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中子扩散理论2014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62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1、反应堆:能够实现可控、自续链式核反应的装置。
2、反应堆物理:研究反应堆内中子行为的科学。
有时称neutronics。
或:研究、设计反应堆使得裂变反应所产生的中子与俘获反应及泄露所损失的中子相平衡。
3、在反应堆物理中,除非对于能量非常低的中子,都将中子视为粒子,不考虑其波动性及中子的不稳定性。
4、反应堆内,按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势散射、直接相互作用和复合核的形成;按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大类:散射和吸收。
5、σ :微观截面表示平均一个入射中子与一个靶核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大小的一种量度,6、宏观截面:表征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所有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平均概率;表征一个中子在介质中穿行单位距离与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单位:1/m7、平均自由程λ: 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
或:平均每飞行λ距离发生一次碰撞。
λ= 1/8、核反应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9、中子通量密度:表示1立方米内所有的中子在1秒钟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10、中子能谱分布:在核反应堆内,中子并不具有同一速度v或能量E,中子数关于能量E的分布称为中子能谱分布。
11、平均截面(等效截面):12、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一、微观吸收截面:①低能区(E<1eV)::中、重核在低能区有共振吸收现象②高能区(1eV<E<keV):重核:随着中子能量的增加,共振峰间距变小,共振峰开始重叠,以致不再能够分辨。
因此随E的变化,虽有一定起伏,但变得缓慢平滑了,而且数值甚小,一般只有几个靶。
轻核:一般要兆电子伏范围内才出现共振现象,且其共振峰宽而低。
二、微观散射截面:弹性散射截面σe :多数元素与较低能量中子的散射都是弹性的。
基本上为常数,截面值一般为几靶。
轻核、中等核:近似为常数;重核:在共振能区将出现共振弹性散射。
中子扩散方程中子扩散方程是描述中子在核材料中扩散行为的数学模型。
它是核反应堆物理中的重要方程,对于研究核材料的中子输运和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子扩散方程的基本原理、推导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中子扩散方程的基本原理中子扩散方程是基于扩散理论和输运理论建立的一种描述中子传输的数学模型。
中子在核材料中的传输过程可以看作是中子在空间中扩散和输运的过程。
中子扩散方程描述了中子在核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它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其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D∇Φ) + ΣaΦ = ΣsΦ + νΣfΦ其中,Φ表示中子通量密度,D表示扩散系数,Σa表示吸收截面,Σs表示散射截面,ν表示中子释放数,Σf表示裂变截面。
这个方程描述了中子在核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和与核材料的相互作用。
中子扩散方程的推导过程涉及到扩散理论和输运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推导过程中,需要考虑中子的输运、中子与核材料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子源项等因素。
通过应用一系列的物理假设和数学推导,最终可以得到中子扩散方程的一般形式。
三、中子扩散方程的应用领域中子扩散方程在核材料研究和核反应堆物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描述核材料中子传输的过程和特性,研究核材料的裂变和吸收行为,分析核反应堆的热工和动力学特性,评估核反应堆的安全性能等。
在核能工程中,中子扩散方程被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的设计和分析。
通过对中子扩散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中子通量、功率分布、反应速率等重要参数,为核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中子扩散方程也可以用于核材料的辐照损伤分析、核燃料的寿命评估等方面。
中子扩散方程在核材料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子扩散方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子与核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核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对中子传输的影响规律,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总结:中子扩散方程是核反应堆物理中的重要方程,它描述了中子在核材料中的扩散行为。
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直接相互作用:入射中子直接与靶核内的某个核子碰撞,使其从核里发射出来,而中子却留在了靶核内的核反应。
中子的散射:散射是使中于慢化(即使中子的动能减小)的主要核反应过程。
