常规饲料分析是⽤⼄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醚浸出物。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氮浸出物NFE:NFE%=100%-(⽔分+灰分+粗蛋⽩质+粗脂肪+粗纤维⼀、叙述题:动植物体在化学成分上有何不同?1)⽔分:动植物⽔分含量最⾼,植物变异⼤于动物;2)碳⽔化合物: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质素;动物⽆;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动物体碳⽔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3)蛋⽩质:植物除含真蛋⽩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及少量游离AA,⽆其他氨化物;动物蛋⽩质含量⾼, 变异⼩,品质也优于植物;4)脂类: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过程及主要成分?(⼀)⽔分:饲料除去⽔分后的剩余物质称⼲物质。
⼲物质有风⼲物质和全⼲物质之分。
样品在60-65℃下烘⾄恒重,其⼲物质称风⼲物质;样品在100-105℃下烘⾄恒重,其⼲物质称全⼲物质。
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饲养标准:根据动物种类,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生产性能,根据科学理论及通过生产实践饲养确定的一套动物营养成分的需要量作为生产标准;:英国的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质体系中,瘤胃降解蛋白质,为微生物所降解的蛋白质,80%-100%可合成菌体蛋白;3.妊娠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即使饲喂与空怀母猪相等的维持日粮,除能满足一窝仔猪和乳腺组织增长的需要外,母体本身仍可增重;这种现象为“妊娠合成代谢”;:代谢能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6.生长实验:生长实验也常称饲养实验是通过饲喂动物已知营养物质含量的饲料或饲粮;出现的程度,来确定动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或比较饲料或饲粮的优劣;7.温热环境: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8.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动物绝食代谢的水平一般比基础代谢略高;9.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10.概略养分分析法:1864年,德国Ha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该分析方案概括性强,简单实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采用;11.理想蛋白: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必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12.热增耗: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粮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它以热的形式散失;13短期优饲:是指在配种前10~14天开始,供给动物能量相当于维持的130~200%,增加排卵数;14动物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适宜环境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15 消化率:是饲料消化性和动物消化能力的统一指标,是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16 解释代谢:在实际中可测定得一种代谢,动物健康在生理状态良好,适宜温度条件下,使其空腹,在其可维持生命下的一种代谢;17 微量元素:指矿物元素在体内含量占动物体重%一下的一些元素;18 能量浓度:指每千克干物质中所含的有效能,鸡ME猪DE牛NE19.维持需要:动物在既不生产也不劳役,体重不增不减,体内养分含量相对不变时所需的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量; :粗蛋白粗蛋白质是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两部分;:非蛋白氮是蛋白质合成或分解时的产物,结构简单,包括游离氨基酸、硝酸盐、氨等;:粗脂肪粗脂肪是指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粗纤维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角质等部分;:无氮浸出物指易被动物利用的多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称;:中性洗涤纤维饲料样本在中型洗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下不溶解的部分;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矿物质;:酸性洗涤纤维NDF在酸性洗涤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处理下不溶解的物质,包括纤维素、木质素、残余矿物质;8.消化率: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9.表观消化率: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100%/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粪代谢产物:MFP粪中所含养分并非全部来自饲料,有少量来自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等内源性产物,这些称为粪代谢产物;: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需要,必需从饲粮供给的氨基酸;12.限制性AA:是指饲料或日粮含量比动物最快生长或生产需要量少的必需AA;: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饲料蛋白在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N量与沉积N之比;15.净蛋白利用率NPU:指蛋白质在体内沉积量与进食量比值;NPU%=沉积N/食入N=PBV×CP消化率16.粪代谢NMFN: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中所含氮;17.能朊比:能朊比=每㎏日粮所含消化能或代谢能/每㎏日粮所含CP或DCP量MJ/㎏18.美拉德反应:肽链上的某些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总消化养分,是可消化粗蛋白、可消化粗纤维、可消化五氮浸出物与倍可消化粗脂肪的总和;TDN=D CHO+D CP+D EE20.