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5.74 KB
- 文档页数:7
医学宣告死亡的标准
医学宣告死亡的标准通常基于特定的医学指标和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因国家、地区和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但通常遵循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
以下是常见的医学宣告死亡的标准:
1. 心脏停跳(心脏死亡):心脏停止跳动是医学上最常见的宣告死亡的标准。
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ECG)监测患者的心脏活动,如果心电图显示没有有效的心跳,则可以宣告心脏死亡。
2. 停止呼吸:呼吸停止也是一个重要的死亡标准。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果长时间内没有呼吸,则可以宣告呼吸死亡。
3. 脑死亡:脑死亡是指脑部所有功能完全丧失,包括大脑和脑干。
脑死亡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测试,以确认没有任何脑部功能。
4. 瞳孔固定和散大: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瞳孔,如果瞳孔没有对光反应且固定不动,则可能是死亡的表现之一。
5. 没有脉搏: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脉搏情况,如果没有任何脉搏,则可能是死亡的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医学宣告死亡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医疗团队进行,且遵循特定的医疗准则和法规。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检查以确保准确性,特别是在涉及器官捐赠或法律程序时。
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可能对死亡宣告有特定的法律要求和程序。
中医的生死之道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生死之道”。
生,代表着生命的诞生与生长;死,则象征着生命的消亡与腐朽。
中医学致力于延长生命,保护健康,亦关注着生命的结束与离世。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生死之道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对生死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生死之道是中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医强调与自然循环相顺应,倡导人的生活需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保持平衡。
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密切关联,协同工作。
生命的产生和延续取决于体内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只有当人体内外环境保持和谐一致,才能拥有健康长寿的生命。
中医强调生之于生,死之于死。
中医将死亡视为生命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失败或者失败的标志。
在中医看来,生命如同四季循环,生机的存在需要有死亡的存在与之相伴。
如同一棵树落叶归根,人亦如此。
中医注重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的自然过程,同时教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并妥善面对和处理临终问题。
中医对待生死问题的方法是以“通则不痛,痛则必治”的理念为基础。
中医注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大限度延长生命。
中医强调临床患者治疗中的综合施策,针对个体病症特点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中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延长生命。
除了治疗方案,中医还提倡日常养生以保持健康和抵抗疾病。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提倡人们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强调精神与身体的统一,追求身心和谐的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在中医的理论中,死亡不仅仅是生命周期的终结,亦是新生的开始。
中医强调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关注人之所以能存在于世间的意义。
中医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终止点,而是一个起点。
只有在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在离开人世时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总而言之,中医的生死之道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国现行的死亡标准
我国现行的死亡标准是指在医学上确定一个人已经死亡的标准。
这是
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一个人被确定为死亡,就可以开始进行尸体处
理和其他必要的程序。
以下是我国现行的死亡标准:
1.心脏停止跳动
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通常被认为是身体已经死亡的明确标志。
这通常称为心脏死亡。
2.呼吸停止
呼吸停止也是身体已经死亡的明确标志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呼吸,
他们可能已经死了。
3.脑功能完全丧失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没有任何功能,他们可能被认为已经死亡。
这种情
况通常称为脑死亡。
4.不可逆转的休克状态
如果一个人处于不可逆转的休克状态,并且无法通过治疗来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则可能会被认为已经死亡。
以上四种情况都可以用来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
但是,这些标准仅适用于医学专业人员,并需要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才能得出结论。