非弹性散射:中子首先被靶核吸收而形成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然后靶核通过放出中子并发射γ射线而返回基态。
弹性散射: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
微观截面:一个中子和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宏观截面:一个中子和单位体积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平均自由程: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叫作平均自由程。
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中子通量密度:某点处中子密度与相应的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多普勒效应:由于靶核的热运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时共振峰的宽度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峰值也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或多普勒展宽。
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裂变中,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的瞬间(约10-14s)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瞬发中子;裂变中子中,还有小于1%的中子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缓发中子。
第二章—中子慢化和慢化能谱慢化时间:裂变中子能量由裂变能慢化到热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扩散时间:无限介质内热中子在自产生至被俘获以前所经过的平均时间。
平均寿命:在反应堆动力学计算中往往需要用到快中子自裂变产生到慢化成为热中子,直至最后被俘获的平均时间,称为中子的平均寿命。
慢化密度:在r处每秒每单位体积内慢化到能量E以下的中子数。
分界能或缝合能:通常把某个分界能量E c以下的中子称为热中子,E c称为分界能或缝合能。
第三章—中子扩散理论中子角密度:在r处单位体积内和能量为E的单位能量间隔内,运动方向为 的单位立体角内的中子数目。
慢化长度:中子从慢化成为热中子处到被吸收为止在介质中运动所穿行的直线距离。
第一章反应堆简介1. 反应堆概念核反应堆是利用易裂变物质使之发生可控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的一种装置。
2. 反应堆的用途生产堆:专门用于生产易裂变或聚变物质的反应堆实验堆:主要用于实验研究动力堆:用于动力或直接发电的反应堆3. 反应堆种类按慢化剂和冷却剂可分为:轻水堆、重水堆、石墨气冷堆和钠冷快堆等其中,动力堆的类型有压水堆(PWR)、沸水堆(BWR)、重水堆(HWR)、气冷堆(HTGR)、快中子增殖堆(LMFBR、GCFR)第二章核物理基础1. 原子与原子核92种天然元素和12种人工元素;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H除外),质子和中子通称为核子,核子数即称质量数2. 原子核的组成及属性(电、质量、尺寸)原子核带正电,半径为121310~10cm--,其中质子带正电,质量为1u,中子不带电,质量为1u3. 同位素及核素的表示符号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丰度。
例P有7种同位素,但每一种P均为一种核素。
核素的表示AZX。
4. 原子核的能级状态,激发态原子核内部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即非连续,可分为基态和激发态,激发态能级不稳定,易发生跃迁释放能量5. 原子核的稳定性,衰变与衰变规律一般而言,质子数和中子数大致相等时原子核是稳定的,而质子数与中子数差别很大时则原子核不稳定。
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和β等粒子而发生的转变,常见的有β±衰变、α衰变、γ衰变等。
对单个原子核而言,衰变是不确定的;对大量同类原子核而言,衰变是按指数规律进行的,即0e tN Nλ-=6. Alpha 、Beta 、Gamma 衰变Alpha 衰变是指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粒子(He 核,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Beta 衰变是指衰变过程中原子核释放出电子(正/负),内部一质子变为中子Gamma 衰变是原子核从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释放出γ射线7. 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一个原子核在某一小段时间间隔内发生衰变的几率即为衰变常数λ,其反应的是原子核本身特性,与外界条件无关。
扩散理论⏹以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并力求杂质浓度、⏹扩散的微观描述晶体中的原子以格点的平衡位置为中心振动,能量服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几率分布,呈涨落现象。
当原子能量达到某一程度时,它将脱离平衡位置,留下空位(Schottky defect)。
空位是点缺陷的一种,其热平衡浓度服从玻尔兹曼分布n=Nexp(-W V/kT),其中W V为形成一个空位所需能量,N为原子浓度,指数项可以理解为每个格点出现空位的几率。
在硅中掺P或B的扩散模型都是“替位式扩散”,即替位杂质从晶格位置运动到邻近的晶格空位上。
替位杂质跳过势垒W S的跳跃率为P v=v0exp[-(W V+W S)/kT],估算可知室温下跳跃率极低。
⏹扩散的宏观描述扩散运动是粒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运动,运动的前提条件是浓度梯度,由温度、粒子大小、晶体结构、缺陷浓度和粒子运动方式决定。
⏹扩散的数学描述一是关于扩散系数,菲克第一定律。
杂质的扩散流密度J正比于杂质的浓度梯度,比例系数定义为扩散系数D。