必需元素:指动物缺乏时可引起生理功能,结构异常,并且发生病变和疾病的一类元素;21.佝偻病:幼年动物缺钙磷引起,症状为:骨骼变软,变形,腿骨弯曲,脊柱成弓形,系、跗关节肿胀,骨端粗大,四肢行动不便;22.青草蹒跚症:反刍动物放牧时处于晚冬、早春季节牧草中含镁低或有不利于镁吸收的物质存在时,就会发生青草搐搦症“草痉挛”青草蹒跚症,严重时会死亡;强直性、阵发性肌肉痉挛、惊厥、呼吸困难等;23.白肌病:羔羊发病率最高,肌纤维退化,在横纹肌上有白色条纹;外观,四肢僵直,患病部肌肉肿大,变硬,有的呈现弓形背;24.鸡渗出性素质病:缺硒或VE,胸腹部毛细血管受损,血液渗到细胞间隙,形成胸腹部下有蓝绿色液体聚集;25.滑腱症:指腿骨粗短,关节变形,胫、蹠zhi骨接头处肿胀,后跟腱易从踝状突里滑出,因此鸡站不起来,严重时会死亡;28.多发性神经炎:维生素B1缺乏时,引起的鸡神经受损29.脑软化:肉用仔鸡采食高能日粮缺乏维生素E,会产生脑软化症:小脑出血和水肿,步态不协调,甚至衰竭,造成死亡,一般在3~8周龄;30.总能GE:是指饲料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即:饲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或饲料样分中所含的化学能;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能量的总和;31.消化能DE:指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未被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饲料能量EF之后剩余的能量.即可消化养分所含能量的总和.33.必需元素:指动物缺乏时可引起生理功能,结构异常,并且发生病变和疾病的一类元素;38.纯和饲粮:配制饲粮时不用天然饲料,所有成分都是由纯的营养素组成如合成氨基酸、纯化的淀粉等;39.内源尿氮EUN:指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41.营养水平:动物每天摄入营养物质的多少,常表示为相当于维持需要的倍数;20.酸性洗涤不溶氮ADIN: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的损害发生的反应形式的含氮化合物中氮;21.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的状态下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24.体表损失氮:指动物在基础代谢氮条件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26.曲爪麻痹症:雏鸡缺乏维生素B2时,足趾麻痹,向内弯曲,弯曲成拳头状,用跗关节行走;29.应激: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3.异食癖:动物持续的咬一些非营养的物质,如泥土纸片污物等,从日粮的成分分析着手,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AA缺乏都会引起异食现象;35.皮肤不全角化症:影响食欲和生长,皮肤病变,猪缺锌时最易发生,开始时,皮肤有红斑,皮肤干燥,粗厚,痂状硬结,一般从腿部扩散到全身;39.维生素: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很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41.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是制定营养标准的依据,包括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44.半必需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AA,如半胱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可分别由蛋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转化而来;45.蛋白质量:饲料蛋白质在消化吸收以后能满足新陈代谢和生产时对氨基酸和氮需要的程度;46.氨基酸的拮抗:某些氨基酸在过量情况下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外一种和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此些氨基酸的需要的现象;47.蛋白质的周转代谢: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AA,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的过程21.脂肪额外能量效应:是指饲料中添加一定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能提高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净能增加的效应;二、填空: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2.一般认为,猪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而家禽需要13种;4.幼龄动物缺钙的典型症状是佝偻病5.家禽缺乏硫胺素的典型症状是多发性神经炎6.饲料蛋白质进入反刍动物瘤胃后,可分为过瘤胃蛋白、瘤胃降解蛋白两部分;7.确定养分的需要量常采用析因法和综合法8.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所含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某饲料N5%,蛋白质含量为9.与凝血功能有关的维生素是维生素K10.产蛋家禽的钙需要量很高,一般为非产蛋家禽的4-5倍;11、消化试验常用的外源指示剂是三氧化二咯,一般要求指示剂的回收率应达到90%以上;12、非淀粉多糖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等组成;13、“草痉挛”是由于奶牛在采食大量生长旺盛的青草后导致缺Mg镁;14、新生仔猪最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是Fe,其典型缺乏症是贫血;15、基础氨代谢的常用评定方法是无N日粮法;16、饲料中的水分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自由水,另一种是吸附水;8、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VFA,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乙酸的组成比例;10、维生素A缺乏易产生夜盲症,一碳单位转移的载体是叶酸;1.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四烯酸;2.最常用的NPN化合物是尿素;6.任何应激都将使维持营养需要增加;7.与葡萄糖耐受因子紧密相关的微量元素是铬,与甲状腺素的组成有关的元素是碘;8.水的来源有饮水、饲料水、代谢水三种形式;10.