总之,我国现行的死亡标准是基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
这些标准对于处理尸体和其他必要程序非常重要。
死神来了!《黄帝内经》揭秘如何通过“真脏脉”预知死亡日期生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预知生死则非常神秘,但这不一定是玄学或迷信。
汇聚几千年智慧结晶的《黄帝内经》就详细说明了通过诊脉来预知死亡时间,演绎了中医版的“死神来了”!一.什么叫真脏脉(死脉)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而各显现出特别的脉象,但均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
即该脉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称“败脉”、“绝脉”、“死脉”。
PS:简而言之,真脏脉是没有胃气输注和驱动的脉气,就好像一辆车,动力系统一损毁就彻底“报销”了。
二.真脏脉的肌体表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囷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囷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翻译:•全身大的骨骼软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满闷,呼吸困难,呼吸时身体随之振动,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
如果出现了肺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日期。
•全身大的骨骼软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满闷,呼吸困难,胸部疼痛,牵引肩项也发生疼痛,一个月内就会死亡,如果出现了脾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日期。
•全身大的骨骼软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满闷,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向上牵引肩项也发生疼痛,全身发热,肌肉消瘦破溃,如果出现了肝的真脏脉,十日之内就要死亡。
•全身大的骨骼软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两肩下垂不能抬起,骨髓消损,动作衰颓无力,如果真脏脉没有出现,一年内就会死亡,如果出现了肾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亡日期。
诊断死亡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诊断死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医学上,通常认为一个人死亡的标准是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
当心脏停止跳动并且呼吸停止一段时间后,医生会宣布患者死亡。
这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死亡的标准。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诊断死亡的标准也提出了更多的质疑。
比如,有些医生认为只有心脏和呼吸同时停止才能宣布患者死亡,而有些医生则认为只要脑部活动停止就可以宣布患者死亡。
这些不同的观点导致了对诊断死亡标准的争论和讨论。
除了医学上的标准外,法律上也对诊断死亡的标准做出了规定。
根据《死亡标准法》,一个人被宣布死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心脏和呼吸停止;2. 没有脑部活动;3.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确认。
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诊断死亡的标准,使得医生在宣布患者死亡时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然而,即使有了这些标准和规定,诊断死亡的标准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比如,有些人认为脑部活动停止才是最重要的标准,而有些人则认为心脏和呼吸的停止才是最终的标准。
这些争议使得诊断死亡的标准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探讨诊断死亡的标准。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找到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诊断死亡的标准。
这不仅对医学和法律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诊断死亡的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医学和法律领域,人们对诊断死亡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标准。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找到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诊断死亡的标准。
这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中华医学会关于死亡的认定标准死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并且它的认定标准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华医学会关于死亡的认定标准中,通常会结合多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心脏和呼吸停止:心脏和呼吸的停止是判断死亡的最基本指标之一。
这通常是通过检测心电图和观察呼吸情况来确认的。
如果心脏在长时间内未能自行恢复跳动,并且呼吸也没有出现任何迹象,那么可以认定患者已经死亡。
2. 脑死亡:脑死亡是指患者的脑部功能完全停止,包括意识、知觉、思维等方面。
在中华医学会的认定标准中,通常会进行全面的神经功能评估,包括观察瞳孔反应、神经反射、呼吸中枢等指标,以确认是否存在脑死亡。
3. 不可逆性:中华医学会对死亡的认定标准还要求其必须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患者出现了生命体征停止的迹象,但是在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后又恢复了生命体征,那么这并不能被视为患者已经死亡。
死亡的认定应该在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无法恢复之后进行。