理论推导表明:D=D0exp(-E A/kT),其中E A=3~4eV为扩散激活能(与原子间结合力呈正比);D强烈依赖于温度;扩散系数受晶体缺陷影响,D表面>D晶界>D沿位错>D晶内。
求解电场存在时的菲克第一定律,可得出爱因斯坦关系。
二是关于扩散方程,菲克第二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要求扩散流的积累和流失(随时间的变化率)必须保持一致,数学表述为:D(d2N/dx2)=dN/dt,根据不同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出扩散方程的解,可得到杂质分布与扩散时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Remark,高杂质浓度时,扩散系数是位置的函数。
⏹即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硅表面和表面以外的扩散掺杂剂浓度保持不变。
对于扩散方程,初始条件N(x,0)=0;边界条件N(0,t)=N s,N(∞,t)=0;解为N(x,t)=N s erfc[x/2(Dt)1/2]。
其中,N s为表面浓度(受固溶度限制),2(Dt)1/2为特征长度,erfc为余误差函数记号。
《中子扩散理论》课程报告题目:二维扩散程序编写二维扩散程序编写1.1 理论模型二维(x,y)几何情况下扩散方程可以写为∂∂∂∂--+=∂∂∂∂R ΦΦD D Σ(x,y)Φ(x,y)S(x,y)x x y y(1.1)采用中心点差分离散该方程,将方程(1.1)在(i,j)节点所在的网格区域(如图1-1)上积分得到图1-1,,,()∂∂∂∂-++=∂∂∂∂⎰⎰⎰i ji ji jR σσσΦΦD D dxdy Σ(x,y)Φ(x,y)dxdy S(x,y)dxdyx x y y(1.2)利用高斯公式将(1.2)化为 ,,()∂-+=∂⎰⎰⎰i ji jR S σσΦD dS Σ(x,y)Φ(x,y)dxdy S(x,y)dxdy n(1.3)式(1.3)中三项分别记为123,T ,T T ,其中1T 是对网格(i,j)的边界积分,可以对四条边界单独积分,从左边界沿逆时针分别记为11121314,,,T T T T ,以下推导各项的离散表达式。
1-1/2,,111,-Φ()dS ΔΔ/2∂=-=-∂⎰i j i j i j i S i ΦΦT D D y x n(1.4)利用相邻交界面上中子流连续条件-1/2,,-1,1/2,,-1,-1-Φ-ΦΔ/2Δ/2-=i j i ji j i ji ji ji i ΦΦD D x x (1.5)所以,1,-1,-1,-1/2,,1-1,ΔΦΔΔΔ--+=+i j i i j i j i i ji j i j i i j iD x D x ΦΦD x D x (1.6)将式(1.6)代入式(1.4)得11,1,1,()()-=-i j i j i j j T D ΦΦΔy (1.7)其中1,,,1,11,2()---=+i j i ji j i j i i j iD D D D Δx D Δx (1.8)同理12,2,,1()()-=-i j i j i j i T D ΦΦΔx (1.9)其中,1,,2,1,12()---=+i j i ji j i j j i j jD D D D Δy D Δy (1.10) 131,11,,()()++=--i j i j i j j T D ΦΦΔy (1.11) 14,12,1,()()++=--i j i j i j i T D ΦΦΔx(1.12) ,,,(,)(,)2==⎰i jR R i j i j σT Σx y Φx y dxdy ΣΔx Δy(1.13) 3,,==⎰i ji j i j σT S(x,y)dxdy S Δx Δy(1.14)所以1112131423++++=T T T T T T (1.15)可以化简为,,1,1,,1,,,1,,,--++++++=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a Φb Φc Φd Φe Φs (1.16)其中,1,,,1,2,1,12()----==-=-+i j i j i i j i j i j i i j j i j jD D Δx a d D Δx D Δy D Δy (1.17)1,,,1,,1,11,2()----==-=-+i j i j j i j i j i j j i j i i j iD D Δy b c D Δy D Δx D Δx (1.18),,,,,,,=----i j R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e ΣΔx Δy a b c d(1.19) ,,=i j i j i j s S Δx Δy(1.20)所以扩散方程的差分离散形式为式(1.16)。
第二章 单速中子扩散理论§2.1单速中子扩散方程的建立§2.1.1几个概念:⎰ΩΩΩΩΩ→Ωπ41111),,()()()(d v r n v r n v v r t n v r t n v r t v r t =,中子密度:,,,中子角通量密度:,,,中子角密度:,,,,,,中子输运过程:标量中子通量密度(而电磁学和热传导中的通量是矢量。
) 1.输运理论(t r a n s p o r t t h e o r y ):根据Boltzman 线性输运方程处理介质内中子或γ射线徙动问题的理论。
2.扩散过程:由中子密度大的地方向小的地方运动。
3.扩散理论(d i f f u s i o n t h e o r y ):根据在均匀介质中中子流密度与中子通量密度的梯度成正比的假定描述中子扩散过程的近似理论。
§2.1.2斐克定律:(十分类似于气体和溶液扩散中所用的著名的菲克定律)几个假设:①无限,均匀;②散射各向同性(Isotropic scattering); ②Σa<<Σs ; ④缓慢变化。
][),,,(.1内的中子期望数围立体角周内以及运动方向在附近内,能量在附近时刻在中子密度中子角密度ΩΩ≡ΩΩ⇒d dE E r d r t dEd r d t E r n),,,(),,,()()(.2t E r vn t E r density neutron Angular Ω≡Ω⇒φ标量中子通量密度中子角通量密度φφ=ΩΩΩ=ΩΩ=Ωt E r t E r n v t E r j current neutron Angular 为单位矢量,故而:中子流角密度),,,(),,,(),,,()(.3的净流量。
中子穿过面积:净中子流密度中子流密度A d A d t r J d t E r j t E r J =⋅ΩΩ=⎰),(),,,(),,()(.44π:分中子流密度±J .5 反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