非反刍动物体内循环的单糖形式主要是葡萄糖,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以VFA形式1 按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方案,饲料中营养物质可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六种;2 生长猪的10种必需氨基酸为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4 天然饲料中猪禽常感到不足的必需常量矿物元素有CaPNaCl四种5 某饲料中K 离子%,Na离子% ,Cl离子%,则电解平衡值为, ,Cl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6 维生素A缺乏引起视觉功能障碍的有三种缺乏症夜盲症干眼症瞎眼病7 雏鸡核黄素B2的典型缺乏症是曲爪麻痹症,锰的典型缺乏症是滑腱症,雏鸡的多发性神经炎是由于缺乏VB1而引起的,产奶母牛的“草痉挛”是由于体镁储存量低、青草中的镁含量和吸收率低引起的;8 对于维持,生长,妊娠,泌乳等不同生产目的来说,能量消化率的高低顺序为维持泌乳生长妊娠;9 在测定动物绝食代谢时常选用最低CH4产量脂肪代谢的RQ消化道处于吸收后状态的标准化等指标作为动物完全饥饿和饱腹状态的判断依据;10 用析因发研究动物营养需要的一般模式:R=aWb+Cx+Dy+Ez…其中Wb表示代谢体重aWb表示维持营养需要其余各项可以表示需要1 一般认为蛋氨酸是高产奶牛最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2 下列动物中,脂肪完全在肝脏中合成的是家禽3 家禽缺乏Mn易得滑腱证4缺乏Cu动物的被毛生长不良,脱毛,有色被毛褪色5 雏鸡脚趾麻痹并卷曲称拳状是因为缺乏核黄素,VB2引起的6生长猪运动机能障碍称鹅步,是缺乏泛酸,VD3引起的7 棉籽粕含有游离棉酚,有毒,使用时必须处理或限量饲喂动物营养性添加剂有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元素1.总能不能用来区别饲料能量价值的高低;对2、猪对玉米中的粗纤维的消化率高于反刍动物;对3、蛋氨酸通过甲基的供给,可补偿胆碱的不足;对4、从动物生产来看,有效环境温度处于等热区尤其在最适生产区时,饲养动物最为适宜,经济上最有利;对5、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其作用是是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对;6、饲粮脂类在消化到后段的消化和瘤胃相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可变成饱和脂肪酸,而胆固醇则变成胆酸;对7、回肠末端取样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在回肠末端安装一瘘管收集食糜,或施以回—直肠吻合术,在肛门收集食糜,主要用于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对8.动植物体内的钙磷比接均近1~2:1.√9.猪的玉米—豆饼日粮中,最容易缺乏的是赖氨酸;√10.从实用的角度,可把氨基酸的消化率可消化氨基酸和利用率可利用氨基酸等同看待;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之间也无严格的区分;√11.饲粮脂类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与瘤胃类似;不饱和脂肪酸在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可变成饱和脂肪酸,而胆固醇则变成胆酸;√12.某饲料的DM90%,CP30%,CF17%,因此属于蛋白质饲料;√13 猪禽常用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或蛋氨酸;V14 饼粕类的饲料,用住测得得代谢能值比用牛测出的高,而粗饲料正好相反;V15 妊娠母猪即使喂给与空怀母猪相等的维持日粮,除能满足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的需要外,母体也可增重,并能正常生产仔猪;V1.中国动物能量需要表示:猪:消化能DE转化为ME效率96%,ME转化为NE效率66%~72%;家禽:代谢能ME转化为NE效率75~80%;反刍动物:消化能DE转化为ME效率76~86%ME转化为NE效率30~65%2.蛋鸡饲料中Ca:P适宜比为5~6:1;生长动物饲料中Ca:P适宜比是1~2:1;3.食盐用量:猪鸡:占日粮~%,产蛋鸡:%,反刍动物:~1%4.酶制剂: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5.营养重分配剂:生长激素,β-肾上腺素;6.瘤胃夜中氨最适浓度:85~300mg/L;7.初生24~36h内的哺乳动物可直接通过胞饮方式吸收免疫球蛋白;8.酸性洗涤不溶氮ADIN的最适环境:70%的相对湿度和60℃的温度;9.常用秸秆类及植物性饲料,对于动物来说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猪赖氨酸,禽类蛋氨酸,反刍动物可能为蛋氨酸;10.三大养分能量的平均含量:碳水化合物:g,蛋白质:kj/g,脂肪kj/g11.猪和反刍动物脂肪合成主要是在脂肪组织中进行,人主要是肝中进行,禽完全在肝中合成,鼠,兔等的肝脏和脂肪中都可以进行较为活跃的脂肪合成;36.猪和反刍动物脂肪合成主要是在脂肪组织中进行,人主要是肝中进行,禽完全在肝中合成,鼠,兔等的肝脏和脂肪中都可以进行较为活跃的脂肪合成;三不定向选择题:1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中,哪些是其他养分无法代替的ABCEA 机体的机构物质B 体组织的更新物质C 机体的调节物质D 机体的能源物质E 形成动物产品的原料2 下列氨基酸的D型能被猪禽等效利用的是BA 赖氨酸B 蛋氨酸C 苏氨酸D 色氨酸E 谷氨酸3 下列氨基酸是反刍动物的最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BA 赖氨酸B 蛋氨酸C 苏氨酸D 色氨酸E 谷氨酸4 下列氨基酸的相互比例相差悬殊时,易发生拮抗作用现象的是CEA 赖氨酸和蛋氨酸B 蛋氨酸和胱基酸C 赖氨酸和精氨酸D 苯丙氨酸和络氨酸E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5奶牛粗饲料供给不足或粉碎过细,可能引起ABCDEA乳脂率降低B 蹄叶炎C 乳酸中毒D 瘤胃不完全角质化E 皱胃移位6 动物生命过程中的任何阶段,Ca,P不足或比例不适合出现的缺乏症有ABCDEA 佝偻病B 软骨症C 骨质疏松证D 产后瘫痪E 笼养母鸡疲劳症7 引起鸡内脏浆膜尿酸盐沉着内脏痛风的日粮因素ABCDEA 高蛋白B 高食盐C 高钙D 高铜E 高镁8 缺乏下列哪些营养素可引起动物的营养性贫血ABCDEA 蛋白质B 叶酸C VB12D FeE Cu9 硒或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的缺乏症有ACDA 白肌病B 脑软化症C 肝坏死D 渗出性素质病E 胰腺纤维变性10 成年动物维持的能量需要包括BDA凡耗费于非产生的能量B 绝食代谢的能量C 体曾热D 随意活动的E 必要的抵抗应激环境所需的能量1 动物粪代谢产物MEP包括BCDA 未消化饲料养分B 肠道分泌的消化液C 肠道脱落粘膜D 微生物体2 成年动物缺乏钙易引起的CA佝偻病B 骨软化症C 骨质疏松证D 产蛋率下降E 产后瘫痪4 皮肤不全角质化CA铁缺乏B 铁过量C 缺乏锌D 锌过量E缺乏维生素A5 下列含维生素A丰富的是CA胡萝卜B 黄玉米C 鱼粉D 豆饼6 生豆类或豆饼粕中含有B影响适口性和消化性A 双香豆素B 抗胰蛋白酶C 硝酸盐D 氢氰酸35.下列脂肪酸中的哪种不是必需脂肪酸DA 亚油酸B 亚麻酸C 花生四烯酸D 棕榈酸五.论述题:1.