4. 临床判断:除了上述的生命体征指标外,中华医学会的认定标准还强调了临床医生的判断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在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停止后,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包括对病因的分析、排除可逆性因素、观察进一步的生命体征等,以确认患者的死亡。
5. 法律依据:中华医学会的认定标准还需要遵循当地的法律依据。
不同地区的法律可能对死亡的认定有所不同,包括对器官捐献、死亡证明等方面的规定。
医生在进行死亡认定时需要遵循相关法律的规定。
总结起来,中华医学会关于死亡的认定标准是基于多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的,包括心脏和呼吸的停止、脑死亡、不可逆性、临床医生的判断和法律依据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对死亡的认定是准确可靠的,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和法律措施,同时也对相关器官捐献和遗体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医如何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中医在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时,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一、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眼神、舌质、舌苔等是否正常,判断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和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面色苍白、眼神无神、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者厚腻,可能表示气血亏虚或湿热内蕴,病情较轻;若面色晦暗、眼神呆滞、舌质发紫、舌苔发黑或者黄腻,可能表示气血瘀滞或热毒侵蚀,病情较重。
二、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气息、声音和心音等,判断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如患者有气急、声音低沉、心音微弱等现象,可能表示气血功能不足或脏腑功能紊乱,病情较重;若患者呼吸平稳、声音洪亮、心音有力等,可能表示气血运行正常,脏腑功能健康,病情较轻。
三、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程度、体温、饮食、排便等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病程发展情况。
如患者症状明显、疼痛剧烈、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排便异常等,可能表示病情较重;若患者症状轻微、体温正常、食欲正常、排便正常,可能表示病情较轻。
四、切诊:中医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经络和脉搏,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是否顺畅,脏腑功能是否平稳。
如患者脉象细弱、脉搏不齐、穴位按摩疼痛等,可能表示气血亏虚或脏腑功能紊乱,病情较重;若患者脉象强盛、脉搏有力、穴位按摩无痛感等,可能表示气血充盈或脏腑功能正常,病情较轻。
总的来说,中医在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时,主要依靠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脏腑功能状态来评估病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判断方法主要是根据传统经验和理论,因此预测死期不如现代医学科学和准确,患者需要配合其他相关医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如何正确看待死亡本栏目撰稿人杨力教授,著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
她精通文史哲医及养生文化,她把《易经》和《黄帝�经》相结合,从而把中华养生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从事中医研究生教学已达二十五年,《杨力养生23讲》《杨力四季养生谈》《杨力抗衰老36计》等书现已进入了千家万户。
近几年来陆续出版了历史小说“千古系列”,并且已成为品牌著作而深受读者好评。
什么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极过程,是生命整体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阶段,即必然的发展过程。
要正确认识生命过程,就必须正视死亡。
中医对死亡标准的认识中医对死亡的标准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中医提出了著名的“得神者昌,失神者死”,就是说神死(即脑死),才能判断已死亡,与现代的脑死亡标准惊人的相似,即形神合一则生,形神分离则死。
杨力忠告:人人都会死,天下从来就没有长生不老的人,所以人人都应正确面对死亡。
坦然面对非自然死亡什么情况属于非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是因为疾病等外在原因所致的死亡,生命的气数未尽而生命即被迫终止,所以,这种死亡是痛苦和遗憾的,死者也多面留苦楚貌。
佛家之所以提出三世轮回。
就是期望用“不死”、“再生”来帮助人们解除对死亡的痛苦。
政治家用“死得其所”帮助人们树立无悔之死,以树立革命的生死观。
社会学家提出安乐死,目的在于早日结束病人死前产生的思想痛苦。
医学家则想尽一切办法延缓死亡,也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
杨力忠告:幸福而生,快乐而死,这才是自然的死亡观。
既然人人都得死,我又何必独怕死?《黄帝内经》对生死观的重大启示生与死是生命过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有生必有死,死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形神合一则生,形神分离则死。
这就是说,神的存亡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可见脑死亡是生命的标准,也提示生命是形神的统一过程,维护形神的统一是维护生命的根本。
其中,又以神为主导,可见神养的重大意义。
中医解读三魂七魄人有多少魂、多少魄?道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
那是哪三魂?哪七魄?我们经常说,“这孩子丢了魂了”、“这个女人的眼睛勾魂摄魄”、“某某又被那狐狸精给勾走魂了”……这些说法只是开玩笑还是有它的生理、病理意义?这就是我们接着要谈的内容。
人有三魂,三魂的名字分别是胎光、爽灵、幽精。
三魂是神的三个组成部分。
人若丢一个魂还可以,丢两个魂还能活着,若丢三个魂人就成了行尸走肉了。
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现代医学在二三十年前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看心脏,有没有心跳,有没有呼吸。
但是后来发现好多没有心跳、呼吸的人过了很长时间又被抢救过来了,所以就把判断死亡的标准改成脑死亡。
但是被他们判断为脑死亡、植物人的人又被很多中医给抢救过来,所以他们现在还在纳闷怎么判断人的生死。
而中医认为,当一个人失神以后,尽管他的肉身还在走,还在动,还在吃,还在喝,但是他已经死了。
就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三魂中最重要的是胎光,这是生命之光,如果它没了,这个人也就没了。
古代的中医就是这么看病的。
他先看一个人的神在不在,胎光还在不在,通过这个就能判断人的生死。
第二个魂叫爽灵。
“灵”是由“靈”简化而来。
大家要学中医或学古代的道家思想,还需要把繁体字捡起来。
“靈”是什么意思?底下一个巫,通过念咒语、动嘴来与天地沟通。
这种仪式古代叫祝由。
我们现在还在说“祝你生日快乐”,还在用这个“祝”字,但是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的意思了。
祝,然后乞求下雨。
念的咒跟天地沟通了,下了雨了,这就叫靈。
每个人都有爽灵,这个灵是很快的。
爽,就是快的意思。
很多人有心算的本事,包括一些白痴天才,随便告诉他一个日子,他能告诉你那天是星期几。
这是无法用逻辑推出来的,是一种天赋的本能。
爽灵决定了人的智力、慧力以及反应的快慢。
我接触的孩子很多,有天生呆、傻、痴的,也有生而神灵的,每个人的禀赋都不一样。
禀赋来自于哪里?魂的一部分--爽灵。
所以孔子说“生而知之为上,学而知之亚之”。
传统中医诊断标准与判断死亡的标准2016年11⽉25⽇10:42转发了中国经营⽹的⼀篇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医药法即将出台》的⽂章。
我们为国家终于快要为中医药出台⼀部法律拍⼿称快。
⽂章指出:中医药界期盼多年的《中医药法》有望近期出台。
11⽉23⽇,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会平⾏论坛:中医药发展”上,中国国家卫⽣和计划⽣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中医药法》也将成为我国起草的第⼀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我国中医药⽴法30余年求解路之所以不顺,著名中医学家⽶烈汉坦⾔,其原因是多⽅⾯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也有学术发展的内部因素,更有政策落实不⼒的主观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些⼈⼠对中医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前不少卫⽣部门的⼈对中医的特⾊缺乏清晰的认识,他们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法对中医保护和发展的价值,这在⼀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法进程,虽然国家很重视中医,但卫⽣部门的⼀些⼈没有推动⽴法的积极性。
⽂章还提到:中国卫⽣法学会秘书长吴崇其认为,主要在于中医没有诊断标准、中医没有死亡标准这两个问题⼀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医理论多为⾃然哲理,难以找出事实依据,很难进⾏标准界定,⽽没有标准,中医药⽴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内容,也就⽆从保护中医药的合法权益。
”其实,关于中医诊断标准与中医判断⼈的死亡标准是有的。
知识从近代中国进⼊西学东渐之后与新⽂化运动将中医的很多优秀传统给抹杀掉了。
传统中医特别是北派中医经⽅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唐容川、倪海厦等根据《黄帝内经》中医经络学与脏腑运⾏学和《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同时,判断⽣死与有准确的描述与标准,只是现代中医在失去师承制之后已经⽆法达到古代医师的标准了。
才会说中医没有诊断标准与判断死亡的标准。
传统中医判断死亡的标准中医判断死亡的标准在《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四篇有明确的标准。
生和死的区别?来看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的!以中医的视角看待生命的始末中医的阴与阳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生和死在中医上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为什么中医诊病的时候啥都问?问那些问题有什么意义?中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阳这是一股决定人的寿命多少的阳气。
从小孩阶段,先天之阳最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小孩子最喜欢活动,而且眼睛非常明亮,很有神采,这些都是阳气足的体现。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在给予生命动力的同时,还担负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入。
但是小孩子阳气足这个论断似乎与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这个事实不相符。
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这个我们要这么看,一方面,小孩子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体内能容纳的阳气较少,先天之阳就如同木柴点燃的火焰,但火焰较少如果加上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或者长期间暴露在风寒或者风热很重的地方,邪气就容易打破这火焰,进入皮肤腠理,导致小孩子感冒发烧。
另一方面,其实小孩子发烧时一件好事,小孩子发烧证明孩子阳气足,现在很多大人想发烧都烧不起来,结果一去体检,却很多其他疾病,而且都很严重的疾病,这就是身体阳气不足,无法发烧,连外邪入侵都无法用高烧抵抗的后果。
并且,通过多次的感冒发烧,孩子会激发体内阳气更加充盈,从而起到增强防御力的作用。
为什么青少年通宵玩游戏看小说都不累?到青年时期,体内先天之阳的柴火烧得正旺,而后天脾胃发育良好,从食物中汲取的后天之阳也非常充盈,所以体内阳气充盈,很多中老年人都很怀念自己的青年时期,因为在青年时期精力充沛,不怕苦,不怕累,不像老年那样,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为什么说青春期和童年是人生的最好时期,因为那是人的精神最为充沛,体力也最为充沛,其实,人内心深处是怕累,恐惧疲倦的,所以很多人在疲倦时喝咖啡提神,在累时打打游戏,看看小说,希望得到刺激而重新焕发出精神。