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答: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须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必须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其中比值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后依次为第二、第三、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对于猪,赖氨酸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于家畜,蛋氨酸一般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2.非蛋白质氮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答: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选用分解速度慢的NPN,如双缩脲等;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质元素;N:S=10-14:13正确的使用技术:1用量:不超过总氮的20-30%,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2适应期:2-4周;3不能加入中饲喂;4制成舔砖5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1.饲养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可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序言主要说明制定和修订“标准”的意义和必要性,“标准”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利用研究资料的情况;修订“标准”还要说明本次修订的主要变化和与前一版显着不同的地方;研究综述部分是详细总结到目前为止的有关研究资料;营养定额是“标准“营养指标数量化的具体体现,是应用”标准“时的主要参考部分;饲料营养价值用表列出常用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部分或全部列出维生素、矿物元素含量;典型饲料配方主要提供给应用“标准“规定的营养定额进行饲粮配合时参考;参考文献详细列出了制定或修订“标准“所涉及到的可靠资料来源及与营养定额数值有关文献,以便查阅;1、简述影响动物生长的因素;1动物动物品种及性别是影响生长的内源因数;例如猪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时代及不同类型猪体脂和瘦肉增长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2营养水平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增重内容直接受营养制约;3环境环境温度、湿度、气流、饲养密度每个动物占面积和空间及空气清洁度也影响生长的速度和内容;4母体效应母体效应主要在度初生重及日后生长的影响;五,论述题任选三道,每题10分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答:生长猪10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禽的必需氨基酸在生长猪10种必需氨基酸基础上还有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共13种;3.论述如何提高饲料的适口性;适口性是一种饲料或饲料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提高适口性的措施有:1选择适当的原料;2防止饲料氧化酸败;3防止饲料霉变;4添加风味剂;2.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1动物因素:1.动物种类:对同一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不同的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年龄: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对食入蛋白质的消化率也相应提高;2饲料因数:1.纤维水平:纤维物质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都有阻碍作用,降低了其被酶作用的时间以及被肠道吸收的机率;2、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主要是蛋白酶抑制剂,能降低胰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3热损害4饲养管理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5AA平衡、肠黏膜状态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2、简述泌乳动物的新蛋白质营养体系新蛋白体系基于反刍动物随食物进食的含氮物质包括非蛋白氮和真蛋白,真蛋白在瘤胃内一部分被降解降解蛋白,另有一部分未被降解非降解蛋白;非蛋白氮100%降解和真蛋白中的被降解部分共同作为合成微生物蛋白的原料,在瘤胃内合成微生物体;非降解蛋白和微生物体进入消化道下段,主要在小肠消化、吸收供动物利用;因此,反刍动物的蛋白质需要,实质上是饲料中非降解蛋白和瘤胃微生物蛋白提供的,而降解蛋白又是合成瘤胃微生物体的原料;五、论述题1.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所谓理想蛋白质,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必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理想蛋白质的实质是将动物所需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作为评定饲料蛋白质质量的标准,并将其用于评定动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NRC1998猪的营养需要就是先确定维持、沉积及乳蛋白质的理想氨基酸模式,然后直接与饲料的真回肠可消化氨基酸结合,确定动物的氨基酸需要,充分体现了理想蛋白质和可消化氨基酸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2.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各有什么特点1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随脂肪一同被吸收;在体内能以被动扩散的方式穿过肌肉细胞膜,从粪中排出;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可引起中毒,给代谢和生长带来障碍;除维生素K外,所有动物都必须由日粮提供脂溶性维生素;2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B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三大有机反应;多数以被动的扩散方式吸收;几乎不在体内贮存,主要由尿排出;成年反刍动物不须供给B族维生素,单胃动物需要供给;4.