中医如何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与预测死期中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并通过对病情和病机的辨析,预测患者的死期。
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病史询问包括对患者的病因、病程、病情的描述、伴随症状,以及相关的体征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
通过对患者病史的了解,中医能够初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
其次,中医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以及其他特殊的体征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变化、症状的特点、疼痛的程度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特点进行观察,以判断病情。
第三,中医通过辨析病情和病机,来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中医重视辨证施治,即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辨证分类,为患者开具针对性的方剂。
通过对病症的辨析,中医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阶段,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最后,中医通过对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情的综合评估,可以预测患者的死期。
中医认为,人体在患病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阳失调,而阴精衰竭则会导致死亡。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舌诊、脉诊等进行综合评估,中医可以大致判断患者的死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判断患者病情和预测死期并非准确预测,而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评估的方法来进行判断。
因此,在病情严重或需要进行具体预测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检查和评估。
综上所述,中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并通过对病情和病机的辨析,预测患者的死期。
有助于指导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死亡标准在医学领域,死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而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也是医学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医学死亡标准是指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的一系列标准和程序,它不仅关系到医学实践的准确性,也关系到对患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
首先,医学死亡标准包括临床死亡和法定死亡两个方面。
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这是医学上最常见的死亡标准。
而法定死亡是指法律上对死亡的认定,通常需要由法医进行确认。
这两种死亡标准在医学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医学死亡标准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检测指标,比如心跳、呼吸、脑电图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同时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
在现代医学中,这些指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确定一个人的生死状态。
另外,医学死亡标准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特殊情况。
比如对于婴儿和老年人来说,死亡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患有某些特定疾病的患者来说,死亡标准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以确保死亡判断的准确性。
此外,医学死亡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医学死亡标准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
同时,社会的进步也会对医学死亡标准产生影响,比如在器官移植等方面,对死亡的认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的来说,医学死亡标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医学实践的准确性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确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临床死亡和法定死亡两个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特殊情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死亡标准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医学需求和社会需求。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一个人的生死状态,为医学实践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传之秘,中医是如何以脉来断定人之生死的中医里很多看似神秘莫测的说法,却蕴藏着诸多令人捉摸不透的真知灼见,比如中医里的生死决诊,让很多人感觉难以置信。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凭借脉象诊断与面色观察,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生死。
那么,中医到底如何以脉断定人之生死?一、中医以脉断定人之生死的原理:1、原文(看不懂的朋友,可直接看“2”的译文及其含义):①、《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面色光泽,脉息和平,是谓“得神”;形羸色败,脉逆四时,是谓“失神”。