简述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及配合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好处;1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脂肪是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和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脂肪具有额外热能效应;2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3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和必需脂肪酸的来源,以及脂类的防护作用和乳化作用等;2配合饲料中添加油脂的好处:1减少粉尘,减少饲料浪费2增加饲料适口性3延长制粒机环模使用寿命,提高饲料质量4提高料肉比;二、饲料养分共分哪几类每类中又包括哪些养分答:六大类1.水分,包括初水、吸附水2.粗灰分3.粗蛋白质,包括真蛋白质和粗脂肪5.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角质等6.无氮浸出物,包括易被动物利用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碳水化合物三、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有何不同★1、化学元素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植物因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含量差异很大;不同种类动物体化学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无论植物或动物所含化学元素,皆以氧为最多,碳和氢次之,钙和磷较少;动物体内的钙、磷、钠含量大大超过植物,钾含量则低于植物;2、化学成分1水分植物5-95%,动物45-60%2碳水化合物植物大于动物<1%3蛋白质植物小于动物,植物TCP+NPN,;动物TCP+游离AA+激素4脂类植物除油料作物外小于动物TEE5灰分动物体内灰分含量比植物体内多以干物质计;特别是钙、磷、镁、钾、钠、氯、硫等常量矿物元素的含量远高于植物体;四、影响饲料消化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一动物种类、品种、年龄及个体差异二饲料,不同种类可消化性不同;化学成分1蛋白质含量饲料或饲粮中粗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则相对较低,有利于动物消化液的分泌和养分的充分消化;CP含量过低同样会影响消化率;2粗纤维含量多,对养分的消化率有不良影响,非反刍动物表现尤其明显;3CHO 日粮中CHO含量增加,养分消化率降低,对反刍动物来讲,如果NFE含量多,就先利用NFE,把CF留下;CHO多时,产生脂肪酸量增加,脂肪酸一方面促进肠蠕动,就会造成食物很快通过消化道,吸收量减少;另一方面也减少食物发酵机会;4V:对养分消化吸收有影响,缺乏A、B、C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降低及其它病症,也会破坏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机能;5有机酸及粗蛋白的分解产物有利于消化,这些物质可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机能;3、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三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的加工调制,方法有:有物理、化学、微生物等;2、饲养水平四环境,环境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饲料消化率下降; 五、1.限制性氨基酸的序列确定答:指饲料或日粮含量比动物最快生长或生产需要量少的必需AA;并且限制了动物对其它必需AA的利用;其中缺乏最严重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相应的为第二、第三、第四…限制性氨基酸;确定方法有1饲养试验,添加合成AA、耗资多,确定典型料困难;2化学评定法,饲料或日粮中必需AA含量/动物对必需AA需要量,更准确的是:饲料或日粮中可消化吸收EAA含量/动物对必需AA需要量2.瘤胃、肝脏氮素循环。
动物营养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饲料: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皆可作为动物的饲料。
2.养分。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3.常规养分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分析方法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分析成本低。
缺点:(1)粗蛋白不能区别真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物。
(2)粗纤维中各成分的营养价值差别大,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较易消化,木质素不能被消化,测定偏低。
(3)粗脂肪是真脂肪、色素及脂溶性物质的混合物。
(4)无氮浸出物是计算值,偏高。
(5)不能分析特定养分。
4.动植物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较大。
(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钙磷少。
异: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变异:动物小,植物大。
第二章1.影响消化率的主要因素:(1)水温,水温越高,肠道排空速度越快。
(2)不同生长阶段:粗蛋白随动物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3)营养物质含量及其相互间的相互作用。
(4)加工工艺:粉碎粒度。
(5)饲料调制。
(6)投饲频率:投饲频率越高,消化率下降。
2.水的营养作用:(1)水是动物机体主要组成成分。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4)调节体温。
(5)润滑作用。
3.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4.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特点:(1)对能量的需求低:鱼虾为变温动物,不需耗能维持其体温。
(2)对蛋白质需求高。
(3)对糖的需求量较低,利用能力也较差,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所致。
(4)鱼虾对脂肪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
(5)对维生素的需求:Vc、VB6、Ve及烟酰胺等大,Vd低。
(6)一般对饲料中的矿物质需求低,可从水中直接吸收利用某些矿物质。
5.水产配合饲料的特点:(1)原料粉碎粒度:40目、60目筛上物不得超过10%(2)水稳定性:配合饲料应维持在水中不溃散,且要求减少溶蚀率。
动物营养学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包括、、。
2、动物体获取水的来源有、、三种途径。
3、动物按需要量将氨基酸分为和。
4、反刍动物瘤胃分解脂肪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5、皮肤不全角化症、青草痉挛症、夜盲症和脂肪肝分别是缺乏、、和的表现。
7、必须有脂肪才能吸收的维生素有、、和。
8、通常将乳脂含量为的乳称为标准乳。
9.养分的吸收方式有、、。
10.水的排泄方式、、。
11.VD3的活性形式。
12.V A又称为,缺乏会导致。
13.粗纤维主要包括、、、四种成分。
14.白肌病、佝偻病、坏血症及脂肪肝分别为维生素____、_____、____和_____缺乏症。
15.多数禾本科籽实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
16.饲料和饮水中的氟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的健康。
17.蛋白质中N的平均含量为______ __。
18.是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
19.水的排泄方式有、、。
20.粗纤维主要包括、、和四种成分。
21.V A又称为,缺乏会导致。
22.日粮缺乏会导致生长鸡发生滑腱症。
23.白肌病、佝偻病、坏血症及脂肪肝分别为维生素_ ___、__ _、_ 和_ 缺乏症。
24.多数禾本科籽实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
25.必须有脂肪存在才能吸收的维生素有_ _、、__ __和_ _四种。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动物和植物性食物的区别()。
A:植物中有粗纤维,动物中有果胶B: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的能量贮备,而动物贮备形式是蛋白质C: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动物中很低D:彼此间化合物或元素差别不大2、动物在氧化供能时,三大能源物质的利用顺序为()。
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B、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C、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D、三大物质同时被利用3、下列属于矿物质营养作用的是()。
A:为动物体供能B:维持机体酸碱平衡C:碘具有解毒的作用D:蛋白酶可以进行简单消化4、下列缺乏可造成鸡的滑腱症的是()。
*100%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1. 简述养分的基本功能。
(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 基 本 功 能(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 ———附属功能2.消化率(概念、公式、影响因素)消化率:(衡量指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
公式:影响因素:(1)动物:①动物种类;②年龄及个体差异(2)饲料:①种类;②化学成分(蛋白质含量、粗纤维);③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3.单胃草食动物与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差异。
非反刍动物 :主要是酶的消化,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 瘤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
4. 单胃草食动物与反刍动物在蛋白质营养上的差异。
P40单胃草食动物:消化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 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2)方式: 主动吸收(3)载体: 碱性、酸性、中性系统(4)顺序:L-AA > D-AA Cys>Met>Try>Leu>Phe>Lys ≈Ala>Ser>Asp>Glu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降解(2)微生物蛋白质的产量和质量。
5.大豆加热分别对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的影响。
单胃动物: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也能使蛋白质初步变性,有利于消化。
2反刍动物:提高过瘤胃蛋白量,增加不溶解性。
6.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部分节省部分EAA 的AA 。
限制性氨基酸: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 。
名解1. 动物营养学: 研究营养物质摄入利用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2. 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
3. 消化:食物(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
分为a,机械性消化b,化学性消化(最重要的环节)c,微生物消化(生物学消化).4. 吸收:消化道内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以胞吞,胞吐,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为机制).5. 概略养分:饲料常规分析方案中饲料养分概略的六大成分。
6. NDF:中性洗涤纤维,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部分物质,即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
7. ADF:酸性洗涤纤维.8. EAA: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9. NEAA:半必需氨基酸,对于猪和家禽Met, Phe 、对于家禽Gly 的部分需要量可分别由Cys、Lys、Ser 代替,因此,Cys、Lys、Ser 又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
10. LAA: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量相比不足的氨基酸,由于它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
11.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饲料含量/动物需要量)的值最小的必需氨基酸。
12. RDP:瘤胃降解蛋白质,进入瘤胃后被微生物作用而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的饲料蛋白质。
13. UDP:瘤胃非降解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不发生变化而直接进入真胃和小肠进行消化吸收的饲料蛋白质。