得失之间,生死系焉)。
②、《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真脏脉: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不得胃气也。
③、《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肝不弦,肾不石:张介宾曰:“但弦、但石虽为真脏,若肝无气则不弦,肾无气则不石。
亦由五脏不得胃气而然,与真脏无胃气者等”)也。
④、《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得一之情:即掌握人与天地如一之理),以知死生。
⑤、《素问·玉机真脏论》: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脉从四时:王冰曰:“脉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谓顺四时。
从,顺也。
),为不可治。
⑥、《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未有脏形:指未有本脏脉所应时出现的正常脉形。
马莳曰:“逆四时者,未有正脏之脉相形,而它脏之脉反见。
”),春夏而脉瘦(脉瘦:王冰曰:“脉瘦,谓沉细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瘦”作“沉涩”。
),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风热而脉静……皆难治:吴崑曰:“风热之病,脉宜躁而反静。
断疾病生死诀现在的中医专业人士,不知有多少人学习研究了这些方法的,希望大家多下苦功夫,如果这些都读不懂、弄不明,还怎么发展发扬中医?整理如下:1、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18日死;心至悬绝,9日死;肺至悬绝,12日死;肾至悬绝,7日死;脾至悬绝,4日死。
2、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生阳,心之肺谓死阴;肺之肾谓重阴,肾之脾谓辟阴,死不治。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3、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辟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4、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5、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6、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7、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为逆,下为从。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
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
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
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
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曾经,现代医学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心跳和呼吸。
后来,人们发现很多没有心跳、呼吸的人幸运地被抢救过来了,于是把判断生死的标准改成了脑死亡。
那么,中医怎么判断人的生死呢?中医认为当-一个人失神以后,尽管他的肉身还在走,还在动,还在吃,还在喝.....然而他已经“死”了。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写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形容一个人“死”如同行尸走肉的状态。
“三魂”中最重要的一个魂叫胎光,这是生命之光。
如果胎光没有了,人就死了。
过去有部电影《黄连厚朴》,这部电影的编剧有很
深的文学、医学功底电影描述了老中医给女儿的一个朋友一一个老总看病,给患者号完脉以后,他说:“你准备后事吧。
”患者一听不相信,便说:“你也太神了,那你说我哪天死?”老中医就说他哪天“过不去”,这位老总当场就说:“我到那天要在王府饭店摆几桌,专门请你吃饭。
”
当时,老中医的女儿就跟这位老总解释:“我爸为人老派,说的话
您别介意,他就是胡说八道。
”这位老总还要给老中医钱,结果老头说:“我不收死人的钱。
”最后这位老总真的没有活过老中医说的日子,还没摆宴席就去世了。
这说明古代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的神还在不在,胎光还在不在。
传统的死亡标准死亡,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传统的死亡标准却一直贯穿着人们的思维,对于死亡的定义和界定,传统标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首先,传统的死亡标准通常是基于生命体征的停止。
这包括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消失。
在传统医学中,医生通常会根据这些生命体征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
这种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死亡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传统的死亡标准还包括脑功能的停止。
脑死亡是指大脑、脑干和小脑的功能完全停止,包括意识、知觉和自主呼吸等。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国家都将脑死亡作为确定死亡的重要标准之一。
除此之外,传统的死亡标准还包括不可逆的细胞损伤。
这意味着当细胞受到严重的不可逆损伤时,人体无法再维持生命活动,从而导致死亡。
这一标准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医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死亡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新的死亡标准正在逐渐被提出和应用。
例如,细胞水平的死亡标准,即细胞内部的生化反应停止,细胞无法再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这一标准在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另外,心灵死亡的概念也逐渐受到重视。
心灵死亡指的是个体的意识和主观体验的消失,即使生命体征仍然存在,个体也已经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这一概念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总的来说,传统的死亡标准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死亡标准也在逐渐被提出和应用。