14. 瘤胃氮素循环:瘤胃中产生的氨除部分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外,其余的经瘤胃壁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液流入肝脏而被合成尿素。
合成的尿素一部分经唾液或直接通过瘤胃壁返回瘤胃而被微生物再利用。
这种氨和尿素的循环称为瘤胃氮素循环。
15. 理想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比例完全吻合的蛋白质。
16. 氨基酸平衡: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数量与比例与动物维持生长、繁殖、泌乳等需要相符合。
17. 氨基酸不平衡:由于添加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而加重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缺乏程度的现象。
《动物学营养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解1、必需氨基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少、合成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必需有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2、常量矿物质元素:动物体内含量在0.01%的矿物质元素。
3、动物的营养需要:每头(只)动物每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需要量。
4、代谢能:可被动物利用的养分中所含有的能量成为代谢能。
极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消化道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
5、维持:健康动物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养分处于收支平衡,化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6、过瘤胃蛋白质:未被瘤胃微生物将降解的饲料蛋白进入雏胃和小肠,这部分饲料蛋白质称为过瘤胃蛋白质。
7、必需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8、饲养标准:格局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动物世纪生产的总结,对各种待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额定做出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称为饲料标准。
9、消化能: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动物排出粪便所含能量即为消化能。
10、内源尿氮:动物在维持状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的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称为内源尿氮。
11、代谢粪氮:动物采食无氮日粮是经粪排出的氮。
12、维生素;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13、净能: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的能量。
14、营养物质(营养素):饲料中能被动物利用,用于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有效成分。
15、基础代谢:体况良好的动物在理想条件下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16、理想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中所含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生长、生产所需氨基酸比例相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质。
17、粗纤维:并非一种纯净化合物,它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所组成的混合物。
18、饮料能量净效率:产品中所含能量与用于形成产品的饲料有效能的比值。
19、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某种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同时由于该种氨基酸的缺乏限制了动物对氨基酸的利用,这种缺乏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二、填空题1、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包括()、()和()。
(主动吸收、被动吸收、胞饮吸收)2、粗纤维主要包括()、()和()三种物质。
(主动吸收、被动吸收、胞饮吸收 )3、幼龄动物出现佝偻症,主要与( )、( )和( )缺乏有关。
(钙、磷、维生素D )4、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不同动物出现不同缺乏症,家禽( ),幼龄反刍动物( ),仔猪 ( )。
(渗出性素质、白肌病、肝坏死 )5、维持状态下的净蛋白质需要量主要是根据( )和( )推算的。
(代谢粪氮、内源尿氮)6、全粪收集法测定饲料消化率时,可根据测定养分的不同要求分为( )和( )。
(肛门收粪法、回肠末端收粪法)7、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的方式包括(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微生物消化)。
8、在抗氧化作用方面,(VE)和(硒)具有协同关系。
9、动物营养需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析因法)两种。
10、根据试验动物种类不同以及试验要求不同,一般消化试验可分为三大类,它们是(体内消化试验)、(尼龙袋法)和(离体消化试验)。
11、植物体内水分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95%),动物体内水分含量一般为(60—70%)。
12、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氮酸),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
13、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指(沉积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
14、幼龄动物出现佝偻症,主要与(钙)、(磷)和(维生素D)缺乏有关。
15、写出下列典型的缺乏症,家禽缺乏维生素B2(曲爪麻痹症),幼龄动物缺铁(贫血)。
16、饲料中的粗纤维在反刍动物瘤胃中最终被分解为三种挥发性脂肪酸,它们是(丙酸)、(乙酸)和(丁酸)。
17、绝食代谢的要求是(动物健康并处于适温环境)、(空腹)和(站立并处于放松状态)。
18、根据矿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可将其分为两类,它们是(常量矿物质元素)和(微量矿物质元素)。
19、植物性油脂之所以呈液体状,其原因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相反,动物性油脂呈固态,是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20、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有(血液中的葡萄糖)、(肝脏和肌肉中贮存的糖原)、(乳糖)。
21、为了防止幼龄动物出现贫血症状,通常应在其日粮中注意添加(铁)、(铜)和(钴)三种微量元素。
22、日粮中各种氨基酸在(数量)和(比例)同动物特定的需要量相符合,这就称为氨基酸平衡。
23、请写出三种常量矿物质,它们是()、()和()。
(钙、磷、硫、镁、氯、钠、钾等)24、维生素一般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25、猪的日粮中粗纤维水平一般为(4—8%)。
鸡的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一般为(3—5%)。
26、请写出三种微量矿物质元素()、()、()。
(铁、铜、锌、锰、硒、碘、钴等)27、写出下列典型缺乏症: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D(软骨症,又叫佝偻症)。
三、单项选择题1、维生素B2又叫(D)。
A、硫胺素 B、生物素 C、核黄素 D、钴胺素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饲料粗蛋白质后的终产物是(B) 。
A、氨基酸 B、氨 C、多肽 D、寡肽3、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是由饲料含氮量( A)换算而来。
A、×6.25 B、÷6.25 C、×16% D、×164、单胃动物不能很好的利用( A)。
A、植酸磷 B、总磷 C、有效磷 D、无机磷5、属于含硫氨基酸的是(B)。
A、赖氨酸 B、蛋氨酸 C、色氨酸 D、精氨酸6、在评定猪的能量需要时,通常各国多采用的评定体系为(B) A、总能 B、消化能 C、代谢能 D、净能7、为了测定猪的氨基酸、维生素消化率,通常选择的消化试验方法是(B )。
A、肛门收粪法B、回肠收粪法C、外源指示剂法D、内源指示剂法8、碘作为必需的微量元素,最主要的功能是参与( B)的合成,从而调节基础代谢。
A、肾上腺素B、甲状腺素C、胰岛素D、皮质激素9、单胃动物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从(D)开始的。
A、大肠 B、小肠 C、胃 D、空腔10、动物出现甲状腺肿大可能是缺乏(A)。
A、碘 B、维生素E C、维生素A D、钴11、只存在于动物体内,而不存在于植物体类的维生素是(A)。
A、维生素AB、β-胡萝卜素C、维生素DD、核黄素12、饲料中的粗蛋白质除包括真蛋白之外,还包括C()。
A、氨基酸B、葡萄糖C、非蛋白氮D、半纤维素13、用凯氏定氮法测得某饲料的含氮量为4%,请问该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是(C)。
A、4%B、6.25%C、25%D、40%14、在评定猪的能量需要时,通常各国多采用的评定体系为(B)。
A、总能 B、消化能 C、代谢能、D净能15、维生素B12又叫(D)。
A、硫胺素 B、核黄素 C、生物素 D、钴胺素16、维持动物正常视觉的维生素(A)。
A、A B、D C、C D、K17、饲料中对鸡消化率最大的养分是(B)。
A、蛋白质和粗纤维 B、粗纤维 C、维生素 D、矿物质18、单胃动物消化饲料粗纤维的部位主要在(C)。
A、十二指肠 B、小肠 C、大肠 D、胃19、动物体内的氨基酸都是(D)。
A、LD型 B、D型 C、DL型 D、L型20、蛋氨酸属于(A)。
A、含硫氨基酸 B、碱性氨基酸 C、非必需氨基酸 D、酸性氨基酸21、在产蛋鸡的日粮中,钙与磷的为(D)。
A、1—2:1 B、2—3:1 C、3—4:1 D、5—6:122、新生幼畜及时吃上初乳,可获得抗体,这对其健康极为重要,其原因是幼畜可以从初乳中直接吸收(B)。
A、葡萄糖B、免疫球蛋白C、维生素D、乳糖23、放牧的牛在采食大量青草后会出现“草痉挛”,其原因是大量青草导致牛体内缺乏(C)。
A、钙B、磷C、镁D、硫24、饲料中能量换算关系式中,1卡=(A)焦耳。
A、4.184 B、0.24 C、6.25 D、1625、自然界中与维生素K发生拮抗关系的主要物质是(B)。
A、擬集素 B、双香豆素 C、香豆素 D、棉酚26、植物体内含有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是(C)。
A、生育酚 B、胆钙化醇 C、胡萝卜素 D、核黄素27、幼龄动物的生长,在化学成分上主要表现为(D)的增长。
A、蛋白质、脂肪B、蛋白质、矿物质C、脂肪、矿物质D、蛋白质、矿物质、水28、单胃动物不能很好的利用(A)。
A、植酸磷 B、总磷 C、有效磷 D、无机磷四、判断题并改错1、非必需氨基酸即动物不需要的氨基酸(×)。
(是指必须有饲料提供的氨基酸)2、肉鸡和产蛋鸡对能量的需要量相近(×)。
(肉鸡能量需要高于产蛋鸡)3、饲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时,可导致肉牛体脂变软(×)。
(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基本上不影响反刍动物体脂种类)4、动物、植物体内均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仅有1%)5、蛋白质饲料只为动物提供蛋白质。
(×)(还可提供能量)6、肉鸡和产蛋鸡对能量的需要量相近。
(×)(肉鸡能量需要高于产蛋鸡)7、各种营养物质均能为动物直接能量。
(×)(维生素、矿物质不能直接物提供能量)9、饲料中脂肪的饱和程度与单胃动物畜体脂肪的品质无关。
(×)(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直接影响单胃动物体脂品质)10、维生素B12不存在于植物体内。
(√)五、简答题:1、维生素E的功能和缺乏症是什么?功能:(1)抗氧化;(2)免疫;(3)参与机体能量及物质代谢;(4)提高繁殖技能,促进生长发育;(5)改善肉质品质。
缺乏症:幼畜易发生肌不良而引起白肌病;家禽出现渗出性素质,在鸡的胸腹部皮下可见蓝绿色液体,出现水肿。
另外,在家禽还可出现小脑软化症。
对于种用家畜,维生素E的缺乏可以引发生殖系统病变。
2、植物体与动物体的化学组成有什么差异?(1)体内水分变化范围,植物体变化大在5—95%,动物体变化窄在60—70%;(2)粗蛋白:动物体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很小,而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比较大;(3)粗脂肪,不同的植物性饲料的脂肪含量不同,一般油料植物脂肪含量比较高,动物体内育肥动物脂肪含量比较高;(4)无氮浸出物: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主要成分是糖和淀粉;动物体内不含淀粉,只有糖元和葡萄糖,而且在动物体内的含量仅1%以下;(5)粗纤维:粗纤维是植物的细胞壁,动物体内则不含纤维素、半纤维素;(6)粗灰分:粗灰分中主要成分是矿物质,植物性饲料灰分含量变动很大,动物体内的灰分大部分是钙磷;(7)动植物体化学元素基本相同,都是碳、氢、氧、氮含量最多,除这四种元素外动植物体内还含有钙、磷等微量元素。
一般植物性饲料中由于种类不同所含化学元素差别很大,而不同种类动物体的化学元素之间的差别不像植物那么大,动物体中的钙、钠含量多于植物体,而钾少于植物体,同时其他元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