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界定,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方式来理解和面对死亡。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爱生命,尊重死亡,以及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死亡。
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
中医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现代医学在二三十年前判断人生死的标准是看心脏,有没有心跳,有没有呼吸。
但是后来发现好多没有心跳、呼吸的人过了很长时间又被抢救过来了,所以就把判断死亡的标准改成脑死亡。
但是被他们判断为脑死亡、植物人的人又被很多中医给抢救过来,所以他们现在还在纳闷怎么判断人的生死。
而中医认为,当一个人失神以后,尽管他的肉身还在走,还在动,还在吃,还在喝,但是他已经死了。
就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三魂七魄
三魂中最重要的是胎光
这是生命之光,如果它没了,这个人也就没了。
有位老中医给一位老总看病,号完脉以后说:“你准备后事吧。
”那人一听:“你这中医,说你神,你也太神了。
那你说我哪天死?”
这位老中医就告诉了他死的具体日期。
那人当场就说:“到那天,王府饭店我摆几桌,请你吃饭。
”这位老中医的儿媳
妇也是学中医的,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就跟这个老总解释说:“我爸这人老派,说话您别介意,他这是胡说八道呢。
”最后这个老总要给老中医钱,老头说:“我不收死人的钱。
”结果那老总真的就没活过老中医说的那天,还没摆什么宴席就死掉了。
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已经中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了。
当时心想:“这有点太玄了吧?我是学中医的,我就不信。
”
10年以后,我再看这个片段,就真相信了。
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医就是这么看病的。
他先看一个人的神在不在,胎光还在不在,通过这个就能判断人的生死。
第二个魂叫爽灵
“灵”是由“靈”简化而来。
大家要学中医或学古代的道家思想,还需要把繁体字捡起来。
“靈”是什么意思?底下一个巫,通过念咒语、动嘴来与天地沟通。
这种仪式古代叫祝由。
我们现在还在说“祝你生日快乐”,还在用这个“祝”字,但是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的意思了。
祝,然后乞求下雨。
念的咒跟天地沟通了,下了雨了,这就叫靈。
每个人都有爽灵,这个灵是很快的。
爽,就是快的意思。
很多人有心算的本事,包括一些白痴天才,随便告诉他一个日子,他能告诉你那天是星期几。
这是无法用逻辑推出来的,是一种天赋的本能。
爽灵决定了人的智力、慧力以及反应的快慢。
我接触的孩子很多,有天生呆、傻、痴的,也有生而神灵的,每个人的禀赋都不一样。
禀赋来自于哪里?魂的一部分——爽灵。
所以孔子说:“生而知之为上,学而知之亚之”。
而那些弱智的孩子或自闭症的孩子丢了个什么魂?就是因为丢了个爽灵。
还有一个魂叫幽精
它决定了人的性取向和性能力,决定人将来会爱什么人。
我们常说的“被什么人勾去了魂”,这里的魂指的就是幽精。
同性恋的性取向也是由它决定的。
同性恋能改吗?不可能,因为幽精决定了人的性取向。
很多人失恋以后痛不欲生,看谁都不顺眼,再也没有爱的欲望,那是因为幽精丢掉了,其实就是伤神了。
我们说某个人“黯然销魂”、“黯然神伤”、“魂飞魄散”,这里的魂都是指幽精。
以上是我们说的“魂”的组成。
那么当人睡觉以后,这些魂,特别是胎光,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它们本来照耀着全
身,这时候就开始把光调暗了,人就开始睡觉了。
但是谁还在工作呢?是魄。
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肝藏魂,肺藏魄。
人死的时候魄也会离开人体,那魄从哪儿离开人体?中医认为人体有一个门,叫魄门,它是魄离开人体的门。
魄门就是肛门。
所以古代人抢救快死的人,第一件事是塞住肛门。
很多人死的表现也就是屁滚尿流,大小便失禁。
是什么在控制人的生命活动
下面我们说一下七魄的功能
第一个魄主宰人的呼吸
那些睡着了以后打呼噜的人,就是因为这第一个魄有问题。
我们经常说“这人真有魄力”,有没有魄力要看睡着之后的那个样儿。
睡着了之后像个婴儿一样,呼吸均匀,不翻身,不扭动,一觉到天亮,那才叫有魄力。
呼吸有问题,不是被憋醒就是被痰堵得闷醒,或者是在睡觉的时候老是咳嗽、喘,不能平卧——有些人睡着了就得垫高,不能平卧,都是这个魄有问题。
那治疗这个魄我们主要治哪儿呢?主要调整肺和大肠的系统。
第二个魄主宰心跳
睡眠当中,心跳突然加剧,血压突然升高,或者心动过缓,甚至干脆有间歇停跳的人,就是这第二个魄有问题了。
第三个魄主宰消化
假如晚上吃完饭,第二天早晨又饿了,因为吃的东西都被消化掉了。
这说明主宰消化的魄没问题。
那些早晨起来一刷牙就恶心、满嘴口臭、不想吃饭、昨天吃的东西都顶在嗓子眼或者搁在心口窝的人,就是主宰消化的魄有问题了。
第四个魄控制水液代谢
假如晚上喝了水,第二天早晨起来撒一大泡尿,挺痛快。
这说明控制水液的魄力很强,不仅能把水消掉、化掉,而且能憋得住。
魄力不强的人就得起夜了,晚上喝点水就得起好几趟夜。
起夜还算好,有的人干脆做梦找了个厕所,“哗哗哗”一尿,结果尿一床。
这是控制水液代谢的魄有问题了。
第五个魄修复生殖功能
假如晚上有性生活,累了,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又“性致”勃勃。
这说明主宰生殖功能修复的魄很好。
假如晚上有了性生活,第二天累得腰酸腿疼起不来,“从此君王不早朝”,这说明这个魄用得过多或者恢复能力太差。
第六个魄知冷知热
人睡着了之后还有觉,如果很冷的话,在睡梦中也会盖上被子。
知冷知热的魄如果出问题,会怎么样呢?很容易第二天就感冒。
好多孩子都是吃多了蹬被子,第二天流稀鼻涕、着凉。
还有些人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冷的时候不冷,睡着了以后出一身汗,起来以后褥子上都是一个汗水湿透的人形。
更年期后的人和那些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人,都容易在夜里憋出一身汗。
这都是因为这个魄有了问题。
第七个魄具有警觉功能
魄过于警觉的人,有点风吹草动就紧张,睡觉得开着灯关
着门,老公一出差就睡不着觉。
还有的人因为魄过于不警觉,睡着了跟昏过去一样,小偷把家搬空了都不知道。
无论太过于警觉还是太过于不警觉,都说明魄出了问题。
对于一个有魄力的人来说,比如第二天早晨要6点钟起床,住在家里不用靠闹钟叫,住在宾馆的不用morningcall,只要睡觉之前跟自己说一声:“明天6点得起。
”到第二天5点55分,他就能醒了。
谁在帮他看表算时间呢?谁在睡着了还在照顾他呢?那就是他的魄。
我们如果想提高自己后天的我和先天的我的交流能力,就要从这些小事上去锻炼。